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doc_第1页
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doc_第2页
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doc_第3页
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doc_第4页
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摘要:从高考真题变式规律,谈习题讲评课教学综观2006,2007全国高考卷及各省试卷生物试题,其中较多是由模拟卷或者课本习题改编而成,很多体现在试题的变式命题.2008年,更多的.关键词:高考卷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 2009.9.7这次备课组活动内容:主要任务是安排本学期备课组的工作。1. 本周三之前备课组活动计划的制定上交。2. 高三复习内容的安排。3. 高三备课组抓紧必修3作业本的编写,在9月15日之前交出初稿。4. 高二校本课人员的安排:丁兆峰、叶微微、张微华、曾文俊、苏宏鑫。5.准备高考题的改编:校本教研项目组成员研究意向上报的通知。项目名称高考变式习题的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曾文俊学科组生物项目研究成员姓 名分工曾文俊主持答辩,组卷,改编高素阳高考遗传题改编张微华高考代谢题改编吴圣潘高考调节题改编许晖高考实验设计题改编苏少华高考选择题改编 准备一些高考改编题,说明改编的意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题错误、题目中有无出现科学性错误等。6.大型教学公开周活动准备:黄华、南益丽准备开课,其余的人员准备每学年一次的教学公开课,主题:习题变式训练或讲解。人员安排:第一学期高三:许晖、苏少华 高二:曾文俊、柯倩倩、丁兆峰、黄华、谢帆 第二学期高三:吴圣潘、高素阳 高二:张微华、叶微微、苏宏鑫7.高三复习课件需要提早准备。8.主讲人:吴圣潘从高考真题变式规律,谈习题讲评课教学综观2006、2007全国高考卷及各省试卷生物试题,其中较多是由模拟卷或者课本习题改编而成,很多体现在试题的变式命题。2008年,更多的省将实施独立命题或者使用新课程卷,浙江省是新大纲高考最后的一年,生物还是延续往年的做法,稳中求变,而且实现新老课程平稳过度尤为重要,因而很多核心的知识和能力考查是不会变的。如何在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和习题分析课中能有效把握高考考试要求,避免题海战术,提高讲评课的效果,切实加强学生的应试水平,这就必须加强高考真题的研究和变式训练。笔者认真研究2006、2007年所有生物试题,寻找原题或者将高考真题进行变式命题,下面就是几种典型的变式,提供给考前师生讲评课使用,希望能有所帮助。试题的变式往往有以下几种,高三教师在高考习题讲评课中,应针对试题多作些变式分析,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下面就几种变式类型做具体分析。1 题型变换题型变换是非常重要的命题策略之一,命题者很喜欢将原题做题型变换,如将选择题改编成简答题或者实验题,挖掘更多的知识点和能力考查点。这种变式题学生往往似曾相识,但又想不到解题突破口。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一卷)第30题,在模拟试卷中就可以找到类似的原题,见例1,而变式1中的高考题就是将选择题改编成实验题。还有将简答题改编成选择题,见例2,变式2就是例2改编成07年高考题。例1在如右图所示的玻璃容器中,注入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并投入少量的新鲜绿叶碎片,密闭后,设法减小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会看到叶片沉入水中。然后再用光照射容器,又会发现叶片重新浮出液面。光照后叶片重新浮出液面的原因是( )阳光A 叶片吸水膨胀,密度减小的缘故B 溶液内产生的CO2大量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C 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 D NaHCO3溶液因放出CO2而密度增大解析 本题实质上是一道学科综合题,学生不仅仅要知道压强与叶片沉浮的关系(物理学压强浮力知识),NaHCO3溶液的作用(化学水解反应知识),而且还要知道叶片能发生的生理反应(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所以这是道理化生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解题的关键NaHCO3溶液可以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同时叶片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会被NaHCO3溶液吸收,这里能引起玻璃容器中气体变化的只有是O2气体。答案:C变式1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一)及(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22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3) . . 分析预测结果: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按照要求设计新的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注重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涉及到叶的结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等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思路是:从实验步骤(1)和(2)的提示,及提取相关基础知识,可知要判断叶片的气体产生还是消耗,可以通过叶片的上浮或下沉现象来显示。实验步骤(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被抽掉后,结果是叶片都沉在试管的底部。因此,提示我们步骤(3)应设计实验让叶片浮起来。由于水和NaHCO3稀溶液中都缺乏氧气,故不能设计有氧呼吸的实验。又由于题干中已讲明NaHCO3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二氧化碳),而水则不能。故可设计光合作用的对照实验。即用日光灯照射试管的底部的叶片,其结果是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叶片上浮,而水中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仍在试管底部。在分析该实验结果时,还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即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以后,叶片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故氧气能不断积累,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叶片上浮。接着实验步骤(4)就应设计实验使步骤(3)中上浮的叶片下沉。