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摘要:从有助于形成有哈尔滨特色的可持续农业角度出发,研究可以发挥哈尔滨市农业产业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适应性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经营成本,突出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名特优产品,实现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科学化,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产业发展理论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生态农业。通过对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的基本情况分析,为哈尔滨市的农业生态化建设提供参考,从而能加快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农业生态化;农业经营方式;生态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4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3502602 一、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哈尔滨市农业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地处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全市面积5.31平方公里,市区及双城市、呼兰区地域平坦、低洼,东部10县(市)多山及丘陵地。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地区中部。至2008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64.5万公顷,其中旱田130.9万公顷,水田33.6万公顷。全年基建用地410公顷,退耕还林4 778公顷,因新开荒、园林改耕地等原因增加耕地面积29.8万公顷。 (二)哈尔滨市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至2008年末,哈尔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粮食总产量达到210.8亿斤;农民纯收入人均实现5 960.9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达3 000万亩,比上年增长30.6%;认证产品达到2 107个,比上年增长35.4%;共谋划储备农业项目170个;争取国家、省投资的旱作农业、标准粮田、松浦镇渔港、市农科院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8项,总投资11 855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个;完成20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硬件建设和市农业信息网建设;全年转移劳动力122.4万人,比上年多转1.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0.4亿元,同比增加5.7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 428元。 (三)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管理情况 1.耕地生态化管理情况。至2008年底,全市共向耕地投入优质有机肥2 375万立方米;每公顷均施肥12.91立方米。其中过腹积肥1 449万立方米,秸秆堆沤造肥444万立方米,城粪下乡281.9万立方米。全市农作物根茬还田面积达93.3万公顷;玉米秸秆和稻草粉碎还田20万公顷。2008年开展GPS土壤定位监测60个点,其中,旱田34个,水田26个,现已完成取土和土壤物理性状调查工作,正进行化验分析。 2.农作物生态化管理。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已达2 967.9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30.6%。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共计229个,产品2 072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0.5%。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24个,产品1 762个;绿色食品企业78个,产品189个;有机食品企业27个,产品121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上半年加工总量已达342万吨,同比增长28.6%,销售额35.7亿元,同比增长18.1%。 3.自然水域生态化管理。哈尔滨市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增加自然水域渔业资源的含量至2008年底,向松花江等自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各种鱼苗1 330万尾,投入资金45.3亿元。十八年累计人工增殖放流鱼苗15 798.1万尾。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力度,保护渔业生态资源的健康发展。一年来共出动车船检查230次,出动执法人员1 200人次,没收渔船4艘,销毁禁用渔具4 500件,办理渔业行政执法案件66起,罚款5.94万元,罚没物资变价款3.51万元,有效地打击了使用禁用渔具和渔法的违法行为。 二、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化较低,未能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 目前,哈尔滨市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生态化水平较低,无法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方面,该市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不足。以农用化肥施用量为例,2008年全市施用各类化肥39.1吨,平均每公顷耕地用肥214吨,同比2007年分别增加7%。由于农产品生态化的不足,不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发展基础,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未能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农业经营方式传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2008年,哈尔滨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6 586.4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 859.6元,牧业收入1 284.7元,共占家庭经营收入的93.3%。可见,目前该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以种植业、牧业收入为主,其他收入仅占不到7%。说明该市农业尚未与旅游业结合,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缓慢,没有将农业的生态效益等无形产品直接转化为经济收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生态化发展基础条件不充分 农业生态化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同时牵涉到市场、财税、科教等产前产中产后诸多方面。目前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基础条件不充分。一是生态农业建设尚未形成体系,缺乏区域化布局。二是生态农业建设的责任落实、目标细化、定期检查等许多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三是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与金融、财政、科技、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间还没有充分的组织协调。四是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农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破坏植被、滥用化肥农药等粗放经营的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化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将“农民(基地)-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大市场”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哈尔滨市在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地域差异与生态适宜性原理,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及生态技术,配合以相应的流通、售后服务体系,生产、加工、销售等手段,充分开发当地生态优势的名优特产品,形成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为此,应在认真进行资源潜力、生态劣势及优势、市场条件等全面调查分析基础上,为寻求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态农业产业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二)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实现农业生态化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农业相比,观光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一个边缘产业,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基础上的农业。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繁荣农村经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可在城郊沿线区,利用庭院经济提供休闲农家乐旅游项目,即开展耕作、栽培、休闲、娱乐、农事体验活动等。观光农业旅游不但为市民提供与农村和农民进行交流、体验农事劳动乐趣、普及农业知识的场所和机会,而且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购物等融于一体,扩大了鲜活及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带动种养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大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法制 对生态农业建设提高认识,责任落实到位,细化目标,定期检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是涉及诸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各种组织协调工作,农林牧副渔各产业要有分工、有协作,加强行业指导和项目管理,积极组织金融、财政、科技、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支持和参加生态农业建设。 2.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与生态建设有关的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强调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从政策导向上,招商引资项目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良好,向农产品质量高的项目倾斜,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和投资环境,加快哈尔滨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3.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建立生态农业信息网络 一是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农业技术水平。要通过多种宣传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生态经济学知识,让广大农民认清破坏植被、滥用化肥农药等粗放经营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的严重性和长期性。 二是要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科技研究和科技服务的支持。为解决在生态农业科研和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各地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实际需要,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协作和攻关,重点开发生态农业工程所需的接口技术、关键技术和环监测实用技术,面向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转变和加强农业生态学研究重点。 三是要建立生态农业信息网络,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应在全市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全市生态农业建设信息网络和市内生态农业信息库,通过调动和发挥网络内各单位的作用,收集、整理和传递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信息资料,扩大生态农业的“生态农产品”销售网络,开展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举办生态农业建设学术活动,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2-29,117-11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