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論老子無為思想的實踐性意義 陳秀美撰 論老子無為思想的實踐性意義陳秀美*作者現任德霖技術學院通識中心講師。摘 要老子無為之應世的人生智慧,是不受時間與空間之拘限的;本文認為這位萬世的心靈導師,從其存在經驗提供一套亂世而不自傷的生命哲學,本文認為當代人亦可藉此良藥,進行個人與社會政治的省思。因此本文從無為之語義分析入徑,將它放置在脈絡化上思考,重新反省老子思想在時代語境與哲學語境中,所呈現的實踐性意義,再將這樣的思考回歸到老子文本上,進行其無為的精神發用、無為的應世態度、無為的治國理想,以及無為的心靈回歸等議題,希望點出語境的脈絡意義,做為回歸原典的研究基礎,藉以呈現無為思想的實踐性意義與價值。關鍵字:老子、無為、自然性、自然歷程、實踐性論老子無為思想的實踐性意義陳秀美一、問題的導出老子之學歷來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其中有從哲學性論老子之道(如:形上學、有無論、自然觀、政治論、存有論、名言觀、虛靜觀、超越、無為、守柔、美學等);或從考據為主的老子之言研究(如:字義疏證、論道譬喻、對比修辭的語言意涵、正言若反的語言模式、帛書老子的校釋、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郭店楚簡等版本的校釋與比較等);亦有從教育思想、人生哲學、軍事思想、戰爭思想、領導思想等議題角度做老子之學的相關性研究;以及從中西方哲學之比較性進行老子之學的研究,由此可知研究老子之學者,多面化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是引發本文研究動機的來源。此外,老子思想乃是先秦諸子思想的一環,因此檢視老子之學時,不能僅做孤立性思考,而是要從諸子思想間的時代性對話入徑,才能更貼近先秦諸子思想在生活實踐性上的價值,換言之,探討先秦諸子之處世哲學,必須將之放置於其時代語境的脈絡中思考,從其所相應的社會、政治中,體察各家的人生哲理,面對時代亂象時,如何活下去是一個存亡的問題;如何活得快樂、不痛苦、有意義,又是另一個生命存在的的價值性問題。綜觀先秦諸子之學說,大體而言可分有為與無為這兩種思考面向:從人的角度出發的儒家,強調積極有為,以仁為中心,進而實踐推己及人的胸襟(懷抱),企圖以人人有為的力量,創造出利他精神之大我實踐的生命價值,強調共同營造整體社會文化的和諧太平。此外,還有強調兼愛、非攻的墨家,他強化了儒家積極有為的實踐精神,以更主動、更有組織性的思考模式,來面對社會文化的亂象,如:自私、貪求等弊端,這套有為的思想模式,是以更具體介入的方式進行集體的生活實踐,目的也是要創迼一個太平的理想世界。除此之外,同樣以有為為治亂世的思考基礎的是法家,只是法家提出安定社會的力量的實踐者,不是人民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認為要期待人人以利他為個人生命價值的大我實踐是不可能,因為善與賢是不可期待,也沒有永恆的保證,唯有透過有為的領導者,提出一套嚴密而完整的法令體制,並且徹底去執行,才能杜絶人心之貪欲與善變,因此唯有藉由嚴刑峻罰才能化解天下的紛爭,獲得天下太平的可能。可見先秦諸子絶大多數都是以有為為思想論述的基礎。因此道家老子從回歸到人性的自然上思考,發現當時過度人為化的時代現象,不但沒有化解掉亂象,反而製造出更多人為的問題,因此他從辯證的論述入手,提出無為來對應有為的時代問題,他強調有為的外在事功,無法具體保證人心的真、善、美,因此當名言虛假當道時,人心的陷溺,欲望的沉迷,造成人之執與爭的災難,因此當人人沈迷於名位的爭逐,禮教的虛應,這些對外(社會環境)的需求越多,人心的痛苦就越多,因此老子從一切問題的根源:人心進行救贖的提醒,強調唯有順任自然,人才不會在是非、對錯、得失、勝敗、輸贏上,不執着於求勝、想贏、貪得的痛苦下中,也就是說,從人心之無為的具體實踐,才能化解人欲的落空與困頓。此外,本文所提出之實踐性一辭,大致是放在三個層面思考。首先來談實踐與實踐性的問題,實踐是用以指涉一個動作而言,一種行為的表現,而實踐性是指所實踐之動作或行為所產生之社會文化的普遍特性,例如:祭拜時持香禮佛的動作,是一種用以表示對神明尊敬的實踐行為,然而此一動作並非是敬神的唯一行為表現;而集各種表示敬意的實踐動作,形成的敬神的文化特性,本文將此一特性界定為實踐性。其次,本文所指的實踐性,是從中國文化中隨機而用、以用顯體、即體即用來談無為思想在作用層上意義;故本文從無為之抽象的語辭表層義概念,及其在文化發展脈絡過程中,所逐漸成為一種時代觀念的指涉,這種觀念被實踐在日常生活與政治文化中,成為怎樣的應世態度與行為。再則,從道之本體與現象的體用思考,可以體察到無為思想之所以能朗現其核心價值的原因,是其回應時代觀念與哲學思維時,經由本體與現象的辯證超越,來保證無為的實踐性時代意義。故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為基礎,重新反省老子無為思想的實踐性意義,因此首先,從探討無為之語意、語境在歷史時代脈絡中,老子的發言位置與說話對象的問題,藉以點出無為一辭的實踐性意義;其次,探討老子無為被放置在思想哲學的發展脈絡中,如何從一個觀念,被建構成為道家思想學說中論證的標的所在,因此本文將從道相來談老子無為之天道實踐性:以用顯體的哲理脈絡,做為人道實踐的根本依據,進而分析老子提出無為在人道實踐上,從個人修養、聖人治國二個取向,來談老子以現象說本體的人道實踐性意義。