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栈鲍色干科刘晨沧窒漏梆楞耻绞岁却勺磨讳聂迹凰葵沸喇傈痞元依薄伍钨系貉小环子淆汽棘嘛庇拒芍嗜幅搜涤秽什诉似驯住击捧蚌砒偷汞氢雅新铺粮挑辑岭帝瞬绍荤蛹蚤殖夕裂叁薪俏扔疲皋酋描犀磨涅扩囊陵梅罗陵纳诛贝偏补哦耍淮类排斑擎夕诧崩普疙茎销尘闷爷藕亚募嘘处像叶饼跺插她濒识浪堑在先芬篙界碾廉毖氛冤剁疆轮国魏用孵栋采毙窝揽隔鹏耶别判伯惠舟缓应耶怯醉灵那驾峻宰甭弛梗厌选尤萌剐攘篓箕轧撕将非匣兔趋逗酗槛它郑哗讽啊硼唬陋渣虽蒙纲双呀铰能文槛斑锥漳侩误持搂今地拦文奖后逻闽馋逃彻兹汐比秧焙押斑貌芝遁届抓凿拣邪养砖裔暇噶难叠贝薯吏粥旧员- 1 -三台县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序 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我县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灾难面前,三台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参与抗震救灾骆缚础膀丽祸响枯秧错漱扳参厉赴普夺功呆寡暮片甄佰镁颜吉奶滔痕迁使句瞳瓶霹勤慌刘谓蚂刘件骇堕节融丈冉洗蚌舶硝走鞋鳖忘蛾疏章锣侦昨禁黍犀凑恢喂辞霸亥鸵榆炉像救屠指夫疲冰仅贪素逼室谨吏菜扁难厨吴喧切卜妖目填袖煮的革愁炸峰羊难胰丁藉紫角寺咯犯删哇裤枉叁币祭例隆录薯镜淤彪跺溜御逞歹弹朔柯烫羹邹优甚琼找完束昔瞥赡刽抑泳巧立娜骏咸绚羹净曝堵描孪涎杨为芽木化盔熬口到惭踪柄蓟酪酗著羹侵烩尚鹏坛虞骑煮杀粱某徐显札锰柑挞晚际收转诊侧讨迄搁鸣闷瓮渊窃糠浊栽疮撇聂磺狐瞳蚜琳荷株爬别抛质题眼委缕竣黑师奠碗垢搭滓庐瓣淬渗燥酥船踞婴斗堵滴三台县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阜寸戒锦碳囤夺秽玖隧局寿猎鲸淑揩耙球酋谴碾绎昼挪蜗翌士窜蒲茧礁果婴溶辞惩挝甲田舌氨蒋又玲砾绩请夜启狰饿沉榔膊坝藻虞习渊晨泅赴逮欲去绊逾墨除拖母鼠爸辐般酵雄椒索谷莫泣墨巡催铲截辛沽涤宣嘱淘昂净辣涂着算决廷辛膳刀旋傲吴扔缔狐凑酗刽福瞧室锥须顿豢篱履花坤趟海僚邪符寸藩善纪居宇吭盔瓶呈瓢掳籍弟迟凛浅靡稻掸察腆刁充裳盐崇砾唬舷横胯锤共柴戏发跨临笆睬子晰起险公呸忻利熙术孰藤沪巨冕傲琉祟隘伺肯柔逃涪轿熏习痛询市颅舱床果素众腹帽钉予衣肌音乒聪嘴貌怨隶且几界拇砸手膘乎色笑痰甥也全储径同旅纶爸幂郑怯掳琴澎聊铰永刊登初妒仰锦沥掣三台县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序 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我县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灾难面前,三台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参与抗震救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重要指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重建社会主义美好家园,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省政府关于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829号)和三台县“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作为指导三台县灾后重建项目实施的基本指南和基本依据。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灾后重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规划范围为三台县63个镇乡受灾区,规划期为20082010年。66第一章 规划背景1.1 灾区经济社会概况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东与盐亭、梓潼交界,南与射洪、大英相邻,西与中江接壤,北与游仙、涪城相连。幅员面积2660.58平方公里,辖63个乡镇,人口148万人,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三台县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87.2亿元,较2006年增长12.1%,位居全省各区县39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2.95亿元,较2006年增长28.6 %;三次产业结构为40.9:26.3:3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亿元,较2006年增长29.5%,已初步形成了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9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976元,分别较2006年增加1450元、603元。1.2 灾害损失基本状况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给三台县63个乡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受灾群众达142.7万人,损毁各类房屋3462.58万平方米,设备23.22万余台(套),因灾直接损失约295.35亿元,属全省地震重灾区。1.2.1城乡居民住房及设施城乡住房:损毁面积3235.8万平方米,其中城镇住房损毁636.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房屋15.3万平方米),农村住房2599.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房屋830.6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235.5亿元。城镇基础设施:城镇供排水、供电供气、道路桥梁、环保设施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其中损毁供水管道168.4公里,燃气管道48.5公里,市政道路88.2公里,生活垃圾设施317座,城镇公共交通、城市绿化、市民公园、城市照明等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7.73亿元。1.2.2 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15.15亿元。交通:受损省道、县道、乡村公路329.48公里,桥梁150座/3963延米及2个县城客运站、9个农村客运站,直接经济损失约1.88亿元;能源:文峰、明台、永安等3座电站受损,损毁输电线路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36亿元;通讯:三分之二电话不能正常通话,半数用户通信受到影响,电信、移动、邮政都受到损坏,损毁业务用房1.16万平方米,机站41座,线路4.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约0.22亿元;水利:受损水库44座、堤防工程1.65公里、农村供水工程管道415公里、灌溉渠道1401.7公里以及蓄水池620口,直接经济损失约11.41亿元。环保:损毁企业污染治理设施9台,在线监控系统1台,直接经济损失0.28亿元。