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课件2第二章_第1页
针灸推拿学课件2第二章_第2页
针灸推拿学课件2第二章_第3页
针灸推拿学课件2第二章_第4页
针灸推拿学课件2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经络总论,经络概念,经络: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经脉是直行的主干。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经脉和络脉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经络学说的形成依据,1.“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2.腧穴疗效的总结。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一、十二经脉,1. 名称 2. 体表分布规律 3. 循行走向与交接,1. 十二经脉的名称,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属脏的六条阴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内) 属腑的六条阳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顺序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 厥阴、少阳行中间; 少阴、太阳行在后; 肝、脾中都交叉变。,3.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里) (表) 肺经 大肠经 脾经 胃经 心经 小肠经 肾经 膀胱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肝经 胆经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1)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头 胸 手 足,(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临床意义: 中风、昏迷、昏厥,不省人事,癫狂痫,刺四肢末端井穴。,临床意义: 凡治外周病,头面病,如牙痛、鼻塞、耳鸣等,取阳经穴,且同名经相互配合,取手足上的穴位。,临床意义:治内脏病取阴经穴。,5.十二经脉逐经循环流注次序,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据“肺朝百脉”之理)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构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子午流注”,二、奇经八脉,1.概念: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 特点: 奇经不直接隶属于脏腑。 奇经八脉虽别道奇行,但它有一定的整体性。 奇经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除带脉外,皆由下向上循行。,2.体表分布规律,任脉: 行于腹、胸、颏下正中,诸阴经均与之交汇,故称“阴脉之海”。 作用: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起于胞宫,出会阴,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临床应用: 治脏腑病,阴经病,多取任脉穴,且多取小腹部穴位 。,从阴引阳: 欲求阳者,必于阴中求阳。,2.体表分布规律,督脉: 行于腰、背、头面正中,诸阳经均与之交汇,故称“阳脉之海”。 作用: 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起于胞宫,出长强,沿脊柱正中上行,达头面,止于上齿龈。,临床应用: 振奋阳气,退烧,多取督脉穴。,小周天,2.体表分布规律,冲脉: 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胃等有联系, 称“十二经之海”或 “血海”。 作用: 涵蓄十二经气血。,起于胞宫,出气街(脐下5寸,旁开2寸,气冲穴,胃经穴),并入肾经上行,达头面,十二经脉均与之相会。,2.体表分布规律,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作用: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2.体表分布规律,阴跷脉:起于照海,并入肾经 上行,交于目内眦。 阳跷脉:起于申脉,并入膀胱经 作用: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 中医认为调节肢体运动在于跷脉; 西医认为调节肢体运动在于小脑。,2.体表分布规律,跷脉对人体睡眠的调节: 白天阳气盛,阳跷脉盛目光炯炯,兴奋 夜间阴气盛,阴跷脉盛瞌睡 “癫痫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 临床: 失眠、不寐:调节跷脉,但应停西药 ?,阴维脉:并入任脉 调节阴阳平衡。 阳维脉:并入督脉 作用: 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2.体表分布规律,3. 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 节作用。 统率、主导作用。 主持生殖、影响衰老。,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阳维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阴跷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调节六阳经经气,阴维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冲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带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督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任脉,功能,循行分布概况,脉名,三、十四经,概念: 冲、带、跷、维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中,唯有任脉和督脉,各有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推拿取穴的基础。,四、经络的作用,1. 联络脏腑、肢体 2.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3.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4.经络能传递各种刺激 5.调整平衡,四、经络的作用,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第三章 腧穴,一、腧穴: 又称“穴位”、“穴道”。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早期“以痛为腧” 腧穴:全身所有穴位的总称 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个穴位 俞穴:特指背俞,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 2.奇穴 3.阿是穴,1、十四经穴: 凡是已经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简称“经穴”。 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经病病症的共同作用。 现总计361个穴位,其中52个单穴,309对双穴。 特点: 1、全部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 2、具有主治本经病的作用 3、具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 4、是腧穴的最高形式,2、奇穴: 指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的具有明确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有效穴,又称“经外奇穴”。 特点: 1、主治针对性较强 阑尾穴 印堂穴 2、某些奇穴由多个点组成 十宣穴 四缝穴 3、某些奇穴是经穴的进一步组合 四关穴,3、阿是穴: 凡是以病症在体表的反应点作为穴位使用的,统称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点: 1、是腧穴的最初形式,多随疾病的出现而出现,大 多位于病变附近。 2、其明显程度与病症的消长成正比。