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_第1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_第2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_第3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_第4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论语选读和自选模块专题十五论语选读考纲在线浙江省自从进入新课标高考开始,就把论语选读列为高考语文卷的必考点。在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古诗文阅读考查的总体要求和考查目标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比原来增加了“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条目。论语选读的考查正是这一条目的体现。对论语选读的考查目标具体规定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对论语选读的考查,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品德修养,树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观。论语是古老文化根植于现代社会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和高考试卷的考点定位,具有深远的意义。考情透析浙江省进入新课标高考以来,对该考点的考查从未间断,并形成了自己的命题特色。从选材来看,考查的热点一般是那些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理据充分的片段,命题者更青睐于那些和现代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对当代人们安身立命仍有指导意义的章节。从命题形式来看,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填空题比较少,只有2011年和2013年各出现了一次。除2010年是1道题之外,其他年份都是2道题。从设题的权重来看,2009年和2010年的分值是4分,2011年2013年都是5分,总体而言比较稳定。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概括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从命题特点来看,浙江论语选读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只有2009年单独取材于论语,后来四年,每一年除从论语中选一小段材料之外,还从中国古代其他典籍中选取一段材料,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旨在扩大论语的内涵,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答题时不能照本宣科。体现了对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的追求。真题指导1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答案 颜子恶衣恶食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语选读的熟悉情况,包含了对人物精神的把握和课文文句的记诵。解答此题时,应回想君子之风选段中提到的并且要求背诵的有关孔子歌颂弟子颜回的文句。(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案 答案及解析见本专题“现场指导”。2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答案 (1)贵人贱马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片段的理解,它融合了理解、评析等多种能力,做题时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又要结合孔子的思想,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3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 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答案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从论语选文中,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孔子的为政观,即“为政以德”;而从韩非子选文中,学生可以筛选出“不务德而务法”的信息,可概括为“以法治国”。另外,学生也大多知道韩非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旨的评析能力。 本题并未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所以只需要对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即可。孔子认为用“政”“刑”来治国,百姓会缺乏羞耻感;所以应该用德治与礼法来感化他们。韩非子认为教人自我完善只能针对少数人,而大多数人是无法自律的,应该用法治。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也各有不足,若是能将两者结合,德治与法治并举,就更为全面了。当然,此题为开放题型,只需言之有理即可。42010浙江卷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析 第一问要求理解题干语段内容,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调动平日的背诵积累,便可写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二问要求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也是考查内容理解。首先明确这里的“它们”应该指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材料中欧阳修的话;然后分别阐述这两句话的内涵,即它们所表达的思想。要点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明确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还要揭示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即欧阳修在这句话中阐述的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交友价值观正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个题目的第二问,相对于2009年的论语探究题,有更大的限制性,第一问其实也是概括成语的变相问法,所以掌握好教学指导意见上规定的10篇必读课的内容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2013浙江卷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教你审题审题要点要求在理解选文语段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对孔子的思想和观点有较深刻的领悟和准确的把握。把握核心主旨:孔子的贫富观和礼义观。题干要求“简析孔子的观点”,即把这种贫富观和礼义观具体化,当然必须“根据上面的材料”,即建立在对上述材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思路对论语选读的考查,通常是把两则或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几则材料要么内涵截然相反,要么主旨基本相同,当然更多的是有同有异。