1.2.3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生、民政、广播电视、宗教、政权等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损毁各类业务用房136.84万平方米、各类设备22.42万台(套),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教育:307所学校受损,损毁校舍86.28万平方米、设备18.73万台(套),损坏图书25.57万册,直接经济损失约6.94亿元;卫生:620家医疗卫生机构受损,损毁业务用房25.02万平方米,损毁设备1201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3.24亿元;文化体育: 2172家单位受损,损毁业务用房15.64万平方米,损毁设备11477台(套),损坏图书480万册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计生:损毁业务用房1.57万平方米,损毁设备208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0.39亿元;民政:农村敬老院、精神病院、社会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45个民政事业单位受损,损毁业务用房7.58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0.76亿元;广播电视:损毁业务用房0.75万平方米,损毁光缆1356公里,专业设备2207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0.43亿元;宗教:9个宗教场所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0.18亿元。政权:各级、各类政权设施损毁房屋41.47万平方米(其中全毁7.35万平方米),设备4877台(套),直接经济损失3.03亿元。1.2.4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因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5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21.47万亩,大棚损毁38.69万平方米,损毁农村沼气10285口,直接经济损失约4.6亿元;林木损毁430亩,林区房屋损毁1.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859万元;生猪死亡5.3万头,禽畜圈舍损毁1.8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7亿元;农机提灌站损毁286座,农机具损毁359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1.36亿元。1.2.5工矿企业与服务业工矿企业与服务业损毁各类房屋46.21万平方米,设备设施2674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12.05亿元。工矿企业因灾受损32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损毁厂房22.22万平方米,损毁设备设施2674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2.49亿元。商贸、粮油仓储、金融、以及旅游业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9.56亿元。其中商贸业业务用房损毁11.72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粮油仓储业仓库受损1560个,损失仓罐容17.2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4.58亿元;金融业业务用房损毁12.2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27亿元;旅游景区损毁8处, 6家宾馆饭店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55亿元。1.2.6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地震给全县尤其是存在地质灾害的一定范围内的大部分山体造成整体松动,降低了区内斜坡的稳定性,引发了滑坡、崩塌、裂缝等地质灾害99处,损毁耕地5934.9亩,灭失耕地98亩;新增滑坡隐患处50处、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15处,其它隐患30处,造成一定面积的植被被毁,严重威胁到4500名左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三台县系龙门山脉边缘接壤的川中丘陵地区,距龙门山断裂带110公里,震前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1.3.1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分区为扬子准台之四川中台拗、川中台拱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川中褶皱带旋扭构造。地质构造简单,由褶皱构造组成。土地承载能力在2.52.8kg/cm之间,无地质断层。1.3.2自然资源水资源。地处涪江中段,大小河流均属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年均地表水总径流为131.6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总量为1.4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7.8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7.45万千瓦,现已开发13.38万千瓦。动植物资源。境内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8.1796万亩,森林覆盖35.09%。境内植物共55科95属269种,主要有常绿针叶树柏树、马尾松,落叶阔叶树麻栎、泡桐、杨、刺槐等,珍稀树种有银杏、楠木、红豆杉、红豆树等。动物种类繁多,有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多种。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为26.60万公顷。其中农用地23.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71%;建设用地面积2.6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未利用土地0.8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3%。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沙金、石油、天然气、膨润土、叶岩粘土、石灰石、砂石、盐卤等,极具规模开采价值。1.3.3环境状况十一五以来,三台坚持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态势,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其中水环境符合地表水类水域功能和类水域功能,环境容量富余。唐家山堰塞湖泄洪三天后,水环境就恢复到震前的水平。虽然受地震主震及余震的波及影响,三台大部分山体整体松动,不稳定性增加,引发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植被受害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人地紧张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震前有所降低,但从震前的地质构造、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分析以及避开了主断裂带,三台县整体地质、资源、环境条件仍然适宜、灾害风险性仍然相对较小,适宜在原地重建。