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sheng.doc_第1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sheng.doc_第2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sheng.doc_第3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sheng.doc_第4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sheng.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学案 编号;第021号 主备人:曾凡明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重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三、材料阅读,感知教材1材料: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2从原则上我可以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是清楚的。这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而是对革新和加速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产生于我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构想。这就使改革有了深度,有了真正的革命精神和无所不包的性质改革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极为丰富的词。但是,如果从它的许多同义词中选出一个关键的、最能表达其实质的词,那就可以这样说:改革就是革命。要坚决加快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发展速度,就要在走向崭新状态的道路上实现根本改革。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任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依据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四重点阐释一、全面分析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 ,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 也改革了11 年。上台以后, 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 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于是,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政策调整和改革的突破口,并以农业改革入手打开了通向最高权力的道路。1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 进行改革。(3)1956年2月,苏共召开“ ”。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 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改革内容(1)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 ,实行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上废弃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结果: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无法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4改革失败原因(1) 。(2) 。(3) 。(4) 。5评价(1)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 ,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促进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引起思想的混乱,对 ;理论上 的束缚,对 ,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难以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和工业发展中的矛盾;严重破坏了 ;导致东欧政局动荡二、简要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在苏联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其间苏联经济达到极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然而也是苏联走向衰落的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1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的主要条件(1) 。(2)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走上政治舞台。2内容经济:(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浓缩为: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军事:加紧发展军事力量。对外: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3结果(1)执政前期, ,政局稳定,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前期 ,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 ,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 ,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4改革失败原因(1)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 。(3) 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三、全面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 ,他首先进行 。改革的重点,是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 ,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提倡所谓的“ ”和“ ”,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 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 ,实行 。4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1)存在的问题: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 ,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继续 ,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继续下降。(2)影响: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 ,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五、课堂演练1(2008年广东单科)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沙皇村儿童村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2(20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2010福建文综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4(2010北京文综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5(2011年江苏高考17题)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6.(2008年广东单科)(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7(2008江苏)(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8(2007全国文综,40)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 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 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9.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9题)(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事年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