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报告.doc_第1页
“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报告.doc_第2页
“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报告.doc_第3页
“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报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报告 为探索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培养文科基础学科高素质人才的新路子,我校于2000年10月创办了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试验班(简称文科试验班)。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取得初步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进行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探索和实践的意图众所周知,由于受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院校的文科基础学科教育实行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三个专业分隔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过于专深。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尤其这样。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虽然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较扎实,能较好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但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近些年来,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更加明显,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社会对知识面较广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大,使专业划分过细,培养模式单一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更加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掀起高等教育改革热潮,强调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政府也颁布实施了全面振兴教育的行动纲领,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推出系列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我校改革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办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试验班,进行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正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潮流,主动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的高素质文科人才的一种尝试。二、主要做法我校从2000年招收的文科新生中挑选学生组成第一个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试验班。当时采取学校动员,学生自愿报名,专家小组面试挑选的做法,从报名学生中选出30人,并于2000年10月开始上课。由于我校的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专业不在一个学院,为便于协调关系和组织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当时决定该班由教务处直接管理,学生处协助管理,由教务处和学生处各指定一位副处长兼任该班班主任。教务处主要管教学事务,包括招生安排,教学计划的管理和修订,任课教师的选聘,教材的选购,学生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导师的选聘、选课的指导、成绩的管理、报考研究生的动员、毕业论文的安排、毕业资格的审查等;学生处主要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日常纪律、政治学习、入党;负责学生的奖励、学费减免、勤工助学、贷款、住宿安排、就业指导等。从2001年起,该班改为直接从当年的高考生中单列计划招生,每届招生30人左右。从开办至今,该班招收过5个班级150余名学生,2000级的29名学生已于2004年7月毕业,2001级学生即将在2005年7月毕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该班改变了我国高校直至目前一般仍实行的按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三个学科专业分隔培养文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做法,打通了文史哲三个学科,克服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过细所造成的缺陷,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三个学科的贯通培养,意在培养基础厚实,知识面广,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史哲兼通的高级文科人才。该班学生在1、2年级同时学习国内高等教育界公认的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3年级后,根据学生的自愿选择,对学生进行分向,由学生分别到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选修规定学分的专业课程,深化专业培养。为解决学生自然科学精神和知识修养不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该班学生还需要修读10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即每个学生修读23门自然科学类课程,23门艺术类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预定目标,教务处聘请校内外一流教师讲授该班基础课程,先后有复旦大学等外校的10位教师承担过该班哲学导轮、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课程的任课教师。三、取得的成果从创办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试验班至今的情况看,我校进行文科基础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是成功的。主要表现是:1、改革了以往按文学、历史学和哲学三个学科专业分隔培养人才的做法,打通了三个学科,制定了单独的、基本可行的教学计划,把按大文科口径培养文史哲三科兼通的高级人才的设想变为现实;2、已培养出的学生基本达到了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文科基础学科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预期目标。该班2000级共毕业29位学生,16人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免试推荐9人,考取7人),研究生升学率达55.17%,是全校文科专业中最高的。升学的学生都在我国的著名大学就读。在免试推荐的9人中,1人被北京大学接收,2人被北京师范大学接收,1人被复旦大学接收,另外5人留在本校就读;在考取的7人中,1人考取复旦大学,1人考取四川大学,1人考取中山大学,1人考取华南师范大学,其余3人考取本校。升学学生就读的学校层次之高,为全校仅有。文科试验班2000级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生名单 学生姓名性别就读学校免推或考取姜燕燕女云南大学免推舒瑜女北京大学免推李雪女北京师范大学免推丁玲女北京师范大学免推王太熙男云南大学免推钱妤女云南大学免推张娜女云南大学免推张国莉女云南大学免推张兆奕男复旦大学免推赵灿男复旦大学考取罗军男中山大学考取袁蒙德女四川大学考取万咏男华南师范大学考取何俊男云南大学考取田晓忠男云南大学考取徐良中男云南大学考取该班2001级学生将在2005年7月毕业,目前发展势头很好。现已有9人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学生都在准备考研究生。在免试推荐的9人中,已确知1人被复旦大学接收,1人被武汉大学接收,1人被北京师范大学接收,1人被华东师范大学接收,另外5人被云南大学接收。名单见下表: 姓名性别接收学校汪翠萍女云南大学董雁伟男云南大学崔艳萍女云南大学尹滢女北京师范大学邹辉杰女复旦大学熊开万男武汉大学罗云海男华东师范大学陈海燕女云南大学谯志宏男云南大学3、该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2000级学生的毕业论文,受到了指导教师和参加答辩教师的普遍好评,他们认为这些学生的论文视野宽广,思路开阔,取材广泛,文字表达流畅,逻辑性强,有思想性和理论水平,水平一般都高于普通班级学生,有的学生论文的学术性和深度不亚于现在有的硕士研究生。在2002年我校举办的第二届学生作文比赛中,全校共有69人获奖,其中文科试验班学生11人,占15.94%;在2004年我校举办的第三届学生作文比赛中,97位同学获奖,其中文科试验班学生4人,占4%,而该班学生不到全校学生数的0.6%。该班学生的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过级率是全校最高的。近年来我校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级率约为70%。该班2000级的四级考过级率为90%,六级考过级率为53.3%;将于2005年7月毕业的2001级的四级考过级率达96.55%,六级考通过率达58.62%,将于2006年7月毕业的2002级的四级考通过率达86.21%。该班几个年级的学生在全国及省级的各类英语比赛中,都取得了优于普通班级的好成绩。需要指出的是,该班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与普通班级并无太大差别。文科试验班学生国家大学英语考试通过率统计年级学生数四级考通过人数六级考通过人数四级过级率六级过级率20003027169053.3200129281796.5558.62002292586.21该班2000级获全国优秀班级体称号,有25人、91人次先后获得过国家级、省级、校级和社会的各种奖励,如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省“三好”学生奖。上过该班课程的校内外教师,都认为该班学生思想活跃,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充满朝气,有较好培养前途。由于综合素质较高,该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错。2000级29位毕业生中,16人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7人参加工作,5人表示暂不就业,将参加2005年的研究生考试。4、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欢迎,报考该班的优秀生源充足。从2001级到2004级,该班招收的省内学生的高考平均分数,都列于我校当年招收的文科各学院省内学生高考平均分之首,2004年更是位列全校第一。近年来,在我校文科学院中,经济学院和法学院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但报考文科试验班的考生生源质量更好。 2002年,我校经济学院录取的省内考生的平均分为540.9,法学院的为504.9,文科试验班的为542.4;2003年,我校经济学院录取的省内考生的平均分为530.63,法学院的为529.71,文科试验班的为540.89;2004年,我校经济学院录取的省内考生的平均分为557.77,法学院的为556.86,文科试验班的为562.25。四、探索和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