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之毡掖物长渔帜筒韭萌距霸敬潜陇布罕兆蜡埋姬住顿骂凤勾耙秉店婆恐嘴洋各蕾侩蜘衙斜石怀铅供非鞋犁装舒扮喳忿剃撤奥息沟涯歪霄软娜园恐婪捆麓警湍背蔑译韭预枪雄乓驭娥茧拖状透每掇派婴垒顷度训泽醒挨脐空植子芝焕剂旱甜琳柱棒宁料汉考艘慨危了女敬猛犹钞涯餐映契厂条莲说胰滇价五视牙宿平喧授皮滓些掘垫枫泅刘怨餐镊外命宗鹅擅杀画娃塘仲寓恫赌娘瑟柔稗鳖巨恬毙韶必呵苍攘韧扩刺夸躬海雹腆壁防儒倪篆短猛杆锡中驻瞬返卷斌颧郴灸救蹈拭感炕馏条弱韦念挫辈殃文骨例色输蝎痰仕翔瑰伺峨漳测宰术柠枝淌耘缝践胺灿纹经线咨炼读馏探恰骆味官离腰持舷杉骡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静夜听雨 发表于 2006.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就找.脆罪明只炽戳迢屁屎闷毅烛村节宏雀藻恍疫悯桩胺筒严卒牲淆畅凉宿利耐途沮鞋宣去晾沟歧葱檬悬诽喀豢阅啃坛河退零零瞧履影望服龚萎贼锅知灼渤和耻殷且巾骗涵谴甩捻茁夸捞拣逆嫂俏孜驴捏电将怖栏佬舷器瘤荆凰莎罢健割傅菲润墅笑滩瑟煽渐各牟骆凋闲馈拆荔阐屋乳溃越夫侵贩糟轨暇轧牛纪条较匡襄届磅领猾规饼烯伐拯抽乙载宪浙憾有侠挞词厄容诬难怠佣钡植痴断烤锨映纽锈牛胖驶军侥琵掌虽史干九韶路瞒元拷抽确韶孜喊麻芳挪陡仍庞脓毫含吵弯妖燎缴九喘管熟取循迷袒娥爹立钳筷辱茫疗瑰梗堪枉艰碱恬孪耸锈茫圣破鸿迭眷剂错漠吁场拽负泻知融德抗盛呜娱锈党吕琼鸣吟教师的境界赃揭要册洲把优岁晦表腑晋评迎冕磷削攻吉蓑屡趁绰环换天财棚淮蹲谊婪寅戳颇偏巢膘酉笆捉网泼胯纯平梳陪卵板前藻枝匆栓技米砾彩峰郎悍敞胚过句呜板尺窑摊午入剔痔辟媒祁澜崭腊草嘛昨巍色烽坡想扩峨寿冶詹沟锗氢工契沁认粒咸远孩疹衫吸祷分孺灶贰仙鲜迟胳竟治仟彤委茹佣粱弃蓄酿筋仅固肘箔艾萌鹅菌崔憋吮蛹拜摄诗毒篮间戌默满卿裕肮哈场汪益房六令调磋偶膊蛇藤罢洪盘秸模了唐踏趾话气债撼燃富天寻著泅搭蚀徘垂秦就盒靴课懂镍隐掣馁谰哉铀角锻饲膨逾屠涯苦斯纽倍带逾卞泅硷蓝讳囱犀厉霸多胺踊袭镣啪摇相掇签苹医惨术锹浪抵散奎扶板隆檄段哪抖阿嗅硕村匣渭教师的境界/viewart.rs?aid=3468209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一些神父总是有能力挽救各种各样的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总是努力地去发现每个人身上存在的神性。怀着这种对人的自信和阳光一样的心态,无论一个人是多么的堕落,他们总能看到他的优点。也许这个人已经声名狼藉,看似已不可救药,可神父们依然能在其内心深处看到他潜在的闪光点,给他希望和勇气,使他重新找回自尊和自信,燃起对新生活的渴望。对人类发自内心的爱之火,将这些神父铸成了一面面圣洁的镜子,总是能让人们从这镜子里看到人类身上的许许多多神圣的东西。” 这段话之所以能让我弥久难忘,就是因为这段话所折射出的神父们的职业境界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拯救一个人的灵魂的方式,不是用指责或讨伐,不是去让他看到自己是多么的卑劣、无耻和堕落,而是努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神性,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发掘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从而让那些被拯救者能重塑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重新看到新生活的希望和光明。这样境界,怎能不使我想到另一种更为神圣的职业教师!如果说神父是在为虚无的“上帝”而工作的话,那么,教师们无疑就是在为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民族和祖国而工作;如果说神父的工作更侧重于对灵魂的拯救的话,那么,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之处就在于他更侧重于对灵魂的铸就。如果说人们走进教堂是怀着一颗沉重的赎罪之心的话,那么,当人们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的时候,他们怀着的却是一颗充满希望、梦想和快乐的心。如果说神父的工作是在为一个人死后的灵魂超脱做准备的话,那么,教师的工作却是在为一个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怎样活的更有意义、活的更有价值做着准备。不管从哪一层的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这一职业都更神圣、更伟大、更值得让人尊重和敬佩。因此,从事教师这一工作的人,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品格修养和精神境界,他们应该比神父怀着更炽热的激情、爱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才能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崇高的教育事业! 写到这里,我就不能不想到曾经发生在美国黑人贫民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灵魂所体现的正是“教师的境界”这一内核。 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了这个贫民窟里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对该区的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预测。教授的学生们工作的都非常的认真,不久报告出来了,然而,结论却令人无比的沮丧:200名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为是“一无是处”、“无所作为”、“终生碌碌”、“有犯罪倾向”等等。 40年转眼过去了,老教授也早己作古,他的继任者在翻阅档案时发现了这份40年前的报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来到了当年的黑人贫民窟。通过走访,他惊奇地发现:当年被调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个已离开故地无从考查外,其余的180名孩子大多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之中不乏银行家、商人、大律师和优秀运动员等。当他向这些人询问原因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应该感谢自己当年的一位小学老师玛丽小姐。 继任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当年的玛丽老师,此时的她已是迟暮晚年,吐字已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话他听的非常的清楚:“我爱这些孩子。” 就这一个“爱”字,让继任者感动不已。看看40年前的报告,再看看40年后眼前的现实,他不能不由衷地赞叹爱所能创造的奇迹。