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9-10题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衰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心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贤 贤于长安君:超过B窃爱怜之:宠爱 则为之计深远:打算C妇人异甚:厉害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得到D祭祀必祝之:祈祷 必勿使反:同“返”10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触龙说太后,最关键的是寻出“爱子”话题,引起太后的兴趣,拉近相互的感情距离。B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正话反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不若长安君之甚”C左师公年老体迈,担心儿子舒祺年少不肖,难以找到好工作,请太后安排工作以解除后顾之忧。D太后上钩而不自觉,关键在于左师公摸透太后心理,用父亲疼爱小儿子的心情翻转来引起了太后的关注和同情,使得太后将左师公视为知音。二、阅读曾巩墨池记,完成第1316题。(12分)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13各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有地隐然而高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何陋之有C虽一能不以废 虽九死其犹未悔D以勉其学者邪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此为其故迹 其:_而又尝自休于此耶 此:_岂其学不如彼耶 彼:_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其:_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_16.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2分)_三、阅读韩愈的文章李实,完成第912题。(13分)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实遏待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导骑如故,播诘让导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注:李实:唐宗室,道王元庆(高祖李渊之子)的四世孙。 李齐运:唐宗室,蒋王恽(太宗李世民之子)之孙。德宗朝,官至礼部尚书。 陵轹:欺负压迫。9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5分) 骤迁至京兆尹 迁:_ 每奏对,辄曰 辄:_ 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 为:_ 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 诟:_ 廷诟之 廷:_ 10在下面适当的地方加上逗号。(3分)至 谴 市 里 欢 呼 皆 袖 瓦 砾 遮 道 伺 之 实 由 间 道 获 免。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由是租税皆不免_1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李实对皇帝、官吏、百姓的不同态度。(3分)对皇帝:_对官吏:_对百姓:_四、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盲 者 说清戴名世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人名)、郑之师慧(人名)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注】 日者:占卜。 眇:瞎。 踬:绊倒。蹶(ju掘):摔倒。 指人身体的运动、感觉、思维器官。知识:知觉认识。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箴(zhn):劝戒,教导;瞍(su薮):目无瞳人的盲者;赋:朗诵,下文“诵”意同;矇(mng蒙),目有瞳人而无视力的盲者。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明白,清楚,了解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跌倒C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病:患,担忧D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吊:悼念1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试题。(15分)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更,政教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后汉书刘平传)【注】政教:政令规章等。享:通“烹”,煮属:刚才。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与贼期 期:期限B冒白刃伏萌身上 冒;冒险C贼乃敛兵止 敛:聚集 D狱无系囚 系:关押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仲为贼所杀 困顿不知所为 B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 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C常闻烈士,今乃见之 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 D仲不可以绝类 后以病免1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尽忠义”的一组是(3分) A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 B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C常闻烈士,今乃见之 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D“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 扶送萌丧,至其本县。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3分) 译: (2)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3分) 译: 六、文言文阅读。 (9分,每题3分)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A.父老苦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B.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所以:用来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用酒食招待人,犒劳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内:通“纳”,接纳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A.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且为所虏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C.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9.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C.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生气,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D.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七、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注:檥(y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B汉军至,无以渡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C骓不逝兮可奈何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乃自刎而死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9分)超然台记 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略有改动)餔(b ):吃。醨( l ):薄酒。瀹(yu ):煮。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物皆有可观 观:可观赏的地方B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适应C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背:违背D岁比不登 登:庄稼成熟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B.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其孰能讥之乎C.于是治其园圃 于是余有叹焉D.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苏轼谪居密州时所作,融议论、记叙和抒情为一体,语言闲淡自然,整散交错,韵味十足,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的风格。B本文虽以“超然”为题,但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可见此“超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超然,而是面对挫折的乐观和旷达,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C作者寄情山水,怀想前辈英雄,看似“超然”,实则仍有建功立业之心,只不过是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罢了。D全文的文眼当是一“乐”字,但东坡之乐,并不局限于“个人之乐”,而是“与民同乐”;也不是凭空取乐,而是“有所为而乐”。九、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7-9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网) B鸡豚狗彘(猪)C孝悌(尊敬父母) D庠序(学校)8下面的加黑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B共其乏困(供给)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力薄) D亦去之(离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越国以鄙远箕踞以骂曰B子犯请击之欲诛有功之人C吾其还也此其志不在小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令秦武阳为副9.