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溯因逻辑之嬗变及整合的语用学意义* 毛眺源1 曾凡桂2 (1.湖南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湖南大学 外国语及国际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鉴于语用推理研究中溯因逻辑的应用前景以及当前语言学研究中溯因逻辑使用内涵不一,本文在梳理Peirce(皮尔士)溯因逻辑概念从前期三段论到后期科学发现理论中变化的基础上,厘清了前后期溯因逻辑的区别与联系,整合了应用于自然语言研究中溯因逻辑的概念内涵与操作,同时,进一步例证语用学研究中整合溯因逻辑的应用并阐释溯因推理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 溯因逻辑;概念整合;认知机制;语用学意义 On Transmutation of Abduction and Pragmatic Meaning of Integration MAO Tiaoyuan1 ZENG Fangui2(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205, China;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Abstract: 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abduction in pragmatic reasoning research and the divergent connotations of abduction in use in current linguistic research,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mutation of Peircean abduction from early version to later one, clarifies the discrepanci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s so as to unify the concept and operation of abduction adopted in natural language research. Meanwhile, this paper exemplifies further the feasibl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concept of abduction in pragmatic research and expound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abductive reasoning.Key Words: abduction; integration of concept; cognitive mechanism; pragmatic meaning 71. 引言 自Peirce提出溯因逻辑,国内外学者一直将其置于自然语言研究视域之中,如Chomsky 4,Anderson3将溯因逻辑应用于语言习得研究;Hobbs等人11认为自然语言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求最佳推导项的过程,遵循“析句即溯因”以区别于“析句即演绎”;尔后,蒋严22将溯因逻辑应用于语用形式化的研究中,认为语用推理就是溯因推理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应用,熊学亮27也持有这一观点。徐盛桓28; 29、沈家煊25亦关注溯因逻辑在语用推理中的应用,徐盛桓29则更进一步,基于溯因逻辑构建了“语句解读常规关系分析理论模型”。显而易见,各位学者就溯因逻辑应用于语言学领域(特别是语用推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大都引用Peirce前期或后期溯因逻辑定义*感谢徐盛桓教授、匿名评审专家等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Chomsky1:84-152无涉溯因逻辑前后期区别,仅着重于人脑溯因的本能属性以解释语言获得;Anderson 2:774-778构建的语言习得模型使用Peirce前期溯因逻辑,沈家煊25:245亦采用前期溯因;徐盛桓29:117,熊学亮27:133则采纳后期溯因逻辑;蒋严22:18援引的溯因逻辑遵从现代科学哲学定义,即IBE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是对Peirce溯因逻辑的发展。,对溯因逻辑本体概念的把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此,本文试图探讨Peirce前后期溯因逻辑的区别与联系及自然语言研究中应用整合溯因逻辑的可行性与意义,旨在为和谐应用溯因逻辑再做探索。 2. 前期三段论与后期科学发现理论下溯因逻辑的嬗变 在早期的理论中,Peirce按照传统的分法,将推论(inference)分成演绎性推论(论证式)和拓展性推论(非论证式)6:472, 又通过把有效三段论(Barbara Hypothetical Syllogism)大小前提转换,得到三种逻辑推论形式,分别冠以演绎,归纳和溯因18:15,进而,Peirce将归纳推论定义为属性的总结,溯因推论则为概念的跳跃(some conceptual leap) 6:471,同属结论具有或然性的拓展性推论。因此,溯因逻辑的诞生归功于Peirce,示例如下:一般规则:来自这个袋子的所有豆子是白色的。惊讶事实:这些豆子是白色的。 事件匹配:这些豆子来自这个袋子。