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临床医学、临床麻醉、医学影像学、口腔专业等(本)适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典型病例,某女,29岁,因停经38周,阴道见红2小时,于2004年8月21日12Am入院,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产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87cm, ROT已入盆,胎心132次/min。住院情况:产妇于8月22日凌晨1:00/AM开始腹痛,4:00/AM,阵发痛加剧送入产房待产。6:30AM产妇出现阴道流血,胎心减慢到50-70次/min。怀疑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经家属同意,7:20AM入手术室抢救,行剖腹产,术中发现,有子宫不完全破裂,腹腔积血300ml,血尿100ml,胎儿娩出已死,产妇术中情况一直不好,9:50AM行子宫全切,血压仍不稳,11AM紧急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 PT 60sec(12-14),pt 8万/mm3,凝血酶时间 TT60sec(1618s) ,Fbg100mg/dl,3P试验阳性。经紧急会诊,全力抢救,输全血1.3L,但血压仍进行性下降,中午12点心跳呼吸停止,继续抢救1小时无效死亡。问:病人为什么死亡?,试分析该病人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诊断依据、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和分期。,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熟悉“3P”试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历史 19世纪,脑组织提取物静脉注射,血管内大量凝血 五十年代,Schneider提出了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性血栓与DIC的关系,并提出DIC的概念 六十年代,Hardaway和Mckay系统论述DIC,讲授内容,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一、DIC概念,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DIC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表现为微血栓形成; 再转变为血液凝固性降低-表现为出血。,DIC基本变化是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讲授内容,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一)DIC的病因,一、感染性疾病(3134%),1.细菌:革兰氏阴性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 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等)。 2.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等。 3.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4.其它:恶性疟疾、黑热病、重度霉菌病。,二、妊娠并发症(412%),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感染流产。,三、肿瘤(2434%),转移性癌、肉瘤、白血病等。,四、大量组织损伤,严重创伤(挤压伤、烧伤、冻伤) 大手术(体外循环、器官移植、人工瓣膜置换、门脉高压分流术等)。,凝血,抗凝血,1.内源性凝血系统 (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入血开始) 3.血小板粘附、聚集,(二)DIC的发病机制,a,内源性 凝血系统,外源性 凝血系统,1.内源性凝血系统 (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入血开始) 3.血小板粘附、聚集,1.完整的血管内皮;,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4.生理性抗凝物质; AT、肝素、蛋白C、TFPI,5.纤溶系统。,抗 凝 血 系 统,1. 细胞抗凝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肝脏 合成抗凝物质AT-III, PC,Plg 灭活凝血因子IXa , Xa , XIa 等 2. 体液抗凝系统(起主要作用) 蛋白C、蛋白S 抗凝血酶 (AT-III) 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肝素,纤 溶 系 统,纤溶系统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 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s)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FDP(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血管痉挛,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抗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凝血系统,抗凝,凝血,纤溶,止血的过程,DIC的发生是由于凝血力量超过抗凝血力量!,1、组织因子(TF)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肺、脑、胎盘、肿瘤细胞等含有丰富TF! 血管外层结构恒定表达TF; 内皮细胞、单核和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后,也表达TF。,主要由此机制引起的DIC在哪些科多见?,外科,妇产科,肿瘤科。,(二)DIC的发病机制,常见于:,1.产科意外:约占DIC病例的8.620% 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其中羊水栓塞最为常见。 2.外科手术及外伤:约占12.715% 见于:胃、肠、肾脏、胆道等手术,大面积烧伤、 挤压综合征。 3.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约占2028.3% 多发生于癌肿晚期,临床表现以慢性型为主。以广泛转移者诱发DIC。 4.感染性疾病,2、内皮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原因: 感染、缺氧、 酸中毒等。,VEC损伤为什么 会导致DIC?,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IL-1、PAF、C5a介导VEC的损伤。,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 胞表面(单箭头指示)。,内皮损伤,内源性凝血性系统启动 a 1)接触激活(固相激活): 接触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 特点:分子量没发生改变,2)酶性激活(液相激活) 酶: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胰蛋白酶 /af (PKA) KK-PK (放大效应),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内皮细胞损伤 a,IF表达增多,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粘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内皮细胞释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失平衡:VEC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抗凝血酶(AT- )、血栓调节蛋白(TM)减少,抗凝血力量减弱。受损EC产生PAF、vWF等凝血因子增加。,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血小板激活过程,磷脂酶A2,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 活化 粘附、聚集、释放 (ADP TXA2 PAF),胶原 凝血酶 肾上腺素 ADP TXA2 PAF,血小板激活的同时使GPb、GPb/a被激活 。,GP b通过vWF使血小板与胶原结合; GPb/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作用: 通过“搭桥”使血小板聚集; 通过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细胞骨架再构筑,导致变形、聚集。,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激活的同时使GPb、GPb/a被激活 。 GP b通过vWF使血小板与胶原结合; GPb/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作用: 通过“搭桥”使血小板聚集; 通过信号转导,使血小板细胞骨架再构筑,导致变形、聚集。,激活的血小板表面带负电荷磷脂,促进血凝块。,血小板在DIC发病中一般起继发作用。,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溶血。(RBC大量破坏,必须同时伴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时,发生DIC),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磷脂,促进DIC发展。,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坏能释放组织因子; 在内毒素、IL-1、TNF等刺激下均可诱导表达TF; 均可促进DIC发展。