几则材料往往互相参照,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这样的命题形式,往往要综合所给的几则材料,求同存异,或取差分异。解答时更多的是找出其共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孔子某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深入挖掘教你答题答题有据 “贫”“富”两个字在材料中反复出现。但综观材料来看,并非谈“贫”与“富”的关系,而是要分析孔子对待“贫”“富”与“谄”“骄”关系的不同看法,对处理“贫”“富”与“谄”“骄”,“贫”“富”与“礼”“乐”的关系的正确态度,并渗透了礼与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富有思辨色彩参考答案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不要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考点技法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论语选读”本来是新课程标准诞生之后应运而生的一门选修课,以语文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论语选读为课程依托。浙江省开设了这门选修课。为提升这门课程的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在进入新课标高考之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把这门课规定为“必考科目”。所谓“必考科目”,其地位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低于必修课而又高于选修课。但从高考卷中必考这一点来说,它和必修课的地位同等重要。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使“论语选读”这门课在学习和考试中,形成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粗到精的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语选读教材内全部的15篇课文,是这门选修课的基本内容,这是最外、最浅、最粗的一层,也是最宽泛的一层;第二层,在这15篇课文当中,又选取了10篇课文作为教读课文(其余5篇为自读课文)。这10篇教读课文是: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这是三个层次中的中间一层。第三层,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章,是从10篇教读课文遴选出来的精华篇章,也是论语中的亮点篇章,是最核心、最深入、最精华的一层。浙江高考语文卷中的论语选读题,其选材范围虽然不一定局限于第二个层次,但至少会由第二个层次的材料引申、迁移和生发出来,但所考查的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一般都在第二个层次之内;而名句默写题(规定可以有一句出自论语选读)则必定出自第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次。论语选读在浙江高考卷中,有两个题考到它,一是默写题,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默写题当中,可以有一句出自论语选读,但必然在其规定的背诵篇目范围内;二是简答题,一般要求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和评价。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对论语选读提出的建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论语选读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第一,论语选读的复习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破解语言障碍。做文言文阅读题,读懂文句是前提,理解文意是关键。论语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因而在理解文意这个问题上显得更加突出。由于语言的发展,先秦时期的文言,特别是论语中的文言,已经与两汉以后的文言语言有了较大的差别。有人说,论语的语言是一种“超文言”,即许多词汇语句按两汉以后的文言语词来翻译是行不通的,必须做出超常规的解释,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在“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一句中,“谅”是信用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一般文言文中是没有的。又如:在“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一句中,“摄”作兼职解,这是在一般文言文中找不到的解释。“归”的含义尚存争议,至少有三种解释:一则因古时“归”有嫁娶的意思,有人据此释“归”为“妻妾”,此句译为“管仲娶了三个老婆”;二则用作名词,释为“三归之台”,此句译为“管仲有三归之台,作为游览观光的处所”;三则用作动词,释为“收租”,此句译为“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而教材中取第一种解释。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超常规的,按一般文言文义项解释是行不通的。像这种存在争议的地方,我们要以教材为准。再者,论语中有许多高度省略的语句,有时需要补充好几个词语甚至半个句子,才能使整个句子意思表达完整。所以,同学们在学习和备考论语的过程中,一则要注意超常规解释的文言语词,将它牢记于心;二则要注意省略句,尽可能将句子意思补充完整,全面理解。否则,读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将成为你解题答问的拦路虎。高考命题虽不故意在语言上设障碍,但其中关键的词语一定会是间接考查的对象。第二,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在考试中,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即所谓“思维建模”。论语选读的答题应遵循以下步骤:1理解字词,疏通文意。这是解答题目的第一步,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全段选文的意思。注意难点字词,特别是“超常规解释”的词语。当然,如果上课时对文意的理解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2提炼观点,总结道理。在全面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需要,提炼出孔子或其他人物的观点。准确提炼观点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对“仁、孝、信、义、友爱、德政、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3分析道理,进行评价。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考生要对选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处世立命的道理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准确,符合时代的主流意识。注意,有些观点可以进行两面性评价,即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能站得住脚,能自圆其说。但有些观点的评价是唯一的,只能赞成或只能反对,不能进行两面评价。同学们一定要谨慎下笔。4联系生活,沟通古今。