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广西政治试题试卷分析.doc_第1页
2009年高考广西政治试题试卷分析.doc_第2页
2009年高考广西政治试题试卷分析.doc_第3页
2009年高考广西政治试题试卷分析.doc_第4页
2009年高考广西政治试题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高考广西政治试题试卷分析摘要:B.延长农产品储存时间可提高农民收入C.商品销售环节可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2009年高考考生答题情况下,基础知识不牢固仍然是丢分的主要原因,如主观题38.关键词:高考,时间,2009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17 2009年高考广西政治试题试卷分析蒋楠 周超 第一部分 试题分析总体来说,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紧扣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试卷总体内容、形式、难度等都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相吻合,具有稳定性、灵活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重视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达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鲜明的时代感是政治试题区别于其他学科试题的最显著特征,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努力做到与时代、与社会、与考生的实际贴近”。今年的文综试题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方向,以人们所关注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1选择题材料显性时事和隐性时事相结合。如显性的时事材料有“面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规范地方摊贩的经营行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抗旱救灾”等,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时政材料,使试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隐性的时事材料有29题用恩格斯“灾难转化为进步”的名言是对汶川地震的隐性考查;30题、31题,“小岗村的发展之路”是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隐性考查,这样较好地杜绝了猜题押宝现象。2主观题材料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很好地渗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脉搏。如38题第2问“水资源的利用和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38题第(3)问“政府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39题第(6)问“我国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二、学科间知识渗透加剧,能力要求提高,综合性强1组合式选择题比重大总体来说选择题难度适中,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今年的12个选择题灵活性强,得 48分的考生很少,只有1063人,与前几年相比,减少了很多。今年组合式选择题有10题,比2008年多2题,占833%,而且全部是4选2的试题,说明文综政治选择题能力要求提升,平均分略有下降。2数学运算试题数量增加2005年以来的高考试题中只有一道计算题,今年有2题(24题、25题)。另外今年需要通过对数字的理解来选择的试题还有27题和35题。3政治、历史、地理三学科综合性强围绕中心问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设问,并适度进行学科间知识的重组、整合、交融,着眼于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文综试题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今年的文综试题在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多层次分析等问题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38题,很好地体现政治与地理的综合,围绕“抗旱救灾”这一中心问题,分别从经济、政治、哲学的不同角度设问,学生必须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体现了对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由于设问明确,考生相对容易明确要求,得分率相对较高,特别是38题第(4)问得满分的人数达3643多人,是历年来得满分最多的主观题。39题以“新航路的开辟,洲际贸易的发展”为切入点,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进行考查,特别是39题第(5)问“现代贸易与历史上的三角贸易相比有何区别”,属于典型的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试题,很多考生不知道用政治知识还是用历史知识来回答,得分率极低。4设问灵活性强,迷惑性大,政治学科内的综合加剧。如39题第(6)问“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本小题的难度最大,能力要求最高,原因一是部分学生不知道二重性就是两面性;二是本题设问灵活,考生不知道政治试题还是历史试题;不知道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用政治常识知识回答。从标准答案看,第一要说明资本原始积累两方面的认识,答案是“马克思既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局限性),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等作用(进步性),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几乎没有考生得分。第二,答案里包含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知识,属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出现这种同一小题用经济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知识作答的试题,这是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次,突显极高的能力要求,这也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和特点。本题共12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得分率很低,最高分是9分,且只有7人得9分,因此,从某种意义看,本题的区分度不大。三、结合重点时事,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重视教材,立足基础知识,注重理解和应用,通过大家熟悉的时事材料考核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的特点,今年也不例外。经济常识考查的知识有营业税、价值规律、经济手段、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对外贸易的对象和原则、个体经济的意义和作用等等;哲学常识考查的知识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矛盾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政治常识考查的知识有政府的宗旨、活动原则、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立法工作、国家主席的地位和职权、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等。四、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答案贴近新教材 国家高教司早在2007年就强调:“从2008年起,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要求实现与高中新课程标准衔接”。新课程突出强调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今年试题选用鲜活生动的典型材料,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高考题亲切感和亲和力,一方面可以缓解考试紧张心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高考的选拔中得到成长和提高。1注重新旧教材衔接去年的试题中新旧教材的衔接已经得充分体现,如2008年38题第(3)问“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答案中“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都是新课程教材中的有的原话。今年全国第一卷在试题同样出现了新教材的知识点,对考生来说加大了难度。如38题第(4)问“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答案中“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39题第(6)问答案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都充分体现了与新课改教材衔接特点,。 