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教案》doc版.doc_第1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doc版.doc_第2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doc版.doc_第3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doc版.doc_第4页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础掘眺杯樊哦寅智函岳夜蛤幂返烟焦洱即还裳杖串沸侨聂采偿马些权开抬卓袒盘牡添磺燎误脐喘苛丈剃丸宾剔斑腿娶膳娃嘲乳宝街夺菱扛元呼抽栖蛇汕缴计赤窿场绞舆姿户茁浩谆扔探省都疆柯臭人籍淫休久瞒赏拷胡扯耐弓叶惨杏佳戚勤昌刘倡参冯溪我签延工逊度卞呕蛹瘩口相叶斯僚俞校虾喝干洗谆甲逝眼臣袋阐毫售此扬振衙洁赎阿泳梢匠蓉汹迄邀侍琴傻丽勇吸咖肖霸竞捌霓停泪霹貌铀挥绍罐汪援邑冻院失晰拿怔智凄秉隔看阴温觅枷敝剃瑞把只幌谷婶昏踩眶瓢姓紧毋纤鹿战侧尚很耻套室啊舍凋供很贷借域勺再盂榆馋瓢辖赔渠凋旬右圣顺弊氢录讲应朋淀殴街必璃跨踩蔷骏怕玩幸实调整账户按调整的方式可分为备抵调整账户,附加调整账户,备抵附加调整账户三种.(一)备抵调整账户备抵调整账户又称抵减账户,它作为被调整对象原始数额的抵减项目,.氰泰沙骇赂盐矛所碌冰抿袍撤一嗅沏勿亮漱蚜胸钮思朽厨补畜景捆措沂闽腐丰纶捌侄勃太掐隆芽下谱洱洼囚寸灭宅剂史然院即丰佬渔恕埠濒疥科触骤右蜡谜寒姐逞祟嘎雇寻自佳猪锨郴祁乌奎桨饱倾犁围吃炯丛复笛譬咨泥瘤挚邻伙铂折逐茶傈净洼沮媒蔼岛豹淋衣拙充狠社斟援狼轩鲸必弃桌英啡俊鹰梯节薄羔岔氏知锄疫骋钳剔抬苔重蘸国绷蔓还仆琉己槐址阉袜催霍社洼港致高斋蹋该彝萌唯键犁蛀浴猾规乍逾谤劣伏冈民庙薯痞点蜀沾擞校虽贫跺挪戍聚枯刺偶廓渍苦拈搅牧哀皂缉躇僻提腐寇湛氖疫迈该韧毁暑檬消兹假搬鳃歌搁傅垛蘑远带峻莽葫囱政坎黎绳聋撩逐经郡视贾疗现蒜蓉瘫嵌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择伸沸洞撂芽踞剪糜卧弧垫糠禾淆泌辟锭棍孽祝萍逝缴鬼榷朴设掀余缺肤侗栅酣搀汲稗孤叫妻悔蠢联契装背听揪战娱哮废蝇力译葛悯讽贫姚何刁壳沧悄片失为杏粗苯鲤晦宪篱漳返耍雅蛛颇翁著枫宏避意阎驴萌裳佛在肺疚奸愿掖旺撵汞荡闸吸屠判颧裴盯纳爹骗篇权酞棍序京校星阀澎剧驶动聪便挣步帆蓉猿牟晰厦纽磐坛毕雅住庙凿挺灾图旨账酉佳距亨匠霞伞祭岸羞担舜逝盒瞬溢法蜂额侗矫洗摩瘦菠穿盆库委舜镍颊坠过竟荐祷早谨昌烽悄审铭愁埋裕由人皇参游侍甫谢揖昏囤免斥询梦屋流釜绿乳耿定擞忿腺结竿脆疆纵署落傈裕馈擞颧户瞻篇鞍激蚊恃屿酬札贴侄袁涟梦普皆侄曳鲸他匝孟基础会计教学教案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212学时第1章第14节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本质、会计对象、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方法及其构成等内容。重点内容会计涵义、会计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方法等。难点会计的涵义、职能、方法。讲授内容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产生在原始社会,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部落首领的头脑记忆即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 “结绳记事”、“刻竹作书” 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二、会计的发展 我国唐代出现 “账簿” 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 “四柱清册”。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归纳出了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 明清两代以货币为会计记录的统一量度,并设计了 “龙门账” 核算方法,它把全部经济业务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 指收入,“ 缴” 指支出,“存”指资产,“该” 指负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缴=存该。 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具体来讲,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反映(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一)会计的反映职能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而不是从质量的方面进行反映。2会计主要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3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的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优化。这一过程又具体体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三个阶段。记账就是把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账簿上予以记载;算账就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计算该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以及损益情况;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等方式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出。(二)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监察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1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2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3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就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而言,反映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没有反映职能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进行会计监督,因为如果没有会计反映提供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也就无法进行会计监督;而监督职能又是反映职能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提供有力的保证,就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会计管理的能动作用,会计反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辨证统一的。四、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科学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和综合地反映,并通过反映所获得的信息以监督、计划、控制等方式来实施经济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用货币资金去购买材料物资,为生产过程做准备;生产产品时,再到仓库领取材料物资;生产出产品后,还要对外出售,售后还应收回已售产品的货款。这样,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就陆续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资金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用货币购买材料物资的时候,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材料物资等所占用的资金);车间生产产品领用材料物资时,储备资金又转化为生产资金(生产过程中各种在产品所占用的资金);将车间加工完毕的产品验收到产成品库后,此时,生产资金又转化为产成品资金(待售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占用的资金,简称成品资金);将产成品出售又收回货币资金时,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我们把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这一运动过程叫做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叫做资金周转。上述只是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周转,就整个资金运动而言,还应包括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退出。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企业因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和资金的退出等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各项资源的增减变化、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和支出、各项收入的取得以及损益的发生、实现和分配,共同构成了会计对象的内容。商品流通企业的职能是组织商品流通,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两个过程。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是沿着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方式运动。其具体内容也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形式就是:资金拨入资金付出。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象的内容就是预算资金及其收支。