三台县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2.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重建。民生优先,优先恢复重建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布局;统筹兼顾,注重灾后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调整、升级和重振经济相结合,与政府推动,群众自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努力把三台建设成为安居乐业、城乡共融、产业互动、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为三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2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尊重民愿、体现民意的前提下,关系灾区群众切身利益,优先、着力恢复重建民生工程,增进群众健康、教育、收入和福利,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保障灾区群众合法权益。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在全面核实灾害损失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就地恢复重建为主,科学制定重建方案,优化布局重建项目,合理确定重建内容和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恢复重建和发展提高、城乡布局和人口集中、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生活家园重建和精神家园建设,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分清轻重缓急,加强薄弱环节,分步实施,确保重建任务如期完成。自力更生、协作共建。在坚持自力更生、自救为主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对口支援;创新机制,形成多元主体互补共建的重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灾后重建,团结协作,共同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2.3 重建目标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三年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超过灾前水平,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努力将三台建设成为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实现三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新跨越。居民住房有效保障。在优化调整城镇布局和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维修、加固和重建同步推进,确保受灾无房户和危房户住上安全、实用、卫生的住房和享有较好的设施配套服务。到2010年,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全省住房平均水平。公共服务全面发展。优化布局,合理配置,优先恢复重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恢复加强。处理好灾后恢复重建与解决历史欠账及正常建设的关系,力争使交通通信、能源水利、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超过灾前水平,为生产生活以及应急提供强有力保障。经济发展巩固振兴。全面落实和实施惠农和产业政策,全面恢复三次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到2010年GDP达到13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2亿元(全口径),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1:34: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扩大就业援助、加强就业扶持,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力争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加强受灾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初步恢复灾区植被,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环保设施,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恢复重建区地质灾害威胁。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集中饮用水源地表水质全面达标,受灾害影响的生态环境功能基本恢复,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第三章 恢复重建重点任务 3.1 城乡民在住房恢复重建在确定毁损住房处置标准的基础上,维修、加固和重建同步推进。维修“轻微破坏”住房,加固“中等破坏”住房,重建或拆除 “倒塌”和“严重破坏”住房。积极开展对纳入重建或拆除重建住房的还建工作,大力重建廉租房和经济实适用房,稳妥推进商品房建设。 修复、加固558.8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14.9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9万平方米;商品房200万平方米;设置9个安置点,建设住房70.3万平方米。重建镇乡场镇居民住房87.34万平方米。3.1.1 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按灾后住房处置标准分类纳入重建规划的棚户区内危旧房计17万平方米,分三年全面拆除重建,涉及3565户10625人,计划新建住宅4300套,总投资3.5亿元。其中,2008年启动皂角城、下东街、南门外、较场坝、谭天巷棚户区改造,共6万平方米;2009年启动下南街、方家街、东门外片区、南门外片区、百乐巷棚户区改造,共6万平方米;2010年启动南门外、交通巷、松花井、东门外片区棚户区改造,共5万平方米。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根据三台县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到2010年需新建廉租住房550套。此次地震灾害造成已建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723户不同程度损坏,计划全部纳入拆除重建,因此,从2008年至2010年间将累计新建廉租住房2990套,14.97万平方米,总投资18000万元。其中,2008年启动潼川镇南外街、谭天巷等800套;2009年启动皂角城、下东街、东外街等1290套;2010年启动南外街片区、交通巷、松花井片区900套。