2注重正确价值导向和情感渗透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形式的外显变化,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内在变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也日趋得到体现和落实。试题渗透着情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真善美,提升思想境界。如25题通过对消费者消费不开发票这一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依法纳税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识;28题中“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引导学生坚定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29题对自然灾害的辩证分析,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教育学生要善于把坏事转化成为好事,转变观念,促进自己全面发展;32题对金融危机期间是否应废除最低工资标准的讨论,拓展学生对人大代表职权的认识;38题从国家全力抗旱救灾看到了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和树立节水意识的科学发展观;39题第(6)问“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对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直观地体现出高考命题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国家意志的特点,都能很好地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五、试卷结构以及题型相对稳定,命题思路未变,整体上没有出现偏、难、怪题,题型、题量稳中有变今年的试题,无论命题的指导思想、原则、范围,还是试题的能力要求、题型、难易比例等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考查的知识点在考纲规定的范围之内,参考答案在内容要点上的设置也比较准确,争议不大。1突出了对经济常识的考查。纵观整个试题,考查经济常识的内容占了整个政治学科近一半的分数,达48分,而对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知识的考查分别为24分、28分,改变了过去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分天下”的格局(见表一)。说明试题考查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内容分布的平衡性,这预示政治科高考将更加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旋律。2试卷的结构有调整。38题以往是3问,其中一问是12分,今年把这一问分解成了两个问题,分别考查经济常识的宏观调控、财政作用、科技兴农和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等知识,这样就把原来的3问变成了4问,考查的知识点增多,分布面更广。(见表二)六、值得探讨的问题1个别主观题的设问不明,审题的难度加大,如39题第(6)问“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学生不知道用学科中的什么知识来回答;有些概念学生弄不清,干扰了学生的判断,如“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这些在中学教材没有出现的概念,是否对学生要求过高,值得大家探讨。2选择题28题、31题、32题,均考查了规律客观性的集中表现是不可违抗性,试题均出现了“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改变规律”等说法,考查面是否单一值得大家商榷。3试题材料的选取虽然非常讲究,但试卷呈现的方式相对单一,基本上是文字的表述或者是文献资料的引用,没有出现其它的形式,如图表、诗词、漫画、古文等材料。能否达到充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值得共同探讨。第二部分 数据统计今年广西文科考生为120343人,政治科最高分为83分,80分以上仅14人,主观题最高分为37分,3537分只有32人,选择题得满分的人数为1063人,与去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各题得分、难度等情况,详见以下统计表。表一:政治学科内三部分内容赋分情况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总分2007年全国卷130分34分36分100分2008年全国卷130分34分36分100分2009年全国卷128分48分24分100分表二:政治学科内三部分内容题量分布表分类年份选择题非选择题学科内综合试题政史地综合试题经济政治哲学题号经济政治哲学题号经济政治哲学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07年41641641639 218114/40 /22008年520312416381141811039/11011009年416416416382121121839220/表三:第1、2卷难度、均分数据表赋分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一卷4830.92620.64438.20620.4032二卷5218.71500.35996.22340.2900整卷10049.64120.496412.47510.2975表四: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三部分的得分及难易度对比表总赋分主客观题对比均分难度题型题号赋分经济常识48分客观题24、25、26、2716分8.860.38主观题38、38、39、3932分9.17政治常识28分客观题32、33、34、3516分3.360.51主观题3812分5.84哲学常识24分客观题28、29、30、3116分13.660.72主观题388分3.70表五:各题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题号分值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客观题4830.92620.64438.20620.4032主观题38题3213.16980.4116 4.89200.374638(1)61.6885 0.28140.85460.301838(2)61.9379 0.32301.06170.437738(3)125.8397 0.48662.61500.525038(4)83.7037 0.46301.86380.586039题202.77260.27181.39020.331439(5)81.9529 0.2441 1.2738 0.371639(6)123.5923 0.2994 1.5065 0.2913表六:第2卷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表题号考生数0分率%满分人数及格率优秀率主要得分段情况主要得分段比例38(1)6分1203434.64294分3.01%0.40%5分1分 占39.11%2分 占42.45%81.56%38(2)6分1203439.76214分7.12%5分0.60%1分 占22.59%2分 占38.88%3分 占2224%83.71%38(3)12分1203432.98377分51.34%4.08%10分2分 占10.79%6分 占18.19%8分 占35.53%64.51%38(4)8分1203435.3036435分54.22%22.06%6分2分 占13.98%3分 占13.90%4分 占28.76%6分 占15.45%72.09%39(5)8分12034310.87175分3.37%0.74%6分。1分 占30.93%2分 占25.64%3分 占20.70%77.27%39(6)12分1203437.5007分1.35%10分0%3分 占26.41%4分 占24.30%5分 占27.00%77.71%第三部分 试题讲解24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C减少14万元 D不变考查目的通过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计算,让学生明确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教材链接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通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企业收入的差异来说明。试题分析 第一步:明确两个陌生的概念的含义“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从材料看,“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是指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第二步: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某小企业生产的甲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6元出售,在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前,该企业的销售收入是10万6元60万元,这时该企业亏本;第三步: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10%,就是10万件(1+10%)11万件;第四步: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即每件产品仍按6元销售,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应该是11万件6元66万元;最后,比较第二、第四步,得出该企业比上年度销售收入增加6万元。