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精解教材.doc_第1页
高中历史-精解教材.doc_第2页
高中历史-精解教材.doc_第3页
高中历史-精解教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江苏沐阳师范何元林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将军不抵抗的原因,主要介绍的是他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完全被动的。但考诸史实,张学良之所以未能奋起抵抗,还有错综复杂的原因。 一、张学良对日本侵华形势估计不足,把柳条湖事件仅作为地方性局部冲突来对待。 日本自明治维新就确定了在东亚扩张的路线。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加速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步伐。一方面大造吞并中国东北合法的舆论;另一方面积极策划政治阴谋,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这时张学良虽对日本的野心有所认识,但未能提高警惕,做好防备。9月18日夜事变发生时。张学良正在北平一家剧院看梅兰芳唱戏,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当时也在北平,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因父殁回家奔丧,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正在家为父作寿,忙于应酬,“沈阳城的重要军政人员事变前也大半不在其位谋其职”。张学良作为东北军司令,封疆大吏,面对东北剑拔弩张之紧急局势未能防备敌人侵袭,不能不说是重大失误。 事变突发后,张学良又认为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寻事”而已,正因为是“寻事”,所以“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9月20日张学良答记者问时说:“彼不知日本拟做到若何地步,或其目的所在,因此全般事件,系极端越轨行为”。亦未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还“望国民冷静隐忍,勿生枝节”。致使东北军18万兵力坐视半壁河山一朝失尽。 二、张学良对日本政府、国际联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时,日本政府内确有一派反战力量,其代表人物外相币原曾言:“吞并东北三省,无异吞一炸弹。”但这并不表明币原反对吞并“满蒙”,而是对军部赤裸裸的武装占领放心不下。9月18日事变发生后,币原外相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事态以不扩大超过现在程度为方针”。9月24日,日本政府公开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宣布“不扩大方针”,甚至保证日本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但无论内阁首脑还是币原外相,都认为日军的军事行动是自卫战争,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这为关东军扩大战争打开了方便之门。此举欺骗了国际舆论,更欺骗了张学良。事变后,张学良在致南京电文中说:“查日军此种暴行,洵属违背国际公法,该国自应负其责任。”11月29日张学良在致顾维钧电文中说:“日政府因美国态度强硬,已奏准停止进攻锦州。”又:“币原声明,倘陆军再攻锦州,即决定辞职。日方情形缓和,已可概见。我方关于接收各问题,恐应预为筹议。”但最终结果,却如张将军后来所说:“我们委曲求全,希求事态不扩大,这种幻想简直可笑,我们越是这样希望着,事态越会扩大。” 另外,张学良还寄厚望于国联。9月20日,张学良答记者问说:“日方现已发动战争,但中国方面并无意为交战团体,中国只求全世界舆论之判断,并希望公理之得伸。”9月21日,中国正式向国联递交声明书。此后,张学良心急如焚等待国联消息,多次密电顾维钧,要求“国联议决办法,直接消息到宁时,盼照速见示。”但国联并没有像张学良所希望的那样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由于其自身的松散软弱无能,和操纵它的各国列强之间利益冲突,根本无法履行盟约制止日本的侵略暴行。虽然后来张学良有所醒悟,也曾表示“即使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由于战机的延误、军队各派之间的隔阂等并没有能为自己洗刷耻辱。 三、张学良想以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来实现全国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咄咄紧逼,张学良称“倘我愈让而彼愈逼,至万不得已时,亦只有采取正当防卫以保持国家之人格”。但他又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的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维护领袖的威望,“以良心理智致力于领袖交付我们的使命”。他深信蒋介石对抗日之事必有整个计划与统一步骤,“惟兹事体大,影响系全国安危,又不能不慎重考虑之”。张学良正是从“全国安危”出发,主张“全国抗战”的。 由上述可见,张学良的“不抵抗”其主观因素不仅是对形势判断有误和幻想依赖国联的公理判决,而且有深刻的政治理念基础。但这并不会影响张学良将军在人们心目中的爱国者形象。 英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何终身未婚山东青州市第一中学 闫家民李汉忱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4年,她以坚定的意志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把一个财力匮乏、军事软弱的英国带入了政治稳定、财力充实、军事强盛的时期,从即出现了一个被英国人称为“光荣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但是,由于伊丽莎白女王终身未婚,身后无嗣,在她死后却不得不把王位传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女王终身未婚呢?