不难看出,Peirce进行转换的初衷是想把以上两种拓展性推论在Aristotle传统的框架下表述出来,目的是使他们成为真正的逻辑形式。之后他认识到这一做法有所不足,这种做法与他想要做的真正区分有所偏离6:472,因为他发现在归纳尚且不能作为独立推理形式(reasoning)而无法推导出大前提、大前提的可靠程度只能依靠个人信念的条件下三种推论形式之间的转换是不可还原的(irreducible) 8:13。其次,我们设想仅仅这种转换并不能抓住溯因的本质,人们不能依据条件转换就可以创立新假说。例如,人们发现成熟的苹果在苹果树下,可以猜测出苹果是从树上掉下来的,但处在Newton以前时代的人们仅仅把“苹果在树下”与“苹果是从树上掉下来的”相匹配并不能立刻得出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如Newton在没有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他看到这一现象,并没有现成的原因可以匹配,这种概念跳跃之需要迫使他创立新的概念或假说去解释令人惊讶的事实。因此,概念的跳跃(溯因)并不总是像Peirce早期所说的是现象与可溯之因相匹配,有时必须创立新假说。再次,Peirce没有成功地为非论证性逻辑找到合理的语义辩护14。因而,他创新了早期溯因理论。后期科学发现理论包括三大板块:创造性逻辑(originalian logic),关键逻辑(critical logic)和思辨逻辑(speculative rhetoric)。Peirce创建创造性逻辑的主要目的在于阐释新假说是怎样在大脑中产生的。他认为大量存在既不是演绎又不是归纳的推理,一直在思考把这种新假说的产生过程演变成科学发现的推理模式,最终,他把第三种模式当作可付诸实践并可理论化的基本推理模式之一。从1860到1906,Peirce对新假说产生推理模式本质的看法经历了从前期的不贴切到后期的相对准确,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从逆推(retroduction)或溯因(abduction) 到创造性逻辑观点的过渡 6:17,这一时期也就成为了后期溯因逻辑明晰化的重要时期。他之所以在术语的选择上几度反复,是因为他认为有关新假说产生的逻辑思想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 这一论点体现出后期溯因逻辑致力于构建新假说,所构建的新假说有别于从衍生自人脑中业已储存的定识堆栈(stack of assumptions)的特定认知语境中一步到位提取的关联解释项。 ,而上述两术语不太适合这种逻辑思想7:96,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认为新假说产生于大脑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猜测本能,大脑天生就适合构想恰当的假说7:776。这就难怪他反复斟酌新假说推理方式的定义,甚至有语焉不详之嫌,这样的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其后学者的诸多揣测和对Peirce理论的些许误解。 创造性逻辑注重假说的生成。推理新假说依靠于有助其出现的背景环境,而构建背景环境涉及历史的,习惯的以及教育等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在背景环境之中必须能构建出恰当的新假说8:19。于此背景环境,推导者似乎是自发而动,只需思索片刻便能构想出假说。当然对背景环境也有限制,因为推导者事先并不知道哪一想法恰当,所以在其他情形均相同的情况下,收集和综合来自众多科学门类的知识以备有一个恰当假说集合有利于推理的顺利实施8:19,同时,新假说开始并不是恰当假说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它相对恰当假说集合来说是新意的(novel)和不规则的(anomalous) 2:28。如是,仿真溯因逻辑的具体运作算法就具备了认识论基础:恰当假说集合有助于简化推理过程,减少认知脑力的投入。 科学发现逻辑之二为关键逻辑,包括演绎,归纳和溯因。之后是思辨逻辑。在关键逻辑中,Peirce给出后期溯因逻辑的基本操作过程15:189, 1931-1958:1 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C被观察。 2 如果A为真,那么C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3 因此,有理由相信A为真。明显地,科学发现理论框架下的溯因逻辑推理模式比三段论理论中相应的模式更为宽泛,所反映的实质内涵也有所不同,我们将在下节仔细梳理。三者关系概括如下:创造性逻辑可以看作是提供一幅有关思维的图画,这幅图画给出创建假说的一些普遍性制约条件;关键逻辑则提供有关这幅图画的一些暗示:必须获得哪些条件以便某些假说可被甄别真假;而思辨逻辑则是使用这幅准备充分的图画,以及综合科学中可用的补充性论述和普通概念,作为了解自然法则的向导。8:115 这一概述似乎隐含着一个信息:Peirce将创建假说的功能划归于创造性逻辑,而导出假说则归属于关键逻辑中的溯因逻辑,换句话说,创造性逻辑与关键逻辑中的溯因逻辑在功能上互为独立,两者构成假说推理中两个连续的步骤。但我们认为,将这两者功能区分开来的主要缘由在于Peirce没有为新假说的创建找到合理的术语,同时,在人脑认知过程中很难明确地将两者分开,因而,抛开术语上的考虑,创造性逻辑的内涵其实就等同于后期溯因逻辑的内涵。 3. 自然语言研究中溯因逻辑合一的可行性Peirce针对三段论下溯因定义的不足,在创造性逻辑中,他重构假说产生的条件和规律性原则,如假说的深度与力度,经得起检验等。遗憾的是,他没有在后期溯因模式中仔细阐释具体语境下创建假说(A)的具体认知算法。对此,Huggett12评论道:“Peirce已觅得一种方法,但对方法的具体操作内容未说只字片言,充其量只是建议对内容的探索只能依靠本能”;Curd 5所言更为干脆:“Peirce放弃了构建新假说算法的想法”;而Chomsky认为溯因逻辑认知算法的刻画“极其重要,但很难”19:137。