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看农商行的信贷文化建设.doc_第1页
从多角度看农商行的信贷文化建设.doc_第2页
从多角度看农商行的信贷文化建设.doc_第3页
从多角度看农商行的信贷文化建设.doc_第4页
从多角度看农商行的信贷文化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多角度看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建设 【摘 要】 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形势,分析在信贷人员素质、有效信贷需求以及信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建设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文化建设;尽职;有效需求;信用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实,农村信用社整体信贷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信贷人员素质偏低、农村小额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以及信用环境缺失的薄弱环节,也极大地影响了信用社信贷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从以上几个个角度分析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全面加快信贷文化建设,促进信贷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作粗浅的探讨。 一 当前农信社信贷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 信贷人员对工作不够“尽职”。理论上讲,客观公正的履行岗位职责、遵循程序流程、执行规章制度即做到了“尽职”,但实际工作中,部分信贷人员还不能完全做到“尽职”:(1)不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发放贷款是农村信用社赋予信贷人员岗位的“职权”,行使放贷权利,就要承担对所放贷款风险性负责的义务,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信贷人员只讲发放,不讲责任,只要发放权利,却怕承担清收责任。作为信贷人员,自己发放的贷款,本应该履行职责去要去收,却怕提“收回”二字,生怕别人指出问题,甚至有的信贷人员想把责任一推了之,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违规放贷现象的存在。同时,个别信贷人员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仍然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约束的个人行为,以“尽职”为幌子进行“吃、拿、卡、要”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2)不能严格遵循程序流程。一笔信贷业务从开始到结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流程。尽职的信贷人员要严格按照各种信贷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流程办理信贷业务。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信贷人员认为,借款人都是坐地户,各方面情况都比较熟悉,加上借款金额不大,无须形成专门的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材料;部分信用社内、外勤人员办理信贷业务粗心大意,不认真填写各种凭证,丢三落四,导致借款申请书、合同、借据等要素不全。这样的信贷资产都将潜伏极大的风险隐患。(3)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尽职要合规,合规就要执行规章制度。信贷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信贷政策等的规定,把握各项业务,防范各种环节的风险点,通过更加细致的行业内控制度将风险降至最小。然而,实际中,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办法,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本应按照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办理。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信贷人员只重形式,图省事,不深入农户调查和填写真实数据,只在授信表上搞形式主义,不管数字是否真实可靠,导致信用等级评估不准确,信用贷款无信用保证。 2. 以农户贷款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需求意愿不足、需求能力不足以及金融供给不足导致的需求不足三个方面: (1)农户贷款比重不高透视出的需求意愿不足。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大部分农户没有太多的发展和获利的机会,他们主要从事耕作等农业种植活动,对信贷的需求意愿不会太高,因而导致了一直以来农户贷款比重偏低。数据显示,希望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满足融资需求的农户占8%,其中,愿意向农村信用社融资的占6%,愿意向银行融资的农户占2%。在2007年西部某地监管机构的调研中,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料显示覆盖率约为60%,后经有关核实发现,在近12年中得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数仅占农户总数的5%。 (2)偿还能力不够透视出的需求能力不足。银行给出的贷款利率加入了贷款隐含的风险溢价,超出了农户可预期的生产投资收益,不具备可获益的偿还能力。目前,农村信用社利率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可以上浮2.3倍,达到13.8%。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不能顺利实现流转以及自有房屋价值低且变现能力差,导致农户符合贷款担保条件的抵押物缺乏(见下图)。在许多情况下,农户出于获得贷款的考虑,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贷款意愿。据调查,这种因为不能提供必要的担保条件而难以获得意愿贷款的农户已占我国农村贷款农户总数的31.2%。 (3)金融供给不足透视出的需求不足。金融机构对农户所提出的信贷项目进行过于严格的调查,对广大农户来说,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某些高风险性的项目选择。然而,正是这些高风险性项目成为这些农户进行信贷融资的意愿基础。当金融机构因为过于严格的“审慎”而取消对这些项目的信贷支持时,就会造成农户长期投资的动机减弱。从了解到的调研数据来看,农户贷款来源大约60%以上来自民间借贷,包括亲朋好友的借款、民间高利贷,而农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农资互助社等机构贷款则显得供给不足。3.我国农村信用环境亟待优化。 (1)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容乐观。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粗放管理、缺乏完善法人治理的阶段,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而依法收贷工作中,“执行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社会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给农村信用环境带来极大危机。(2)农村信用体系、中介机构不健全。一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银行在贷款风险评估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导致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二是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服务水平、专业素养和信誉度低。