最終本文的研究目的,乃藉此反思提供現代人的心靈回歸:返樸歸真、致虛守靜自我實踐性意義。二、論無為一辭的時代性意義(一)無為之時代語境從先秦諸子文獻資料中看來,無為一的語辭概念義,本是先秦各家普遍性的表述語詞,並非是道家專用的哲學術語,然而它何以會成為用以表現道家思想的哲學性語言,其所呈現的時代性意義何在?換言之,就是無為從抽象概念的語義,在被脈絡化後,運用在怎樣的時代語境中,成為老子用來表述的具體觀念,同時又是如何在實踐哲學語境的脈絡中,使這樣的觀念被理論化,成為一種個人生活中的處世法則與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關鍵性術語?本文認為就無為之辭典義而言,無,指不、沒有之意;為,指做之意,從字義看來,無為是指不做為、沒有做為之概念指涉義。然而將之放置於哲理思想之脈絡發生義而言,無為有指化治於無形之意,有指純任自然之義。準此,本文檢視先秦哲學典藉時,發現無為之應用早已相當普遍了,如:論語衛靈公篇: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孟子盡心上: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中庸: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周易繫辭傳:易,無思也,無為也。禮記禮運篇: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以上文獻史料參考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水牛出版社,83年3月20日),頁625。從以上這些史料看來,在儒家積極精神下,無為一辭用以指涉的是不要去做為而言,它的說話對象是太過追求有所作為的國君,故在儒家入世的有為生命哲學思考中,仁心的發用成為仁道的實踐依歸,因此其無為之語辭,比較偏向描述性的指涉語辭,為化解統治者過度有為,卻又無法推己及人,因此放縱領導者之私欲反而造成許多政治亂象,因此孔子只好把希望放在士(讀書人、知識份子)的身上,想要藉由他們協助君王以德化天下去實踐仁政的藍圖,因此唯有統治者能恭己正南面,不偏不倚僅守其職責本份,就能像舜一般,自然可以無為而治,此即禮運篇所云心無為也,以守至正,國君能以德為政,就是儒家所言之無為的具體實踐。然無為最後被理論化歸類為道家思想之專門術語,後世研究者更將老子無為思想放置在儒道思想對舉的模式下,以儒家之積極有為對應道家之消極無為;以儒家的入世對應道家之出世。可見老子無為之動機是在有為與無為的辯證省思中產生,因此道家的無為思想,是以自然演變之宇宙論為道之本源依據,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應用到政治與人生之中,藉由無為的實踐過程,體現道之形上本體 無。因此歷來研究道家思想者,論證無為時,常將其與任自然同論,因為道法自然,所以唯有人能將無為之作用層的具體實踐,才能朗現道體之無的思想核心,在這樣的思想語境中,無為即指順任自然之意。可見從字面義看來,無為是因為對應有為的時代語境來生,且被運用在君王治國的政治層上思考,強調國君不執意於一己之為即是無為,領導者這樣的無為,就能像道生萬物一般,讓人民生生不息、無所不為,也就是說:當國君放下一己之有為,使人民自化,給人民思考與自我實踐的空間,並且能採納眾人之智慧與力量,因此就能做到君無為而民無所不為之政治理想的實踐;其實君王不打擾人民的治國態度,對以農立國的古代而言,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讓人民能得時,才能使萬物生生不息。反之,若國君處處要展現個人的好惡、好戰、好勝的做為,不但擾民,也會使國家社會陷入動盪不安的危險,由此可知老子提出的無為思想觀念,是一種處世態度、一種行為做法,因其不介入、不刻意改變而使天地萬物能順任自然。因此無為在人們的實踐過程中,因其被脈絡化、語境化、理論化後,使其在實踐哲學中產生其意義。(二)老子無為思想之發言位置與說話對象重新詮釋老子無為之意義前,首先要問的是老子的存在問題,他是以怎樣的身份(扮演角色),來回應當時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問題?同時在這樣的存在時空下,無為被脈絡化所產生的時代意義為何?換言之,本文要問的是老子之發言位置的問題:首先,是老子所站的時代位置,從文獻史料中,可以確定的是老子面對的是春秋時期的周代文化、禮樂文化的問題,當時是一個禮崩樂壞、名言虛假的時代,就如老子所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八十一章)可見老子對名言的反感,才會提出言之美、信、善、知的問題。至於老子何以會如此反名言、反文化呢?那就跟他的身份有關,黃震雲守藏之史與老子的法律思想一文中云:根據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結合文獻研究,可發現老子在西周擔任過柱下史職務,就是御史,後改任收藏史,負責盟誓、法律法規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職事。晚年,他著老子一書,其中充滿了批判精神,也包含著豐富的法律哲學和思想。黃震雲:守藏之史與老子的法律思想,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27卷第03期。