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一、 语法:(一) 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实词1 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 代词: 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 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 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 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 相当于“之+的” 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作语气词 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 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者 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 代词 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 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 都是不定代词 或 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 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焉 都是合音词 “于之”,“于是”诸 “之于”,“之乎”焉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 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 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1) 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以 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宾(名词+以+动词) 构,作状语)树以青槐(介宾结构,作补语)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这) 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夷以近(而)(动词+以+动词) 越国以鄙远:连接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接原因为 介词: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 介宾 动宾 介宾 动宾 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介词) 连词:为其老,强忍(因为) 出令曰:“为我葬”(如果要葬我的话)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与 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 与人耕佣(介词,被) 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于 : 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乎 介词:固先乎吾(相当于“于”,在) 以吾一日长乎而(“于”)吾尝疑乎是。(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 语气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句尾表语气,反问句) 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疑问句)(3)以连词用法为主的虚词而 连词: 并列:美而艳 偏正:楚晨压晋军而阵 连接主谓:假令晏子而死 人而无信 代词: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作主语) (作定语)则 连词 顺承:闻言则大愧 并列: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用在对举的并列复句中) (就)转折: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然而) 欲速则不达假设:五日不雨则无麦(那么) 谏而不入,则子继之条件: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就) 副词:此则人心之变也(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然 连词,“然而”:然郑亡(4)以副词用法为主的虚词表范围:俱、皆、悉表否定:不、无 弗: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5)语气词表判断 也,矣;邪表疑问耶表感叹哉表否定莫,不,弗,无弗:“不+之” 晋人弗许(不许他)2 实词(1)名词充当状语(放在动词前,表状态,工具)一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样)星罗棋布(像星星一样)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云朵响应(像云一样)其后楚日以消(一天天的)(2)动词的特殊意义 被动 有标志(“于、见、为、被”是标志):伤于矢(被箭射伤) 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人杀了) 无标志:如姬最幸(最被宠幸) 自子厚之斥(自从刘子厚被贬斥) 窃钩者诛(被杀),窃国者侯(被封侯), 使动 求也退,故进之(求很谦让,所以使他进) 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喝酒) 朝饥谁饱(早晨饿了,谁使你饱) 走芝卯(使芝卯逃跑) 王辟左右(王让左右避开) 其它动宾关系 而誓之曰(向他发誓说) 邴夏御齐侯(邴夏为齐侯赶车) 指王翳曰:“此项王也”(指着项羽对王翳说:“这是项王”) 宾补不分 死名于首阳山(作宾语) (在首阳山上为名而死)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A 一般动词:皆肘之(都用肘去推他) 肘: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译作用肘推 今京不度:符合制度 衣冠而见之:穿好衣服,戴好冠B 使动(让“宾语”成为“名词”那样的人或物):尔欲吴王我乎?(你想使我变成吴王吗?) 哀公臣仲尼(哀公使孔子成为臣下) 生死而肉骨:让死而生,让白骨长肉C 意动:吾闻而药之也(把当成药)(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A 一般动词: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有很多客人) 主之所贱(主人所看不起的)B 使动:以愚黔首(使百姓变得愚笨) 足下深沟高垒(使沟深,使垒高)C 意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鲁国变小了) 伯夷丑周(认为周朝丑陋)(3)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后面带宾语,活用为动词)虽四三皇而六五帝(三皇变成了四个,五帝变成了六个)二三其德(数次改变自己的品德)一天下(二)句法1词序(宾语的位置)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欺谁)吾实不才,又谁敢怨?(敢怨谁)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王者孰为(为孰,为谁)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许子奚为不自识?