更耐人寻味的是,即便在对溯因逻辑讨论更多的逻辑与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对其阐释亦无统一概念9;10。今天,我们注意到在语言学研究中人们大都习惯使用Peirce后期溯因逻辑,这大概是将创建新假说作为后期溯因逻辑的唯一功能,我们认为这并不十分妥当,至少忽略了Peirce前期溯因逻辑的作用。退一步讲,现代学人发展了Peirce的观点,将后期溯因界定为IBE,Lipton13将IBE看成归纳逻辑的一种,如果以IBE替代后期溯因逻辑,似乎又陷入Peirce早期理论的困境:他早期将溯因逻辑归于归纳逻辑;但后来他坚定地将溯因逻辑作为一种可理论化的独立的逻辑形式,并以此为开端提出包含(后期)溯因演绎归纳的科学发现模式。在现代非形式逻辑中,溯因、演绎和归纳逻辑都为独立的逻辑形式17,到底哪一种主张更符合人脑的认知方式,有利于语言学领域的应用,这有待于后续不断的探索。抑或是创建新假说也未尝不可,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解释某一刺激信号的假说并不总是与人脑中业已储存的定识堆栈(stack of assumptions)没有交集,多数时候并不需要真正创建新假说,仅为动态地从衍生于定识堆栈的特定认知语境中遴选出能解释刺激信号的最佳关联项,这在原理上等同于三段论框架下溯因的匹配功能,符合省力原则。因此,考虑到前期三段论框架下溯因逻辑的实际功能与局限以及后期溯因逻辑的普遍性,我们认为可以将前期溯因逻辑整合为后期溯因逻辑的一种特殊形式,跳出三段论的框架,将前期溯因概念定义为将令人惊讶事实与已知最佳关联解释项(A)相匹配(matching)。整合后溯因逻辑(1,2)表述如下: 通过上式,我们就可演绎为某一令人惊讶事实寻找可溯之因的三个维度:(1)仅从认知语境中遴选与现象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命题作为假说;(2)基于认知语境中相关联的命题组合推理出假说;(3)独创认知语境中缺失的假说。第一维度可由匹配(matching)达成,第二、三维度归属创建功能(creating)。可见,这一提法比Fann8: 59论述的溯因的构建(constructing)和选择功能(selecting)稍显具体。这一刻画受益于徐盛桓先生对语用推理基本操作的界定:徐盛桓29:118将合情推理的选择式和蕴涵式两种推理方式看作“反溯(溯因)推理所体现的语用推理的基本操作”,其理据为“溯因推理和语用推理都是或然性的,而或然的推理常用合情推理”。这样一来,溯因逻辑的内涵则更为统一和丰富,在此问题上的界定也显清晰本文成文后就此问题通过E-mail与Deutscher讨论,其观点摘录如下:also for me, the abduction of early Peirce is only one special case of the abduction in late Peirce. Matching a given law to observed facts is one type of conceptual leap - quite a simple leap, certainly not a very spectacular one, but still a leap. So abduction in late Peirce includes, amongst many other things, also abduction in early Peirce. 。在自然语言研究应用中,如果坚持不区分前后期溯因逻辑的实质内涵,笼统地认为溯因逻辑负责创建任何假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样是有悖Peirce的原意。 4. 溯因逻辑整合概念的语用学意义语言学研究中具体应用溯因逻辑已有较多尝试,或取前期概念,或取后期概念,这一状况不知不觉地引发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的溯因逻辑概念的混乱。虽说语言学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逻辑工具,但考虑到理论体系的连续与完整,我们认为使用整合后的溯因逻辑似乎更有利于语言学研究中溯因逻辑连贯有效的应用,特别是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语用推理认知机制的形式刻画。在关联理论语用推理中,演绎推理这一核心机制隐含前提条件的获得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此,Sperber & Wilson认为任何经过概念表征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16:65,但对受讯者如何(获得第一隐义:笔者加注)扩充自己的假设图式却未有涉及20:105。如果言者借助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去还原话语中隐含的前提构成推理的动力,那么驱动这一动力的机制值得我们去探索。蒋严认为关联理论中演绎推理暗含的前提条件须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溯因推理获得22:26,这一论断彰显了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溯因属性31,也为尝试如何刻画溯因运作机制的认知算法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推理话语交际意义的过程中,会话者若要解读某一寓义,必须参考自己脑中业已储存的定识堆栈,从中调用关联定识形成特定的认知语境(优化关联定识集合)以对寓义作心理表征:或遴选匹配,或创建所缺失的最佳关联项以求得对明示刺激信号的满意解释。