,三、腧穴的命名,干金冀方指出: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腕骨,乳根,脊中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睛明,光明,肺俞 3.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三阴交,百会 ,阳溪 4.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承山、水沟 5.参照动植物命名 犊鼻、鸠尾、攒竹 6.借助建筑物命名 神阙,印堂,四、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 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 “局部治疗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四、腧穴的治疗作用,2.远治作用: 指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但能治局部病,还能用于远离腧穴的脏腑、五官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远治作用:,凡头面病,选手足穴; 凡胸腹病,选肘膝附近穴; 凡颈项病,选手足、腕踝关节附近穴。 即: 脖子对脖子 肘膝关节对胸腹 手足对头面,四、腧穴的治疗作用,3.特殊作用: 指腧穴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手太阴肺经11穴咳喘、咽喉病 天枢:止泻、通便; 内关:止呕、催吐; 心动过缓、过速; 大椎:清热、退烧: 关元:补虚壮阳 至阴 水沟 少泽,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如下:,1.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 2.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 3.临近经穴还能配合治局部病 4.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五、腧穴的定位方法,在临床上,治疗效果与取穴位置是否正确,有着密切关系。 1.手指同身寸法 2.骨度分寸法 3.体表解剖标志法 4.简便取穴法,1.手指同身寸法,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1).中指同身寸 2).拇指同身寸 3).横指同身寸,1.手指同身寸法,注意事项: 以患者本人手指为标准; 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使用; 不能用本法量取全身所有穴位,如头上、胸腹部都不能用; 不能连续使用本法量取一个穴位。,2.“骨度”分寸法,将人体的某些部位分别规定了一定的折量长度作为定穴的标准,也叫骨度分寸法。 直寸:平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折量 横寸:垂直于人体前后正中线折量 头发内取穴:前后发际12寸 多用 胸腹部取穴:胸部基本不用,小腹部取穴用最多 背腰部取穴:多以脊椎棘突定寸 上肢部取穴: 肘关节以上少用,以下多用 下肢部取穴: 膝关节以下内侧穴用的少,多治脏腑病,如 三阴交; 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多用,3.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 神阙、攒竹、印堂 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2).活动标志: 曲池、养老、 听宫 、颊车 即需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4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穴的准确,最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 风市、列缺、少府、劳宫、天府,足三里,定位 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针灸真髓:“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 衰,故称长寿之灸。”,三阴交,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经闭、痛经、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不孕。,三阴交,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经闭、痛经、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不孕。,血海,定位 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皮肤瘙痒、小便淋漓、股内侧痛。 “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 女士午饭前按摩还可帮助祛除面部雀斑。,委中,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 不宜用直接灸炷灸。,治腰背痛要穴,至阴,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寸。 主治 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灸)、难产。,涌泉,定位 在足底部,绻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 当足底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 头痛、头晕、昏迷、小便不利、便秘、 足心热、癫证。,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治休克,又可治疗高血压(以灸为好),内关,定位 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失眠、偏头痛。,治呕吐、呃逆,心律不齐,为心病要穴,外关,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落枕。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指压有特效。,十二经络与时辰养生,子时(23点至1点)最阴之时,一阳初生,胆经旺,也就是当令。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风池,定位 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眩晕、癫痫、中风、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热病。,祛风之要穴,头面五官病之要穴,环跳,定位 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下肢病痛之要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阳陵泉,定位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 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筋会阳陵”,可治抽搐,瘫痪等症; 胆囊病要穴,十二经络与时辰养生,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也就是当令。 “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太冲,定位: 在足背,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 中风、癫狂、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等肝经病症。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黄疸、胁痛等肝胃病症。 应用: 配合谷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高血压。 配内关,至阳,足三里可治疗急性黄疸肝炎。,消气穴,可治任何气机不畅之病,【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关元,定位 脐下3寸。 主治 遗尿、尿频、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扁鹊心书: “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 土成砖,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之力。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气海,定位 脐下15寸 主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