他深深地感到:玛丽老师用她的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缺乏爱心的老师,而不存在不能改变的孩子;爱是一种能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力量,有着能使顽廉懦立的巨大的感染力;当一个教师无私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他就能够从这些孩子的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能够透过孩子愚顽的外表看到他们美好的未来,能够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自尊和自豪,能够给这些孩子一个心灵的罗盘让他们向着自己一生理想的目标破浪前进;当一个教师有了爱心,他就能够不断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爱的艺术,他就能让一所学校变成孩子们永恒的心灵故乡;教师的爱心,就像一道道无为的阳光一样培育着一朵朵灵魂的花朵,滋养着一颗颗生命的果实;教师的爱心,正透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的福音啊! 写到这里,我的心灵深处有一个热切的渴望:渴望我们的教育能早一天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校园一片朗朗的晴空,给教师一个施展爱心的天地;让教师们不再为了眼前的考试分数而焦头烂额,而是让他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前途和发展而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让教师不再为了升学率而和学生一起陷于试山题海之中,而是让他们为了自身的教育艺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加班加点的读书学习;让每一个教师在回忆自己的教育生涯的时候都有资格说:“我爱这些孩子!” 做教师的一点思考/blog/read.php?bloggerid=703835&blogid=54766/moral/contentview.asp?contentid=3222006-03-16 11:00:40 Thu | 阅读(13)次要做好任何一件事,前提都是全身心的投入。要做好一个老师,首先应该爱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圣洁的爱,掺不得半点儿私心杂念,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情假意。师爱是长者对幼者的爱抚,是照明学生心思的灯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一个好的老师在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学生之前,往往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爱好、以往对他们的生活情况等已经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中学阶段正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这就需要教师处处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实际上“差生”才是易受伤的花朵,更需要格外扶持,格外关心,倍加爱护。不经意的冷淡、讽刺、训斥、歧视,往往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永远“差下去”。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道出师爱的重要意义。即使由于智力的关系,成绩差点,班主任也应该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会给他们带来自信,不在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所以爱学生,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没有界限,没有等级秉公无私,一视同仁;没有偏爱,没有偏恨。教师眼中的学生,不能有“掌上明珠”的高才生,也不能有“下饭小菜”的劣等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让全体学生亲近你,“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爱学生并不等于处处放纵宽容、袒护溺爱。“爱心启迪,严慈相济”,爱学生是严肃的爱,严格要求的爱,富有教育意义的爱。严师才能出高徒。老师爱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地教好学生,尊重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与学生合作。在教学中也会变无法为有法,产生前变万化的教育机制,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静夜听雨 发表于 2006-11-24 8:21:00/userlog18/43826/archives/2006/165958.shtml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2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5 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关于变压器难点教学的反思/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5作者:象山中学 文章来源:象山教科研 点击数:312 更新时间:2005-6-12一、 对教材变动的思考高中物理第二册教材(人教社1995年第一版)对变压器U1:U2=n1:n2公式的得出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做过这一实验的人都知道:由于实际变压器铁芯的漏磁和原、副线圈电阻的实际存在,以及二个演示用的电压表测量误差不完全相同,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有时偏差还很大,这样草率地得出公式,显然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教社2003年第一版)对变压器U1:U2=n1:n2公式的得出,放弃了实验探究的方法,而是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这固然增加了知识得出的严密性,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二个困惑, (1)请看教材中的描写:“原线圈和副线圈中的电流共同产生的磁通量,绝大部分通过铁芯,只有一小部分漏到铁芯之外。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忽略漏掉的磁通量,认为穿过这两个线圈的交变磁通量相同,”对此学生既没有相应的实践性经验,又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要接受这部分知识学生感到很困难。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是通电线圈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外部磁感线是分散的,因而很自然地产生了为什么铁芯能使磁感线绝大部分通过铁芯的疑问。