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寓义推理前所激活的认知语境中关联定识命题的显谓过程23对于会话者来说是不甚耗费脑力的,历经指称指派、句法语义充盈、丰义和解歧一个或多个操作步骤21:6,这亦可理解为借助溯因推理的结果(但此为后话,我们意在专注进入动态交际层面的寓义推理)。显谓后,会话者在特定认知语境中借助溯因之力对关联定识命题进行连续推理解读寓义的过程中,若认知语境能提供所需的最佳关联解释,会话者无需耗费更多释语心力而动态地迅速提取最佳关联解释与明示话语匹配,解读出隐含之义;若认知语境未能提供所需的最佳关联解释,而会话者期待维持话轮的继续,势必参考脑中业已储存的定识堆栈并调动与明示话语相关的命题形成相对狭小的特定认知语境,基于这一优化关联定识集合与明示话语的性质修正或拓展定识堆栈,组合推理或创建能解读寓义的新假说。例如: (1) A: I am out of petrol.B: There is a garage around the corner.在(1)中,受讯者B没有直接回答讯递者A,因而A须得溯出其原因后才能逐步推理出B所表达的命题在所属语境下的寓义。在寻找可溯之因的认知过程中,A耗费的释语心力相对较小,缘由AB之间的对话受语境干扰甚小,A只需在特定认知语境中找到能与令人惊讶事实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定识命题便为找到可溯之因。 相应推理过程为:1. Gas is stored in garage. 2. Vehicle can be filled with gas in the garage immediately. 。基于命题之间的最佳关联性,A在认知语境中找到与B明示话语达成最佳关联的匹配命题,随即这一可溯之因进入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核心运作机制演绎推理,与B的明示话语一道演绎出B话语的所寓之义。至此,B话语的所寓之义渐为明朗。又如: (2) Peter: Do you want some coffee? Mary: 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在(2)中,对于Marry的回答,Peter在所属语境下怎样解读出寓义?与(1)不同的是,Marry的回答受限于不同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下Marry所表达的寓义不一样,因此,对于Peter的定识堆栈来说是新意的,Peter需要组合推理或创建新假说。在该语境中(假定为午夜)所谈论的话题(Marry是否需要咖啡)激活Peter定识堆栈中相关联的命题形成特定认知语境,基于此,Peter快速进行一系列的语境假设溯出可溯之因。 相应推理过程为:1. To drink coffee To keep awake. 2. It is better to have a rest at mid-night. 3. Mary doesnt want to stay awake. 。印第安纳大学Dr. Pei Wang为所有逻辑刻画提供了技术指导,特致谢忱。经过连续推理后,Peter推导得出与语境“午夜”吻合的可溯之因。同样地,这一可溯之因旋即与Marry的明示话语演绎出所寓之义。推理结束,Peter领会了Marry不想要咖啡的真正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可溯之因与明示话语演绎的结果偏离解读会话寓义的轨道,须再次溯因,直至满意找到演绎推理的大前提以便能推出所寓之义为止。 此外,若会话者对某一寓谓语句(utterance with implicature)在认知语境中无法匹配优化关联定识或经由组合推理后无法推出可溯之因,遭遇这一新旧定识互不作用困境的会话者是否竭力创建新假说以期收获理想的语境效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会话者本身的认知心力和话轮的连续性有关。一般说来,若遭遇会话中新旧定识互不关联的语境,会话者为了维持话轮的继续和避免“语用短路”,势必放弃竭力溯因这一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说,竭力溯因在成功的实时话语交际中只可能是纸上谈兵式的逻辑可能21:15,其原因在于话语交际的实时性与追求语境效果认知心力的有限性将迫使会话者中断这一话轮。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新旧定识互不关联的语境中,会话者完全放弃创建能解读对方话语寓义的新假说,只是由于一时情境所迫而放弃这一行为,其竭力溯因的动机依然存在,话后“长考”与揣摩对方话语而达醍醐灌顶之境是常有之事。因此,只要时间与心力允许,为某一令人惊讶事实竭力寻找可溯之因是常有之事,“话后诸葛亮”与其他科学研究中的创举都为竭力溯因的最好例证。 总之,通过尝试模拟人脑构思假说A与A的形成过程,整合后溯因逻辑的使用域及其认知机制的运作得以阐明。若能更加完美地模拟人脑构思假说的过程,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向准确刻画溯因逻辑的认知机制更近一步,这一技术手段的完善无疑促进语用推理形式化走向成熟。5. 结语Peirce前后期理论中溯因逻辑差别甚大,在语言学中使用溯因逻辑应注意连贯与有效。我们将其整合并尝试刻画其运作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在语言学研究中和谐应用Peirce溯因逻辑理论以及为完善溯因认知算法做准备,认为将其前后期变化仅视为一种历史变化不妥。当前,有关于溯因逻辑的研究在逻辑界、人工智能等领域愈发繁荣。这一趋势将促进溯因逻辑在自然语言研究中的新一轮研究与应用。