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doc_第1页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doc_第2页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doc_第3页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doc_第4页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代码:071502 学 号 :110602010036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文艺与审美心理学论文 题 目: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应用心理学 年 级:2011级 姓 名:吴春青 指导老师:张卉春 完成时间:2012年12月14日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吴春青联系电话QQ:1509801727摘要:在现代社会,心理学逐渐地被应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而从众心理、从众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古代社会有许多典型的心理学事例。如最典型的“四面楚歌”,在这场战斗中,战争领导者项羽、刘邦他们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项羽能否自如的应对外界信息的对他的影响是他成败的关键。然而项羽、刘邦的性格对这场战争是否会有影响呢?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结果。关键词:四面楚歌;从众心理;性格;项羽;刘邦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ociety, psychology is gradual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 and the psychology of conformity, conformity phenomenon is very common. Ancient society had many typical psychologies .As the most typical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 , in this battle, the war leader ,LiuBang ,XiangYu,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Xiang Yu can easily deal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formation of his influence was the key to success. However, Xiang Yu, LiuBang characters on the war whether there will be affected? Different characters have different results.Keyword: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The psychology of conformity; character;XiangYu LiuBang引言: 公元202年,这是自秦末烽火点燃以来的第六个年头,漫长的战斗终于可以看到终结的曙光。有一方终将是光荣胜利者,而另一方终将成为战争祭坛的牺牲品。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年,楚军与汉军阵雨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有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围合。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议和”,以战国时魏国修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大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路线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于是刘邦采纳了二人的建议,违约向楚军突然 发起战略追击大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和彭越南下共同围合楚军。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追击楚军之固陵,但是此时,韩信和彭越两人并没有积极的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非常生气,于第二天清晨发动反击,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围合汉军刘邦就询问谋士张良:“为什么韩信和彭越都不肯出兵呢?”张良给刘邦提出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追阳以北至谷城的封给彭越,这样他们才会同意出兵作战,就这样刘邦用土地做报酬,换来他们的出兵和其他的几路大军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攻击楚军,项羽被迫率十万大军向垓下撤退。十二月,五路大军齐集垓下,围合项羽的十万大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项羽战败回营,汉军围了数层,到了晚上,听到汉军四面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经占领楚地了吗?为何楚人这么多啊?”满怀乡愁绪之下,他起身在帐中饮酒。项羽有位很宠爱的妃子叫虞姬,经常跟着他;还有一匹骏马,名字叫乌骓,经常骑乘。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典故“四面楚歌”。在“四面楚歌”之后又上演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项羽的“乌江自刎”。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在四面楚歌中体现了哪些心理学知识呢?1 从众心理首先,韩信的一条妙计:让已经投降的楚军和汉军在月色中唱起楚歌。韩信他不强攻,而是采取心理战术,让士兵在月色中唱起楚歌,自春秋战国以来,楚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北方的儒学为主的中原礼仪文化不同,楚文化更富有人情味,楚歌充满思乡的情调,略带淡淡的哀伤,楚歌声四起,随风飘荡在空中。西楚士兵听之流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而项羽并不知道,其实这只是韩信的伎俩,因为韩信他自己就是楚地淮阴氏人。在一片略带悲戚的歌声中,楚军士气凋零,项羽心情沉重。他们的心情相互感染,无心恋战。从历史上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反应了大众心理的一个重要现象从众现象。(一) 从众效应社会心理学指出: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这个定义的实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行动,这种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个体是不会这样做的。群体的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明确的压力是指,如果个体不从众,群体会采取威胁和惩罚等进一步的行为。含糊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指的是,个体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群体可能会惩罚他,即使群体实际上并没有威胁或惩罚他。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的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种大量和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称之为从众效应,也叫相符行为。(二)影响从众的因素从众的影响因素有三个,分别是个体特点、群体特点和具体的任务和情境。然而从个体的特点又可以分为个体的处境、个体的能力、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然而在“四面楚歌”中,项羽,虞姬,项羽的军队他们各自从众的表现是什么?分别受了哪几个因素的影响呢?1. 个体特点研究表明,当个体期望将来还需要与该群体交往,与个体认为将来不会再与该群体交往相比,前者会更从众。当项羽在面对四面而起的楚歌声时,由于自己的军队被汉军层层包围,项羽和他的部下从众了,四周而起的楚歌吸引了他们。当项羽在自己高歌完后,“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视。”此时项羽从众了,虞姬和他的军队从众了。当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与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前者更容易从众。因此项羽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楚国,楚国人民归附了汉军,而自己是会必败无疑,因此他认为自己打胜仗的希望是很渺茫的。从个体的能力方面分析,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他就不大可能去从众。当项羽被汉军的各路汇合的援军逼至垓下时,所剩的士兵只有八百人左右,自己军队的粮食也快没有了,他并不能够抵抗汉军,完成任务,所以他听到楚歌声后,他的潜意识里他从众( 潜意识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即使他最后率军做了最后的突围。再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在听到楚歌后,项羽的爱妾虞姬选择了从众。