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1)教师版.doc_第1页
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1)教师版.doc_第2页
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1)教师版.doc_第3页
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1)教师版.doc_第4页
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1)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教案 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 (1) 使用时间2013年11月11日制作人: 韩书莹 审核人: 郭启超 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1)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中文言虚词的命题特点。2、掌握文言虚词的解题方法。3、进行针对性训练。回顾【命题特点】从高考试卷来看,文言虚词的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形式。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能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文言虚词,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3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这是当前最常用的考查方式。(2)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这也是重要的考查方式。(3)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有所体现。解题方法和技巧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或单独列题,或在翻译题中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须依据具体语境思考。介绍以下答题技巧:1分清虚词、实词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在不同语境中用法不同。【演示题1】 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B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D为君翻作琵琶行解析B项,“为”作动词,意为“做”“干”,和“所”组成名词性结构。A项,介词,表被动。C项,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D项,“为”后面跟了宾语“君”,作介词,意为“给”“替”。B项中“为”是实词,其他三项为虚词。答案B2掌握基本用法由上题可以看出,同一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作虚词也具有多种用法。高考复习时必须掌握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在心,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演示题2】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之二虫又何知”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解析B项,“之二策”的结构类似于“之二虫”,“之”都是指示代词,“这”。题干“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虫”指前文的“蜩”与“学鸠”,所以“之”在这里作指示代词“这”“此”。A项,结构助词,连接定语“沛公”和中心语“参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C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前面分句作后面分句的状语,所以“之”的作用是取消主谓句“臣壮”的独立性。D项,“九万里(的高处)”是“之”的宾语,“之”是动词,意为“到去”。答案B3分析语法特点与实词相比,虚词在文言中的语法功能更为突出,更加重要,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之”,它作为结构助词可以有如下用法: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某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而”为例,它作为连词有如下用法:表并列,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递进,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转折,却,但是,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承接,从而,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因果,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目的,来,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等等。【演示题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C. D.解析A项,“扫石而坐”与“弃甲曳兵而走”结构相近,“而”作连词,但前后的逻辑关系不同。句中“而”连接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句中“弃甲曳兵”是描述“走(逃跑)”的状态,前后动作间是修饰关系,因此,“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连词,可不译。B项,“造焉”与“兴焉”结构相似,但用法迥异。句中“造焉”是动宾结构,“造”,到达、拜访,“焉”用作宾语,代词,指代“茅屋”;句中“兴焉”是动补结构,“焉”是兼词,于之、于此。C组句中“已”为停止,结束。时近黄昏,朋友招呼玩兴正酣的“我”回家,这句话的意思是“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其”表反问语气,起强调作用。句主语是“孰”,意思是“谁能讥笑他呢”,是反问句,“其”放在句首,表强调,加强反问语气。句中的“其”作用相同。D项,“与”字短语的结构相同,从逻辑上看,意义不同。句中“别”(告别)的施动者是“我”,“李及道士”是“别”这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我”“李及道士”前后的位置不能调换,否则,意思就反了,所以,“与”用作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句中“君”“廉颇”是并列关系,前后位置调换,意思不变,所以,“与”用作连词,表词与词之间的并列关系。从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分析语法结构、分析逻辑关系是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有效方法。答案C4注意标志性词语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或标志词,可以提高答题速度,提高准确率。如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于”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如“唯利是图”)等。此外还有表示时间的“既而”“已而”,表示疑问或反问的“何如”“奈何”“若何”等也应熟记。在实际解题中,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语中有这样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始皇既没”的“既”解作“既然”,其实,“既”在句中是“在之后”的意思;把“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它是“无论”的意思。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解释下面加点词。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召吏欲杀之()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答案它,代鸟。他,代烛邹。的,助词。【参考译文】 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景公恼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国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当堂达标: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选项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解析C项为代词,你;A、B、D三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项均为代词,什么原因。A项,动词,“谁何”连用,表示盘问身份等;代词,什么原因。B项,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项,副词,怎么;代词,什么。答案C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A项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B项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答案C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项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项,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物主代词,你的。D项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答案A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A项,指示代词,这;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项,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我。D项,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答案C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项,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项,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要。D项,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答案A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项均为代词,你、你们。B项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项均为代词,你。答案C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答案C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项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项,动词,形成;介词,向、对。C项,介词,替;动词,作为。答案D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项,兼词,在哪里;句末语气词,陈述语气,呢。C项,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项,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答案A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项均为助词,表判断。B项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项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答案D1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B项,动词,认为;介词,把。A项均为介词,因。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为介词,表时间,在。答案B1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项介词,依据;介词,因。B项,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项,动词,继承;连词,于是。答案D1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介词,表被动;介词,在。A项均为介词,跟、同。B项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项均为介词,对于。答案D1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介词,跟、同,有比较义。A项,介词,跟、同;连词,和。B项,介词,替;动词,结交。D项,动词,给;助词,通“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答案C1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答案C1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均为助词,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提顿。A项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项均为助词,置于数词后面,有称代的作用。C项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答案D1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