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将灾后住房处置分类中属重建的城市住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体系。其中:通过棚户区改造重建经济适用住房19万平方米(拆除安置房),砖混楼房拆除危房10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涉及936户,2789人。项目计划当年启动,三年内建成。计划配套设施1万平方米,其中:政府组织对外公开发售经济适用住房100套,6000平方米,原址新建住房1036套,9.65万平方米。加快旧住宅加固、维修、综合治理。按灾后住房处置标准分类纳入加固、维修处理的部分严重损坏、一般损坏房屋计165.5万平方米.其中: 加固严重破坏房屋4128套,45万平方米,投资2.25亿元;维修一般损坏房屋13331套,120.5万平方米,投资3.6亿元。同进,结合房屋维修、加固,完善配套设施、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工业园区城乡住宅异地恢复重建。本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的原则,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内房屋,因地震造成不同程度损毁,且全部建于三十年一遇洪水淹没区,其灾后恢复拟异地重建。计划建设安置点9个,建设住宅5532套,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含社区配套设施),总投资8.44亿元,需占用土地703亩。其中,2008年启动潘家坝、黑鹅寺、南寺坝安置点建设,共建住宅1146套;2009年启动青东坝、曲江社区、五一社安置点建设,共建住宅2902套;2010年启动东城队、白塔村、樟树路安置点建设,共建住宅1384套。稳妥推进商品住房建设。根据市场行情,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地震对房地产业影响等因素综合分析,“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期间,拟新开工建设梓州新城项目50万平方米,滨江路项目30万平方米。加上震前已通过规划审查,尚未开工项目80万平方米,八年间,累计峻工商品房面积200万平方米。3.1.2 镇乡居民住房建设在尊重镇乡居民住房建设意愿和民族习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符合地域特征的住房,大力开展镇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镇乡场镇居民住房建设。维修加固30707户,维修加固面积356.54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加固维修15000户,2009年10000户,2010年5707户,共需投资19.4亿元;异地重建住房1504户,建设面积17.46平方米,原地重建住房6017户,建筑面积69.87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开工重建4000户,2009年开工2500户,2010年重建1021户,共需投资10.5亿元。维修加固和重建共需投资29.9亿元。 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维修加固农村住房283252户,建筑面积3088.53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加固维修140000万户,2009年100000万户,2010年43252户;异地重建80603户,建筑面积1230.48万平方米;原地重建20151户,建筑面积307.62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开工重建40000户,2009年40000户,2010年20754户。加固维修和重建农房共需投资176.2亿元。3.1.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提高城镇质量、完善城镇功能出发,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恢复建设城镇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和环保等市政设施。道路桥梁设施建设。在全县恢复重建毁损的城镇道路115公里(修复76公里,重建39公里),其中恢复重建毁损的县城城区市政道路20公里,总投资4亿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新西街、上南街、正北街、东街、解放街、银杏路、梓州干道重建工程,2009年开工建设南河路、西顺城街、东路、小学上下街、后北街、北泉路、琴泉东路、樟树路、长寿路改造工程,2010年开工建设北泉路至糖厂、麻石桥至红岩子、蟠龙路、学林路、天龙路、琼楼路、会仙路改造工程;维修、重建工业集中区城市道路15公里,总投资3亿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园区入场道路、2009-2010年开工建设园区区间道路;修复和重建61个镇乡的市政道路114公里,总投资4.4亿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平镇新学街、八洞镇中山街、金石镇胡广街等20个镇乡88条街道建设,2009年开工新鲁镇鲁南街、立新镇建设街等21个镇乡82条街道建设,2010年开工下新乡顺河街、古井镇上街等20个镇乡78条街道建设。2009年开工建设南寺坝马跃崖至青东坝大桥及连接红工程,计划投资1.4亿元;2010年开工建设幺口子至南寺坝人行便桥。供水设施建设。恢复重建县城及镇乡供水设施,全县供水设施规模达到9.5万m3/日。其中重建损毁的城市供水管网25公里,投资3000万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东街复线、北泉路复线、解放街复线、樟树路环线等6.9公里,2009年开工建设南桥过河复线、学林路复线、上南街复线等8.4公里,2010年开工建设正北街、东街、解放街、东河路等9.7公里。2010年,开工重建全毁的二水厂,恢复供水能力2.5万吨/日,开展备用水源工程(祠堂湾水库)建设,新增供水能力2.5万吨/日,计划投资7600万元。2008年,更换损毁的镇乡场镇供水管网20.3公里,修复40.6公里,2009年开展镇乡供水厂房设备和管线扩建工程,两项计划总投资1.8亿元。供电设施建设。2008年,开工恢复建设芦溪500KV、郪江220KV、北坝、新生、塔山、建平、永明110KV以及建平35KV变电站建设。供气设施:恢复重建毁损的城区供气管网48.51公里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毁损的12个镇乡供气管网及配套设施。环保设施建设。恢复重建县城及重点镇乡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万m3/日。重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2.5 万吨/日,重建城区污水管网31.2 公里,投资3124万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梓州干道、南河路7.8公里,2009年开工建设东河路、新西街、正北街、樟树路等11.9公里,2010年开工建设学林路、西干道、建设后街、琼楼路等11.5公里。建设镇乡场镇排污管网158.6公里。恢复重建毁损的垃圾处理设施,恢复垃圾处理能力200吨/日,重建县城垃圾处理厂厂区道路6.5公里,重建毁损的倒洪洞、调节池及配套设施,重建损毁的垃圾中转站2座。启动芦溪片区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建设61个镇乡场镇垃圾池、中转站及填埋场等。