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众所周知,诗词与对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并驾齐驱的两件瑰宝,特别是对联,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殿堂,还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节假庆典、婚丧嫁娶等日常的普通生活,均离不开它。人们之所以喜闻乐见并接受这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对广大爱好者的思想又是一种熏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打破常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致使这种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国粹,受到极大地冲击,从而导致随心所对、随心所联之现象泛滥成灾。针对此种现象,中国楹联学会通过长期的深入总结研究,特地颁布了联律通则(修订稿),为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对联的创作要求。在此,为了积极贯彻联律通则,和为我区广大诗朋联友的创作提高质量及创作水平,在此就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作以下阐述:一、对联的基本形式对联的基本形式包括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的门类等方面的内容。(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对联就表现形式来说,有长联、短联之分;长联的字数可达到几百字以上,短联的字数可缩小到一个字。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这可以根据所书联语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二)、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语言顺畅、意味深长,犹如喝了陈年老酒一样,很有余味。(三)、对联的门类,主要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大类别。1、正对的含义:正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 正对,既称真对,的对,同时又是合掌对的别称。在对联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是对联及律诗里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对仗形式。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我们现在所称的“合掌对”叫做“正对”,这一种对仗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例如:他在文心雕龙丽辞所指出的“孟阳 七哀云: 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又如:宋蔡梦弼在草堂诗话也指出:“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例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又如:江山添秀色;天地沐春晖。2、反对的含义:反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所指出的“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舃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 周振甫注:“钟仪被拘,庄舃显达,处境相反,同样怀念故乡,所以是反对。”同样以上述句子为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粮要粮无钱要钱。二、江山添秀色;风雨送阳春。3、串对的含义:串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也以上述句子为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二、江山添秀色;人民庆常春。(四)、对联的对仗主要有四种形式:工对,宽对,流水对和借对。1、工对的含义: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例如:一、千朵红莲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二、瑞雪飘飘,漫舞梨花铺大地;祥云袅袅,轻舒彩笔绘长天。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联家之大忌。例如:“革命功臣垂万载/汉奸贼子臭千年”一联中的“万载与千年”, 就是合掌。工对是对联的一种基本对法,又叫严对。就是选用标准韵律,按照二十七小类对联词进行对仗的一种艺术。这二十七小类对联词是:动词类、形容词类、地理类、天文类、颜色类、方位类、数字类、植物类、动物类、人伦类、文学类、感情类、人事类、文史类、形体类、宫室类、器物类,饮食类、时令类、文具类、衣饰类、副词类、连词介词类、虚词助词叹词类、象声词类、联绵词类、特有名词类。工对的对仗要求尽量在二十七小类对联词内进行对仗,实在不能在二十七小类对联词内进行对仗的,就借用相邻小类。 天文对地理、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词对反义连用词。 同义词对连绵词、副词对连介词、连介词对助词。我们在实际对联中运用的相邻小类还有:人名对地名,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工对的原则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例如:“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又如鲁迅先生在自嘲一诗中的一联:“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以此类推,我就不再一一赘述。2、宽对的含义: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例如:“雨润江南春意美;风吹戈壁怨气寒”。宽对有如下五种情况: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如北京古藤书屋一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这里的“芳”为形容词,“藤”则为名词。但同是修饰后面的名词,则无问题。三是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四是同字对仗。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最典型的莫过于岳阳楼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天下”二字完全重复,但用在这里似乎并不使人感觉重复。而且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五是局部不对。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全联仅有“长”与“蹈”不对,但作为一副集句联,可算是一副很好的对联了。3、流水对的含义: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这主要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做流水对。它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由此可见,流水对就是上句的意思没说完,下句紧接着叙述,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对的上下两句,虽然一般表现的内容不同或者相反。但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 如诗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又如秋兴其二中的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流水对主要体现在律诗的创作之中,即律诗的尾联。