这既不是女王自身有什么“生理原因”,也不是她遭遇过什么“感情危机”,而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以后,英国议会曾多次恳求女王尽早择婿,期望她为王室生养继承人。然而,女王对此一直未置可否。后来,当议会代表团再次恳求女王择婿时,她断然把结婚戒指戴到自己手上,并郑重地说:“我已经献身于一个丈夫,这就是英国。” 原来伊丽莎白即位以后,西班牙国王和法国王子都曾向她求婚。但她清楚地认识到,王室联姻是政治性的。她不想因自己的婚姻使英国从属于西班牙或法国,英国需要的是“中立”。但是,她又不想因此而得罪西、法两国,使英国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于是,女王开始与他们巧妙地周旋。对西班牙国王的求婚,她给予模棱两可的答复,使西班牙国王对这桩婚事长期抱有希望,以拖延西班牙对英国的直接攻击。对法国王子的求婚,女王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法,以娓娓动听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使英法的婚事谈判拖延了许多年。为了保持她所需要的“中立”,最后又宣布停止一切谈判。 女王并非没有七情六欲,她同其他女人一样,也希望有白马王子向她求爱,欣赏风度翩翩的男士向她献殷勤,倾听对她痴迷的男士唱赞美诗。在女王周围一大群投其所好的宠臣中,有一位叫林塞斯特的伯爵特别受到女王的喜爱。然而,伯爵夫人罗布莎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引起朝中上下议论纷纷。人们都怀疑是伯爵害死了他的夫人。女王在心里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此时同林塞斯特伯爵结婚,必定会引起臣民的震惊,削弱属下对她的忠诚。政治上的审时度势使女王毅然把自己的感情封闭起来。在她看来,保持独身对臣民会具有更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女王红颜褪尽。晚年的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一个反复无常、性情孤僻多疑的女人。1603年3月23日,女王因病去世,身边的人默默地从她手上取下了那枚象征着嫁给英国的结婚戒指。根据女王的遗嘱,苏格兰国王詹姆士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统治英国长达118年的都铎王朝与伊丽莎白一世一起寿终正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主要原因湖北随州市一中 杨 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时期为什么长期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教材具体阐述不多,高考试题也仅略有反映。如何认识分裂之源很有必要,因为这一时期历史变化发展有利于隋唐统一的完成,又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还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进步,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从根本上看这一时期的分裂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引起的,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因素。但认识分裂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还应循着这一时期的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 从三国鼎立局面看,它是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发展造成的。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各地方势力乘机扩充军队,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掠夺土地人口和财产,或彼此厮杀,或伺机而动,他们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克服了东汉末以来政治上的腐朽倾向,统治相对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并且安抚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因而他们都能在均势条件下比较长久的存在。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西晋统一为止。 从两晋十六国时期看,西晋统一是短暂的。它的暂短与五族内迁有关。西晋灭亡表面上是民族矛盾造成的,实则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晋统治者掠夺压迫流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加上内部统治力量的削弱,最终而亡。东晋十六国局面形成后,祖逖北伐半途而废,本人反遭东晋政府的疑忌,说明南方士族地主势力腐朽,缺乏进取心。同时它与江南地区尚未完全开发,统一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有关。后者成为分裂局面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已是共识。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表明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不够,还未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从南北朝时期看,南方发展取决于当时政治势力的变化消长。南方长期以来受到腐朽士族的影响,高门士族在各方面拥有特权,不思进取。奢侈腐化,国力必然衰落。北方黄河流域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豪强地主、士族势力的存在发展无疑是导致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隋建立后,强化中央集权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