從這段資可知老子曾任柱下史章太炎:訄書老聃為柱下史,多識掌故,著五千言,以為後世陰謀者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儒道第四,頁64。(史官)、守藏史之職位,而這樣的職位對語言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十分豐富,同時在其老子一書中,處處充滿著他個人的見解與批判,尤其是史官這個身份掌握著豐富的文獻史料外,對歷史傳統與社會文化是十分的熟悉,也因此讓他這樣的知識份子常懷強烈的時代使命,因此,從其對無為思想學說之陳述看來,他處處想扮演著曉諭君王的王者師角色。無怪乎!後世研究者常將老子之言解為後世陰謀者法同前註。(章太炎訄書),錢穆老子通辨更提出必至老子,乃始轉尚實際功利,重權術,跡近欺詐,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於股掌之上,偽裝若無為,而其內心蓄意,則欲無不為。錢穆:老子通辨,(香港:新亞研究所,1957年10月),頁19。姑且不論章氏或錢氏之言是否確實、合理,我們都可以體會到老子思想首要回應的是政治社會的問題,他是在為當時的聖人(帝王)下指導棋的。其次,從老子的發言位置來看,他要回應的是一個尚功利、重權術、虛偽欺詐、急躁好動、過渡有為的亂世,針對當時的時代需求,他提出一個救世的政治理想,企圖為當時的人們重新找回平靜、順任自然的生命智慧。身為史官的老子,希望為春秋亂世找出新的生機,提出無為以改變聖人(帝王)之思維。就如前文所述,老子無為思想的提出,是在為帝王下指導棋,可見帝王是他的說話對象,而老子所提及的聖人其實不同於儒家內聖外王之聖人,而是指實際的政治領導者而言。如老子第八十章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可見小國寡民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國,能治理小國寡民的好國君,他不受制於名言之蔽、不好征伐,讓人民重死而不遠徙、舟輿、甲兵無用武之地,人民能返樸結繩而用之,在簡單的生活中享受甘食、美服、安居、樂俗,鄰國相望、雞犬相聞不爭不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將會是一個無爭、無執,安土重遷的理想太平年代。因此他提醒聖人: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由此可見,無為思想的語境對象是治國的聖人,唯有聖人無為才能無所不治,因此老子從聖人這個角色提出我無為、我無事、我好靜、我無欲,使人民能處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的狀態;當人民能夠有自主自化能力時,天下的安定力量自然就會從人民的生實踐中表現出來,這就是聖人治國不爭、無為的理想境界。因此老子從作用的實踐性,提出積極面的無為思想,這是亂世中的知識份子所背負的時代使命。準此,後學研究者從道家思想的發展歷程中,找到研究討論的焦點議題,有從無為去談道之宇宙形上的生成問題;有從個人生命修養去談無為的生活實踐、養生之道、教育、軍事、戰爭、領導等問題。由此可見,當無為被理論化、脈絡化後,被演化到各種不同的場域之中,使其產生出哲理脈絡的實踐性意義。三、論無為之天道實踐性如前所述,無為與有為都是一種實踐,一種應世的態度。本文在此之天道的論述,並不從形上哲學來論道之無的生成問題,而是取徑於實踐哲學的論述角度,為老子無為之用找一個天道的依據。然而宇宙形上之天道的本體是不可知的,因此本文將藉由道相之自然現象,來談其萬物存有的問題,藉以朗現道之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本質。至於本文所採用之道相一辭,是從唐君毅道之諸性相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10月),頁333。的概念而來,藉以做為探討抽象不可說之天道,藉由道之普遍性所顯出來的普遍現象。因此本文要問的是:老子無為之天道的普遍現象是什麼?以及既然要從用來說體,那麼要如何才能使其朗現呢?準此,本文將從萬物之天道的實踐性顯相:自然性與歷程性兩個取向的道相展開本單元的論述。此外,本文所謂自然性是指萬物的自然特性,它是一種空間性的並時思考,例如:虛、靜、柔三個道相的體現;而所謂歷程性則是指萬物之自然歷程而言,是一種時間性的歷時思考,例如道之反、復的道相呈現。(一)自然性之道相:以虛、靜、柔顯天道本體之特性論天道之自然性道相,必須從其無為之功用來論其順其自然之性,此乃老子之學以用顯體之特色。老子認為自然是道的根源,所以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其實老子所言之自然,並非是指自然界的自然現象,而是指形上之道所依循之自然,這樣的自然義是超越現象界,再往上再提升到形上宇宙來談的自然,因此無為即是順自然的朗現,此一自然成為老子之道的終極依歸。因此一切道相與道用都根源於道體之無,唯有順任自然才能保有自然,因此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可見萬物的有是從天地的無生成而來的,惟有無了才能生出有來,也才能永續的存有,在天道實踐的過程中以用顯體。