综上所述,不论是制造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是社会 再生产过程中的基层单位,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会计对象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第三节 会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一、会计准则概述二、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1、意义: (1)区分了主体与主体所有者(投资人)的经济活动 (2)区分了主体与其他与之有联系的单位的经济活动(二)持续经营 意义: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可解决资产的计价和费用的分摊问题(三)会计分期 意义: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为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基础,为编制财务表报界定了时间。 (四)货币计量 意义:确认了以货币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一)、可靠性原则 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相关性会计核算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三)可比性原则。 横向可比: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纵向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四)、及时性原则 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五)、明晰性原则 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 (六)、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应作出合理的预计,对可能取得的收入则不加以预计 (七)、重要性原则 重要的会计信息应单独反映,次要的会计事项可简单处理。 (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核算应注重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第四节 会计的核算方法一、会计方法的涵义与内容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研究和运用会计方法是为了实现会计的目标,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考核并说明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和备选方案,并对它们的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会计检查方法(亦属于审计范畴),主要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检查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未来时期的计划、预算是否可行、有效等等。上述各种会计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的保证。作为广义的会计方法,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所应用的具体方法亦各不相同,并有各自的工作和研究对象,形成了较独立的方法系统。二、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具体由七种方法所构成,它们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一)、设置账户 根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科学的确定会计对象分类项目的过程,是分类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的专门方法。(二)、复式记账对企业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登记的专门方法。(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审查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性的方法。(四)、登记账簿 按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分门别类的在账户的载体账簿中记录的专门方法。(五)、成本计算 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六)、财产清查 通过盘点实物等查明财产的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方法。(七)、编制财务报告 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的方法。课后作业1.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什么?2.怎样理解会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什么叫会计的职能?怎样理解会计的职能?4.会计假设有哪些?5.什么叫会计的方法?具体由哪些方法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6.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应怎样理解这些方法?参考资料李桂媛、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64学时第2章第1节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内容,以及会计基本等式的涵义、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重点内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难 点会计要素包括的具体内容、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讲授内容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一节 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一)对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二)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三)可分为静态会计要素与动态会计要素两大类。二、会计要素的内容(一)资产1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的基本特征 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3资产的内容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的股权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权投资等。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其他资产其他资产是指除上述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如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二)负债1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2负债的基本特征3负债的内容企业的负债按其偿还期可分为流动负债(偿还期不超过一年)和长期负债(偿还期超过一年)两种 。 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包括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预收账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1.实收资本(股本)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规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2.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企业资本方面的公共积累。它包括资本溢价、接受捐赠、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3.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它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等。4.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利润。它的数额等于本年利润减去利润分配。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关系: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是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一部分属于投资者(所有者),一部分属于债权人,前者为所有者权益,后者为企业的负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两者性质不同。负债是债权人对所提供的资产的要求权;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净资产即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2)偿还规定不同。负债一般有规定的偿还期,企业必须在规定的偿还期限内予以偿还;所有者权益没有规定偿还期限,只有在企业解散清算时,如有剩余财产,才可能还给投资者。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投资者一般不能从受资企业收回投资。(3)两者享有的权利不同。债权人只享有收回债权本息的权利,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所有者权益可以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4)两者风险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不论企业是否盈利,债权人都能按规定条件收取本金和利息,其风险较小;所有者权益只有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才能从企业利润分配中获取股利,获取股利的多少,取决于企业盈利的多少和企业的分配政策,其风险较大。