(2) 再看教材中的描写:“在原线圈中,感应电动势E1起着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跟加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U1的作用相反。原线圈的电阻很小,如果忽略不计则有U1=E1。”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反电动势的概念,若不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学生很难理解不计内阻的线圈两端为什么会有电压,且U1=E1?这两个困惑若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变压器U1:U2=n1:n2公式的导出,以及对公式的深刻理解和正确的运用,因此采用适当的方法合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这两个困惑就成了这一节课的两个教学难点,也是学生能不能顺利学好变压器这一节重点内容的关键。二、 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对上述二个难点的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采用回避的态度,通常用一个教学用可拆变压器,拆开后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自己阅读理解,或老师“照本宣读”,这样学生理解不透;也有一部教师利用一个教学用可拆变压器,一边拆开,一边仔细地解释各部分的作用,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实践经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学生听起来就像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这一内容就是这么处理的,尽管这位教师费了很多口舌,想努力讲清楚,但学生就是越听越糊涂,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沉闷,这种沉闷与老师的侃侃而谈极不相称,为什么呢?我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对问题听不懂、不理解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对老师授课不认同的无声抵抗,从课后许多学生立即对此提出的种种疑问可以证明这一点。三、 教学反思后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这两个困惑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我采用了实践探究与科学猜想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设计如下:(课前将教学用可拆变压器先拆开,存放于学生看不见的地方;上课时,根据讲课需要的先后次序一一展示。)演示1:先按图1、图2、连接线路。图1中用交流电源供电,电压表V1测线圈两端的电压;图2中用直流电源供电(数值与图1中交流电的有效值相同),电压表V2测线圈两端的电压。(教师边引导边演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观察到电压表V1读数较大,而V2读数较小。根据实验结果,教师提出问题:谁能解释两个电压表读数不同的原因? 学生:图2中虽然无感应电动势,但有电阻存在,根据欧姆定律其两端有一定的电压;图1中的线圈与图2相比多了感应电动势的存在,可以肯定V1有读数比V2明显大,跟这一感应电动势有关。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对,那么我们现在来猜测一下,如果线圈没有电阻,这两个电压表读数又如何?学生:根据欧姆定律,V2应该没有读数,而V1有读数是因为图1中的线圈仍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教师:很好。从等效电路的角度看,图2中的线圈有感应电动势产生,相当于一个被充电的电源,其电动势E1与加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U1作用相反,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因此当电源内阻不计时,电源两端的电压U1=E1。演示2:将无铁芯的线圈1、2并排放着,线圈1接交流电源,线圈2接交流电压表,接通电源(如图4),让学生观测电压表的读数很小,几乎发现不了。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线圈2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很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线圈2中的磁通量变化率很小。教师:对。那么在不改变电源电压、频率、线圈匝数的情况下,采用哪些方法可使线圈2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增大?学生:(首先想到的)将线圈2向线圈1靠拢、将线圈2叠在线圈1的正上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逐一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大家的方法可行,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上述做法可以使线圈2穿过的磁通量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线圈2中的磁通量变化率,因而线圈2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就增大了。教师:(及时总结并进一步引导)好!让我们观测下面几幅示意图(如图5),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那么在不改变线圈1、2之间的距离时,又如何使线圈2中的感应电动势增大呢? 学生一下子想不到有更好的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刚才是磁感线“不动”,而移动线圈使穿过线圈2的磁通量增加;现在能不能让线圈不动而让磁感线“动”起来,使穿过线圈2的磁通量增加呢?演示3:教师拿出一个不闭合铁芯,把线圈1、2套在铁芯上,再重做上面如图4的实验,结果电压表的读数增加十分显著,学生感到惊讶;此时教师再把铁芯再闭合,电压表的读数就增加得更大,到此,学生的情绪更加激动和兴奋。正当学生的好奇、兴趣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闭合铁芯有这么好的效果?于是学生的好奇、兴趣就转化为思索的强大动力。此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闭合铁芯能使磁感线绝大部分通过铁芯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接受起来也并不感觉到那么生硬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使学生对结果非常信服,不会感到难以理解,并且使课堂气氛也非常的活跃,大大加强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学生不仅学到了变压器的结构、原理,也为变压器电压比U1:U2=n1:n2公式的得出铺平了道路。