参考文献:1 Aliseda-Llera, A. Abduction as epistemic change: a Peircean model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Flach, P.A. and Kakas, A. C. (eds.) Abduction and InductionC.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45-58. 2 Aliseda-Llera, A. Seeking Explanations: Abduction in log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 Stanford University, ILLC Dissertation Series, 1997. 3 Anderson, H. Abductive and deductive change J. Language, 1973, (49).4 Chomsky, N. Language and mind (3rd edition)M. Cambridge: CUP, 2006.5 Curd, M. The logic of discovery: an analysis of three approachesJ. Boston Studies LVI, 1980. 6 Deutscher, G. On the misuse of the notion of abduction in linguistics 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02, (38).7 Eisele, C. The New Elements of Mathematics by Charles S. Peirce, Vols. IIIC. The Hague: Mouton, 1976.8 Fann, K. T. Perices Theory of Abduction M.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0. 9 Flach, P.A. and Kakas, A.C. Abduction and InductionC.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10 Gabby, D. & Woods, J. Advice on Abductive LogicJ. Logic Journal of the IGPL, 2006, (2): 189-219. 11 Hobbs, J. R., et.al. Interpretation of abduction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93, (63).12 Huggett, W, J. Charles Peirces Search for a MethodD.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54. 13 Lipton, P.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1.14 Pei Wang. Unified Inference in Extended SyllogismA. Flach, P.A. and Kakas, A. C. (eds.). Abduction and InductionC.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111-129. 15 Peirce, C.S. Collected Paper of Charles Sanders PierceC. 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Ed.) Vols.1-6. Arthur. W. Burks. (Ed.) 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场地租赁与孵化服务合同
- 2025年工业地产园区厂房租赁与运营服务合同
- 2025年住宅小区智能快递柜共建共享及快递配送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高端车库门安全性能评估与保养服务合同
- 2025年高端商业照明及电线电缆工程采购合同
- 高效便捷2025年度离婚协议草拟与审核专项合同
- 202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医用耗材品质保障与全国市场推广服务合同
- 2025年高效车队租赁与车辆全险保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设备安装与售后服务一体化合同范本
- 花卉栽植施工方案
- 【高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研修PPT文档
- 水工闸门课件
- 水泥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产品技术要求深圳迈瑞
-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 安徽涵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48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衍生品、12000吨副产品盐酸、38000吨聚合氯化铝、20000吨固化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诺丁山》经典台词
- 对铁路机车乘务员规章培训的探讨与实践
- 临床医学实验室 仪器设备一览表格模板
-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