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doc_第4页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乐清中学 谢淑清一、释题。指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止是语气助词,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二、在孔子与学生交往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自由朗读大朗读1-10章挑选最有感触的章节仔细研读,揣摩语气,品味思想感情。三、展示: 爱学生的孔子。(11.9,11.10,6.10)颜回你觉得读出它的语气来吗?噫是方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相当于吴地方言,皇天啊。恸:大哭,形容极其悲痛。伯牛疾:古代医学不发达,认为人患了恶疾是不洁静的,如果女子生了恶疾还要被休回家。亲戚朋友唯恐避之不及,孔子去看他了,还执其手,是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执: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是拘捕。执有应该是紧紧握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齐读一遍,叠句可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朗读时要特别强调后一句。 善于教育的孔子。(11.13,7.11,11.15,5.7)PPT资料补充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11.13)诅咒子路?深深的忧虑。古话说得好啊:过刚易折。刚强之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乱世中非常容易丧命。还真不幸言中。除了敌人外,只有最亲的亲人才会说这句话。(2)(7.11)子路的潜台词是什么?打仗的时候,你还不得依靠我?可见他争强好胜。他的语气应该是充满自信。孔子的潜台词是你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古话说的:谋在事先则昌,谋在事后则亡。抑其勇,启其智。同桌练一下对话。(3)(11.15)入门,升堂、入室。也就是我们方言说的明堂。升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4)(5.7)、注意夸的语气。(6)(6.28)子路不悦,会说什么话?公山弗扰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了,把孔子训了一顿,佛肸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了,又把孔子训了一顿,这次更不了了,南子这个人生活作风很不好,卫灵公老迈昏庸,政权把持在南子手里。见如此不道德之人,子路自然更不高兴了,讲话语气一定很重,逼得孔子只能赌咒发誓。畏惧,心虚了。(17.4)关系平等,尊重学生。 对道义孜孜追求的孔子。14年来屡遭碰壁。他已经68岁了,早过了退休年龄。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待弟子们去实行。孔子便天天在杏坛上为弟子讲学,用另一种方式为道而献身。颜回的德行,是他看中的接班人,圣道将无人继承,天下苍生将如之何。小结: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情真性的普通人,他碰上悲伤的事会痛哭流涕,碰上开心的事会得意洋洋地讲起俏皮话,被弟子捉住蹩脚会心存畏惧,赌咒发誓以示自己的清白。我们也看到一位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对自己的道义孜孜追求,他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学生。三、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孔子的弟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高山;“捧到云天上,比做神秘不可知之物。”品德学问的评价。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是说智育与德育并重。这个成语还成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子贡:内有宗庙百官的数仞的高墙;不可逾越的日月。小结:是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日月的圣人。四、讨论:你认为孔子是常人还是圣人?(结合前面学过章节)小结:圣人=常人+坚贞+坚持+坚守圣人,坚持做好每一件事。五、PPT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記。得意时也会忘形,也会犯点小错误,也正是他真实的时候,最感人的时候。孔子的杰出之处在於:一是道德感,這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二是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热心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式的悲剧精神;三是捷、达、雅的文体风格,一种智慧的思想风格。(林语堂)五、总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六、作业: 背诵 成语积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龙湾中学 宋登水【设计说明】由于是选修课程,主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设计采用一个问题为主线的方式来组织课堂,结合文本特点散而不乱,所以从探讨文本结构切入;再利用文本气脉中贯的特点,体会文字中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方法上面,本设计主要想通过学生自己学习、评点的方式来完成,希望通过评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为、诸、许、实”等词的涵义,学会翻译重点句子。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我批注自我引导来掌握文章“不散”的精神,连贯的气脉。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文气、文脉的角度赏析,品味文章。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散而不乱的精神。四、教学用具:PPT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幻灯片】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起了个大早,打算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晒晒,他翻看着自己的墨竹图轴,甚是得意,不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放下自己的作品,他又打开一幅画卷,这是表兄文与可送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他想起了几个月前文与可刚刚去世,想起自己现在继任的就是文与可的职位,想起了两人的过往,不由潸然泪下。【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触摸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文本当中,同时通过情境的语言,明确文章的主旨,即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也简单介绍了文与可其人,可谓一举三得。(二)阅读文本 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叙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文本,简要整理文章所写的内容)【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文本,古文的重点在于朗读,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三)深入探究【幻灯片】这篇文章的结构,历来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有人说此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极为闲散;也有人说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也就是说文章看似闲散,其实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贯穿始终。请谈谈你的看法。【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通过适当的引导来激起学生讨论的焦点。预设回答过程:1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文与可这个人物,由开始的文与可画画,到中间回忆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一些趣事,最后写到文与可病逝,作者睹物思人的悲伤情怀。所以文章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此处插入文与可的介绍幻灯片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宋史说他“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北宋名臣文彦博由衷地称赞这位青年才俊“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苏轼在墨君堂记中评价他说:“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 文同与苏轼为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告别了洋州山水,其后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第二年正月文同离京前往湖州赴任。据宋史文苑传记载:(文同)“至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 享年六十二岁。 2贯穿文章始终的是偃竹,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此处插入关于竹子的精神幻灯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3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感情,即作者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正是由这种怀念之情,作者就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睹物思人,由此想到自己与文与可的一些趣事,生前的事情越有趣,逝后越发感伤,再往前想到文与可画竹的技法,这是对文与可的肯定,也是对文与可的钦佩,更多是对文与可这种襟怀的感悟。此处插入关于本文感情的综述幻灯片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章,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文章开头叙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表现作者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主要部分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正可见作者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 结尾“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作者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四)总结评价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三苏文范引邱浚语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三苏文范引杨慎语盖长公之文,犹夫云霞在天,江河在地,日遇之而日新,家取之而家足。若无意而意足,若无法而法随。茅维宋苏文忠公全集序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从更广阔的范围来领会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领会苏轼散文的气势。(五)品味涵韵听音乐,你感觉这段音乐最适合朗诵文章中哪段文字,放出声来朗诵,大家一起分享。【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进一步熟悉文本,朗读文章,同时也带有感悟性质,这次的朗读与开始的朗读相互照应,但比开始的朗读要求又要高出很多。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2比较祭十二郎文与本文在感情表达上的不同。八、板书设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 轼竹:高风亮节、虚怀若谷文与可:胸有成竹、淡泊、率真情:敬佩亲密悲痛声声慢教学设计瑞安中学 黄华伟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艋mng舟,载不动、许多愁。2.就武陵春提问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2.整体感知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1.拓展愁情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清代王士嫘l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