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 业 论 文题 目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 学生姓名 学号 1251201215935 入学时间 2012春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试点单位 巫溪县广播电视大学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3年 11 月 5 日材 料目录1指导任务书( 1 )2指导记录表( 2 )3写作提纲( 3 ) 4论文提要( 4 )5论文正文( 5 )6参考文献( 6 )7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 7 )8答辩记录表( 8 )9审查意见( 9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 学生姓名 薛圣清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及要求:(可附另页)1选题应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法学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鼓励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律师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鼓励解决实际问题。2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应基本恰当,能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展开,分析和解决问题3论文的观点正确,材料充分,数据可靠,论证比较有力,逻辑性比较强,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需的附件基本齐全。4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毕业论文写作进度计划:1、期限:自 2013 年 9 月 10 日起至 2013 年 11 月 10 日2、具体进度安排:时 间完 成 内 容9.10至9.25定选题方向、确定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拟定论文写作提纲。9.26至10.20写出论文初稿。10.21至11.5反复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第二、三搞。11.6至11.15论文定稿,并提交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试点单位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刘钞学号1151201214424专业法学第一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9.102012.9.25指导内容:确定选题方向并拟出协作提纲。第二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9.262012.10.20指导内容:指导学生写出初稿。第三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10.212012.10.30指导内容:指出第一稿中不足之处,并从文章结构上进行分析,从而完成第二稿。第四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11.12012.11.5指导内容:指出第二稿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改,完成第三稿。第五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11.62012.11.15指导内容:指导修改第三稿,然后定稿。目 录内容提要1一、引言2二、明确朗读的作用2(一)朗读是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二)古诗教学中要明确朗读的作用3三、注意朗读的语调3(一)语调的含义3(二)古诗教学如何注意朗读语调的变化4四、讲究朗读的速度4(一)朗读速度产生的原因4(二)古诗教学中如何讲究朗读速度的变化4五、突出朗读的停顿4(一)朗读停顿产生的原因4(二)古诗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停顿5六、分辨朗读时的重音5(一)何为朗读时的重音及其产生的原因5(二)古诗教学中如何辨别朗读时的重音6七、展开想象、读出诗境6(一)古诗朗读时应放开想象的翅膀6(二)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入情入境7写作提纲一、引言二、明确朗读的作用1、朗读是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古诗教学中要明确朗读的作用三、注意朗读的语调1、语调的含义2、古诗教学中如何注意朗读语调的变化四、讲究朗读的速度1、朗读速度产生的原因2、古诗教学中如何讲究朗读速度的变化五、突出朗读的停顿1、朗读停顿产生的原因2、古诗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停顿六、分辨朗读时的重音1、何为朗读时的重音及其产生的原因2、古诗教学中如何辨别朗读时的重音七、展开想象、读出诗境1、古诗朗读时应放开想象的翅膀2、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论文提要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讲,七分读”。这种以读代讲的语文教育,千百年来培育了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哺育了我们生生不息、铿锵裂帛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宝贵财富。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诗歌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时既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朗读,还得使其掌握朗读的技巧。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后,才会喜欢朗读并逐步爱上朗读,最终获得朗读技能。总之,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定能从朗读逐渐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祖国古代文化的优美并爱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引言】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讲,七分读”。这种以读代讲的语文教育,千百年来培育了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哺育了我们生生不息、铿锵裂帛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宝贵财富。古诗朗读教学一定要讲求方法,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朗读,朗读的技巧是什么,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是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力求探索古诗朗读教学的新思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阶段诗歌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开始,朗读就已成为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文字落在纸上,没有人读,那它就是死的。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里仅供觅食,可是在会朗读者的眼里,那是审美的陶冶。于是描写山坡鲜花的文字,就不是牲畜的饲料,而是通过声音的再现,让我们看到美丽的画面,闻到鲜花的味道。要用朗朗书声,演绎那些优美的句子,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递出来,改变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认同的“水深流速慢,贵人话语迟”的“境界”。让朗读带动我们的学生,学好、用好“语文”,以求像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极盛时期一样,拥有旁征博引、滔滔雄辩、挥洒自如的口才。 朗读是美好的。就像吉姆崔利斯说的那样“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过有生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影响到未来。”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王安石的作品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春风有绿江南岸”一句我这样处理: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心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所以为了体现诗人的这种愁绪我将“绿”处理为升调,与之对应的“江南岸”处理为降调,旨在突显形象的鲜活,突出那种春意盎然,在读的时候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速度是由作品的思想感情变化和听者接受的需要决定的。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的速度应稍快,春风吹过江南,江南在春风吹过后,大地披绿,处处生机盎然,要读出那种春风拂过的那种感觉,仿佛看到了春天满目的新绿。第二句“明月何时照我还”速度应该缓慢,读出诗人心中的那种惆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何时还”充满着未知,什么时候还?能不能还?都充满了未知。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我处理为缓慢的速度,低沉的声音,慢慢的吟诵,细细的揣摩,体会诗人的那种浓浓的思乡情怀。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时词语与词语的间歇,既是生理需要又是表达需要。停顿的作用是:给朗读者换气的机会,从而调节气息,合理用气;鲜明语意而使听者听得更明白;突出强调某些词语而使表达的内容得到深化;形成语言的空白美而给听者以回味的余地;形成诗文的节奏而使朗读朗朗动听。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泊船瓜洲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做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例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和“水”间的停顿,强调数量一,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长江,距离比较近;“只”和“隔”间的停顿,也是为了突出诗人所在的地方瓜洲到自己的家乡钟山很近,仅仅隔有几座山而已。“照我还”中间也处理了停顿,旨在突出“我”,诗人离开了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未走想到回,表达了诗人心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诗人想到的是在明月下回家乡,明月在此处蕴含了团圆的意思。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诗人那种思恋家乡的感情便会跃然纸上。五、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和谐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为了渲染某种情绪或者氛围有时也选择重音,如杨万里的作品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为了能形象的体现两小童的形象,诗中的“坐”、“怪生”、“是”三处我处理为重音。江面上,两个渔童在划船,可是他们却收稿停棹,坐在船舱里,“坐”字强调两小孩在船舱里的状态;诗人看到两个孩子撑伞,心中充满了疑问,“怪生”则道出了诗人解开疑窦的那种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哦,怪不得他们没有下雨却张开三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于是,顺势而下,相呼应的“是”使风就应时而生,“是”字体现了两小童张伞的目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为小孩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而笑。在朗读是,突出强调“坐”、“怪生”、“是”,将自述重音,呼应重音完美的结合起来,一呼一应就充分地完成了诗人的表意目的。六、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画面就是世界的场景,世界就是由一幅幅场景组成的。画面的斑斓多样,构成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什么样的文字画面,就有什么样的朗读画面。著名特级教师勒加彦曾经谈到,在知道学生朗读得时候,可以采取“脑子里过电影”的方法。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结合文本,接触想象,让眼前出现文字中的画面。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唐朝诗人张籍的作品秋思教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表达自己思乡、怀恋亲人的心情,可是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在诗中可见。客居他乡的游子 ,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漂泊异乡的那种孤独寂寞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恋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寻找这样的一种感情基调,让他们把自己带入到诗中去,假设自己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在秋风中去体会“意万重”,更去揣摩“复恐”,品读诗人心中的那份担心,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洛阳城、秋风瑟瑟、送信人、家信、思乡的诗人,一幅幅画面犹如电影场景一样,再现了诗中的意境。同为唐朝诗人,吕岩在牧童一诗中给我们所呈现的画面又不一样。“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品读这首诗,我们只需要把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