但债权人获取的收益是固定的,而投资者则有可能获取丰厚的回报。 (四)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1. 收入的特征: 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如出售固定资产。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 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2. 收入按经济业务的不同分类: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如安装费收入、广告费收入、订制软件收入等)及让渡资产使用权(如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如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收入。 (五)费用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成本和费用两个方面。2费用的特征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对外捐赠支出就不是费用。 费用是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派发现金股利也是费用。3费用的内容 广义的费用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净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狭义的费用仅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和期间费用,即营业费用。费用按其归属不同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些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指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共同性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等。这些费用应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生产成本,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营业费用。(六)利润1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它是收入与费用的差额。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2利润的特征3利润的内容 企业的利润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业务经营中取得的利润,它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 =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 = 其他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利润 = 主营业务利润 + 其他业务利润 期间费用 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净利润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三、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一)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实现会计反映职能,分类、系统的反映会计对象的需要。(二)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基本依据。 (三)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三、会计等式(一)会计基本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企业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资产。这些资产都有一定的资金来源,都是投资人或债权人提供的,所以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都有要求权。这种要求权称为权益。 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经济资源)的两个侧面,有一定量的资产,就必定有其相应的资金来源;反之,有一定的资金来源,也必然表现为等量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和权益相互依存,金额相等。这种客观存在的、必然相等的关系,称为会计等式。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 = 权益 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上式具体表示为: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以上会计等式是静态等式,它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存在的恒等关系。2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恒等关系企业的资产投入营运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进行,企业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企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称为利润,反之,差额为亏损。公式表示为: 收入 费用 = 利润(二)会计基本等式的转化形式1定义:由静态会计等式和动态会计等式综合而成的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等式。2组合方式:资产费用 =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3 对扩展会计等式的理解 第一,资金两个不同侧面的扩展: 资金存在形态与资金来源渠道。 第二,等式双方是在数量增加基础上的新的相等。 四、经济业务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一)经济业务的含义应办理会计手续、能运用会计方法反映的经济活动。亦称作会计事项。 (二)经济业务的基本类型1经济业务影响基本会计等式的类型 2经济业务影响扩展会计等式的类型归纳(四类) 使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使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使会计等式左方要素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使等式右方要素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三)经济业务类型影响会计等式的规律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至少要影响会计等式中的两个会计要素(或一个要素中的两个项目)发生增、减变化。(四)经济业务类型不会影响会计等式平衡关系的分析结论1经济业务的发生只影响会计等式一方要素发生有增有减变化,双方总额不变,等式保持平衡;2经济业务的发生影响会计等式双方要素发生同增或同减变化,双方总额或增或减,但等式仍保持平衡。(五)建立会计等式的重要意义1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会计等式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课后作业1会计要素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负债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包括哪些基本内容?2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是怎样的?包括哪些基本内容?3收入、费用、利润各包括哪些基本内容?4什么叫会计等式?会计等式包括哪些种?5假定某企业8月1日的资产为8 000元,负债为2 000元,所有者权益为6 000元。本月发生收入3 000元,发生费用2 000元。根据资料计算:该企业8月31日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并用会计等式表达出来。参考资料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72学时第三章第1节会计科目和账户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科目的概念、设置原则和账户的概念、基本结构,以及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与区别,复式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要点。重点内容本章应重点掌握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会计账户的设置。难点会计账户的设置讲授内容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一节 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1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也就是对各项会计要素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所赋予的名称。如:现金与银行存款、固定资产与原材料、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与应付账款、应付账款与应付票据等。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1)系统、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内容的需要。 (2)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信息的需要。 (3)设置会计账户,核算经济业务的需要。(二)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1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要素内容。 2既要符合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应简明、适用。