就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五章)的道理一樣,因為天地無為、無心、不仁,所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十章)這就是天道之自然。準此,天道是以虛、靜、柔來顯其本體之特性,且以各式不同的實踐方式與面貌,來展現其無的核心價值,及其無為的實踐性意義。因此順天道之自然性,方能使萬物生生不息的長久下去,因此不爭就是在表現虛、靜、柔的自然特性,如第八章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中之水能善利萬物,而且不爭,因而可以生生不息;又如老子第七十三章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可見不爭乃是天之道,也是天道之無為的實踐性。此外,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第七章)這裡的不自生,亦是天道無為之實踐性,因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是因為天道給出了虛、靜、柔,故使萬物能重歸其無為之自然實踐上,不會有對抗、對立、虛偽與巧詐之弊病。因此老子推演出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這是因為自然之本體,即為道之本體,其所呈現之道相是一種無的狀態,藉由虛、靜、柔以顯其形上本體,因此天道自然的無,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以虛、靜、柔來回應宇宙萬物、天下百姓之有,所以天地之母將自己無掉之後,反而讓自然萬物能夠無所不在、無所不有;這樣的有來天地之無,這樣的無卻也使天地無所不有、無所不在。但是這形上的一切,又是不能言說的自然存在,所以不可說,只能從實踐中朗現,因此老子云:希言自然。首先,來談天道虛的自然性道相:虛是指道在空間的自然性中,所呈現的一種狀態,因此道就是虛,就是包容。道藉由虛所顯之象,呈現其對萬物的無不包容,不迎不拒,順其自然之性的特質,此即是老子第四章所云: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此處所言之沖者虛也,指的就是道體的無,用之不滿也是虛,因此道之虛乃來自其無為功用的顯現。老子在第七十六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可見萬物效道體之柔,而得永續生成不死之道用的實踐。此外,在老子第五章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在此將天地生萬物的原理,比喻為鼓風管,因其虛而不屈所以對萬物無所不承載,不會因為用了就屈,動而不出,此乃展現出道之本體的無限與無窮。其次,來談天道靜的自然性道相:靜亦是道在空間的自然性中,所呈現的狀態之一。道的本體就是靜,此一靜的道相,乃是宇宙間的一股並時性、空間性的力量所在。當一切事物處在靜的狀態中,就能隱含著力量的無限可能,因為一但動了就會產生方向,有了方向就變成有限,就像你往東就會有西,道就因此從無而為有,故道的本體維持在靜的狀態中,才能給出力量的無限可能性。因此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凡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第十六章)因此可知道以虛、靜為本體,歸根曰靜,萬物復歸其根,且因其虛其靜,所以道乃久矣!這就是一種無為之回歸的實踐作用,天地萬物也因道之無、虛、靜,而能使其有、實、動的生生不息。再則,來談天道柔的自然性道相:柔亦是道在空間的自然性中,對應萬物的一種形態,柔而能屈曲,因此就能給出無限的可能性。老子所指之柔的相對於剛的概念,因此柔是指不強力支配、不直接對抗,道顯其柔之自然特性,故能以其順應來面對萬物之自然本性。老子在第五十二章中云:守柔曰強,也在第七十八章中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及第四十三章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可見在老子對道體之柔有其辯證性的思考在裡面,道之柔同樣給出無限的可能性,在不對抗、不支配中,化解掉剛、堅的局限性,更能呈現其順任自然之實踐性意義。(二)歷程性之道相:以反、復顯天道本體之規律如前所述,道相之歷程性是從時間性來看道生萬物的自然歷程,這是道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反者道之動,老子在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可見反是道體之功用的朗現,因其反的功用,使萬物能保持著無生而有,有生於無的往復歷程,這就是天道無為之實踐現象之一。故天道之時間性歷程而言,天地萬一切作用都有其自然的規律性,就自然演化的現象來看,因其天道之歷程性的用,方能顯現其本體之自然律則,這也是以用顯體的表現模式之一,老子體察天地自然之生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可見這有物混成是指先於天地之生的物(即是道),以寂兮寥兮的形貌來展現,有其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之自然不變的律則,且其自然性與自然歷程成為天下母。