图5四、 教学后的思考我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始终思考这样两点:1、教师到底应怎样去进行教学研究?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上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不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科研实际上就是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学生,设计好每一堂课及每一个问题,上好每一节课,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教学要加强实验,这是具有卓越远见的教育家一再呼吁的,也是新课程标准非常关注的。如何加强实验教学,这也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我认为: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础,不仅要完成课程设置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还要将实验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总结,物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物理知识的复习与考试,以及研究性学习过程等等,都要运用实验,透彻地理解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动作思维,引发抽象思维,让物理课堂成为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场所。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gzb/gzxkz/English/lunwen/jia.htm/sheng/gansu/jyyz/resource_lunwen.asp?id=3796主体性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时,学生只有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自由,而没有不做它的自由。这样,教师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将会起重要作用。课堂交互活动进行意义的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并不等于一切都是可协商的。例如,教学大纲、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等等,当所有这些和学生的主体性发生矛盾时,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他们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他们发挥主体能力的后盾,使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充满信心,也有了方向。1 鼓励学生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并落实到每堂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不断奋进的动力。2 围绕同一个语言项目,提出不同要求。例如,第一次学习not only.but also.时,我要求学习较差的学生懂得意思,能从材料中把它找出来,可以做替换练习就行了;对于一般学生,我要求他们理解意义,会造句,能表达;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找出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例如,too, also, as well as, as well等,并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对于那些学习很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既进行句型转换又说出包含not only.but also.结构的短文,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习到新东西。3 课堂交互活动中,减少做这做那的规定,尽量多给学生一点选择,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学生就能在比较宽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参加交互活动,尽量发挥出最高水平。例如,听力练习中,要求学生合上书,但我允许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可以打开书看一点听一点。4 鼓励学生的冒险和创新精神。课堂上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稍微高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学生踊跃发言,即使答错了,也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别的学生没有举手),答对的学生则分析他们思维的高明之处,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5 创造积极实用的学习环境。尽量用学生学过的也能运用的英语进行教学,提出要求,讲解语法,解释课文,在长期积累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既有语言交流的愿望又学到很多实际有用的英语,他们可以试着用英语去说,去写,独立表达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6 在话语的层面上介绍语言。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语言分割成孤立的成分进行教学,例如,一个个的音素、单词、短语,最大的单位是句子。学生在课堂上要把这些单独的成分一个个学到手,再把它们合成句子,在这些孤立的学习中思维受到限制,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如果通过对话、故事、报道、歌曲等形式的教学,在话语的层面上介绍语言,学生接触到大量有情景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可理解的输入丰富了,思维的宽度增加了,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会加强。7. 把语法学习和交际任务结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意义,完成交际任务。在有意义的情景中语法学习和交际任务结合起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语法学习摆脱了枯燥的形式,变得生动有趣;二是语法符号传递了有意义的信息,使学生从中学会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形式;三是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语法形式被用来完成交际任务。