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doc_第1页
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doc_第2页
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試論木郁達之在臨床的運用陳抗建(香港中國醫藥學會學術部)木郁達之出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是中醫臨床運用範圍較廣的治則之一。本文擬簡要論述這一治則的理論淵源及其實踐意義。1木郁的含義木郁在內經中具有運氣的含義。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認為:風氣通於肝,風氣驟變,內淫肝臟,肝經受病,傳之於胃,而使肝胃不和。以致既有肝臟本經受病,而出現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者;也有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利,飲食難下等肝胃不和的見証。元代朱丹溪引伸內經之義,創六郁新論,言六郁以氣郁為主,進而可產生濕、熱、痰、血、食諸郁。明代孫一奎倡五臟本氣自郁,首次提出肝郁之名及其臨床表現,他說:肝郁者,兩脅微膨,噯氣,連連有聲。(赤水玄珠)並主張治宜青皮、川芎、吳萸等疏肝理氣解郁藥物。清代葉天士在臨証指南中所輯郁証醫案凡38例,認為七情之郁居多,並大都是悒郁動肝、氣郁不舒,木不條達所致。自此以後,木郁、氣郁、肝郁就幾乎融為一體了。肝以氣為用,郁則滯而不通,故臨床上常稱肝氣郁滯。推其病因,往往與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臨床常可見到郁郁寡歡,悶悶不樂,意志消沉,嘿嘿少語,胸脅苦滿,納呆食少,善太息,脈弦等抑郁不伸的表現。氣機郁滯,日久不得發洩,可進一步血瘀、火化、痰生、濕阻、食停,故氣郁為六郁之始。有醫家說:氣郁則生濕,濕郁則為熱、熱郁則生痰,痰郁則血不行,血郁則食不化。由此可見,木郁,其含義大略可概括為:(1)病因以情志因素為主;(2)病機以氣滯及進一步橫逆莫制、影響升降、氣機逆亂為主;(3)病位以肝臟為主;(4)臨床表現以精神神志方面症狀為主。2木郁達之的臨床運用木郁達之如何運用,諸家各說不一。王冰認為通過吐的手段而使肝氣達到條達。王安道釋達為暢通之意,包括升發舒通及輕揚舉散之類治法。張景岳認為達,暢通也,並提出疾病在表者當疏其經,在裏者當疏其臟,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的看法,強調了疏與氣的關係,頗有獨到見解。木郁達之是針對木郁而提出來的,筆者認為:主要包括情志與肝氣的調理兩個重要環節,其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如下:2.1 精神治療靈樞師傳篇曾強調對於病人要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對於木郁之証,精神治療往往居其主導地位,倘能運用恰當,其療效庶可得心應手。華佗曾以激罵使患者大怒而吐血的方法,治癒一憂思郁結,久成重病的患者。朱丹溪亦治一女子因許婚後,其夫外出經商三年不歸,思慮氣結,困臥如癡,激之使其大怒而哭,輔與藥一帖,病即告癒。均為運用內經精神治法之典範。2.2 疏氣令調肝以氣為用,喜條達而惡抑郁,肝郁氣必滯,使氣機不得暢達而致病。驗之臨床,患者初起出現抑郁不歡,精神不振,胸悶脅痛,不思飲食等見証,皆為情志所傷,氣分郁結所致,所出現的變証也與氣機不暢、恣肆橫逆有關,運用宣通氣機的方法,往往獲效。因此,疏達肝臟氣機,使氣和而順,五臟得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2.1常用藥物分析:古今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了許多疏氣解郁的有效藥物。