所以本题应选 B。复习建议每年都有一道计算试题,而且每年的计算试题都有较大的难度,区分度好,得分率低,因此平时要加强计算试题的训练,对课本中有可能运用计算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把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4161954741775814716B0.454925某餐馆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小明和爸爸去该餐馆吃饭共消费200元,在结账索要发票时被告知,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获得一瓶价值4元的饮料,小明和爸爸表示接受,上述做法使餐馆少缴纳6元税款 使餐馆多获得6元收益 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A B C D考查目的通过消费者不开发票这一事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识。教材链接营业税,消费者合法权利的保护。试题分析 本试题出得很好,取材于日常生活,贴近实际,灵活性强,颇具教育意义。小明和他爸的这次消费中,该餐馆应纳税额是2005%10元,不开发票,就意味着餐馆偷税10元。税收是缴纳给国家的,虽然给了消费者4元的饮料成本,餐馆获得6元的收益,等于消费者与销售者共同非法占有国家税款,但餐馆偷税额仍是10元。本试题最容易迷惑学生的就是选项,也是学生错误最多的。另外,发票是发生消费行为的凭证,不索要发票,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所以本题应选 B。复习建议加强基础知识,对税收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加强计算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关注、思考时事。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53474556245183486B0.462226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 扩大政府调控范围别 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 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A B C D考查目的通过政府对地方摊贩的管理,规范经济行为,让学生明确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从树立依法治国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教材链接按需分配,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试题分析 本题设问很显然是个体经济的作用,正确选项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规范摊贩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政府要做的工作,因此不能说是扩大政府调控范围,排除选项。从材料看有利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个体经济的作用,所以本题应选D。复习建议加强基础知识,对个体经济的作用全面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国家大事。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1545927244569470848D0.588727某鸭梨产区建立恒温库储存鸭梨,为反季节销售提供了条件,也为梨农增收提供了保障,据测算,每储存1千克鸭梨可增加收入05元,这一做法表明A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B延长农产品储存时间可提高农民收入C商品销售环节可创造更大的价值D商品的储存成本提高了商品价值考查目的通过反季节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价值规律的全面认识,提高经济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和自觉性。教材链接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企业成本。试题分析 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从题中“反季节销售”,恒温储存,可使鸭梨避开上市高峰期,从而改善鸭梨的市场供求状况,实现“梨农增收”的目的,这是合理利用价值规律“供求影响价格”的表现,所以本题应选A。D项也是正确的,但这只能解释经恒温库储存的鸭梨价格本身应相对高一点,而不能解释每1千克鸭梨增加收入0.5元的真正来源。复习建议加强基础知识,对价值规律全面理解和把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握试题的中心意思。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8554256741604811991A0.7108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A B C D考查目的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要坚定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引导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勇敢面对,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实现前进和发展。教材链接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物质条件制约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试题分析 “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是一种正确意识,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但意识不可能摆脱物质条件的制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不能改造经济规律。因此的说法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故本题应选D。复习建议认真分析材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220029341264112783D0.9372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 B C D考查目的 对自然灾害的辩证分析,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教育学生要善于把坏事转化成为好事,转变观念,促进自己全面发展。教材链接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内外因的关系。试题分析 矛盾的同一性包括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的说法错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无论多么重要,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外因的作用永远是第二位的,的说法错误。所以本题应选B。复习建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423710587844804588B0.879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回答3031题。30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 B C D 考查目的通过对小岗村从分田到户,到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教育学生要根据实际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不怕失败,在曲折中前进。 教材链接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观点错误;的观点认识到了致富道路的特殊性,看到了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认了矛盾特殊性背后必然包含共同本质和规律,即事物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本题应选B。复习建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1057010229924023952B0.850131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A B C D 考查目的通过对小岗村从分田到户,到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教育学生要根据实际,勇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教材链接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或意识的反作用)。试题分析 “正确的决策”反映客观条件变化发展的要求,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办事情能否成功不由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观点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的观点没有认清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故本题应选A。