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1页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2页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3页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4页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凉州区2013年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2013年6月)2013年,全区种植结构调整以节水高效为中心,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两个全覆盖,一个零种植”(区域化种植全覆盖、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全覆盖,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等配套措施,全区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强,节水增收作用进一步凸显。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3.7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其中:小麦9.6万亩,较2010年减少28.9万亩,减幅达75%,井水灌区乡镇小麦“零种植”全面落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35万亩,较2010年增加8.35万亩,新增饲用型甜高粱2.01万亩。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10年的40:60调整为14:86。全区2010-2013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317万亩,其中:2013年推广116.5万亩,占任务97万亩的120%,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农业用水占比由2010年的82%调整到目前的75%,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比表单位:万亩项 目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同比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0年总播面积143.76143.91143.38-0.10 0.26 粮食作物104.41104.96112.3872.672.978.4-0.52 -7.1经济作物39.3538.953127.427.121.61.0326.92010-2013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一、结构调整的特点(一)粮食面积夏减秋增1、夏粮面积逐步下降,秋粮面积明显增加2013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6%,较2010年下降5.8个百分点。夏粮14.4万亩,较2010年减少32万亩,减幅达69%;秋粮面积90.01万亩,较2010年增加24.03万亩,增长36.4%。2010-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对比表单位:万亩项 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同比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0年粮食面积104.41104.96112.38-0.5 -7.1 1、夏粮14.416.4946.414.31641.3 -12.7 -69.0 小麦9.69.8538.59.59.434.3 -2.5 -75.1 大麦1.51.866.82.51.86.1 -19.4 -77.9 其它3.34.781.12.34.51.0 -31.0 200.0 2、秋粮90.0188.4765.9885.68458.7 1.7 36.4 玉米68.273.2756.165.969.849.9 -6.9 21.6 马铃薯15.212.59.115.111.98.1 21.6 67.0 其它6.612.70.784.62.60.7 144.8 747.4 夏粮作物中,小麦9.6万亩,较2010年减少28.9万亩,降幅达75%,井水灌区乡镇小麦“零种植”全面落实。大麦1.5万亩,较2010年减少5.3万亩,降幅78%,夏粮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8%,较2010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秋粮作物中,玉米68.2万亩,较2010年增加12.1万亩,增长21.6%,占粮食总播面积的65.3%,其中玉米制种20.05亩,较2010年减少3.15万亩,减幅13.5%;马铃薯15.2万亩,较2010年增加6.1万亩,增长67%;豆类4.6万亩,较2010年增加3.82万亩,增长489.7%。秋粮占粮食总播面积的86.2%,较2010年增长了27.5个百分点。2、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总产稳定发展2010-2013年粮食单产对比表单位:公斤项 目亩产量同比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0年平均亩产628.9634558-0.812.7 1、夏粮395397452-0.5-12.6 小麦450467450-3.60.0 大麦480480490-2.0 其它197220296-10.5-33.4 2、秋粮666674644-1.23.4 玉米7517267003.447.3 马铃薯4504384172.77.9 其它284310358-8.4-20.7 备注:2013年为预计。通过集成组装成熟生产技术模式,整合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等项目,有效组合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节本增效关键技术,开展跟踪服务和指导,粮食单产逐年提高,预计2013年粮食平均亩产可达628.9公斤,较2010年增长12.7%。2012年,武南、河东 2个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41.3公斤,继2008年万亩连片示范区创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后又一次创新纪录,成为粮食总产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2010-2013年粮食总产量对比表单位:万吨项 目总产量同比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0年总产量65.6666.665.48-1.4 0.3 1、夏粮5.696.3820.98-10.8 -72.9 小麦4.324.6917.32-7.9 -75.1 大麦0.720.913.33-20.9 -78.4 其它0.650.780.33-16.7 97.0 2、秋粮59.9760.2344.5-0.4 34.8 玉米51.2553.2739.27-3.8 30.5 马铃薯6.846.055.0113.1 36.5 其它1.880.910.22106.6 754.5 备注:2013年为预计。预计全区2013年粮食总产可达65.66万吨,多年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二)经济作物种植扩面增量2010-2013年经济作物面积对比表单位:万亩项 目面积占经济作物总面积(%)同比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0年经作总面积39.3538.95311.0 26.9 其中:油料2.112.22.025.45.66.5 -4.1 4.5 甜菜3.13.537.999.7 -11.4 3.3 药材4.12.610.5610.46.71.8 57.1 632.1 蔬菜23.1522.9222.3258.858.872 1.0 3.7 瓜果2.812.531.337.16.54.3 11.1 111.3 食葵2.041.845.14.710.9 饲草、其它2.043.351.775.28.65.7 -39.1 15.3 2013年,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35万亩,较2010年增加8.35万亩,增长26.9%,特别是中药材、食葵、瓜菜等作物面积分别较2010年增长632%、204%、9.8%。总体来看,经济作物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三)日光温室建设稳步推进。以日光温室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装备水平,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集约化种苗,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益。