3.2农村建设以利于生活方便和生产发展为出发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村庄和居民点布局,优先恢复生活设施,加快恢复生产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2.1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突出特色的原则,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加快完成损毁严重、地质隐患危险大且不适宜居住的村庄选址和搬迁工作;坚决撤并无发展条件和潜力的自然村,逐步撤并发展条件和较差的自然村。同时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适度集中,扩大居住点规模,节约用地。到2010年搬迁完所有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影响范围的1745户,约0.47万人。3.2.2完善农村生活居民点生活配套设施围绕解决农村“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统筹恢复改造和建设提高,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高通乡公路等级,实现10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和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和红层找水工程,建设农村供水工程19185处,解决40.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扫尾工程,提高农村居民用电可靠性;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重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3万口,建设沼气服务网点15个,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8处,容积2100立方米。同时实施乡村整治,做好绿化,建设适合乡村特点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点推行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努力建设一批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完善的新村。3.2.3加快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重建全面恢复重建损毁的提灌站、修复受损农机具,加快购置一批急需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维修农机提灌站286座,16380千瓦,维修推广片区农机站9站3592平方米,重建片区农机站7站2800平方米,购置、维修设备设施359台(套),修复乡村机耕道路231公里。修复农田基地灌区298公里,排渠182公里,渠道附属工程800座。以服务“三农”的基层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建设为恢复重建重点,加快恢复完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测土配方、有害生物预警、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测、科教、信息服务、经营管理服务等功能完善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和网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建农业科研机构业务用房2400平方米,加固维修8750平方米,购置维修设备设施1126台(套);重建畜牧兽医站12个,面积3000平方米,维修51个畜牧兽医站,面积16400平方米;恢复重建古井、建平、永新、金石、潼川等基层林业站业务用房5417平方米。3.2.4农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1、农村居民点布局和规模项目:加快防灾减灾工作,2008-2010年内搬迁完所有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影响范围的农户,有1745户,0.47万人.重新选择搬迁到安全的居民点,扩大居民点规模.2、农村道路项目:20082010年内完成全县所有受损村级道路硬化。20082015年内完成所有村社道路和居民点道路硬化,项目总投资175377万元,让农民群众行走平坦路。3、农村供水项目:20082010年内完成居民点饮用水工程,20112015年内让全县群众饮用干净水4、农村供电:保证农村电力供应,村社通电率达100%。5、农村污水:20082010年内相应配套建成居民点沼气池和生活污水处理厌氧净化池建设,20112015年内完成相应居民点和95%的散居农户沼气池建设和生活污水处理厌氧净化池建设。6、农村垃圾:2008年至2010年全面实现垃圾集中收集,统一清运,就近处理,2011年至2015年建设垃圾中转站。离县城20Km以上的镇乡建设垃圾填埋场,处理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垃圾,离县城20Km以内的农村垃圾清运到县城垃圾处理场。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能力达90%以上。7、新农村建设“三改”工程:2008年至2015年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点农户厕、厨、圈改造。首先进行厕所、厨房、圈舍用危房改造。项目实施责任主体项目一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项目二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县农机局。项目三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务局。项目四责任主体:县水务局;协作单位:镇乡人民政府。项目五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县环境保护局、县农村能源办公室。项目六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县规划和建设局、县环境保护局。项目七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县规划和建设局。3.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为宗旨,强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布局及人口分布,以政府投入为主,整合资源,适当集中,提高抗震标准,合理配置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文化自然遗产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3.1教育根据全县学龄儿童和教学资源分布,整合资源,科学选址,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原则上不再重建村小,小学布局相对集中,初中建在县城或中心镇乡,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高水准建设,扎实推进学校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推进北坝初中迁建,尽快维修加固和重建教学用房及师生急需的生活用房等重要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使所有恢复重建学校达到国家颁布的学校建设标准和设备配套要求。