尤其是农业、林业保险的支农保障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险种和覆盖农业生产环节少。 (3)县域相关各方协作配合难度大。政、银企协作不够,使得“三赢”的局面无法形成。银行间、银政各部门间信息无法共享,银行和客户信用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对金融业缺少具体支持措施,对金融机构取多予少,税费项目多、环节多,银行交易成本很高;银企之间、银行与农户之间,虽然依存度非常高,但彼此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交流不充分,缺乏诚信基础上的合作,“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环境的平衡和优化。 二 从多角度进行信贷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1.努力培养信贷人员“尽职”意识,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1)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尽职是建立良好信贷文化的需要。“尽职”要做到“谨慎原则”和“勇敢原则”。“谨慎原则”即信贷人员在工作中履行其一般职责的谨慎,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必须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留心每一个细节,对贷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既要拓展业务,又要谨慎稳妥,才能确保信贷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勇敢原则”即需要我们的信贷业务工作人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果断勇敢去面对责任,面对工作,既要具有严防风险的意识,又要有不畏惧、不退缩、敢于清收贷款的胆魄。(2)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是培育健康信贷文化的前提。信贷人员短缺以及素质是低下,是制约信贷业务发展的“症结”所在。通过选拔培养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信贷人员竞争上岗制,结合区域人力资源现状,建立信贷人员准入制度,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将一些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信贷岗位,在信贷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人夫;通过创造对信贷人员价值尊重的氛围,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价值归属感和使命感,筑起防范道德风险的屏障,以更好地为信贷工作尽职尽责。 2.丰富农村信贷种类,创新信贷模式 (1)丰富农村信贷种类,实行灵活的贷款额度和期限。目前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仅限于生产性贷款,可以按照消费信贷模式,大力拓宽农村小额消费信贷领域,拓展各种类型的消费性贷款,用于满足农民婚娶、教育、建房、医疗等大宗消费活动需要;适当提高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对不同的产业资金需求行业,采取不同的贷款最高限额,满足农民的大额贷款需求。比如:尝试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和畜牧养殖业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中额”农户信用贷款;针对当前农村和农民的贷款需求变化,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力求在贷款期限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比如,为农民提供短期资金周转信贷资金,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满足农民的大额贷款需求。 (2)创新信贷模式,满足农户的各类需求。首先,对种植大户可采取农户联保形式发放贷款,让从事不同经营方式、不同致富门路的农户相互担保,分散风险,这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的农户联保贷款,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是一种有益的金融创新模式,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同时,信用监督以及“联保”的约束机制也提高了贷款的回收率;二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方,积极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这个模式由农业公司作为纽带,将资金投向加入组织、恪守合同、有创收能力的农户,充分利用利用企业市场洞察力、信息敏感度和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优势,由企业为关联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既把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能增强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 3.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金融信用环境建设长效机制(1) 积极营造信用环境,大力培育企业和个人良好的信用意识。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曝光,引导企业和个人诚信守法,营造“讲诚信,重信用”的社会风气。建立风险提示机制和预警通报机制。对失信经济主体由市金融信用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账,实行登记预警和内部通报,落实跟踪监测、限期转化责任。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并通过建立“失信惩治”制度,形成“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市场约束。(2) 积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努力实现银、企(个人)、社会“三赢”。要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机制,主动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汇报、协调与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指导、理解和支持。各金融机构作为信用环境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授信权限,积极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好的产业项目。三是建立完善银企合作共赢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推动专业化的社会征信系统的发展,加快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加强配合,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加强诚信的监督和制约,减少和杜绝一方制约、一方放行、各自为政的行为,促进信用环境的优化。图:信贷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培育产品创新 信用环境优化可持续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 综上(见上图),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