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的文言虚词集释.doc_第1页
中考常考的文言虚词集释.doc_第2页
中考常考的文言虚词集释.doc_第3页
中考常考的文言虚词集释.doc_第4页
中考常考的文言虚词集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常考的文言虚词集释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独设题考查(含与实词混合考查),二是放在翻译题中进行考查(命题人虽然没有对虚词提出任何要求,但考生必须翻译好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虚词,否则就不可能得满分)。笔者现将各地中考经常考查的10个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作一集释,它们分别是:之、以、而、于、乃、其、若、者、然、则。之 1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如: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们)”“自己”等。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作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这样的”等。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2作结构助词(1)作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译时可删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译时可删去。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之后,起凑足字数、调整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译时可删去。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动词 作谓语,译为“去”“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编者注:此处作实词)以 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身份等,可译为“用”“拿”“凭”“凭借”“按照”“根据”等。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同”“跟”“和”等。如: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而又”“以及”等,或删去。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而”,或删去。如: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为了”等。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而”“所以”“以致”等。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作副词“以”作副词时通“已”,可译为“已经”。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而 1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又” “而又”“以及”,或删去。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表示顺承关系,可译 为“就”“便”“才”“接着”“然后”等,或删去。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等。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如: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可译为“地”“着”等,或删去。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2作代词“而”可以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的”等。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于 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等,可译为“在”“至”“到”“到达”“从”“由”“至时”“在方面”等。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范围等,可译为“对”“对于”“跟”“同”“与”“向”“给”“替”“为”“在中”等。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比更(还)”等。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等。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5)表示被动关系(有时同“见”“受”等合用,构成“见于”“受于”等格式),可译为“被”。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乃 1作副词(1)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可译为“就”“便”“于是”“才”“这才”等。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可译为“竟”“竟然”“居然”等。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表示前后两件事情在情理上是逆转相悖的,可译为“却”“反而”“反倒”等。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 (4)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对主语的辨明或申明,起加强肯定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只是”等。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作代词 “乃”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你们的”等。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其1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等,或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自己”“我自己”“自己的”等。如: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3)作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里”“那些”等。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4)作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种”等。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作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意思,后面多有数词。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2作副词 (1)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也许”“或许”“大概”等。如: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真无马邪?(马说)(3)表示期望、祈请语气,可译为“还是”“要”“可要”“一定”等。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注:此句中的“其”,理解为加重语气的助词亦可。)3作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若1作代词 (1)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们”“你的”“你们的”等。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2)作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样”“如此”等。如: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战国策田单将攻狄)2作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假若”等。如: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则1作连词 (1)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才”“于是”等。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就”“那么”等。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隆中对)(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可是”“反而”“却”等。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2作副词 “则”作副词,在句中具有加强判断和确认语气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者作助词(1)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后,与其一起组成名词短语,指人或事物,可以用“的名词”的格式进行翻译,如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2)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表示停顿,即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人或事物(通常作主语),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引出原因、解释等,译时可删去。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主语)后面,表示判断(常与句末的“也”合用,构成“者,也”格式),译时可在谓语前加上判断动词“是”。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4)用在句末,跟前边的“若”“如”“似”等动词结合,构成“若(如、似)者”格式,表示事物间类同或类似关系,可译为“像的(样子)”“像似的”“似的”等。如: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5)用在数词之后,组成名词短语,指称人或事物(一般见于上文),可译为“个”“种”“项”“样”等。如: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6)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与前边的疑问代词“谁”“何”等呼应),可译为“呢”。如: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7)用在时间词后面,组成名词短语,可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时间词进行翻译,或删去。如:暮春者,春服既成。(论语)然1作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可译为“这样”“如此”等。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2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如:然胡不已乎?(公输)3作应对之辞单独成句,表示应对,可译为“对”“是”等。如:然,有是言也。(论语)4.作副词表示两种事物相承的关系,可译为“就”“便”“于是”等。如: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庄子外物)5作助词(1)用在形容词、副词或动词之后,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或删去。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相当于“焉”,可译为“呢”“啊”等,或删去。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学以致用:1下列句子中的“者”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醒能述以文者A.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B.中轩敞者为舱C.后遂无问津者D.以中有足乐者2下列句子中的“者”与例句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暮春者,春服既成A.负者歌于途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