(为什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谁)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的标志“不,无,莫”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用“之”、“是”复指宾语,“之”、“是”和宾语一起前置唯余马首是瞻 (只看我的马首) “是”复指“余马首”父母惟其疾之忧 (只担心他的病) “之”复指“其疾”子是之学(之复指是) 姜氏何厌之有 先君之好是继2省略 (1)动词(谓语)的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主语省略对话中可省 承前省:我走进教室,坐在位子上(古今一致) 蒙后省:没赶上车,所以我迟到了 (3)介词宾语的省略子厚与(之)设方计 (子厚给他想办法)必以(之)分人 (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 (4)兼语省略子产使(人)坏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使纳)(于之)不如早为之所,无使(之)滋蔓3一些固定结构 (1)“如何” 拿怎么办? 对怎么办 “奈何” “若何” 例: 奈之何 奈君何 如宋王何(2)“何以为” 为什么 ? “何为” 例: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 何哭为? 何以兵为(为什么要动武呢?)(3)“无以” (没有可以用来)“有以” (有可以用来)例:无以为报 吾必有以重报 无以为江河(4)“不亦乎?” 反问句 不也是吗? 该不会 难道不是吗?“得无乎?”“无乃乎?” 例:不亦乐乎? (5)孰与:表比较 例:(项羽)孰与君少长:项羽和你比谁大谁小二、 词汇(一)构词法(古今的不同)古今汉语构词法的不同古:单音词为主今:双音词为主例:1地方千里(地:地方;方:方圆) 2鞠躬(鞠:弯曲;躬:身体) 3虽然(虽:虽然;然:这样) 4是矣(是:因为;矣:这样) 5衣裳(衣:上衣;裳:下衣) 6与时消息(消:时间;息:增长、消亡)(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叔 古:排行老三; “九月叔苴”(捡拾) 今:叔叔季:“此季世也”(这是最末的世代了)行李:使者(使吏 使理 行李)党:乡党亲族劝:鼓励让:“公使让之”(责备)抢:“以头抢地”(碰撞)再:“三年再会”(三年里见了两次)毙:扑倒;倒地扫除:打扫道路瓦:女儿(弄瓦之喜)是亦圣人也:是:代词,这。也:表判断句,是功劳:功:强调结果。劳:做了,但不一定有结果。(三)基本意思的改变足:小腿股:大腿涕:眼泪脸:颧骨那一块儿走:跑亡:逃亡氓:居无定所的人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四)义项的增加或减少 1增加:被:“被子” 被动含义齿:门牙“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所有的牙信:“诚实” 书信掉:摇动,转动(“尾大不掉”尾巴大,摇不动) 从上到下的运动 2减少:田 土地:“而分宋魏之田” 种田:“田之” 名词:田地 打猎:“焚林而田”坟 坟头 水边的高地 所有高出来的 名词:坟头 大:“坟首”(大脑袋)树:种植 名词:树木穷:走投无路“穷则独善其身” 贫穷(五)词义的确定本义:造字之初的意思引申义:后来发展出的意思假借义:见下面“六书”中“假借”(和字形毫无关系)三、 文字(主要要掌握汉字的表意法)(一)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象形(独体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抓特点。日,月,羊,牛,草(汉字的造字法) 指事:朱,亦,高 会意(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意思):休,杳,旦 形声(一半形,一半声):江,河,湖,海 转注: 假借:亦 腋 ,其 箕,之(原表示庄稼向外长) 而、尔、耳(尔:本无其字,按声音借“你”来用)(注):形声字:不能用现代音考究,古今音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入声字,普通话已没有了(p、t、k结尾的字)复习重点: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每个单元后面的常用词,及语法通论。【古代汉语部分】一 汉 字一、 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六书 (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演变规律:(1)笔画线条化(2)字形符号化(3)结构规范化(4)字符集标准化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 广义上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在六国通行的文字,狭义专指籀文,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篆文 小篆=秦篆,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笔画均匀,笔形圆转勾连,笔势舒展;形体长圆,大小一致;结构成分和方式统一;异体字大量消失、隶书 分秦隶和汉隶(古、今隶),隶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楷书(真书、正书) 和隶书比,笔形不同,没有波磔,字形方正,便于书写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 昏婚 道导 2,异体字: 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 如 裤 衣夸 3,繁简字: (二)假借字,通假字 1,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2,通假字(1) 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2) 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 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2) 区别: 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二 音韵一、古音基本常识 (一)双声与叠韵(1)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 参差、凛冽(2) 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 窈窕 须臾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二、古音通假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二)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三 词 汇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1) 叠音词: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而成。(2) 连绵词:双音节单纯词,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如仿佛,犹豫(3) 复合词:两个语素按一定构词法组合而成,如江山、社稷(4) 偏义复词:两个字组合以后,偏重于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另一个字只起陪衬作用,如,作息,缓急等二、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 山、水、牛、羊。