假如一首律诗的尾联,用流水对收住全诗的话,那将会是一首上乘之作。4、借对的含义: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借用出句中的某个字,进行歪曲形成“假对”。例如:抗美;减肥。借对分为如下几种:(1)、借义对:“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其中“日”本义为“日本”,这里借其时间之义对“年”。(2)、借音对:“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其中“沧”借其同音“苍”对“黄”。(3)、借形对:昆明五华书院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景行行止”原本节奏应为“景行行止”,这里借其“景行行止”外形与“糺缦缦兮”对仗。(4)、借声对:某地孔庙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其中“冠”应读仄声,此处借其平声(gun)对仄声“配”。(5)、借通假字对。方尔谦贺女儿婚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泉”通“钱”。这里不用“钱”而用“泉”,无疑是借其通假字与“酒”对仗。上述四种形式,是对联的主要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合掌对、无情对、拆字对、回文对、玻璃对等多种形式。合掌对即当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或者相近。例如:日本对东瀛;华夏对神州等。无情对即字面上字字可对,但对出的内容,却相差万里。如:“武松打虎;文竹摇头。”大家知道,这里的“武松”即水浒传里的一个重要人物,而“文竹”却为盆景植物名,“武松”对“文竹”,虽然是名词对名词,但二者的意义却是“风马牛不相及”。拆穿对即把某一个字先拆后合或先合后拆,如:“此木为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之类。回文对即顺读倒读的意思均一样,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机关不关机”等。玻璃对即对联上的字贴在玻璃上两面都能认的一些字组成的对联,如:“日出天山天出日”、“白水园丁”等。一般情况下,除的“合掌对”而外,其余几种对联多属文字游戏,当然,其中也不乏包含深刻内容的佳作。如讽李鸿章联:“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对于对联初学创作者来说,应该知道,以工对为好,宽对为不错,借队为假对,流水对为诗词专用,无情对为特殊情况,合掌对当为禁忌!其余为文字游戏。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不能刻意求工,不能因词害意,切忌步入形式主义。二、对联的创作要求创作对联,要求上下两句的字数必须相等,字词相对,平仄协调,左右对称,而意义相似、相联或相反。在此,我们必须掌握以下简单易懂的几个基本要点,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我们不但作不出好联,即使作出,甚至于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对联。1、创作对联要注意形式美观。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并作到形、声、义左右相对,这样才会使对联整齐、协调、优美。 2、按汉字平仄声,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而对联中的每一个字的平仄安排,亦要遵循一定之规律;上乘之对联,一般都是按照马蹄韵形式来进行创作,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当中亦可以根据律诗中的要求,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原则来放宽处理。但孤平或孤仄以及三平尾或三仄尾必须避免。这样平仄交替使用创作出来的对联,读起来才会给人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韵律节奏才会出现一种铿锵有致的艺术美。 3、除左右联平仄相对外,还要必须注意词性相对。如我在前面有关“工对”一节所述的一样。4、句子结构和句型,上下联应互为相对,无论长短联都必须应该这样。5、无论短联或长联,上联最後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後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6、对联用字造句,要求鲜明恰当,文雅清新;造句修辞,尽量运用简易富含深意的语言文字,切忌使用生冷孤僻之字以及泛滥用典;对联用语要求必须对人、对事、对物、对义,针对性要强。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对联创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为了使大家能够快速的成长和提高,建议分为三步来走。第一步,最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第二步,在渐渐掌握和熟练了格律的情况下,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第三步,在对联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之后再进一层,把握和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精警。语言的含蓄、凝炼是比格律更难的问题。这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人语感好,进步可以很快。有的人悟性高,语言天生出彩。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学习和努力,相信大家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完全符合对联创作要求的对联来。 2010820初稿 2010821修改附: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一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2024-2025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2024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5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长郡芙蓉中学2025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广安岳池县联考2024-2025学年八上数学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安顺市第五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县2024-2025学年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第五中学2025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新能源项目材料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
- 网络内容版权使用合同
- Unit4Where'smyschoolbagSectionB(3a~SelfCheck)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表
-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教师职业素养精选ppt
- 轨枕工序安全操作规程
- 2021年消防继续教育试题汇总及答案
- GA 255-2022警服长袖制式衬衣
- JJF 1915-2021倾角仪校准规范
- GB/T 15382-2021气瓶阀通用技术要求
- 标准的起源、发展与标准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