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doc_第1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doc_第2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doc_第3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doc_第4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座内容“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还”为例一、 引论“主观性”( subjectivity) 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 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还”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虚词,其作用主要是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小句的功能。和许多其它虚词一样,副词“还”的最初来源是上古汉语的动词“还”。动词“还”虚化为副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诸多的虚化环,组成了一条长长的虚化链,涉及到词义的引申、词类的转换、概念的转化等等重要的语言现象。近几年来,实词虚化的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界的日益重视;有关汉语实词虚化的原因、模式、规律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从认知心理、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语义变化等诸方面对汉语实词虚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本文拟从主观化的角度历时地考察动词“还”的虚化历程。主观化是当前探讨语法化的重要议题之一,它是语言的主观性对语言的演变产生影响的结果,最早由国际著名语言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lizabeth Closs Traugott纳于语法化研究领域,被视为语法化的一个主要演变机制,“它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干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它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年4 期268页本文主要探讨主观化在“还”的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还”的语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主观化与“ 还”的语义引申语义引申是“还”的语义演变的第一个阶段。 说文解字释“还”为“复”。“复”的意思是“往来、返回”,这是“还”的原始义。上古汉语有时“还”、“归”并举,同义互现。如:1、“被之僮僮,夙(su)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经召南采蘩)(被(b):借为“髲”,妇女的头髻。僮僮(tng):高而直竖貌。夙:早晨。在公:在公家办事。祁祁(q):众多貌。薄:急急忙忙。言:同“焉”,语助词。)2、“仓庚喈喈(ji ji),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执讯获丑:生者讯之,杀者馘(gu)之。获馘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诗经小雅出车)最初“还”是个表义单一的实义动词,其义素可以分析为“人+离开原点的运动过程+回归原点的运动过程”,语义的表义特征为:运动主体改变面对的方向,使与原来相反;运动主体通过运动,以再次置身于原来的处所为目的(张平2003)。如:3、“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左传隐公四年)后来通过隐喻的方式,在“N(主语)+还”的格式中,N的范围逐渐由人的认知域类推到其它生命体的认知域,再由其它生命体的认知域,类推到无生命物的认知域,如: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晋 陶潜归去来辞)5、“气往风集隙,秋还露泫柯。”(南朝 陈 徐陵玉台新咏王僧达七夕月下一首)(空间词语还不是最原始的, 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才是最基本的参照点。例如, “ 人心句背 、 门脸儿、 报头 、山脚 、 圆心这样的词语表明, 前后上下中这样的空间概念是从“ 脸、背、头、脚、心”这些身体部位弓申出来的。这种学说可叫做“ 人类中心说” , 一切都是从人自身出发, 引申到外界事物, 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等。) 在“还”的义素的消长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观认识的作用:人的往来和鸟的归巢、秋的轮回本质上都是一个往而复来的过程,由“人”类推到“鸟”、“秋”也是一个自然的联想过程。随着动词“还”的主语次类范围持续扩大:既可以是有生命的主体,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自然物;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自然现象“还”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人”的义素而增添了新的义素,其主语次类可以是一切运动主体。 “还”的义项的滋乳也和说话人的主观理解、说明和态度息息相关。由“还”本义“返回”引申出来的动词义项有:a、“回头”。如:6、“是时,杨喜为郎骑,追羽,羽还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汉书项籍传 颜师古 注:“还谓回面也。”)b、“环绕”。如:7、“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三)c、“旋、回旋”。如:8、“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 (庄子庚桑楚)d、“来、到来”。如:9、“春还应共见,荡子太无情。” (南朝 陈 徐陵 折杨柳)e、“交还、归还”。如:10、“致瓮饩x,还圭。”(周礼秋官司仪)f、“偿还、交付”。