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4.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人类的一切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 哲学的重大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6. 哲学的划分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7. 列宁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8.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9.意识的三个发展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10.联系的定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地上升的,前进的运动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13.三大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1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5.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16.度的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和临界点17.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8.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9.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20.规律的定义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23.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24.价值的定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指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5.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6.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27.面对当代的环境问题。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认领完利用自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28.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根本规律29.时间的特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30.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其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决定生茶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2.辩证论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3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对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4.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5.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据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等。3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属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3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同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同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同性属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同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8.辩证的否定原理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五,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9.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0.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1.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4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特点?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形象性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抽象性、间接性、深刻性44.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4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46.认识的总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48.两种不同的社会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4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什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活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5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5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5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5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