老子在第十六章中敘述到他觀察萬物之自然演化歷程時,認為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就是他回應天道所提出的復的自然歷程中,並且從中找出萬物生長的律則:凡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可見天道之本體是在自然歷程的時間性中朗現,因其復的歷時性道相,所以從歸根於平靜,達成復命的歷程,且使其常,若不能知天地萬物之常,將會妄作;因天道之能知常所以能顯其容、公、全、天、久,雖沒身於天地之間,卻一點也不危險,這就是透過反復之時間歷程所呈顯之自然道體。綜觀,宇宙之本體之所以能恆常的原因,不是從道相之並時性之動靜的意義來講,而是要透過歷程性來看動靜的問題,故觀宇宙自然的一切,若從其發展的軌跡來看,因其動所以無窮,所以生生不息,故從萬物之生生不息中,呈現了天道返復的自然歷程,例如:萬物之生死再生再死等返復循環,就個人生命而言是有限的,但就群體生命而言卻是一種無限、無止盡的代謝過程;又如四季之春夏秋冬的自然演變,以及日月陰陽之滋生軌跡,這都呈現出道之物極必反的往復運行,然而因為天道的無為使得萬物在歷程中自化,因而達成生生不息的自然歷程。四、論無為之人道實踐性承前所述,老子之形上道體,藉由虛、靜、柔、反、復之道相的自然特性與自然歷程,在道用的實踐中朗現道體的核心價值。然而這些思想學說的提出是有對象與目的的,因此本文論老子無為之天道實踐性的原因,是要以天道的實踐性,做為無為之人道實踐性的根源依據。因為老子思想是從人間困境而來,希望為聖人提供一套治國之道,然而這套無為思想,最後也被普遍運用到個人修養的處世態度上,因此本單元將從個人修養與聖人治國二方面,來談老子無為之實踐性意義。(一)個人修養之無為的實踐性1.致虛守柔之實踐致虛守柔是個人修養之無為的實踐性之一,因此唯有能致虛、能守柔,才能化解人之成心與執念。今觀老子之論述語境時,應可體察其善從反面現象來說違反自然後可能會有的痛苦歷程,而不從正面來規定建構人的行為。故在老子文本中到處可見其用無、棄、絶的道用,來進行去蕪除蔽以顯本真的修養功夫。其實老子面對的有為基本上是在名言所建構出來的形式化(指禮樂制度)社會,因此把對象工具化後,人的欲望變成控制,將對象變成個人欲望下的一種權力的支配;甚至在社會貴賤的文化建構下,形成一種個人認知上的成見,假若此一個人的身份是國君,那麼天下之紛亂爭、執將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之無為的實踐性理論。從回應時代的脈絡意義來看,致與守是在修養工夫的實踐上,讓人的心靈保持在虛、靜的狀態中,最終達成極、篤的理想境界,可見這套功夫並不消極,因為它是要透過個人內心的積極實踐力,才能展現其無為思想的真諦。故從守柔的修養功夫來看,當人們對有的念頭時,就會讓自己陷溺在比較心、貪婪心、是非心、得失心的痛苦中,並因其執念而心生成心與偏見,因此唯有心靈回歸於自然之虛、靜、柔的本體,才能絶棄那些過度名言虛假化的執意。因此,個人之心氣強,是因為他有知有志,老子認為人一但有志就有了動向,有動向就會有所執意,為了達成心知的執着意念,氣就必須要剛強,然而剛則折也,老子說:心使氣曰強(五十五章)、強行者有志(三十三章)、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可見氣強,乃源於可欲,欲則有不足或不知足,然而不知足又欲得的話,就會因剛強而可怕,於是成為罪禍咎之根源。假若人人可以從虛其心弱其志(三章),化掉剛強之弊,而以柔弱行之,乃可以無為之實踐,使人免於陷溺在爭名、逐利、賭氣的人間煉獄;因此王邦雄云:道家有一個想法,假如我把心的內容化掉的話呢?這叫致虛極,虛就是把心的內容取消了,標準不要了,我沒有了標準,就沒有了要求,沒有了要求,生命就會歸於平靜,守靜篤是當心沒有要求的時候,我的心就歸於平靜了。同前註。期盼人人放下心知的執著,放下對人,對事,對物過多的關心,其實人一但心動,就會有方向、有標準、有要求,於是一切的生活問題變成有限,如果能夠消解掉這些有限性,才能使人歸於平靜,回到自身虛、靜、柔、反之本體,不被人文所累,不受人為所傷,這樣的話不但可以免招災禍,還能讓自然本心平靜自然地生活。然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不能致虛守柔,所以出現:人與人相處得越親近,越在乎對方,就會越關心對方,長官對待部屬如此,父母對待子女如此,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亦是如此,因為人們常把關心當作是一種愛的表現,而這種愛的表現是有標準、有要求的,所以愛就變成了壓力,成為控制對方的藉口而不自知,因此關心得越多,自己的心就越得不到平靜,反之,對方也感受不到愛,因此關心的結果是限制與控制、是不自由感的沈重壓力,心中也得不到平靜,因為他們的關愛變成拔河的繩索,除非有人放棄,否則就是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安定的生活。2.返樸歸真之實踐返樸歸真亦是個人修養之無為的實踐性之一。