复习建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9065311134111756307A0.753332 2009年初,在G市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现在是金融危机期间,打工者有份工作就不错了,政府应废除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由市场决定。该代表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广泛议论。在下列有关该问题的议论中,正确的观点是作为人大代表不能只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发表意见 该代表在人大会上具有自由发言而不受追究的权利 该代表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议案向市人代会提交 该代表的言论过于偏激,应撤销其人大代表的资格A B C D 考查目的 通过金融危机期间是否应废除最低工资标准的讨论,拓展学生对人大代表职权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国家管理的观念。教材链接人民代表的权利。试题分析 的迷惑性很大,错的人较多,根据材料不能判断该人大代表只是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发表意见;按照人大代表的产生来看,每个人大代表从不同的地方来,他有权为本地的选民讲话,从这两个角度看,不能入选。的观点本身错误。本题关键是了解人大代表的三种权利:一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即依法享有发言权、表决免责权;二是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即有提案权;三是有权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进出质问并要求答复,即有质询权,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正确答案为B。复习建议首先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其次要充分理解、全面把握材料意思。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57346556279145369B0.4622332008年12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工作程序需要得到国家主席的认可 国家法律只有经过国家主席签署才具有法律效力 国家主席作为国家机构具有审查法律的权力 国家主席作为国家机构具有颁布法律的权力A B C D考查目的通过国家主席签字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国家立法也要依照法定的程序,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材链接国家主席的权力,国家主席与全国人大的关系。试题分析 国家主席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它不单独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家主席的职权有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和外交权等。根据材料的内容判断,本身错误,正确选项是,故本题应选D。复习建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7668282132801555303D0.4595342008年,民主党派成员有40多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参与执政 坚持了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形式 是保障我国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的基本条件AB C D考查目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亲密合作友党,通过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明确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正确性,从而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对西文的两党制或者多党制。教材链接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职能,参政议政的内容。试题分析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并不是“参与执政”,故选项错误。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民主党派可以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中政治协商处于核心地位,而民主党派进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都是基于政治协商的拓展和延伸,都服务于政治协商。据此,可以把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形式。的观点是错误的。所谓基本条件,是指主要的、不可缺少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只是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不构成基本条件。故本题应选B。复习建议一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二是提高把握知识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12191381702081747979B0.317235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200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20255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目标。这表明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加 东盟上升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东盟发展为世界政治力量的重要一极A B C D考查目的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上的交流,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坚定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正确性。教材链接 对外贸易,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多极化等有关知识。试题分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不能入选,一是材料不能确定东盟已经上升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东盟发展已经是世界政治力量的重要一极;二是两选项与事实不符,故排除,正确选项为A。复习建议一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二是提高把握知识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单位:人)选A选B选C选D答案难度1029701121133011778A0.855638(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6分)考查目的目的是要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全面了解,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施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坚信党领导的正确性。教材链接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措施,或者国家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制约和引导所采取的政策都是经济手段,它不具有强制性,具有制约和引导作用。经济手段包括以下三个内容:经济计划,如每年的经济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方案等;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或政策工具,如税收、利率、信贷、物价等。试题分析本题要以关键词 “经济手段”“抗旱”为依据,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提出具体措施,进行分析综合,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材料一中“紧急调拨资金、物资”,属于财政投入。从材料三中“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价格杠杆)。解答方法考查类型是“怎么办”,主体是政府,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全面了解经济手段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认真审题,看材料哪些方面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手段。