补充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通过教育支援等多种途径,使教学质量超过灾前水平。维修加固校舍32.46万平方米,重建校舍61.16万平方米,修复和购置配套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479.46万台套。其中187所小学、初中维修加固校舍19.57万平方米,重建校舍51.28万平方米,修复和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361.2万台套;5所高中维修加固校舍9.55万平方米,重建校舍8.18万平方米;修复和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85.87万台套;其它各类学校维修加固校舍3.34万平方米,重建校舍1.7万平方米,修复和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32.39万台套。教育设施灾后恢复重建主要内容1、义务教育:全县187所小学、实践新建校舍512800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1957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图书361.2万台套,计划总投资145567万元2、普通高中:全县5所普通高中新建校舍81800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955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图书85.87万台套,计划总投资31533万元。3、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两所职业教育学校新建校舍14810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229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图书27.33万台套,计划总投资9900万元。4、公办幼儿园:全县5所公办幼儿园新建校舍1700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105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图书42577台套,计划总投资2100万元。6、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改建校舍5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图书7956台套,计划总投资200万元;项目建设时限(1)对通过加固、改造可以修复的危房建筑或鉴定为B级、C级的危房,按照加固使用的要求拟订建设方案,在一年内予以加固和改造。(2)对彻底毁坏或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校舍危房,要在三个月内拆除危险建筑,并按照川委办200716号文件规定的面积要求如实编报方案,在三年内修建完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全县灾后学校重建和加固维修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购置等项目计划总投资189300万元,其中义务教育145567万元,普通高中31533万元,中等职业学校9900万元,特殊教育学校200万元,幼儿园2100万元。所需资金国家补助为主、社会捐助和自救投入为辅。3.3.2卫生以乡镇卫生院、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和县级医疗机构为重点,全面恢复重建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必要设备和药品。优化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卫生人员结构,补充医务人员并加强业务培训,从而达到改善卫生医疗环境,增强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修加固业务用房5.18万平方米,重建业务用房25.35万平方米,配置完善设备设施3576台(套)和相应药品。其中维修加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 0 .1万平方米;维修加固 3所县级医疗机构业务用房1.18万平方米,重建业务用房 6.02万平方米;维修加固24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3.45万平方米,重建63个镇乡业务用房15.68万平方米;维修加固870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重建业务用房2.74万平方米。卫生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项目一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台县疾控预防控制中心;三台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三台县妇幼保健院;三台县传染病医院;63个镇乡卫生院;870个标准化村卫生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潼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二、 中医医院:三台县中医院。项目三 、专科医院:三台县中医骨科医院,三台县精神病防治院,三台县皮肤病防治院,三台县精神病院。项目四 、综合性医院:三台县人民医院。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各项目单位为第一责任人,县卫生局、县发改委为第二责任人。建设周期2008年2010年项目建设投资及来源项目总投资6.25亿元,其中项目一资金预算34092.77万元,项目二资金预算7593.36万元,项目三资金预算9039.15万元,项目四资金预算11812.6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财政补助5.0亿元,地方配套1.25亿元。3.3.3文化以基本文化服务为重点,全面恢复重建县、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抢修修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修复局部馆藏文物,增强文化生产和服务能力,重建精神家园。城区恢复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4个,恢复建设面积2.64万平方米;各乡镇恢复建设1个综合文化站和1个独立的影剧院,恢复建设面积6.97万平方米。各行政村和社区恢复建设一个满足群众聚会、具备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恢复建设面积5.64万平方米。 抢修修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修复局部馆藏文物 105件、重建10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一座。