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若属皆且为所虏!C大王来何操D此天子之气也10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十一、文言文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盂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襟危坐而问客 危:端正。 B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打鱼。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D托遗响于悲风 遗:遗传。9下列句子括号中的内容补充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周郎)固一世之雄也 B(吾)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C(吾与子)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D知(飞仙和明月)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2分) A何为其然也 B而今安在哉 C何陋之有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战国策 齐策四注:,孟尝君,姓田名文。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孟尝君固辞不往也荆轲顾笑武阳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封书谢孟尝君曰 D被于宗庙之祟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未得高枕而卧也 B西游于梁,谓惠王曰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齐其闻之矣 D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吾其还也。亦去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得不到齐湣王的重用,只好回到自己的领地(薛)去,途中却受到了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B、冯谖到魏国去游说的目的,不是让孟尝君真的到魏国去,而是以此来抬高孟尝君的声誉。C、齐王听说魏惠王重金聘请孟尝君,十分惊恐,便让原来的丞相担任上将军,留出相位来挽留他。D、冯谖很有智谋,用计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又让齐国的宗庙建在薛地,这样孟尝君便多了一层保护。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 。(3)夫晋,何厌之有?译文: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 。14.为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加上标点符号。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老十三、下面是一则有关“五丁开山”传说来历的文言文(有改动),阅读后回答11-15题:五丁开山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 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 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诈 诈:欺骗 B.许于蜀 许:答应C.有穴见大蛇 见:通“现”,出现 D.蜀道通 通:通达1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然道难 然惧五丁勇B.以谢罪 以手揽之C.愿许之 五人欲诛之D.许于蜀 朝坠金于其后13.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蜀王)三十二 B.(五丁)还到梓潼C.(蜀王)闻五丁亡 D.(五丁)以手揽之翻译上文中的画线句14.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 15.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 十四、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趣:同“趋”,趋向,奔赴。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筹策:谋划。(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素悍勇而轻齐B遂成竖子之名劳苦而功高如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十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D王无罪岁 罪:违犯法律的行为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蟹六跪而二螯C王道之始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斧斤以时入山林 / 焉用亡郑以陪邻10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赢粮而景从 B树之以桑C五十者衣帛食肉 D填然鼓之11下列对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中孟子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他认为合理的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才是实行仁政的开端。B文段中孟子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他认为不仅要使民生有保障,还要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才能使民心归顺。C文段中孟子运用对比手法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用类比手法反驳了统治者推卸责任的行为,从而巧妙的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D在这三段文字中孟子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他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称王天下。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句: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句: 十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渴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注,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来者之可追 追:挽救、补救B.园日涉以成趣 涉:涉足、走到C.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美好D.登东皋以舒啸 舒啸:高歌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感吾生之行休B.或植杖而耘籽 抚孤松而盘桓C.聊乘化以归尽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感吾生之行休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理解: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悲伤B.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理解:望见自己家简陋的房子,心中惊喜飞跑过去。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理解:人世与我已经背离了,还要驾车出去贪求什么呢?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理解:富贵不是我的愿望,帝王居住的地方不可期望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鄙弃及赞美农村生活的一组是 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A. B. C. D.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人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B.诗人在家中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种乐趣,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C.表现出诗人弃绝世情,不愿顺应自然生活下去,和命运抗争的“乐天安命”的思想。D.作者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十七、阅读师说(节选),完成710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以为耻。 C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D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的。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蚓无爪牙之利 B则群聚而笑之序八州而朝同列 C其可怪也欤其曲中规 D师不必贤于弟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理解:如今的普通人,他们跟圣人比差得很远了。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理解: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要)放弃,我看不出他们(哪里)明智。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理解:地位低就会遭到羞辱,官职高就会有人亲近谄媚。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理解: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艺和学问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10请用原文语句填空,使下列分析内容完整。(3分) 节选部分的前一段以几组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 ”的对比。在后一段中,作者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孔子之言“ ”以及孔子之行“ ”。十八、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