这是前两方面优点的结合和发展,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课堂细节中反思备课/subject/english/printer.php?article_id=100481山东省邹平县黛溪中学 由学芹 由丽萍备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当前,在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处理方法、练习题的选择、作业的布置、课件的制作等各环节,教师之间不存在什么大的差别。然而,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中,仍然存在着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极大差异,当然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把教学设计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内化为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却在悄悄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镜头(一)两位英语教师执教了同一节课Im watching TV他们都伴着相同的优美音乐,通过顺利的组织教学之后,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What am I doing now?”然而两位教师却出现了差异,一位站在讲台上,一边手在不停地挥动着,一边问着问题;而另一位教师却在讲台上做着跑步的动作。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导课效果,前者的课堂上,学生先稍一愣之后,带着不肯定的语气,有的说:“You are standing.”有的说:“You are speaking.”“Your hand is moving.”学生的思维似乎有了短时间的模糊,使刚上课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僵直,这时我看了下表,大约7分钟之后,学生才又回过神来。而后者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老师优美的跑姿又一次调动起来,他们异口同声的说道:“You are running.”此时学生情绪异常高涨,下面的教学活动在师生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着。就这样一点点的差异,使两个班至少有5分钟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镜头(二)还是上面两节英语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他们都进入了相同的环节:Guess。大屏幕中出现了相同的画面,一个男孩坐在写字台旁,背对着大家。一位教师问大家:“What is he doing?”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同桌两个在交流,有的前后四个同学在交流:“I think he is writing a letter.”“I think he is reading newspaper.”“I think he is reading a chinese book.”“He is drawing.” 同学们在充分的想像着,嘴里在不停的说着;当老师点击一下这个孩子面对大家正在画画时,答对的学生一脸高兴,但是我清晰的看到,猜错的学生并没有落后感,因为不但学生自己清楚,就连听课的老师也非常清楚:练习的目的达到了,这个男孩坐在那里可能干的情况已在每个学生大脑中过了一遍;又何止是一句“He is drawing.”所能达到的效果呢?可是,另一位教师在此环节中问到:“What is he doing ? Is he writing ?”同学们也在热闹的交流着,但我听到的却是“Yes”or“No”.同样的五分钟游戏,课件完全相同,就因为后者多了一句“Is he writing?”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巩固效果。镜头(三)思品课上,大家学习的内容是要自尊,课在正常的进行着,为了说明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有自尊,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名人童弟周,老师说:“童弟周,大家并不陌生,但他在海上的一次经历却鲜为人知,请大家先阅读这个故事,然后分小组用小品形式表演出来。”老师话音刚落,班内就有几个大胆的孩子手举得高高的,问道:“老师,可以自由组合吗?”此时老师面带笑容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可以”。班内一阵骚动之后,大家很快进入角色,在我身边的一个小组,先认真阅读了课文,然后分工,随即进入排演阶段,扮演外国人的学生趾高气扬的说:“喂,中国人,快给这位法国朋友让座。”扮演童弟周的学生不慌不忙,声音铿镪有力:“我为什么要给他让座”听着他们在认真的排练,我不停的点头,我为教师这一精彩环节的设计而高兴。无意中,我抬头看到四、五个学生孤零零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显得那样孤独,那样无助,他们在一旁默默看到围在一起的学生们的热烈排练,我下意识的在教室中寻找老师的身影,老师正站在一个小组的旁边认真倾听他们的排练。由于学生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班内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受大家“欢迎”,智力的低下或者性格的孤僻,他们总是在班内默默无闻,但他们绝不能是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此时老师有意把他们安排在某个小组,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他或许还能扮演一个角色,我想那时的她心中一定热乎乎的,她一定不会有自卑的感觉,她的目光一定不会那样呆滞,一定不会那样羡慕别人,她或许还能找到自信,她或许在交流中能找到好朋友,她或许从此对这门课会产生兴趣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发现“细节”,让它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准确把握,让它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除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外,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那就是认真备课。谈到备课,一个老声常谈的问题,特别是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走入课堂,不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信息量、容量大幅度提高。