(一)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 该(古:完备)(二) 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如 劝(古:鼓励) (今:规劝)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一) 本义:一个词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史料可证的意义。(二) 引申义:(三) 假借义和比喻义1, 假借义:有时,一个词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如河畔,桥畔等;“叛”与“畔”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2,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中的比喻句有本质的区别。如里程碑、大锅饭四、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二)同义词(三)反义词四 语 法一、古代汉语实词 (一)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主使宾动 2,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表示得动作不是实际发生得,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主观上的看法(二)名词作状语(三)称数法二、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三、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和省略(一) 宾语前置1, 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前,如 沛公安在?2, 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在谓语动词前3, 为了强调宾语,用是之复指宾语,宾语与复指成分放在谓语前,如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二) 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的学习中,因为翻译上的关系,一些由介词结构充当的句子成分,在古汉语中处于动词之后,而翻译成现代汉语,则要放在动词之前,它们对动词是修饰或限定的关系,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状语后置”。严格地说,古汉语中没有“状语后置”一说。但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有些原来充当补语的介词结构要放到动词前,才符合现代人说话的习惯。如:吾尝疑乎是。(“乎是”翻译成“对此”);赵氏求救于齐。(“于齐”翻译成“向齐国”)(三) 句子成分的省略1、 主语的省略: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 “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 )君子也。”2、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四、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 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二)被动句被动句式:1,“于”字句,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见”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人皆以见侮为辱。”4,、“为所”句,这是一种较后起的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5,“被”字句 (三)否定句 (四)疑问句 有三类疑问代词:1,指人的:谁 孰与;2,指物的:“何、胡、奚、曷”等;3,指处所的:安、恶、焉,如 沛公安在?五、古代汉语常见习惯句式(一)如何、奈何、若何:表示询问、反问“对什么怎么办”的一种固定结构 (二)何以。为、何。为1,“何以为”,也是表反问的文言惯用句式。“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为”是语气词。“何以为”是“要干什么呢?”;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2,何为”是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式,“为”在句末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吗”“呢”,已成为语气词。 (三)。孰与。(一般用于选择问句) (四)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1,“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3,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五 古书的注释一、古书旧注的类型 (一)注:古书注释的通称,东汉 郑玄 三礼注 :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二)传:古书旧注类型的一种,是传述的意思,一般偏重对古代经典内容的解说;“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阐发春秋经义的。 (三)笺:一般对古代经典旧有的注释简略不显的地方加以说明,或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是 郑玄为毛诗训诂传做的笺(jian1)。 (四)集解:汇集众说的一种古书旧注类型,包括集注、集释等,如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五)章句:不是以解释词义为主,着重逐句串讲和分析章节大意,主旨。汉代赵岐:孟子章句。(六)义疏:包括疏、正义,是在解释经文时又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兼释前代注文的注释体例。唐代 孔颖达等人的 五经正义,是对 诗、书、礼、易、春秋左氏传 所作的注疏二、古书旧注的内容指古注从哪些方面着手解释原典,包括:(一)解释词义:难点在于古词古语、方言词、冷僻词(二)疏通文义:对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完整的解释(三)分析句读(四)阐明思想(五)注明读音(六)讲解语法、说明修辞、诠释典故、教正文字、考证等三、古书旧注词语训释方法 (一)因形求义:汉字表义 形体通常与意义有关(形训),一般根据小篆前字体 (二)以音别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汉 刘熙释名 又名音训或省训,作用:1,通假借,解决同音替代问题2,明方言3,求语源; (三)随文释义四、古书旧注常用术语(一)曰、为、谓之:被释词放在术语后,术语作用为解释词义;(二)犹:“如同说”一般用近义词解释用;(三)貌:“。的样子”用来解释事物状态,被释词多为形容词(四)读为、读若、读如等,属于声训,一般都举出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五、小学:“小学”来自汉代,汉为文字学,隋唐后是传统语言学,旧指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我国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小学大家辈出,传统语言学至此发展到最高峰六 工具书一、说文解字及汉字常用字典 1,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许慎 ,字叔重、东汉人,全书十五卷,收9353字,重文(异体字)1163,共10516;作者分540部,首创系统部首编排法,为我国语言文献学奠基作品,史研究传统语言学的重要工具书,清代,段玉裁对其所作的注为有名。