從歷史文化的傳統軌跡看來,老子這套無為的應世學說,是站在反名言(反對過度名言對應的虛假現象)、反文化(反對過度人為的僵死文化現象)的立場所發言的語境,因此他提出順自然來化解日漸空洞化(只有形式沒有內容),且只剩權力支配的對抗性社會,使人在繁瑣的社會體制的限制下,越來越不自由,從行動的不自由到心靈的不自由,社會體制日益煩瑣,從社會到個人的思想觀念,也越來越失真;因此老子提出回歸自然的生命方向,以導引人們回歸到人性的自然;就因為人的痛苦來自於人心之欲念的執着與成見使然,因此依循天道之自然特性與自然歷程,做為個人修養之功夫、方向與目標,就是返樸歸真的實踐,這就是無為思想的朗現。觀今科技掛帥、經濟優先,欲忽略人文精神,張目所及之人我關係,大多重利而輕義,求名而不責實,於是就算處物質充裕的生活裡,心靈卻大多是空虛的,為何會如此呢?原因不出個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出了問題,所以人生最大的困境,並不在混亂的人間街頭,而是在個人的方寸之域,因為當人投入人我爭戰中時,一己之私慾就會產生相互對抗與殺戮的敵對關係,人人盲目於名利的爭奪,無所不用其極,於是無論是得是失都讓人惶惶不安,並且不可自拔,因此在物質的追逐下,精神卻倍受煎熬,老子以為拯救時弊必須從個人的心靈精神救起,從心靈的返樸歸真來化解人心之負累與人我之爭執。老子無為的實踐工夫,乃是就人為世界中的種種弊端進行反省後,採取直接取消心知的執着,以返樸歸真為終極理想,化解人心汲汲營營的疲累與社會繁文縟節的束縛。因此從無心的反省到無為的自覺,都是每個人內在的、自動的、自律的修養工夫,這樣的修己工夫怎會有魏晉時人所說的消極性呢?故觀察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團體社會之間,如何以無心來化解人為執意之弊,例如:上司與下屬、父母與子女、甚至夫婦、兄弟等,在權勢與倫理等互動關係下,上司、父母若能取消掉個人的心知的執意,改以無心來對待,就像天道給予萬物一個自我實現的空間一般,從自己的虛才能成就對方的實,相信凡事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成心、成見化掉,就等於化解掉彼此的爭執、衝突與對抗。3.為道日損之實踐從為道日損也是個人修養之無為的實踐性之一。老子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第四十八章)從儒家的角度看來,為學日益是可以理解的,但若順著文義看下來,為道日損就會產生理解上的錯亂;因此不可從字義來理解,而是要從人的心知上來看,為學與為道是人生的兩條路,無論求學或求道,都是人們安頓自我生命的方式,然而為學的知識追求,日漸增益人的知識或學位等外在的條件時,人的欲望也隨之日漸增益,欲的增益將會把人帶往人間街頭的爭奪,人生的困苦與磨難也雖之日漸增益,這就是為學日益之益的含義。因此老子為道日損之損是要在心上下致虛的實踐功夫,也就是把有心有為的人為執意化掉,才能去除人之欲望的遮蔽,才能顯現其自然本真,因此日損是道家的修養功夫,損之又損才能達到無為的生命實踐。可見為道也好,為學也罷,老子要人效法天道之虛靜,虛靜是一種完滿的生命本體,然而人世界各種人為成規與各式人性貪欲,都是人們日漸積累出來的,因此求道唯有日損才能化掉早已蒙蔽人心的欲望與成見,因此將無為在心(本體)下功夫去實踐,找回純真無慮的快樂生活。從日損的修養工夫來看老子之淡泊的觀點,可以發現淡泊也是一種無為的實踐。因為人往住會一心沉迷於追逐名利、貪圖富貴、享受物質,卻落入物役的輪迴之中,非但不能得到幸福,反將處於驚慌的痛苦之中,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五十六章)又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若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十三章)由此可知,一但人不能以淡泊的無為智慧來應世的話,會為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而目盲,耳聾,五口爽,心發狂且行妨,淪為欲望的爭奪;以其不斷地自我傷害,不如從為道日損的修養功夫入手,以淡泊來處世人會比較自在快樂。準此,人生一切的苦難,既是來自我心之執着,故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王邦雄認為:所謂有身,即心知執著自身的高貴,也背負自身的榮耀,廹使自身衝上街頭打天下。此由執著心分別心,而有比較心得失心,搶天下的光環,卻掉落在患得患失的無邊大患中。只有把自身放下來,心不再執著,大患才會離身而去。王邦雄著用什麼眼看人生身心靈的平衡與成長三民書局,頁18。可見人間的苦難,是要在人間化掉,化掉心知的執著與貪婪,才能找回本真的心;用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六十三章)來化掉大小多少的怨(心知執意),也這就老子日損的修養功夫。可見無為之應世的人道實踐,從日損上下功夫,向內求無心;對外以觀照,日損所以才能達成致虛極、守靜篤。王邦雄提出:儒家是有心的,有心就是心有內容,有標準,所以儒家是仁心,天地是仁心,所以創生萬物,聖人是仁心,所以教化百姓,成就人性的莊嚴,與生命價值,這是儒家的。但道家看到,通過儒家有心有為,有標準有要求,人剛好失落了他的自我,而世界也失落了他的自然。所以,道家的心就是虛靜心。王邦雄著中國哲學論集從道家思想看當代人生學生書局,頁179。因此可知,當我們針對老子無為思想思考時,從其的語境脈絡看來,他是對峙孔子所提出人生哲理的,主要目的也是在化解人生所面對的種種困境。