從朱丹溪、張景岳、孫一奎、王旭高、張山雷、秦伯未等氏所提出的疏氣解郁藥物來看,大致有香附、蒼朮、川芎、沉香、烏藥、藿香、丁香、青皮、枳殼、茴香、厚樸、檳榔、砂仁、皂角、吳萸、郁金、蘇梗、橘葉、天仙藤、青木香、廣木香、玄胡、蔻仁、竹茹、絲瓜絡、陳皮、香櫞、白蒺藜、金鈴子、玫瑰花、柴胡、三稜、木賊草、橘核、荔枝核等35味之多。其中具有辛味者24味,佔68.6%;入肝經者19味,佔54.3%;入脾經者21味,佔60%。辛味的藥物大都能散、能行,其性走而不守。肝臟氣機郁滯,服以辛味藥物,就能遂其條達之性,伸其郁結,導其氣滯,俾其正常條達功能得以恢復。脾居中央,土得木而達,肝郁則脾之氣機常先郁。此時既疏肝又暢脾,雙管齊下,不僅能防微杜漸,且對肝臟氣機的條達大有裨益。疏氣解郁藥物大都具有雙相作用,肝脾兩入,其理乃在於此。2.2.2 方劑的配伍:遵循肉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原則,選藥時除了注意到肝氣郁滯的病機特點外,還要重視肝臟體陰用陽的生理特性,不僅選用理氣藥,往往還要佐以養血活血藥,方能使體柔用疏,遂其條達之性。古方逍遙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方劑,選藥精當,組方縝密,臨証大可借鑒。尤其是柴胡疏肝散,秦伯未曾稱之為疏肝的正法。在上述配伍原則的基礎上,若見肝郁而導致血瘀,可選配桃仁、紅花、丹參、川芎、香附等行血之品以活血化瘀;熱化可選配黃芩、山梔、青黛、丹皮苦涼清洩;痰滯可配半夏、茯苓、陳皮、瓜蔞、星、貝母以化痰散結;濕阻可配蒼朮、厚樸、蔻仁、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濕;食滯可配山楂、神曲、萊菔子、雞內金以消食導滯;肝氣逆胃而脘脹疼痛且偏於寒者,可配以良附丸;肝氣犯脾,脾失健運,不思飲食,大便不實者,可配以六君子湯;肝氣衝心,氣滯血瘀而致心痛者,可配以失笑散;肝氣侮肺,而致氣逆作喘者,可與四磨飲化裁;肝氣不疏,郁而化火,相火妄動,擾動精室者,可配以知柏地黃丸等等。總之,既原則,又靈活,知犯何逆,因証施治。故李用粹說: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開提為次,至於降火、化痰、消積,猶當分多少治之。3治分虛實肝郁大多初傷氣分,久延達於血分;初起多實,久則正氣漸損,形成虛實夾雜,乃至虛損之變。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說:第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順氣,通作實邪論治,不無失矣。因此,對肝郁的治療,除了注意與血、火、痰、濕、食、五臟的關係外,日久而形成虛實夾雜,及至虛損的轉變,亦應引起重視。臨床常見如氣機久郁不利,使營血暗耗而不能上奉以養心,致精神恍惚、喜悲傷欲哭、時如神靈所作者,金匱稱之為臟躁病,宜以養心血、寧神志、甘緩急之法,用甘麥大棗湯。又如氣郁易化火,火最易傷陰,肝陰受傷,而致頭痛眩暈、視物模糊、耳鳴舌乾者,宜用補肝湯,或滋養肝腎之中寓以疏肝解郁,用一貫煎加減。此時,如不明辨虛實,仍執用疏郁之法,一概攻伐,就可犯虛虛之戒,其後果不堪設想。張景岳對此作了生動的比喻:使不知培養真元而再加解散,其與鷺鷥腳上割股者何異?因此,肝郁固以疏氣為大法,但臨床運用時,又當審証權宜而應變。正如李念莪說:疏其血氣,非專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必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也。吳某,女,38歲。1980年12月3日初診。因某事糾葛,遂起抑郁不舒,4天來四肢陣發性抽搐,肢體麻木,頭痛頭暈,善悲哭泣,心情煩躁,夜不安寐,食不甘味,胃脘痞悶,精神疲憊,舌淡苔薄黃,脈細弦。本証為情志失於暢達,肝氣郁滯,木郁達之,擬逍遙散出入。當歸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