答卷得失 A主要得分点:财政及财政的作用或从国家宏观调控、与抗旱有关的具体措施。B主要失分点:“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价格对节水的作用;“加强科技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尤其是第点,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提及。C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对“经济手段”的具体内容记忆、理解不到位。二是相关能力不到位,如审题能力薄弱,因而未能针对题目“经济手段”进行答题,而是泛泛地从宏观调控的手段作答,得分率很低。复习建议对重点知识要从微观上准确把握;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注意答方法,提高答题的科学性。数据统计(单位:人)满分0分及格优秀均分难度26558636434831.690.2838(2)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分)考查目的这是一道体现学科价值观的好题,目的是要把握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在我国必须正确处理水资源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材链接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等。试题分析本问着重考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水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本题有在三个给分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才能确保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得出第一个给分点;同时要兼顾三大产业的发展,因而需要合理分配用水,才能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得出第三个给分点。二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内的有效利用,第一二三产业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得出第三个给分点。解答方法考查类型是“怎么办”,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可以从价格对需求影响、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重点考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个要点是在新版教材中新加入的内容)。结合材料认真分析水资源与三大产业、水资源在三大产业内部的关系,并找到正确处理水资源与三大产业之间关系的办法。答卷得失 A主要得分点: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或农业发展要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B主要失分点: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C存在问题:一是答题思路不清,未能根据题目所问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作答;二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相关基础知识整合起来,答题角度单一;三是能力不足,由于本题范围宽,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同时对的学生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答案要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很少学生能够准确作答。复习建议把握基础知识;认真准确把握题意;明确答题方法,提高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数据统计(单位:人)满分0分及格优秀均分难度211175178497251.940.3238(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12分)考查目的设问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材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政府,从而更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教材链接国家的性质、地位,活动原则,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性质、地位、工作原则、作用。本题有三个给分点,根据材料一“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一信息,可调用“对人民负责原则”进行分析,得出第一二个给分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可得出“依法治国原则”的第三个给分点。第二问有两个给分点,根据材料二抗旱工作这一具体情境,比较容易得出政府经济建设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解答方法考查类型第一问是政府“为什么”这么做,第二问是政府履行的职能“是什么”,主体都是政府,知识范围是政治常识。根据书本知识,仔细分析材料,得到政府在抗旱中体现的国家职能;政府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这样做有必要性,是政府的职能所在,有重要性,这样做的意义重大,就可以完整答出试题要求。答卷得失 A主要得分点: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抗旱保粮中国家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抗旱救灾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B主要失分点: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抗旱救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第点,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提及。C存在问题: 一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未能结合材料中“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依法履职、依法行政”上进行分析;二是时政知识积累不够,死背课本,因而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答到“服务型政府”的观点。三是设问灵活性强,学生审题不足,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家职能,经济职能在材料一“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中体现明显,而在材料二中未能很好体现;不少学生从材料二中“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得出国家履行政治职能的结论是错误的。四是个别学生简单地把国家职能的内容全部写下来,不结合材料。复习建议明确原因试题和材料试题的答题方法,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才能准备找到答案。数据统计(单位:人)满分0分及格优秀均分难度4135905687749095.840.4938(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那些观点?(8分)考查目的目的是要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了解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教材链接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即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相关内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矛盾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整体与部分,按规律办事,实践等等。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即要求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知识板块中寻找理论观点,范围相对宽松,难度不大,考生只要仔细研读材料,对材料合理归纳,再联系课本知识,就容易得分。本题有四个给分点,从材料一、材料三,可得出“按规律办事”的第一个给分点;从材料二中抗旱条例的出台,概括出实践的观点,得出第二个给分点;从材料三中干旱地区发展耗水产业,不从实际出发,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第三个给分点;根据材料三有的地区“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没有用联系观点等,得出第四个给分点。解答方法本题考查“是什么”,知识范围是哲学常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明确书本知识范围的基础上,全面仔细分析材料,用辩证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和方法论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