在分析评价完选文所包含的道理之后,要把这个道理或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运用这个道理去分析和评价社会问题,或将其用于弘扬正气,或将其用于针砭时弊。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这样答题才能深入到一定的程度,答题才算完整深刻,才可能得高分。第三,在论语选读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精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孝”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天命思想;教育思想。在复习备考时,要把孔子和儒家的这些思想牢牢掌握,做到滚瓜烂熟,了然于心,应考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复习时我们要紧紧把握好这10篇课文的孔子思想的精髓。下面将10篇考查的教读课文中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整理如下:为政以德: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克己复礼: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了解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知其不可而为之:理解并默写相关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仁者爱人:明确“忠恕”的内涵。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君子之风: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结合实际,说出“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现。理解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诲人不倦: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高山仰止: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沂水春风: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庸之道:理解孔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深智慧。训练检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圣经马太福音)(1)根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世上的观点。(2分)(2)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董仲舒)(1)孔子的“忠”的含义是什么?(1分)(2)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忠君观”。(4分)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鞅曰:“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罚重 ,爵尊;赏轻,刑威。爵尊,上爱民;刑威,民死上。故兴国行罚则民利,用赏则上重。”(商子说民)(1)在为政问题上,孔子与商鞅的主张是不同的。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主张。(2分)孔子:_商鞅:_(2)请对孔子和商鞅的主张进行简要评述。(3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注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注 与:一般解释为“赞同”,而清人刘逢禄的论语述何则将其解释为“和,同”。(1)根据“与”字的两种解释,分别说出画线句的意思。(2分)(2)联系孔子善于施教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两种解释的看法。(3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如果一个死刑执行者请求受害者宽恕,在我看来,这种事总是缺乏人性的,是对正义的嘲弄。一个人不能,也不该到处快乐地杀人,折磨人。然后,时限一到,就简单地请求别人的宽恕,接受别人的宽恕。在我看来,这样做还是在犯罪。(赫伯特马尔库塞)我理解,它不是说用正直之直报答怨,而是说以对等的东西报答怨。这里的“直”,其实应该为“值”,是以怨报怨。(李零)(1)段体现了孔子的_思想,段体现孔子的_思想。(2分)(2)你认同李零的观点吗?请结合孔子的有关思想加以分析说明。(3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1)甲文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2分)(2)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注 存:观察。瞭:明亮。眊:昏暗。(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察人观”。(2分)(2)对这两种“察人观”进行简要评析。(3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1)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译注,请写出这一段话。(1分)(2)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4分)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中的“教学观”的共同点。(1分)(2)孔子与礼记中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进行简要评析。(4分)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子解老)(1)子贡在反驳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在强调_的重要性。(1分)(2)根据这两段文字,请你对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课时作业(二十二)论语选读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1)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2分)(2)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3分)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1)这两个材料的基本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2分)(2)结合当今社会,简要评析上面两则材料的基本观点。(3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程颐周易程氏传)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荻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程颐周易程氏传)注 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出自朱熹论语集注。(1)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在嘲弄还是在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3分)(2)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在“义利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请简要概括。