,4、促凝物质入血,1)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激活凝血酶原 2)羊水栓塞胎粪、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颗粒物质入血激活凝血过程; 3)异颗粒入血激活因子 4)外源性毒素入血激活因子,蛇毒、蜂毒的蛋白水解酶有类似作用又可直接激活凝血酶原,激活凝血过程。,病因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如:严重感染,感染时产生TNF、IL-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产生TF;同时使EC上TM、HS表达下调。 内毒素损伤ECBPC粘附、聚集。 严重感染时释放细胞因子,激活白细胞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EC。 EC产生tPA,PAI。,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小结,病因,内皮受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组织破坏TF过度表达激活外凝系统,RBC,WBC受损血液凝固性,其他促凝物质入血,PC激活凝血系统,讲授内容,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二、DIC的诱发因素,(一)单核吞噬系统功能障碍,(二)肝功能障碍,(三)血液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五)纤溶系统被抑制,(一)单核吞噬系统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系统具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及其他促凝物质。 清除纤溶酶、FDP及内毒素等。,当功能被封闭时,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削弱。,(二)肝功能障碍,1.肝脏枯否细胞是单核吞噬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2.肝脏产生蛋白C、AT等抗凝物; 3.肝是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的场所。,(三)血液高凝状态,孕妇3周始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物质(AT-、t-PA、u-PA)降低.来自胎盘的纤溶抑制物增多。 酸中毒时凝血因子酶活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加强,肝素抗凝活性减弱,(四)微循环障碍,在休克病理过程中,微血管内血流减慢,不能及时清除已活化的凝血因子;以及血液浓缩,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此外缺血缺氧导致酸中毒损伤内皮细胞等也有利于DIC的发生发展。,(五)纤溶系统被抑制,如:妊娠、晚期肿瘤、6-氨基己酸大量使用等。,当体内纤溶功能主动或被动降低时,如有强烈激活凝血的因素在体内出现,体内容易发生DIC。,DIC的诱因,容易发生血液凝固,讲授内容,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三、DIC的分期 (一)高凝期 (二)消耗性低凝期 (三)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期 主要是后二期出现出血,尤其是最后一期。,DIC分期,讲授内容,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出血 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贫血,四、DIC功能代谢变化,(一)出血,DIC出血(腹主动脉瘤术后),DIC最早的临床表现,发生率85100%.,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咯血,血尿,鼻出血和阴道出血,DIC出血的临床特点:,1.广泛、多个部位出血,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2.常伴有DIC的其它临床表现,如休克等;,3.常规的止血药无效。,DIC出血的发生机制,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蛋白(Fbn)产生的各种片段,通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功能为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抗凝血酶,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加重出血倾向。,3P试验: 即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 目的:检查X片段的存在 原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 使血浆中原与FDP X片段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 意义:DIC患者呈阳性反应。,3P test:,Fbg,a,Xa,A, B, C,FDP (X,Y),PLn,A, B, C,PLn,Fbn,FM,3P 试验,X,FM,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鱼精蛋白,X,FM,FM,沉淀,FDP检测(3P 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nation test),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一般情况下,纤维蛋白比纤维蛋白原更易被纤溶酶分解。 原理:只有当纤维蛋白原首先被凝血酶分解产生纤维蛋白多聚体,然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最后才能生成D-二聚体。 意义: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但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D-二聚体检查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但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Fbg,a,DD test:,Xa,PLn,FDP(D单体),A,B,C,X,Y,D,E,FDP(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A,B,C,X,Y,D,E,Fbn,FM,原发性纤溶,PLn,(二)器官功能障碍,DIC时,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肺-呼吸功能障碍 肾-肾功能障碍 心-心泵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 华-佛综合症 垂体-席汉综合症,皮肤肾肺脑心肝 肾:急性肾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 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华佛综合征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头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非特异症状 垂体:坏死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心脏:缺血、梗死、心源性休克 肝:黄疸,肝衰 消化系统: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三)休克,(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血象(裂体细胞),机制: 1.微血管内有纤维蛋白性微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呈网状引起红细胞碎裂。 2.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讲授内容,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诊 断:1994年全国出血与血栓学术讨论会提供(自学) 临床表现: 有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 汽车售后服务中的商贸专业技能需求分析
-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路径
- 基于乡土资源的科学教育创新模式
- 智能教学平台在高校个性化教育中的构建与运作
- 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新兴茶产业发展趋势与大学生职业选择偏好之间的关系
- 开发报建培训课件
- 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
- 2024年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分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
- 使用吹风机课件
- 安检流程课件
- 宠物经济下的宠物食品包装创新研究报告:2025年市场潜力分析
- 中国未来50年产业发展趋势白皮书(第四期)
- 临床基于MDT平台下的“5A”护理模式在改善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中应用
- 蜂蛰伤的治疗指南讲课件
- GB/T 882-2008销轴
- 直译与意译PPT课件
- 中安红棉奖学金评定办法
- 什么是中继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