2,康熙字典: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全书用214个部首,统辖47035字,各部以部首字笔画多少排列,同部首字也按笔画排列,收字多,解释侧重古义,214部首更适合汉字楷体结构二、尔雅及词汇常用专书 尔雅我国古代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书,一部义类词典。大致在春秋到汉朝初年的儒生门缀集经典训诂而成。全书分19篇,前三为,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16篇分别解释 天、地、亲属、宫室、草、木、鸟、兽、虫、鱼等名物。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发端,对后世词义的研究和辞书的编纂有很大影响,晋代郭璞对其作的注最有名。 经籍纂诂:收集唐代前各家对古籍中某词语的解释,是训诂材料总集,清,阮元编辑。三、方言 方言: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绝代语指古今差别较大词语,别国方言指因地域不同造成的词语差异 。西汉 扬雄 ,共15卷,今本13卷,方言广泛搜罗古语方言,用通语解释,为后人研究寒带方言通语的一同变化,探讨古音古义提供了宝贵资料,作者收集研究方言的方法,对后人有启示作用,郭璞的注最有名。四、虚词工具书 经传释词:古代汉语虚词专著,清,王引之 ,全书10卷,按,喉、牙、舌、齿、唇五音排列。收虚词160个,主要取材于先秦两汉古籍。对后世语法研究有启发作用。 词诠:杨树达,运用现代语言学观点和方法,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著作,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虚词近500个,按注音字母排列。七 古书的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标点二、古书的翻译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1.音序编排(平水韵106韵排列),2.部首和笔划(说文首创540部首),3.编码(四角号码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二、古汉语辞书中常见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要难读。2.反切法:用同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不足:和现在读音不痛3.叶音法: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不足:主观改变字音,毫无根据三、说文解字1、许慎著。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写定,遣子冲进上。部首编排法。2、历史评价(贡献):(1)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叙目阐述对汉字起源流变的看法、以及撰作缘由、原则、体例等(2)确立汉字“六书”理论系统(3)首创部首540部,用“读若”和声旁来标音。按照“始一终亥”,“据形系联,不相杂厕”原则编排,对后世字书的编排有重要启发。(4)保存了“纂文”书写系统及部分古文、籀(zhou)文。( 5) 保存了汉以前的古音古训,为汉语的同源学和古音学提供资料。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锴;大徐本:北宋徐铉(徐锴之兄)4、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四、康熙字典1、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集体编纂,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编排法,以笔数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后释义,以反切注音为主;释义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书、韵书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证古书最早的例证3、清王引之字典考证;日渡部温康熙字典考异正误;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五、汉语大字典1.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2.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字音:除尽可能注出的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3. 不足:释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词义的概括性,出现了义项分合不当、释义不确的情况。六、经籍纂诂1.清代阮元主编,是一部专门手机他古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2.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全书106卷,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1”代替。3.不足:平水韵的韵部系统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差别很大,检查很不方便。七、只收虚字和古代字典1、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序的。缺点是收字太少。2.词诠:杨树达著。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编排、解释。内容是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它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一概不论。八、辞书类:以解释词语为主,包括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1.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辞典,大约编纂于战国中后期,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主要内容是解释经书中的语词,共分为十九篇,前十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各物类的。体例:A。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共分19卷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清 郝懿行著尔雅义疏是较好版本2.释名东汉刘熙著。该书以解释事物各称为主,又是一部语源学词典,追求事物命名的由来,主要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语,记录秦汉1500多条。体例:仿尔雅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分27卷3.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所著 体例是每条先诗后词 。内容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4.汉语大词典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5.辞源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体例:先注音,后释义。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汉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有的古今词义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词义仅有细微的差别,表现出同中有异。一、一些实例该:古完备;今应当。抢:古撞;今抢夺。