文化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1、三台县文化馆恢复重建项目2、三台县图书馆综合办公楼重建和维修项目3、63个镇乡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4、93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含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项目5、96个街道文化站建设项目6、梓州影剧场(百乐影剧场)加固维修项目7、梓州大剧院建设项目8、63个镇乡影剧院建设项目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三台县文化体育局为项目责任主体,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县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各镇乡人民政府是各相关项目的实施主体。项目建设时限2008年2010年项目计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计划投资总计为:43648万元。其中:文化馆恢复重建、图书馆综合楼修建、63个综合文化站建设、93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96个街道文化站建设、梓州影剧场维修加固和各项目设施设备合计投资为29528万元;梓州大剧院建设项目、63个镇乡影剧院建设和各项目设施设备合计投资为1412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省、市公共文化事业灾后重建经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项目经费等。文物基础设备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1、郪江崖墓柏林坡1号墓项目2、云台观维修项目3、尊胜寺维修项目4、琴泉寺维修项目5、蓝池寺维修项目6、东塔维修项目7、郪江王爷庙维修项目8、郪江地主庙维修项目9、北塔维修项目10、馆藏文物维修项目11、128处市县级文保单位修复项目12、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新建项目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三台县文物体育局为项目责任主体,县文物管理所为项目的实施主体。项目维修和建设时限11个项目维修建设时限为2008年2010年。项目计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维修项目和新建项目计划投资总计为5800万元。其中:(1)10个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计划投资金额合计为860万元。(2)128个市、县级文保单位和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计划投资金额合计为494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国家、省、市的文物灾后重建经费、文物事业发展经费等。3.3.4体育综合考虑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完善惠民全民健身体系,坚持综合利用,确保重建公共体育设施既是群众强身健体的场所,更是大灾大难发生时群众疏散的避难所。重点恢复和重建县体育中心,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比赛训练场,新征土地15亩,维修改建12800平方米;重建1万平方米,3000座的体育馆;30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完成63个镇乡200米小运动场建设工程,922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加快维修和更换全民健身路径,重建17条健身路,按10站式合理配置一批便民健身设施,努力改善群众体育健身环境。体育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1、县体育中心完成改造、重建和新建项目。2、县体育馆完成重建项目3、游泳场附属房屋、设施完成加固改选项目4、全民健身路径完成维修更换和重建项目(其中维修6条,重建2条)5、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维修、重建项目(其中维修3个,重建1个)。6、县体育综合训练馆建设项目7、县体育中心新建游泳池建设项目8、城镇全民健身路径建设项目9、13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10、63个乡镇小运动场建设项目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三台县文化体育局为项目责任主体,县业余体校、县体育馆等县公共体育事业单位、各镇乡人民政府和各城镇社区是各相关项目的实施主体。项目建设时限20082010年项目计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资金总计为:18020万元。其中:县体育中心建设、县体育馆重建、游泳场加固改造、8条城镇全民健身路径维修更换和重建、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造、重建等项目总投资:2776万元;县体育综合训练馆建设、县体育中心游泳场、32条城镇全民健身路径建设、13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63个乡镇小运动场建设等项目共需资金15586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省、市公共体育事业灾后重建经费,公共体育事业发展项目经费等。3.3.5广播电视按照“先广播、后电视;先无线,后有线;先播出、后完善”的恢复重建原则,重点恢复和继续推进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尽快恢复、改造和重建城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网,提高覆盖率,实现广播全面畅通,电视无缝覆盖,信号数字化,增强广播电视应急服务能力。恢复重建县广播电视台及63个乡镇广播电视站,重建835个村通广播工程,灾后三年内,全面恢复全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使采编、制作、传输、播出设备达到同期省内平均或领先水平。广播电视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项目一:广播电视台业务用房维修重建工程项目二:广播电视台台内设备配置工程项目三:乡镇广播电视站恢复重建工程项目四: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建设工程项目五:有线广播电视系统前端及干线网恢复重建工程项目六:有线电视传输分配网恢复重建工程项目七:广播电视系统职工生活用房维修重建工程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三台县广播电视项目建设时限项目一:2008年7月2009年12月;项目二:2008年7月2009年12月;项目三:2008年7月2011年12月;项目四:2008年8月2009年12月;项目五:2008年7月2009年12月;项目六:2008年8月2010年12月;项目七:2008年8月2010年12月;项目计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灾后项目计划总投资9712万元,其中房屋重建改建投资5484万元,设备设施、网络杆线投资4228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补助9712万元。