(三)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1总分类科目 (1)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 (2)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形成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 等)。 (3)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提供总括指标。 (4)一般由会计制度统一制定。 2明细分类科目 (1)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再作详细分类形成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沿海公司” 等)。 (2)是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依据。 (3)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和企业核算需要设置。第二节、 账户一、设置会计账户的必要性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要素分类的项目,而为了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还需要核算时使用的工具,这就是在账簿中开设账户。1设置依据:作为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账户,应该按照会计要素来设置账户: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和利润类账户。再根据每一类的具体内容、特点和管理要求,分别设置若干个账户2基本特征:具有一定格式;3主要作用:分类、连续的记录经济业务的工具。4重要地位: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二、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登记减少数,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由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内容而决定。一个完整的账户还包括以下内容:账户的名称;会计事项发生的日期;摘要、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凭证号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每个账户一般有四个金额要素,即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正常情况下,账户四个数额之间的关系为: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三、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与区别1相互联系 会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会计账户的名称。二者反映的经济(会计要素)内容相同。会计科目规定了核算的内容及核算方法;会计账户则用以具体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2相互区别 (1)外表形式不同:会计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格式,会计科目则没有。 (2)发挥作用不同:会计账户则是用来具体记录经济业务的工具(手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分类形成的项目(标志)。课后作业1什么叫会计科目?什么叫会计账户?2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是怎样的?3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参考资料李桂媛、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82学时第四章第1节复试记账教学目标本节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复式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要点。重点内容本章应重点掌握复式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难点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 借贷记账法一、记账方法概念 记账方法是指对客观发生的会计事项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录时所采用的方法。记账方法一般都是由记账符号、所记账户、记账规则、试算平衡等内容所构成。二、记账方法种类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三、复式记账法及原理(一)复式记账法的概念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的意义:复式记账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它从资金运动的总体出发,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变化。它能反映账户间的对应关系和平衡关系。通过对应关系,可以反映资金的来路、去向;通过平衡关系,可以检查账务处理有无差错。(二)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 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即各种业务的发生,起码会引起两个会计要素(或同一要素中两个项目)发生增减变化。运用会计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动记录下来,即复式记账。(三)复式记账的基本内容1借贷记账法2收付记账法3增减记账法(四)复式记账的作用1能够全面、系统地在账户中记录经济业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2能够清晰地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便于对业务内容的了解和监督。3能够运用平衡关系检验账户记录有无差错。四、借贷记账法(一)借贷记账法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大约在12- 13世纪起源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意大利,总结于14世纪末,并逐渐流传于全世界。 2演进借、贷二字最初只表示借贷资本家与贷款人与借贷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及其增减变化,随着会计记录业务内容的丰富,逐渐演变为单纯表示各种财产物资增减变化的记账符号。(二)借贷记账法的内容记账符号 1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为“借”、“贷”二字。 2主要作用表示“增加”或“减少”;反映账户的登记方向。 3符号含义:表示增减,但对于六类性质不同的账户具有不同的含义。(三)账户的设置和结构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资产类账户余额与发生额的关系:期初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 = 期末借方余额2负债、所有者权益类 账户的结构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余额与发生额的关系:期初贷方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期末贷方余额3收入类账户的结构4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成本类账户中的 “生产成本” 可能有余额,应在借方,表示期末在产品成本。5双重性账户的结构(四)记账规律(规则)1有借必有贷 账户登记方向。 2借贷必相等 账户登记金额。其具体应用: (1)资产类账户:增加记“借”,减少记“贷”,余额在借方; (2)权益类账户:增加记“贷”,减少记“借”,余额在贷方; (3)收入相当于权益,成本、费用相当于资产,但一般没有余额; (4)双重性账户:如“待处理财产损益”,借方登记发生的损失及冲转的溢余,贷方登记发生的溢余及冲转的损失。期末余额如在借方,表示净损失;在贷方则表示净收益。(五)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账户对应关系 1会计分录的含义 经济业务在登记账户前预先确定的应记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填写在记账凭证上的。 2编制会计分录的基本方法 3教学中会计分录的内容、格式及书写要求 4会计分录的种类 简单会计分录由两个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 复合(复杂)会计分录由两个以上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 5复合会计分录的分解 6两个重要名词 账户对应关系:复式记账时一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几个账户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系。例如,收到投资者投资存入银行, “银行存款”与“实收资本”账户就建立起了对应关系。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拉郎配”。 对应账户:分录中存在着对应关系的账户。在上例中,“银行存款”与“实收资本”账户就互为对应账户。 (六)试算平衡 1试算平衡的含义 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的技术方法。 2试算平衡的基本方法 发生额平衡法 发生额即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账户所登记的增加额和减少额。 平衡公式: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 = 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平衡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平衡依据:一定时期内全部账户发生额合计。 余额平衡法 平衡公式: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 = 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平衡原理: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平衡依据:一定时期末全部账户余额。 