找:古划船;今寻找。绸:古缠绕;今丝绸。去:古离开;今相对“来”。揭:古举;今把东西拿开二、词义差异的分类:1、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适用的语言环境以及所指对象。借用形式逻辑的说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词义范围的扩大:睡(坐着打瞌睡打盹儿或呼呼大睡)江长江、河黄河、诗诗经、书上书响(回音一切声音)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皮,本指兽皮,扩大为动植物的皮。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2)、词义范围的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后专指屋顶的瓦片。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3)、词义的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汤(热水菜汤)行李(外交使节随身携带的东西)乏困(物贸缺少疲劳)2、感情色彩的差异(词义的褒贬色彩和词义轻重程度不同两个方面)(1)褒贬义不同爪牙:(褒义得力助手贬义替凶恶的人跑腿的人)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贿:(褒义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贬义后指行贿,受贿。)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2)词义轻重不同诛:(轻口诛责备重杀戮)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畏惧都表害怕。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简单化:古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所谓历史的概念就是要随时空的变换而改变二、现代的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不一定还是双音节合成词,有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词的组合(例如:消息,睡觉,地方)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单音词1、单音词定义:以一个音节结构构成的词2、单音词变双音词的对应情况:(1)换一种说法:信诚实;师军队(2)在单音词的基础上加一构词词素,词头、词尾:虎老虎;石石头(3)将同义的、反义的、或意义相关的两个单音词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双音词,使原来能单独成词的字,变为双音词的一个构词词素:婚姻、险阻(同义)消息、睡觉(反义)(4)加上不同的区别性词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复音词1、分类:单纯复音词、复合复音词2、单纯复音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连绵字):忸怩、倜傥、抑郁、逍遥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次”“兹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彀觳”(发抖的样子)“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滂沱”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兹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3、复合复音词(又称合成词)(1)汉语中的双音词大部分经历了同义词临时组合阶段,因此最初词序可以颠倒,并且古人常对这些一类同义词加以区分。(婚姻:妇家为婚,婿家为姻饥馑: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2)偏义复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偏指其中的一个意义要素,而另一个音节所表示的词素只作为一种陪衬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A.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今天下三分,益州益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祲”只“祲”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B、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于外,孝于内)。(3)区分词还是短语的三个方面A、看其结合后的整体意义发生变化没有(天下:大一统国家小人:心理行为卑鄙之人)B、看能不能从中插入其它的成份,不能插入成分,则是词,不是词组C、使用频率。如果这两个词长期结合,不是临时的组合,那它们的组合就是一个词的单位三、同义词:1、同义词不都是等义词,绝大多数是属于近义词2、重要的是掌握一组同义词的差别:及物和不及物、客观与主观(言和语:言-自动给别人说话,带事物的宾语;语:回答别人的话,带双宾语)3、古今词义差别。穷和贫:穷-仕途坎坷不顺;贫-财产少4、特指和泛指。禾:泛指和“谷”同义,特指和“粟”同义;货和贿:货-天然物化;贿-人工制作通论四:词的 本义和引申义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亡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出外。不在家论语:“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致远学院第一批次人才引进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合同样本:购房定金合同示范文本
- 2025江苏宿迁市泗洪县卫健系统引进高层次人才33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广东广州市百万英才汇南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招聘14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广西柳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物理 含答案
- 2025湖北恩施州宣恩县园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多家企业人员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火力电厂考试题库及答案
- 电商直播考试题库及答案
- 海油电焊考试题库及答案
- 咖啡大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
- 火锅店厨房管理制度
- 个人贷款管理办法(2024年第3号)
-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2.2《昼夜交替现象》(课件)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素材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 片石购买合同样本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量化评分表
- 办公楼物业服务技术方案
-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汇编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圆》 大单元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