如:11、“ 鲁达回头道:茶钱洒家自还你。” (水浒传第三回)g、“.恢复、还复”。如:12、“年貌不可还,身意会盈(ying)歇。”(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h、“回报、回击”。如:1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老子)i、“罢歇、止息”。如: 14、“还倍畔之心,销邪道之谋。”(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以上九个义项的产生与人的主观理解、认知心理有很大关系。“回头”义的产生和说话人或听话人的类比联想有关,因为“回头”的过程和人的往返过程实质上都是运动主体(“头”、“人”)通过两次反方向的运动再回归到原点的运动过程。如果两次反方向的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而形成一个近似于圆的线路,就引申出“环绕”义,如果“环绕”的运动半径缩小到一个点那就是:“旋、回旋”;古代汉语中“还”、“旋”往往可以同义替代。日月更替、冬往春来在先民的眼里这也是一次“回归”,于是“还”又引申出“来、到来”的义项,如例9。物失而复得、终归原主,也可视作另一意义“回归”;公平买卖、还本付息则可算是价值上的“回归”;由此,“还”又引申出“交还、归还”及“偿还、交付”义。以上的义项,运动主体的两次相反的运动过程是相当明晰的。而“.恢复、还复”、“回报、回击”、“罢歇、止息”义的运动主体(如:“年貌”、“佐人主者”等)的两次相反的运动过程往往只存在于意念之中。无论是意指回复原状.的“恢复”,还是意指“酬报、报答”的“回报”,它们的运动主体的运动过程已变得很抽象。例14的“罢歇、止息”义则完全是个心理运动过程:无倍畔之心有倍畔之心无倍畔之心。可见,“还”的语义是沿具体抽象的路线衍生。在“还”的语义衍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言语的使用过程中,总是运用隐喻机制将具体的认知域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例如“ 在”这个词, 在“ 她在厨房” 中代表空间域, 在“ 她在做饭” 中代表时间域, 在“ 她喜欢做饭, 不在吃而在消遣” 中代表目的域。“还”的语义衍生过程中也印证了Traugott的观点:主观化本身就是个语义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越来越基于说话人对所说的话的主观理解、说明和态度。三、主观化与 “还”的逻辑义的衍生“还”的语义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是“还”的逻辑义的衍生。在这一阶段,“还”的功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主要用来连接句中两个短语的逻辑关系,它的词类相应发生转换,由实词变为虚词,由动词变为副词,其演变的主要机制仍然是主观化。这一阶段衍生出来的义项主要有:a、“随即、迅速、马上”。例如:15、君则不然,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枉法而从私,毁令而不全。”(管子任法) 表示“随即、迅速”义的“还”是其动词义“旋、回旋”的进一步引申。“随即”义的产生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通过隐喻将空间认知域投射到时间的认知域的结果。“旋”或“回旋”的重要特点是动作上的连续与相跟随,“随即”则是时间上的连续与相跟随。“随即”意味着后一动作跟着前一动作立即发生,于是又引申出“迅速、马上”义。b、表示时间,相当于“已”、“已经”。例如:16、“上国献诗还不遇,故园经乱又空归。” (唐 杜荀鹤 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已”、“已经”义的衍生与“还”的语境义有很大关系。出于满足新的认知或表达的需要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灵活地,有选择地提取类概念中的信息如词的功能义、关系义、联想义等以服务于交际的要需,便于更好地表情达意。表“随即、迅速、马上”的“还”经常出现在表完成态的语境中,如17、“又覩霜前篱畔,莲散余香,看看又还秋暮。”(宋 周邦彦 留客住)18、“两鬓秋,今年后,着甚千忙苦追求,人间宠辱还参透。”(元 李爱山 四块玉知足)。在这类句子中,“还”后的谓词性动词成分往往是很快完成了的动作。当语言的使用者出于表达的需要把“还”的完成态特征提取出来并加以凸显,经常反复地使用,其语境义最终走向范畴化,就会衍生出“已”、“已经”义。c、表示重复,相当于“再”、“又”。 例如:19、“涕零心断絶,将去复还诀。”(南朝 宋 鲍照 东门行) 很显然,重复义源于“还”的本义“返回”,是在“返回”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主观化抽象化的结果。“返回”的义素分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主体两的次运动过程:一往一来,路线上是一样的,只是方向相反而已。随着说话人或听话人认知能力的发展,语义发生泛化,运动过程的重复就会抽象、概括为表示一般意义的重复。所以,“再”、“又”义的衍生也是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发展的结果。d、表示现象继续、持续存在或动作继续、持续进行。 相当于“仍旧”。例如: 20、“既耕亦已种,且还读我书。”(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 继续、持续义的演成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还”的“重复”义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推理的结果:动作的重复不断和时间上的持续不断有着必然的联系,持续本身就是不间断的重复。这种“不断发生”的特征被凸显,最终衍生出“还”的继续、持续义。表示持续义的“还”出现的时间较晚,到元代方大量出现。e、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如: 21、“陈兄原券在床边木箱之内,还有我平日贪谋强诈得别人家田宅文券,共有一十三纸,也在箱里。”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增益、补充义是语言使用者在“还”的重复义的基础上进行语用推理的结果,与语言使用者的视角相关。重复是相同动作的累加,换一个角度看是相同动作的持续进行,再换个角度则是动作量的不断增加。因此,放在一维的时间轴上看,重复就是运动主体的动作不断地延续,动作量不断增加的过程。因此,从重复义衍生出增益、补充义也是个顺理成章的过程。f、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更加”。