(2分)(2)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义利观”。(3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1)孔子和老子对“无为”的认识有着怎样的共同点?(2分)(2)结合现实情况谈谈你对“我无事,而民自富”的理解。(3分)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庄子)(1)孔子与庄子的人生态度是不一样的,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2分)孔子:_庄子:_(2)针对文中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谈谈你的看法。(3分)7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孔子与孟子共同的观点。(1分)(2)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分别谈谈你对上述两则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政治观的理解。(4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备内)(1)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孔 子:_韩非子:_(2)有人认为材料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3分)9阅读论语中的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注 终食:吃顿饭的工夫。造次:紧迫,仓促,急迫。(1)从论语选文来看,孔子强调“文质彬彬”才能成为君子,结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概括出文和质的具体内涵。(2分)(2)“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请就选段中的论述,谈谈你的理解。(3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注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荀子子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注 练:白色的熟绢,此指服练的祭礼。父母死后一周年进行祭祀,因祭祀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1)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材料中孔子回答子路“吾不知也”的原因。(1分)(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为尊者讳”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4分)专题十六自选模块考纲在线1考试科目设置说明。浙江省进入新课标高考之后,就加入了自选模块高考试题,即所谓的“18选6”,简称“IB”。就是每个学科有两道试题可供考生选择并解答。考生在答题时只要从这18道题中任选6道就够了。满分为60分。语文(IB)的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大板块,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选考一类科目的考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和浙江省高考高考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IB)的范围,并考虑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教学实际而确定考试内容。2测试能力。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自选模块”部分,语文(IB)要求深入测试考生以下语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能力。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这三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3考查目标:(1)分析综合: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2)鉴赏评价: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3)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情透析各学科的自选模块组成独立的一份试卷,试卷中的语文(IB)部分由两个小阅读组成,每个小阅读两道题,共4个小题。每个小阅读10分,可以在本阅读的两个小题内根据难易程度分配分数。在选材上,往往是古代和现代搭配,诗歌和散文结合,并且这两种搭配有轮流考查的趋势。例如,2009年考查古代诗歌和现代散文,2010年考查现代诗歌和古代散文。但“轮流考查的趋势”在2011年被打破,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均考查现代诗歌和古代散文;而“诗歌和散文结合”的规则却又在2013年被打破,2013年考查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没有考查散文。第1讲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真题指导1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幸存者高凯昨夜外面走过去一场暴风雨 一棵大树被拦腰撞倒 清晨一只小鸟 独自在我的窗外唧唧喳喳说个不停 我一推窗就飞走了 一整天我都想去问那只孤单的小鸟 是不是想找人诉说自己一生的命运 其实我能想象得出昨夜的情景 一场巨大的暴风雨突然将一窝小鸟 噼里啪啦打翻在地 结果只有一只小鸟幸运地活了下来 无枝可依内心都是人世没有的伤痛(1)这首诗的第一句用“走”描写暴风雨,为什么?(3分)(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7分)答案 (1)使用比拟手法,与下句“拦腰撞倒”相呼应。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感受:暴风雨凶猛且持久。(2)答案及解析见本讲“现场指导”。2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采采卷耳朱巧玲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用群山、河流和铁轨衡量我们之间的距离 三千诗句,算不算长? 我相信爱的辽阔一如采采卷耳 覆盖每一寸肌肤细微的感觉 每当老虎从白雪里跃出 我会获得释放,像蒲公英 散落四方 用地理和祖国容纳我们之间的落差 每一棵树木都是升起的太阳 每一只小兽都成为可爱的孩子 走在苍穹下 是什么在呼唤我的名字? 我相信爱的自由一如采采卷耳 当我抬头,那些洁白的云朵聚拢而来 挡住了倾斜的光线(1)本诗以诗经周南卷耳为引子有什么作用?(4分)(2)从意象、手法、结构中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6分)答案 (1)点明题意,借助诗经周南卷耳所表达的古典情怀来传达诗人的怀人情感,使诗歌内涵深广,意境丰盈。(意思相近即可)(2)略。(只要从意象、手法、结构中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且言之成理即可。)3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陈酿李琦酒瓶是酒的家酒从瓶里被倒在杯里像是做客却一去不返那种积蓄了多年的香像一场梦的精华在短暂的瞬间,烟消云散酒香散尽的过程让人伤感倾尽陈酿的酒瓶被酒瓶爱好者珍贵地收藏然而谁会去多想它与陈酿相守的岁月还有那些曾被把守的烈性(1)本诗为何不以“酒”而以“陈酿”为题?