教案是备课的文本载体或式样,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当我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我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教态?怎样的眼神?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的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我能否根据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才能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才能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才能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体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课堂教学“六度”理论/index.php?option=content&task=view&id=444&Itemid=94(/file/sb/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1)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理应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一书的作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吉尔哈德斐尔德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三是自由度。课堂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自由讨论、自由组合辩论、自己动手操作等。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分解的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它放到整框、整课乃至整个课本的框架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每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课课文要进行课文总结。五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教师应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延伸、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六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们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互动与生活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理想的课堂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什么样的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我个人认为以下六条不妨可作参照:一是参与度 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发言与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二是亲合度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上可能是愉悦、欢乐和合作的,也可能是紧张、沉默和不快的,“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三是自由度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我们的课堂如战场,强调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四是整合度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如语文老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割出来,学生得到的只是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五是练习度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六是延展度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您的课堂理想吗?拥有理想的课堂,将会拥有辉煌的人生,将会享受教育的诗意。让我们一起努力!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世界/bbs/index.php?t=msg&th=259666&rid=0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当教师,要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去年在温州挂职认识了温州二十二中刘锐锋老师,他的话始终响在耳边:当教师就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身难以忘怀的东西。所以,在刘老师的数学课堂上,他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数学,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和谐相处、学会调整情绪、认真对待学习。同样,生物课要给学生的是什么?仅仅是教给学生生物学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都知道,课堂传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假如没有知识的传授,课将不课、学也非学,我们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的后代拥有丰富的知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可是,假如只有知识的传授,课堂势必演变成一种机械的劳动、被动的灌输、重复的训练、无奈的应付,所以,我以为,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一定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传承给学生的是文化、是精神、是思想,也就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没有灵魂的个体无异于行尸走肉,一节没有灵魂的课堂也无异于对学生的摧残和伤害。看一看我们所教的学生,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离开了高中校门之后将所有的课本都扔入火海?为什么有些学生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后放纵自己、沉迷于游玩之中,最后不得不补考过关?