截止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0.9万亩,温室瓜菜总产量达63.8万吨,总产值达19.14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18.5%、22.2%、53.1%。据调查,2012-2013年度日光温室秋冬茬平均亩产4099公斤,亩均产值12118元,亩均成本4233元,亩均纯收入7885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3.1%、1.5%、3.65%、0.44%。番茄、辣椒、西瓜三种主栽作物面积占到总面积的60%以上,“一村一品”的规模优势逐步凸现。至今年6月底,全区日光温室建设已落实地块面积6157亩,已开工建设2415亩,已完成墙体1874亩,落实30亩以上日光温室示范点12个。2010-2012年日光温室面积产量对比表 单位:万亩、万吨、亿元项 目年 度同比增减同比2012年2011年2010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12年2011年2010年总面积10.910.49.20.51.21.644.81321.7 总产量63.854.852.292.69.616.4522.5 总产值19.1414.212.54.941.73.1334.813.633.4 (四)农作物制种规范发展。健全完善“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四位一体”制种基地管理模式,加大种子市场监管检查力度,全区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制种秩序进一步规范。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全区制种企业由2010年的34家淘汰退市19家,目前符合玉米制种资格企业16家,敦煌、德农等5家企业拥有自主品种。2013年,全区落实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制种面积28万亩,较2010年增长9.37%,其中:玉米制种20.05万亩,较2010年下降8.86%,瓜菜及其它制种7.95万亩,较2010年增长120.8%,制种产业逐步由以玉米为主向玉米、瓜菜制种并重方向发展。2010-2013年农作物制种面积统计表单位:万亩项 目面 积同比增减同比2013年2012年2010年2013年2012年2013年2010年制种总面积283025.6-22-6.69.4 其中:玉米20.0522.522-2.45-0.7-12.2-8.9瓜菜及其它7.957.53.60.42.76120.8(五)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今年,全区瓜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56.6万亩,同比增长17.9%,其中:中药材、马铃薯、食葵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57%、21.6%、10.8%,新增饲用型甜高粱2.01万亩,为发展饲料饲草业,建立草食畜牧业饲料基地拓宽了新途径。全区完成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面积12.1万亩,基本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完成旱作农业33.49万亩,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116.49万亩,分别较2010年增长112.2%和227.7%,区域化种植和全膜垄作沟灌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为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止目前,全区累计流转土地34万亩,其中2013年流转15.9万亩,涉及农户3.26万户,签订合同面积11.4万亩,合同签订率达到72%。建立土地流转示范点76个,面积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示范点10个,高效经济作物示范点51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9.6万亩,经营主体323个,其中50-100亩的116个,100-500亩的158个,500-1000亩的36个,1000亩以上的13个。二、主要措施(一)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区上建立起了区级领导包抓、相关部门主抓、乡镇全面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制定下发了2013年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2013年设施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全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指导各乡镇依据灌区水资源特点,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和调大、调优、调出特色和效益的思路,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富民产业,推动全区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二)日光温室建设全力推进。坚持增量扩面与提质增效并举,以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日光温室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一是严格按标准建棚。严把选址关、设计关、修建关、材料关、扣棚关等各个环节,确保建棚质量;积极推行旧棚改造,统一美化,提高生产性能和形象。二是加强日光温室高端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做好售后服务,提高优质种苗繁育能力和供应能力。三是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力度。以羊下坝五沟、中坝花寨、高坝蜻蜓、清源清泉、高坝蔡家5个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为重点,示范推广水肥精准化管理、工厂化育苗、生物防控、信息智能化监管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养殖+沼气(肥)+蔬菜”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提高日光温室生产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整体水平和档次。四是用品牌提升产业水平。引导支持运销企业组建全区蔬菜产销合作社,形成稳定的“公司+基地+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着力培育日光温室蔬菜知名品牌,整合注册商标和认证绿色食品资源,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提高温室产品市场竞争力。(三)农作物制种管理不断规范。按照“规范发展玉米制种,大力发展瓜菜高效制种”的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四位一体”制种基地管理模式,探索制种基地招投标制度。提高玉米制种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监管,扎实开展了企业、制种基地村信誉度评定工作,推行种子生产经营“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标准化制种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制种企业和种子产销合同的监管力度,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农民制种收入。按照育繁推一体化建设要求,重点扶持敦煌种业、德农种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广“吉祥一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以品牌兴种业,不断提升种业整体效益,促进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推广。一是大力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依托全省旱作农业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全面推行区域化种植,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二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作物种植。