要使该叶片下沉就必须消耗掉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只有在没有光合作用时,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才能消耗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将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即可达到此目的。即在暗环境中,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溶解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的间隙中缺乏气体,使叶片下沉。在该实验中,蒸馏水中的叶片都起着对照作用。答案: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降,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分析预测的结果:(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例2下图所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被测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量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的曲线。据图回答: (1)在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增加量最快的温度是_ _;(2)在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开始减少的温度是_ _ _;(3)要使该植物有机物减少时的温度降低,可以改变实验中的_ _两个条件。 解析 本题是一道模拟卷中考察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的试题,学生要会读懂图表中的信息,辨证分析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实际上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表面光合作用强度与总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就能很容易解答。答案:(1)25(2)40(3)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式2(07山东理综第8题)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相等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答案:A解析 本高考题就是以前面的题目为原型,进行题型转化的结果,既将简答题改编成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理解。如果理解总光合作用强度=表面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就比较好解答了。因而,在最后阶段的习题讲评课中应该多对习题变换分析,以多种题型呈现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试题知觉能力,提高讲评课的效果。2 信息变换考纲中强调高考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信息题在高考题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也是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其中以图表信息为最多,命题者喜欢将教材习题,旧题做信息变换,如将图信息变换成表格信息,或将表信息变换成图信息,也可以是流程图、概念图、模型图,等不同信息载体间的互换。高考生物试题给出的信息可以蕴涵在文字中,也可以蕴涵在图表中,这些图表可以是模式图、示意图、曲线图、数据表格,等等。将这类高考真题进行变式转化后,开展习题教学效果比较好,如下例题。例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2,4D浓度( mgL)05101520253035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013.526.246.553.653.743.0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15 mgL本题可将题干中的表格信息转换成曲线图信息呈现,考查学生对图的识别能力,如下。变式3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右图。据图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答案 D例4(07江苏生物)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1) 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所给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2)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5种生物)。 解析 本高考题本身就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转化能力,将表格信息转化成更直观的图。前提是对表格信息要准确识别和获取,同时要准确理解命题者要求转化的信息类型。本题也可以呈现图信息,同样可以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见变式4。答案:(1) 见变式4题干(2)变式4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图。(1) 如果5种样品可能是河蚌、鱼(乙)、鱼(甲)、水蚤、小球藻,而且知道其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分别是小球藻,水蚤,水蚤和小球藻,鱼(乙),无。请分析图中的A和C分别是什么生物?(2)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5种生物)。 答案:(1)鱼甲和小球藻 (2) 如上题3 因果变换该种变换是指将旧题做因果互换,即原题是析因变换成预测结果;原题是要求解答结果的,变化成析因,这也是命题中非常重要的策略,如下变式5和变式6。例5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已知玉米籽粒黄色对红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性。纯合的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甜玉米杂交得到Fl,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多选题) A自交结果中黄色非甜与红色甜比例9:1 B自交结果中黄色与红色比例3:1,非甜与甜比例3:1 C测交结果为红色甜:黄色非甜:红色非甜:黄色甜为1:1:l:l D测交结果为红色与黄色比例1:1,甜与非甜比例1:l变式5已知纯合的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甜玉米杂交得到Fl,F1自交结果为黄色非甜与红色甜比例9:1;测交结果为红色甜:黄色非甜:红色非甜:黄色甜为1:1:l:l,下列判断显隐性正确的是 ( )A玉米籽粒红色对黄色为显性,甜对非甜为显性 B玉米籽粒红色对黄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性 C玉米籽粒黄色对红色为显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