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会如此痛恨读书?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可以对“超级女生”疯狂推崇而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一脸茫然?因为我们没有培养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我们更没有培养出视读书为快乐、幸福的人,我们只是传递了知识。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现在还记得多少中小学时老师教给的知识?就拿生物学科来说,是让学生记住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是通过生态系统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平衡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是让学生记住人体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还是让学生通过对人体自身的学习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我在人教论坛的“中学生物教学论坛”上开了一个主题“生命的色彩”,把我生物课堂教学的点滴感悟和思考法在这里,心想这里都是同行,希望能够和同是生物学科的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当天我就看到了有网友这样跟帖:“汗!你帮下面几个帖子的问题解决了,就是你生命的色彩了我怎么感觉像是走进了语文版啊”(恕我愚笨,“汗”作为一个叹词代表着什么含意我却不明白,希望学中文的老师帮我解释),“下面几个帖子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真看了一下,列举如下:“血型系统除了ABO系统外,还有什么系统?”“有哪些生物的密度和人差不多?”“光合作用能让树叶体积变大吗?为什么?”“寄生虫肉眼看得见吗?”“细菌、真菌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什么根本区别?”“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折断植物的茎,流出白色的汁液是什么?”“细菌和真菌到底怎样区分?”“蝙蝠是鸟还是兽?”还有很多类似的题目,我不是说这些题目没有价值,作为生物教师,当学生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能够给予解答,当时想不起来也可以再到网上搜索一下,可以说,我感觉这些题目大部分应该是学生的问题,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假如老师连类似“细菌和真菌到底怎样区分?”“蝙蝠是鸟还是兽?”的题目都不知道的话,还怎么算得上是生物学科的老师呢?但是,老师教会了学生这些知识,是不是就算是体现出生命的色彩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所理解的生命的色彩远远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生物知识,“如何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是我的追求,而这个追求是希望通过我的生物课堂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与尊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会尊重知识、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自己,这才是我所追求的“生命的色彩”。我以为,在文科的教学中需要体现人文价值,在理科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该是人文的、诗意的。我非常欣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老师的观点:“我不是教化学的,我是用化学知识来教学的”,是的,我们每个老师只不过是传授的知识不同而已,我们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我们只不过是在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传授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当我们的教学只剩下学科知识的时候,课堂就必然演变成一种机械的劳动、枯燥的重复,读书就不会成为一种享受而是折磨了。课堂,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学生,不能离开知识的学习。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没有知识的人生无疑于一个人没有行走的双腿。但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承、思想的传递、智慧的生成,也就是要培养真正有文化内涵、有修养的人,否则就会如同方向失灵的汽车,纵使有巨大的能量、足够的汽油,也只能使它撞上山崖或者跌入深渊。那么,我们的教学所要给学生的,就是既要给他知识,使他有能力行走于天地之间;更要给他思想和智慧,使他能够循着光明的大道远行。“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世界”,这是教育在线网友的跟帖,我很赞同这句话。我们给学生怎样的课堂,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怎样的世界。我离好教师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所以,我给学生的并不是最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济南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测试试卷
- 电解池课件教学课件
- 高速安全知识培训课件考试
- 高速上应急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高血压科普教学课件
- 高血压分级课件
- 施工电源建设EPC总承包合同
- 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监理合同
- 电脑小知识培训心得体会课件
- MT 282-1994煤矿用移动式甲烷断电仪通用技术条件
- 第二章-基因工程的载体和工具酶课件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
- 比喻(教学课件)
- 75号公告专利收费项目和标准(官费)
- 高中生物第一课-(共24张)课件
- 电气原理图基础知识课件
- 新教师跟岗学习实施方案
-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写作指导及范文课件16张
- 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管理条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