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及知识点讲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7中考会议已规定07年中考古文材料是课内一段课外一段。课外的无从猜测,但课内的古文应该牢牢抓住,尤其是新课标确定的16篇优秀古文,是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据此,中考说明要求同学们要:1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能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义;理解选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了解选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复习时我们要过好以下几关:(1)过好背诵默写关。文言文注重积累,讲究基本功,要特别重视背诵默写,尤其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和重点句、中心句、表现力强的词语(包括成语)等。(2)过好文言实词关。阅读文言文要准确掌握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掌握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并在复习时将其归类。(3)过好重点语句关。抓意义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中心句;抓结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抓翻译方面有代表性的难点句。(4)过好课外迁移关。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比较浅显,程度基本与课内相当。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可找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文言字音:由于相隔时代久远文言文里有不少生字词,需要我们下功夫去记忆。不过如果同学们能利用造字法并结合词语的意义去记忆,应该能事半功倍。如:“数”在“数有功”、“”、“”中分别读作shu、sh、sh,因为这个字在句子中分别理解为“屡次”、“数目”、“计数”。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通假异读现象。文言文中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如: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应读p,因为它通“披”。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文言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应写“甲”字时,写成了另一个形体意义不同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这时我们就称“甲”为“本字”、“乙”是“甲”的通假字。照现在的就法,就是写了别字。如,“便要还家”中“要”通“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为天下唱”中“唱”通“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悦”通“说”。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常碰到的,在翻译时如果遇到上下文不易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通假字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如: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征于色(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学习古今异义词难点不在这些意义差别大,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难在那些用现代汉语似乎也能翻译,也说得通的。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牺牲玉帛(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要特别重视。如:可以一战(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如: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号:1、ho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o,号召。(号令召三老)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词类的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等。1.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一定要认真掌握。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再如:“一狼洞其中”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不能名其一处”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2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例如:“香远益清”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也可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例:“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还可以作意动用法,例如:“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以为异,认为奇异”,这是意动用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可译为“以为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4. 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铠甲”、“武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如“以次充好”,“奖勤罚懒”等。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简洁。5.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动用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使惊、使鸣”。“忿恚尉,令辱之”忿恚,使恼怒6动词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其妻献疑曰”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前人之述备矣”“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以动词代表那种动作有关的人和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这是学习时应该注意的。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有之、其、以、于、而、然等。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王之蔽甚矣。(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怅恨久之。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题名其上。2、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不同的语气。例:其真无马邪?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以1、作为介词,译为“凭、靠、用、拿、把、按照、在、从” 。例:“何以战”“策之不以其道”。2、作为连词 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偶尔作通假字,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于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6、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被动,可以译成“被” 例:受制于人 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杂然相许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4“是的”、“对的”。例:吴广以为然。有时还会理解成“认为对”,例:田忌信然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2)用副词“乃”、“则”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表示判断。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2、被动句现代汉语中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为他所用、替他出力。“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1)主语省略。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村中人”就省略了。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后一句中的主语“异蛇”也省略了。(2)谓语省略。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这里省略了谓语“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省略了谓语“断”。(3)宾语省略。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如,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省略了延的受动对象“渔人”。余闻( )而愈悲。省略了“闻”的内容,即宾语“之”。(4)省略介词“于”介词“于”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4.倒装句(1)主谓倒置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句子的基本格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如,甚矣,汝之不惠。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2)宾语前置句。常见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如,且焉置土石?微斯人,吾谁与归?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彼不我恩也。城中皆不知觉。三是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如,何陋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4)状语后置句古汉语中用“以”和“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咨臣(以当世之事)。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上这些倒装句类型在学习古汉语时都应注意。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先帝/不以/臣卑鄙。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六、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七、“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翻译句子时还应注意的问题:要做好古汉语的翻译,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二、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时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三、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论语八则一、文学常识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二、语音 1通假异读:说、女; 2 生字词:愠、罔、殆、识、悱、隅三、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2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四、古今异义词 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是一个能愿动词。2学而不厌 厌 古义:满足;今义:不喜欢,憎恶。五、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东西。2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3不耻下问 耻,形容词作动词,意动,以为耻。六、一词多义 1而 表顺接,学而时习之;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七、重点词语 愠、君子、温、诲、是、识、愤、悱、举八、特殊句式 1是知也判断句 这是真知啊。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倒装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3是以谓之文也倒装 是以,即以是,因此。4何有于我哉倒装 即于我有何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呢?九、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知之为之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十、课文内容理解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你认为如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这两句话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又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死读书和空想都是错误的。 2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鱼我所欲也一、 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这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鲁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大师。