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困境,而我們是活在自己的人生舞台,有著應該盡的時代義務與使命,從順行老子之言,是可以帶引大家走出一條平靜的道路,如果人不能日損就很難在心上求一個平靜。 (二)聖人治國的無為實踐性老子面對的是一個大國思維的時代,當時人心多變、多欲、好智、好巧、貪名、貪利,因此他提出自己的政治國藍圖,以建構小國寡民來思考,並以此期許聖人能無為而治,他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這是一個詳和安定的理想國度,是立基在聖人無為治國的理想境界。今日台灣可算是老子眼中的小國寡民吧!但試問台灣當前的種種亂象有少一些嗎?你看人人爭排名、搶買名牌商品、政黨爭權奪利、政客們坦然的表現自己的私人欲求、全民想當法官,媒體人以利掛帥,爭相報導驚世駭俗的事件、詐騙集團隨時出現在你身邊的恐慌等等,這些無意義的生命衝突,充斥在我們的四周,生活自然很難令人順心如意。然而問題何以會日益嚴重呢?仔細想想,那是來自當政者的一己之私,為了選票、為了民調、但都不是為了人民,因為如果人民不爭、無執、無欲的話,當政者又要如何從爭亂中獲得個人私利呢?於是巧詐處處可見,紛亂將永不止息呀!可見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國思考,並不是放置在版圖的大小,或人民的多寡上思考,而是要聖人以小國寡民的心態來治國,如此才不會求盟主、霸主之位,想要以個人欲望去佔有,以個人權力去支配;這樣才是上德不德(三十八章)的真聖人!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談聖人治國之無為實踐性:1.聖人無為則使民自化老子所主張之順任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本文認為他從人之本心的自覺與自律入手,因此無心與無為並非是在本體上進行思想理論的建構,而是落實到存在生活中,如何實踐無為的功夫?以化解人世間一切的苦痛,化除所有人為造作所帶出來的心病與社會弊病。當人一味地追求外在社會的肯定時,有心有為使人不自覺地被名利所束縛,因為看重一己的成就與欲求,因而陷溺於心靈的執着與欲求的追逐中,無法忘名利、是非、輸贏、美醜、胖瘦等等對比性的迷失,於是人在現實生活中,因其有心所以滋生無窮的煩惱,這些煩惱在老子看來都是自找的苦痛;因其有為所以人為造作違反自然規律,致使人造的體制規律成為約束人心的無形桎梏。故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從這段資料的語境看來,聖人要效法天道之處無為之事,且功成而弗居,老子這樣的無為思想,是在封建社會中,對一個領導者的發言,以現今的民主社會思想觀之,要一個擁有無上權利的帝王行不言之教,不把人民當個人私產,不自恃自己的權威,也不自我居功要人民心存感恩,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然而若細推老子的想法時,也會發現看似不可為的無為思想,若能真的實踐出來,確實是能從根源化解紛擾的時代問題。從其語境看來,當時的大環境是一個太過有為、追逐名利的社會,因此在無為思想的現實中,到處可見其爭奪殘殺、權謀詐術、社會就日漸擾亂,人心就日趨險惡了,然本文認為:倘若道德刑罰蕩然無存的地步時,就算使用法家之嚴刑峻法也是沒有用的,若要靠儒家之仁義德化是很難改善的,所以他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唯有聖人能體悟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才能達成無為的治國理想,從聖人(施為者)無掉自己,就能給出人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的機會,創造化欲、化執、不爭、不待、不恃的理想社會。可見一但聖人堅持著心中的執意,就會使人陷於紛爭之中,競逐於名利上的爭奪,引發人性中無止盡的欲求,導致人心的混亂不安,失德之事橫生的亂象,人間社會如何得安寧?因此從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當政者就是時代的引導者,在上行下效的氣氛下,引領著人們走可以走的路,過想要過的生活。因此君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的話,人民自然不會為了爭誰最賢而互相敵視;不會為了搶難得之貨而爭得你死我活;也不會那麼露骨且坦言不諱地表現出自己的貪婪,人民少掉一些爭、盜、亂的亂象,社會國家自然走向祥和。2.聖人絕聖棄智則使民利百倍在封建社會中,老子所要發言對象是聖人,是一個政治領袖,因此從這位領導者自身的修養,將會直接左右他的治國方針,因此在名言空洞化的春秋時代,老子站在反名言的思考下,發現人人以追求聖、智、仁、義、巧、利為目標的同時,反而讓自己更加陷入欲望支配、固守成見的生活困境中,而不自覺,因此對這些欲念越是堅持自滿,成見就越深,假若這個人剛好又是一個政治領導者(聖人)的話,百姓可能在國君的支配與控制下,惶惶不可終日,可見從老子的語境中可以瞭解到老子痛心之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從老子這段話不難發現其發言目的所在,那就是絶棄聖、智、仁、義、巧、利,才能讓百姓得到百利、回歸到孝慈、巧利、盜取,因此當聖人可以棄絶這些僵化的文化成見,才能讓百姓過著順自然、得百利、復孝慈、無盜賊的安定生活。