她在听到从汉军阵营传来的楚歌声后和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她都没有经过仔细的思量,也没有鼓励自己心爱人去突破汉军的包围,决一死战。她为了不给自己的爱人留下负担,而选择了自刎,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她的自刎也更加的让项羽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战胜汉军。最后从文化差异方面来说,个体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影响。项羽自小就生活在楚国,楚国的特别文化对项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的项羽已经被项羽层层包围,而唱的又是项羽耳熟能详的楚歌,因此这首楚歌对项羽的成败起了关键的性的作用。2. 群体特点群体的特点主要有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等几个方面。在这里的群体是指在汉军营中唱楚歌的人和项羽的部下。首先,群体的规模,研究表明如果个体主要关心的是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而信息的影响发挥作用时,群体的规模与从众有着线性关系,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的程度也就越大。兵败至垓下的项羽只是听到汉军的阵营传出的楚歌声,他并没有关心唱楚歌的是不是真正的楚国人,此时楚歌作为一种群体的信息发出,而个体(项羽、虞姬)又正好受到这个信息的影响,所以从众的可能性与程度也就越大。当信息的来源是模糊的时候,个体容易从众。 项羽的随从在看到项羽哭泣时,他们也没有做更多的思考,也跟着哭泣了。其次是群体的一致性,研究表明,一般情况群体的一致性水平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的压力就越大,而从众的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汉军中唱起的楚歌并不是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唱,而是整个军营都在唱,此时项羽和他的军队所面临的压力就比没有唱楚歌时大很多,他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全部的楚地,自己的人民归附了汉军。3. 任务的特点在这场战斗中,项羽要以少数胜多数,刘邦的五路大军,将近70万的大军,而项羽只有十万大军,他如果想战胜刘邦的军队,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楚歌声给项羽沉重的打击,他的军队在听到楚歌声后,士气低落。所以任务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个体的从众。(三)从众的影响从众效应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常常驱动着人们的情绪相互感染,甚至导化为一种行动力量。从一般意义上说,感染是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不由自主的屈从,在个体意义上说,感染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这里主要指情绪的传递,情绪的感染是在无压力状态的条件下产生的,通过产生与发出刺激相同的情绪,即这是一种情绪上的从众现象。那么公众能否接受感染及感染的程度如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项羽在高歌完后,他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此时虞姬和他的左右近臣的情绪的都受到他的情绪的感染,这主要因为第一,在具有共同的世界观的,态度,信仰的人们,及在高度心理相容的群体中,情绪和行为的扩散显得更快。第二,独立性不强的人,也是容易受暗示的人,容易接受感染。第三,紧张,恐惧和高度兴奋的情景会使群体成员容易受感染。第四,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更容易受感染的速度快。第五,心理感染在朋友中比在陌生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力更强。项羽、虞姬和他的军队他们是站在同一阵营的,对待这场战斗,他们的世界观、态度和信仰都是相同的,本来都希望打赢这场战斗的,但是四面而起的楚歌,他们都意识到自己胜算可能性的大小,项羽的哭可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自己即将战败而哭,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不能保护自己心爱人而哭,而他的哭感染感染了他的士兵。二 刘邦、项羽他们各自的性格在心理学中,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差异。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他的家庭、所受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一) 家庭影响家庭对人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羽: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是项羽从小就有了很大的志向,并因优越感而形成一种居高人上的性格,遇事特别的好强,不甘落后总想战胜别人这种性格的人其目的一旦实现,便会骄傲。同时,他们家世代为楚将,他随自己的叔父项梁长大,先辈们有许多的性格如:英勇、果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项羽使他的性格中有不拘小格,侠义直爽以大局为主的英雄特征。而刘邦: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斤江苏丰县的一个农户家里,其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媼。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性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坡,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逐产高祖。而刘邦他在家中排行第三,刘邦年少时性格豪爽,喜欢在到处晃荡却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从事农活,也因此被他的父亲训斥为无赖,并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他的父母也不过多的关注他,使得他在青年时期就像一个小混混一样整天游手好闲的,后来他当了泗水的亭长后,他就很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很多人都建立起来的很好的关系,同时也为今后的起义搭建很好的人才和人脉系统。他的情不温不热,举止稳当,坚定、坚持不懈为追求理想不惜牺牲一切、面对失败毫无退却之心能忍、能屈能伸、虚心纳谏听劝。(二) 教育影响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项羽所受的教育基本是由他的叔父项梁所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一段可以知道项羽是一个骄傲的人。刘邦年少也不喜欢读书,经常逃学,到了壮年时才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官吏,泗水的亭长。但他为人宽厚,胸有大志。当秦始皇出巡时,一句“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但稳定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的, 当生活中有重要的转折时,其性格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项羽能在反秦战争中屡建战功,和他优秀的品格是分不开的,智勇双全,但谋政不足,真诚,坦白而不辨真伪。他引兵救赵的巨鹿之战就是对他英勇的最好证明,但在鸿门宴上他不辩真伪,对范增的建议置之不理,放走刘邦。但是随着他建立的战功的增加,他的一些坏的性格也暴露出来了。他认为:“身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者,皆籍之力也”这充分说明了项羽的自大,他目空一切,轻视他人。特别是他的对手刘邦,分别表现在:第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真的要杀想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第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和他商量,疑心刘邦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除,封刘邦为汉中之王;第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汉军层层包围,如果项羽真的要杀刘邦,刘邦岂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虽然取得胜利,但是他的骄傲自大,对刘邦的藐视使自己多次陷入困境,兵疲粮绝。最和刘邦进行鸿沟议和,引兵东归。他低估了刘邦的政治抱负,最后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声中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刘邦,他出身于农民的家庭。他狡黠,油滑,爱吹牛皮,十分像一个小混混,但是他善于改变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完善自己。他遇事冷静,斗智不斗勇,在楚汉战争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他宽厚、仁慈 、隐忍。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刘邦为了成功,他同时也可以放弃很多,他可以在战争中丢下自己的孩子,胜利之入关后,又放弃钟爱的酒肉美色。他对自己及项羽的评价是“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