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堂语文课——学科育人案例.doc_第1页
我的一堂语文课——学科育人案例.doc_第2页
我的一堂语文课——学科育人案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一堂语文课 学科育人案例一千多年前的伟人韩愈告诉我们,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语文教师,这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教育,即“传道”。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德育工作之重要性。作为一门走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学科,语文也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有别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它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面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初中生,他们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目标因课文而异,因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异,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关键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情感体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上出语文味的的同时,营造德育氛围。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下面我以一节梅岭三章的公开课作为案例来简要阐述我的一些感想。主题:如何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题为“敢为天下先”,在一九课老山界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因此,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课前布置他们查阅史料,朗读精彩片段的任务。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对于诗歌的形式有一定了解,然而梅岭三章旧瓶装新酒,以古诗的形式讲述革命现实、抒写革命精神,学生能否读出其中新意,是否能充分、深刻体会到人物的伟大精神境界,就需要教师加以历史、人物背景介绍和朗读引导。就初一(2)班而言,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有魏淑倩、郑盈盈、王小龙、金雨婷等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并不突出,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在课堂上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片断(一)师: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搜集整理的作品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迹介绍等资料。 梁佳俊:本文选自陈毅诗词选集,1935年至1937年,陈毅率领部分在江西、广东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当时陈毅生病又被围,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二十多天,感到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不就,敌人的包围被粉碎了。师:梁佳俊同学充分利用了课本上的资料,相对已经比较详细了。那么陈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怎么会被围困的呢?郑盈盈:我来补充两点。首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部队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突围出来的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就是在这期间被围困的。其次,陈毅是四川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还是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师:非常好,郑盈盈同学查阅的资料非常详实。同学们,陈毅同志原来是经历过这么多风雨,有着这么多荣誉的伟人啊。更巧的是,他还是我们第一任市长呢。概括性描述和情况例举:本教学片断的设计初衷就是希望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受到感化。我的学生通过阅读图书报刊、网络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了梅岭三章的时代背景和陈毅的生平事迹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家的资料收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是鲁迅回忆儿时的一段经历,了解鲁迅,不能不了解他的这一段历程。他从自由快乐的百草园到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批判,弃医从文后,他通过写文章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无不充满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如春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同学们无不对他油然而生敬意。反思: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找到和学生思想的共同点,有时候更要通过教学来不断“搭建”这样的共同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片断(二)师:那么第二首就是在回首革命战争,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捷报频传!同学们,第三首诗意味更为深远,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来。生读。(五分钟后)师:你读到了什么?乔乾伟:伟大的共产党员把革命当做自己家让我很感动,而且他追求自由。师:是的。可是,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啊。是什么呢?生:(齐答)取义成仁师:好的,请同学们参考注释,明确该词语的含义。来,我们来一起把这首诗齐读一遍,要读出什么情感啊?生:视死如归(齐读)师:你还读到了什么样的情感?生:不怕死。师:陈毅同志是为了谁的自由而牺牲啊?注意“人间遍种自由花”这一句。生:为大家的自由。为民族的自由。师:那么为了这种大义而赴死,我们可以说是?生: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师:好的,请大家怀着对伟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敬之情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概括性描述和情况例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因为它是变化的、曲折的,是情感美的生成过程。要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动真情呢,就要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本课作者陈毅同志的身上,闪烁着最彻底、最动人的革命斗争精神,那就应当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伟大。这种浸润式的教学,使自然地使学生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彰显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方式是多样的。这次我采取的是小组朗读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体味、感受作者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我还会采用比较灵活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石壕吏的教学,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旁白设计、对白设计以及动作设计。学生是很乐意参与这些较为活泼的活动的,课堂气氛也显得较为活跃。再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卖油翁”并不能简单地用“谦虚”这个词语来概括,我采用了小组读、范读和品读这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会感受到这种情感,一小部分学生甚至会用“豁达”“超然物外”等词语与之对应,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反思: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充分备课,完善设计,特别是通过精彩的活动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不断地体味中感知、感悟,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相比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总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特别是处于21世纪的今天,更是任重而道远。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