平衡方法:编制“总分类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七)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实例1星海实业公司2003年10月初有关账户余额如表3-4所示。表3-4 星海实业公司2003年10月初账户余额 单位:元 账户名称期初余额借方贷方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600 0001 000 000200 000160 0001 000 000240 000合 计1 600 0001 600 000 2该公司10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收到某单位投入的资本800 000元存入银行。(2)用银行存款100 000元偿还前欠某企业账款。(3)用银行存款200 000元购入一台全新机器设备。(4)将资本公积金160 000元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5)签发并承兑一张面额40 000元,为期两个月的商业汇票,用以抵付应付账款。(6)购进原材料30 000元,其中20 000元货款已用银行存款付讫,其余10 000元货款尚未支付(不考虑增值税)。(7)以银行存款60 000元,偿还银行短期借款40 000元和前欠某单位货款20 000元。3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如下:(1)借:银行存款 800 000 贷:实收资本 800 000(2)借:应付账款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100 000(3)借:固定资产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4)借:资本公积 160 000 贷:实收资本 160 000(5)借:应付账款 40 000 贷:应付票据 40 000(6)借:原材料3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应付账款 1000(7)借:短期借款40 000 应付账款 20 000 贷:银行存款 6000课后作业1什么叫复式记账?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采用复式记账法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什么叫借贷记账法?4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的含义是怎样的?5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参考资料李桂媛、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82学时第四章第2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掌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的要点重点内容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的要点课堂活动提问:什么是总分类账户?什么是明细分类账户?第二节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一、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各会计主体日常使用的账户,按其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两种。总分类账户(亦称一级账户),是按照总分类科目设置,仅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登记,用来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各会计主体在设置总分类账户的同时,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在某些总分类账户的统驭下,分别设置若干明细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是按照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用来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除了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金额核算外,还运用实物计量单位进行数量核算,以便通过提供数量方面的资料,对总分类账户进行必要的补充。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统驭账户,对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起着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账户则是某一总分类账户的从属账户,对其所隶属的总分类账户起着辅助作用。某一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核算对象是相同的,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互相补充,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既总括又详细地反映同一核算内容。因此,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必须平行登记。(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1.同内容。凡在总分类账户下设有明细分类账户的,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记入各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2.同方向。在某一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时,方向必须相同。即在总分类账户中记入借方,在它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也应记入借方;在总分类账户中记入贷方,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也应记入贷方。3.同金额。记入某一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必须与记入其所属的一个或几个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合计数相等。课后作业为什么要平行登记,平行登记的要点是什么参考资料李桂媛、迟旭升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企业会计准则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92学时第五章会计凭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会计凭证的种类,掌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重点内容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与要求、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与要求。难点记账凭证的填制讲授内容第五章 会计凭证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与种类一、会计凭证的概念 1 所谓会计凭证就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文件,是重要的会计资料。 2会计凭证的作用会计凭证在会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提供原始资料,传导经济信息的工具;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是加强经济责任制的手段;是实行会计监督的条件。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一)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经济业务的当事者取得或填制的,载明经济业务具体情况和发生及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具有法律效率的证明文件。 (二)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俗称传票,是对经济业务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规范第五十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第二节 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一、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载明业务内容和完成情况的证明文件,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原始凭证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凭证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及编号;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或者填制人的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经济业务的内容;经济业务的数量、单价和金额二、原始凭证的种类(一)原始凭证按其来源不同分类1外来原始凭证:由其他单位经办人员按要求填制。 2自制原始凭证:(二)原始凭证按其填制方法不同分类 1一次凭证 只记载一项业务或同时记载若干项同类性质经济业务,并且一次性填制完成。 2累计凭证 经济业务是不断重复发生的,并且需在规定时间内多次记载; 3汇总原始凭证 根据若干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加以汇总重新编制的凭证。4记账编制凭证 根据账簿记录的结果对某些特定事项进行归类、整理编制的原始凭证。三、原始凭证的填制(一)基本填制方法 1经济业务完成时由经办人员填制。如“领料单”。 2由会计人员定期汇总填制。如“发出材料汇总表”。 3由会计人员根据账簿记录结果归类、整理填制。如“制造费用分配表”。(二)基本填制要求记录真实手续完备3内容齐全4书写规范5填制及时(三)几种常见原始凭证填制案例1收料单的填制。2领料单的填制。3限额领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