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二、语音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三、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四、一词多义为 1 今为(为了)宫室之美而为之 2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接受)之 3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是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2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种途径,这种手段)而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 呼尔而与之(给)于 1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2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与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2 呼尔而与之(给)之 1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3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代“万钟”, 优厚的俸禄)五、重点词语实词有:1、义:正义或仁义。 2、患:祸患,灾难 3、丧:遗失 4、心:本性 5、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6、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7、恶:厌恶。 8、蹴:用脚践踏 9、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0、加:好处 11、穷乏:贫穷。虚词有:1、所 2、使 3、如使 4、则 5、弗 6、之 7、非独六、重点语句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此之谓失其本心。 七、课文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文中与成语“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5、舍生取义的事例有: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舍生取义的名言警句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麸。 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6、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 同鱼我所欲也二、语音 舜、畎、鬲、说;曾、拂三、通假字 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四、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表示判断的动词。) 2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3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五、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6、所以动心忍性 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7、人恒过 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动词活用作名词,然后充当句子的状语,在国内。 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然后充当句子的状语,在国外。 六、一词多义1 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3)征于色-在 (4)生于忧患由于2 发 (1)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2)发于声表现3而 (1)而后作表承接 (2)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4拂 (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2)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七、重点词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国恒亡 恒:常 八、朗读节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九、重点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十、课文内容 1、本文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2、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段从思想、行动、生活三方面来阐述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的道理。第三段从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和人面部表情的变化来阐述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作用。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论述了了磨练对国家的意义。4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所以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二、语音 刿(gu)孚(f)辙(zh)轼(sh)遂(su)盈(yng) 靡(m) 玉帛(b) 鄙(b)又何间(jin)焉 小惠未徧(bin) 弗(f)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2必以情 情:古义: 实情 今义:感情3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6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能愿动词五、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六、一词多义1、师:遂逐齐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属: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4、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5、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6、以:1何以战(凭,靠,凭借) 2必以分人(把) 3必以信(用) 4必以情(根据) 5可以一战(凭借)7、之:1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2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3公与之乘(代词,他) 4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 5公将驰之(代词,齐师) 七、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望其旗靡靡:倒下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4、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5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八、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省略句 4、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 九、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重点语句十一、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战争中轻率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曹刿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二、字音昳丽、朝服衣冠、入朝、窥、间进、期年三、通假字 孰视之 同“熟”,仔细。四、一词多义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 孰视之同“熟”,仔细 2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不宜偏私私情4朝服衣冠早晨; 皆朝于齐朝见5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指这种情况。五、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2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3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4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六、特殊句式1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提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2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3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 皆有求于我、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省略句 (邹忌)与(客)坐谈七、重要字词 讽、纳谏、修、昳丽、服衣冠、窥、莫不私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虽欲言八、重要语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九、课文内容1本文通过邹忌以切身经历讽谏齐王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有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本文中邹忌的进谏技巧还告诉我们:如果能以委婉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更能被别人接受。2本文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第一部分写邹习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是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邹忌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第三部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3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如:三问三答反映了人物间关系的亲远近。如: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4成语“门庭若市”。出师表一、文学常识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是文学作品中“智绝”的典型形象。先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使全国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辅助后主刘禅。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二、语音三、通假字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四、古今异义词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十分憎恨2臣本布衣 布衣:平民百姓布制的衣服3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品质、语言、行为)低劣、不道德4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奋发激动感谢5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扩大商店开始营业6临表涕零 涕:眼泪鼻涕五、词类活用1、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作动词2、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3陟罚臧否 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4此皆良实 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5优劣得所 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6不毛之地 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六、一词多义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给予) (2)深追先帝遗(y)诏 (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2、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3道:中道八、重点词语解释1、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2、当奖帅三军(激励)3、躬耕于南阳 亲自 4、后值倾覆 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 倾覆:兵败。 5、引喻失义 义:适当,恰当 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治 7、宫中府中 皇宫中。 朝廷中 8、陟(奖)罚(惩罚) 9、论其刑赏 罚 10、夙夜忧叹 早晚11、庶竭驽钝 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确良 12、攘除奸凶 排除、铲除13、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怠慢、疏忽 14、以彰其咎 表明15、以咨诹善道 询问 九、朗读停顿1、咨臣/以当世之事 2、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5、然/侍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7、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十、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起重指挥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火灾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消防扑灭火课件
- 桥梁预算编制课件
- 桥梁行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风湿免疫科医师应聘试题试卷(临床专业)含答案
- 2025主管护师冲刺试题专业知识题目附答案
- 2025年气排球裁判试题库及答案
- 桥梁基础及下部结构
- 桥梁养护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 内蒙古交通集团招聘储备人员真题2024
- 2025重庆对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税务师考试个人所得税试题及答案
- 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班会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中医八纲辩证
- 2025年度中国对非洲二手车出口及非洲重点进口国分析白皮书-特易资讯-2025
- 马凳筋专项方案
- 厂房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 成人术后口渴症状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 模块化建筑快速搭建系统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