推行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河水灌区依据水情压缩小麦面积的指导性调控举措。大力压缩大田平作玉米面积,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大田作物,大力发展瓜菜、马铃薯、中药材等高效节水作物。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促进万寿菊、甜叶菊、中药材等特色种植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全区订单农业面积达28万亩,占农作物春播面积的19.5%。(五)技术指导服务不断强化。一是健全完善了“领导+首席专家+合作组织+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农户”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按照农民需求,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方式,对农户开展“菜单式”培训与指导,做到科技服务到田,科技知识到户,技术要领到人。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狠抓小麦、玉米高产万亩连片示范区创建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为提升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组织技术骨干深入乡镇、村组,根据不同农时、不同作物,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重点对结构调整、大田节水、日光温室等实用技术进行培训指导,着力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六)示范点片建设标准明显提高。围绕日光温室建设、大田节水技术推广、高产创建等重点工作,狠抓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建设。采取“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乡镇主抓、部门联动”的方式,集中力量打造建设羊下坝五沟、中坝花寨、高坝蜻蜓、清源清泉、高坝蔡家5个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通过规模扩展、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日光温室整体档次和水平,引领全区日光温室向集约高效化方向发展。至5月底,已建成30亩以上日光温室示范点12个,建立大田高效节水示范点121个,其中1000亩以上示范点43个、500亩以上60个。在黄羊、谢河、武南等7个乡镇建立玉米高产创建万亩连片示范区1个。示范点做到种植规格、种植品种、配方施肥、灌水模式、病虫害防治“五统一”,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七)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主体生产模式建设,促进了土地合理、合法、有序流转,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威龙公司在清源镇新地村、清泉村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27亩建立葡萄基地,中储粮武威直属库在吴家井乡吴家井村1、6、7组流转土地3431亩建立专用玉米和甜高粱种植基地,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三、存在问题一是群众存在跟风从众种植情况。大多数农户由于种植和市场信息掌握不及时、准确,看到某一种作物在市场上走俏,就一拥而上跟风种植,陷进种植业周期效应和“蛛网效应”泥潭。近年来洋葱“过山车”的市场行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二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区域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全区压小麦为主夏禾作物和压大田平作玉米力度非常大,但高效节水的替代种植作物选择与示范推广因受市场、区域、耕作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域性特色产业培育进展不快。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标准尚未真正推开,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万寿菊等特色产品没有形成万亩以上的规模化生产基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四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流转机制不完善,重流转,轻服务。土地流转缺乏具有一定带动力的经营主体,生产规模较小,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发展缓慢。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加工、分级、包装、储藏等手段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一些富民新产业还缺乏实力强、竞争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六是为农服务还存在缺位情况。农民的积极性是结构调整得以深入推进的基本动力,但“种什么、怎么种、怎么销、效益如何”成为农民最头疼的四件事,存在盲目性和从众性,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四、意见建议(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坚定不移地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一是推动特色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流转土地,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种植,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规模优势;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指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特色种植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采取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缓解特色产业基地农户资金困难,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促进万寿菊、甜叶菊、中药材等特色种植持续、健康发展。(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是增加产品总量和提高质量的关键,围绕农产品品质提高这个目标加快科学技术推广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强化村级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等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服务水平,彻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快现有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四是积极培育品牌。积极做好相关开发研究,充分发挥“天梯山”、“武而威”、“发放”、“马儿坝”等地方品牌效应,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名,占领市场制高点提高我区农产品的竞争力。(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贴息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支持荣华、威龙、达利等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等多形式组织生产模式,建设优质玉米、酿酒葡萄、马铃薯等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以合同(契约、订单)为纽带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经纪人、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合作社。支持四坝特色蔬菜、蜻蜓蔬菜产销、发放蔬菜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