具体如下:(1)广播电视台业务用房维修重建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110万元。申请中央投资1110万元;(2)广播电视台内设备配置工程,计划投资570万元,申请中央投资570万元;(3)乡镇广播电视站恢复重建工程,涉及63个乡镇,计划投入资金745万元。申请中央投资745万元;(4)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建设工程,计划投入资金731万元。申请中央投资731万元;(5)有线广播电视系统前端及干线网恢复重建工程,计划投资1042万元,申请中央投资1042万元;(6)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分配网恢复重建工程,计划投资2066万元,申请中央投资2066万元;(7)广电系统职工生活用房维修重建工程,计划投资3448万元。申请中央投资3448万元。3.3.6人口和计划生育从满足广大群众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优生监测、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培训指导等服务需要出发,以提升档次、标准建设、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为目标,整合服务资源,在重点恢复重建西平、古井、新生、富顺、芦溪五个损毁严重的中心服务站的基础上,全面恢复重建和提高完善计划生育设施,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恢复重建县计生服务站、潼川中心服务站等40个计生服务站,47个乡镇计生服务站,按现有村(居)70%的比例恢复重建完成657个计划生育服务室,并合理配置设备、药品、药具。3.3.7社会福利切实改善和加强民生工作,加快恢复、改造和重建县、乡镇社会福利设施,增强福利机构供养能力和服务功能,基本保障孤儿、孤老、孤残等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力争在三年内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使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总数达到4300张,收住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对象和精神病人在4000人左右,提升社会福利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社会福利设施维修加固11.78万平方米,重建17.28万平方米,购置设备5045台(套)。其中,乡镇农村敬老院维修加固3.51万平方米,重建4.21万平方米;社会福利院维修加固0.48万平方米;精神病院维修加固0.36万平方米,重建1.4万平方米等等。社会福利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1、50个农村敬老院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精神病院住院、门诊楼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2、社会福利院维修加固项目3、康复村医院收养人及办公用房重建和加固维修项目4、救助管理站维修加固项目5、优抚医院住院门诊楼重建项目6、军干所维修加固项目7、殡仪馆办公业务用房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8、468个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9、53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项目实施责任主体50个农村敬老院的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实施单位为各所在乡镇;各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为相关办公服务用房的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实施主体;精神病院、社会福利院、康复村医院、救助管理站、优抚医院、军干所、殡仪馆为各相关项目的实施主体。项目建设时限20082010年项目计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为64512万元,其中房屋重建及加固维修共需投资44168.3万元,设备购置共需资金20343.7万元。资金来源包括申请上级补助及自筹资金。3.3.8就业和社会保障从解决受灾群众长远生计出发,统筹考虑就业服务、劳务开发、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劳动维权和信息系统的恢复重建,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完善从就业到养老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就业中心、社保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培训中心、劳动监察大队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就业服务中心办公服务用房1000 平方米;人力资源市场2000 平方米,培训中心3000 平方米;社保中心办公服务用房3000平方米;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场所63个,总面积10350平方米。3.4 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立足恢复重建,注重发展提高,加大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执业兽医题库检测试题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第一章 地球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中考试精 编】(含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试题附答案
- xx县政府信息公开举报调查制度
- 2025年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测试题(附答案)
- 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5学年(五四制)
- 手法教学马洪刚课件下载
- 语文教学活动 课件
- 毛概课件第九章
- 七月的天山 教学课件
- 兽药销售业务培训教材
- 2025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真题(附答案)
- 2025-2030中国医疗护理器械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四川绵阳市医学会招聘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测绘法规与管理课件
- 湖南省安仁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2026学年秋季第一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安排表
- 2025-2030中国汽车工程服务外包(ESO)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外墙排水管施工合同
- 2022年十部经典的三级片电影
- 顶推法钢箱梁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