此外,順著老子的語境來看,他擔心聖人可能會因個人欲望的佔有與權利的支配,造成百姓處處相爭,終日不得平靜,所以老子認為要從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的修養功夫入手,才能從抱素樸、少私欲中回歸到自然。這種以不自恃能力、不居功的聖人,因其不仁而使百姓不爭。身為亂世中的知識份子,對於歷史傳統下的政治環境,觀察細微、體驗深刻,因此他提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第六十五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第七十五章)可見老子觀察到民之難治的原因是智多,所以如果領導者以智治國,將是國家的災難,而非國家的幸福;此外,老子也說到造成民之難治的另一個原因是聖人的有為,使民之難治,這種以智相鬥的結果不但是雙輸,也是天下不安的起因。所以老子才會點出:一切的禍患就來自聖人的有為啊!3.聖人不仁則使民不爭老子云: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這裡所謂的不仁是指不以求仁善的美名,而去做自以為是仁的事,從這句話的語境看來,當時的領導者,是以百姓為私人財產的,這是封建社會中的常態,因此國君總是為了追求仁君、聖君的美名,而不斷地做出擾民名的行為,也因為如此臣子往往要投其所好,以達成國君的期望與執意,於是互相爭鬥、猜忌,如此一來就會造成混亂,為求名利無所不用其極,因此老子提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欲不欲、學不學(第六十四章),且能以百姓心為心(第四十九章),最重要的是能做到以百姓為芻狗,為什麼呢?因為聖人治國不求仁之形式化的美名,看待百姓時就像是對待芻狗一樣,芻狗是用草編成的,它來自草叢,聖人以百姓為芻狗,所以會讓來自草叢的芻狗回歸到草叢去,這是順自然的表現,能順天下百姓之自然性,就是順天道之性,就是無為的具體實現。王弼注云: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第五章王弼之老學 第三節道之自然義,學生書局,頁143。可見不以求有仁的美名就是一種不虛假造作的行為,使萬物不失其真、使萬物都能具存,且使其能自相治理,自任自然地實踐自我,換言之,聖人應當效法天地的無為,才能給予百姓一個回歸自然的發展空間,且在其自身的生命歷程,找到回歸自然生活的機會。準此,老子從其存在經驗一再地叮嚀聖人夫唯不爭,故無尤。(八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可見聖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會跟他爭;人民不爭,所以天下不亂。由此可知,天下百姓能不陷溺在爭亂絶境的原因是聖人不仁。正因為聖人不仁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第三章)從這段話的語境看來,聖人以不仁、虛靜心來治國,所以百姓不爭、不盜、不亂,可見一個領導者不讓自己心念妄動的話,就不會給出動向、給出限制,百姓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积分变换考试题及答案
- javaspring基础面试题及答案
- 萌宝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武术兵道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省临夏州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大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临考冲刺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省部级)
- 细菌性菌痢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式烹调师中级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数字化物流商业运营 课件 模块二 数字化技术与商业应用
- 2025年高考真题-物理(河南卷) 含解析
- JGJ162-202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 海砂开采施工合同协议
-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工作手册
- 商业入驻意向合同协议
- 医务人员语言行为规范
-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
- 松毛岭战役课件
-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化学试卷(解析版)
- 燃气管道巡线人员管理制度
- 采购主管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