(4分)答案 诗歌所咏对象为贮藏多年的酒,即“陈酿”,故以“陈酿”为题更贴切。“陈酿”和“酒”相比,更具有时间性,体现出积淀感和沧桑感,以“陈酿”为题,更能突出诗歌的主旨。“陈酿”给人以“香醇”“美好”的感受,比“酒”更富有内涵,也更适合用作美好情感(或“追求”“事物”)的象征。解析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意象含义的理解和探究。诗歌的鉴赏,实际上就是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其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从而领会诗歌的主题。“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本诗中的“陈酿”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对某种消逝的美好情感(或“追求”“事物”)执着的眷恋。对曾经拥有、执守的美好情感(或“追求”“事物”)刹那间消散的伤感。对物是人非、无人相知的遗憾和惆怅。解析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探究。探究诗歌的情感,主要是通过欣赏诗歌所选择的形象感受美的力量。其次,要探求诗的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此外,有时候细节描写最能反映情感的内容,所以在做题时,也要根据主题对有关细节描写进行细挖。 2013浙江卷 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7分)(原诗见本讲“真题体验”第1题)教你审题审题要点题干的关键词,一是“赏析”,二是“艺术手法”。既然是赏析,就不能答成理解,更不能对诗歌进行翻译和复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能体现某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技巧分析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艺术手法”的概念和范畴。“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答题时可以依次从这三个方面对诗歌进行梳理和思考教你答题答题有据“小鸟”是诗中的主人公,诗人仿佛在讲述一只小鸟所经历的一场悲伤的遭遇,但诗人不仅仅是为写小鸟而写小鸟,写小鸟是为了象征某一种人,有所寄托。小鸟在诗中完全被人格化;也可以从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去思考参考答案象征手法。小鸟的形象是一种象征,其意蕴指向人类社会,给予读者多元的联想空间。拟人手法。小鸟遭受了“人世没有的伤痛”,就有了向人诉说的欲望,形象鲜明生动。散文化语言。诗歌语言质朴,接近口语,虽不押韵,但却富含韵味考点技法从2010年到2013年,浙江省自选模块语文试题,都考查了“中国现代诗歌欣赏”。2010年考查理解关键词语的作用和赏析重要的语句;2011年考查标题的含义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012年考查“引子”的作用和从意象、手法、结构中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2013年考查理解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和赏析全诗的艺术手法。由此看来,赏析全诗或片段(句子)的表现手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是“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重点考查内容。除此之外,标题的含义、“引子”的作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也是其考查内容。一、盯着诗眼细分析“诗眼”是关乎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诗人精心构思的语句,有着深刻的意蕴和强烈的艺术效果。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最后一节。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二、抓住意象深考量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含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揭示自己对母亲、妻子、故乡、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热爱的感情。三、细品词句感抒情多数现代诗都具备抒情的特质。诗人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用其精练的创作手法,力求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诗歌的抒情固然可以直抒胸臆,但更要关注寓情于景等间接抒情形式。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品读这首诗,要特别注意通过品味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因为“嘶哑”表示歌唱的次数之多)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暴风雨”喻指正在神州大地上发生的革命风暴)黎明为什么“无比温柔”?(因为它喻指即将到来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这样品读才能悟透作者的感情。四、斟酌语句明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对拟人、夸张、排比、衬托、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的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也有对农民的礼赞。再如韩瀚写张志新烈士的诗歌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诗人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精心构置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生命的天平。抽象意义上的“生命”本来是无形的,因而也无所谓轻重。诗人借助“天平”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赋予无形之物以有形,并且衡量出不同生命的轻与重。训练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向往何玦你是一滴晨露 滋润春的心田 我是一棵枯草 遗失荒野乡间 不知何时 才能如你高贵模样 不知何时 才能似你晶莹轻扬 西风的凛冽 已让我不辨方向 寒冬的朔雪 把我埋葬在土壤 明年的今天 春会赋予我新的希望 到那时 我会看见你 闪烁晨光1标题向往在诗中有哪些具体的内涵?(4分)2这首诗情感真切、动人,试从表现手法方面简析取得这种效果的原因。(6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屋顶之树羊令野星。孤独的,照着屋顶之树。而那一撮根须,遂有亚热带梦之孤独享受。你的名字呢?你的家族呢?你不落脚于土地。很像你的弟兄们:云之闲逸。星之孤高。你们是孪生的,那样呼吸着。呼吸着每座星球之土壤。而你:不属于辽远的丛林。不属于哪一只手植。不属于这都市的屋顶之树。乃如我的额发一样孤独的:无花。无果。一种不属于土壤之植物。3屋顶之树有什么特点?(5分)4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选自无题抒情诗,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5诗人从“杜鹃花”写到“蔷薇色的海浪”,选取的众多意象在诗中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