如 :22、“说我的手段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西游记第三八回)“更”、“更加”义是在增益、补充义的基础上进行语用推理的结果:量的增加意味这程度的加深。同时,“更”、“更加”义的衍生和语言使用者对语境义的提取、固化有关。在古汉语中往往“还”“更”对举:23、“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晋 傅玄 明月篇)24、“还愁独宿夜,更向郡斋闻。”(唐 韦应物 听江笛送陆侍御)受类似语境的影响,在语言使用者的意识中,“还”和“更”渐渐会互文同化,衍生出表程度加深的义项“更加”。g、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相当于“稍”。如:25、“司法暗暗喜欢道:似此清浄,还像人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稍”义一样来源于“重复”义。不同的语言使用者,认知角度、心理、态度多不相同;故而取舍的标准不一。重复可以表示量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周而复始,没有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当这种仅仅维持现状,只有量上的稍许的增加的意义被提取出来加以强化、固化、范畴化,“还”就会虚化成表示程度低的副词。另外,“勉强”“稍微”义的衍生也与语境有关,我们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看到“还”、“稍”对举的例子:26、“水满还侵岸,沙尽稍开流。”(南朝 梁 萧绎 出江陵县还诗之二)受认知心理的影响,语言使用者会下意识地把“稍微”“勉强”义吸收进“还”的义项中。h、表示对某件事物,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相当于“竟然”、“居然”。如:27、“ 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水浒传第三回)“还”的“竟然”、“居然”义来源于“还”的动词义项“返回”,也是语言使用者语用推理的结果。如前所述,“返回”义包含了一来一往的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运动方向突然发生变化,本身就隐含了“出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预期”的意义,这一特征被语言使用者提取并放大就推衍出表示因与事理逻辑相反而出乎意料的情态义:“竟然”、“居然”。i、表示反问。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有时含有责难、质问的语气。例如:28、“外国人打的样子,还有错的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表示反问的“还”的衍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语言使用者对“还”的语境义的吸收。“还”经常用于疑问的语境中,后来就吸收其疑问特征。然后,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由关系的相反投射到语气的相反,从而使“还”虚化为表反诘语气的副词。(张平 2003)“ 还”的逻辑义的衍生的过程说明:语言使用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态度,语言使用者的认识对实词的虚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主观化与 “还”的话语功能的形成“还”的话语功能的形成是“还”语义演变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还”的主要功能是:连接两个话语概念,显示语言使用者这两个的话语概念关系的对比和判断;衍生的义项主要有:a、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反而”。例如:29、“他本是薄幸的班头,还说道有恩爱,结绸缪。”(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30、“桥下河里虽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那冰下潺潺的流。”(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却”、“反而”义源于“返回”义。“返回”隐含着动作方向与原来相反,这种方向上的相反的特点通过隐喻和语用推理映射到关系域中,并加以泛化,就推衍出关系相反之义。b、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例如 :31、“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第三回)32、“这么冷的天气,穿着棉袄棉裤,还冷的耐不住,下到水里能不冷吗!”(西戎 女婿)“尚且”义和“持续”义关系密切。单看“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这么冷的天气,穿着棉袄棉裤,还冷的耐不住”这两个分句,“还”仍有“动作或状况继续保持下去”的意思,联系后一分句分析,“还”表让步的意味十分明显。语言使用者把这类句式中“还”的表让步义加以凸显和强化,表持续义就慢慢地消解,“还”就演化成表让步关系的副词。c、表承接关系。例如:33、“夫人神乃内生,游以不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以自还,自治不败也。”(太平经)表承接关系的“还”源自其持续义,是持续义的更进一步推演、抽象。持续的特征之一是动作前后相连,一个接着一个。这一特征通过隐喻映射到关系域,就是两个话语概念之间的表承接关系。d、表示进层关系。常与连词“不但”等成对使用。例如:34、“错了! 剑波 严肃地说,现在除了你们的两条鞭子,还要增加四袋草料。” (曲波 林海雪原)表进层关系的“还”,来源于其重复义及持续义。动作重复或状态的持续意味着量的逐步增加,这种“逐步”的特征被语言的使用者提取,并被反复使用,最终范畴化,“还”就演化成一个表进层关系的连词。e、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其”,“假使”。“还”演变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与语言使用者对语境义的吸收、提取有关。“还”作“再、又”义时,它后面的动词的动作行为可能是已然,也可能是未然。当是未然时,“还”就隐含了一层假设义。例如:35、“僧还相访来,山药煑可掘。”(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上例中,“还”的假设义还没有完全彰显。在“啼鸟还知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