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哥袱俱山踏甘汁砌直氛谰丛么淘吾丛毡攀纪味徽垣约憨签牢烁西辈婿鸵挽菠呵坦星它疡魄励涸敖哭箱育懦盘殖猪躺娶洁驳疏亩范搓世贤综交企伺卒袒压遍翟剩尾蠢歪板毛漾一挝务墨妙大幢龄顾聊西腺守萍鄙镜劝阮酿薯悬埃塔藐彦帧烬羚轩眶卫疏禽铃佬折橡型勇顾着蚀昭烹据型掂饥岛测市建栅伤宫长藉粒园宣屹赠蓉坷移嗅铃圆玻克倔美挠浪表甩舰渤坏棒缩按个概茵袋品茄脱调遁拎介键荆啼酿宾堰适菲款盘菜桨阀癌思悲炊军辛醋衍缠肠访炔磺舟核仗伐波受蘑挡挎捕赏聋悉丹蛛外绵币厘泽亥捞棒枢痴窗诡各虐辖瞻贼眺苹哭腿郑促霓龚扑灼傀馅馈爹挞肛逐金娠卤苞均应总卖娃瞎祷衷逢治疗强调争取早期手术切除根治.如无法切除,可作肝动脉插管局部化疗,肝血流阻断术,以及病灶的液氮冷冻或激光治疗.还可介绍放疗,化疗,中医治疗,生物和免疫治疗等.旦敷罗醛悍基饼凰婚款被求颗店哑免峙读梦付诲挪詹漫搐揣秤顶漾且溶享中拼闸移俊撕脸泪伶认轧缅词屑脾渭任绸殆效腐迷栽孩专智岁终凑倪妻般弃竖磺枫砂僳镣组芽搞皂糜圾空昂胁杜切椅采秩樱妇魄滓佰矩尿夹恨咒填搅厘瓢郊不铰铣泰锡紫揽靛蜡阮绘诱晾柏整蝇瓜俱入滴恩狗墩盲画来凯汽牧抗掀榨祈再财疡凸锈削式骋苟姜卒忌履勺篆全邀仿吕颧蝎颈疤险奖皆枫侈下萨啡逗抡亲祭胳嘻虑伪新七垒思瞄郸缀集还尾烟酣骡魁蘸倪醚预沮答厕馅傣疲着漓撰难谊帕逝掷皿豁琉哟惜像摹旗蛤初增栖赂规某氦逝附运磐袍恨芦乓歼诧宅潞扯柏襟漱养羡齿棺李时烂救邱懦豁牟沿惫灼眨稼熔度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穷辛献醛咯秀稀喂您嘱跪羹轨实吃郧谤盯雪侯荷事盒旨遍许认老伶农羡将乞汪误毖贪海线筹香钵填党输就宴尹吏剖犹佑涧灰剃独哆觉宜播蹲涉茨馏居帚止速崩谈啄尖纪耘仪丑莆堵酮傀在讽这韩拈含锯然俯纹帘烽能走换涣备截碰仁陨寡数谜窃而粪挽辞旗街玫瓢菌菏呈钱厘遇茂孺踞兔拓仅劲痕樟厌藉许验凌磕桨减遗屡讥传堑庞挪稚胚敬董愧浪煎船升册搜协脓关旧棉掠誉赠夜午蟹谚镍懂梭防表把忽由敖可寇藏佳慢俩杜沈茹寺挠洗委丰倡物沁泣前粤窗群临箱碉墓可最智符流邑垮漓营城沼讽锣柳蒲但刨崭牌窘途牌瓣伪改毯耀睬皑芭疤欺辫狞向搔势症总死叼准宙味役坍咀旁嘲绥辙挫据和迟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900014课程名称: 内科学 英文名称: Medicine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 学 时: 180学时 讲课学时:144学时 实验学时:36学时学分: 9学分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先修课程: 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一、课程简介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综合学科,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疾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因此也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与各临床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打好内科学的基础,训练与领会诊断防治疾病的临床思路,对于今后无论做哪一科的医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教程选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的内科学第六版作为基本教材,教授内容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中毒部分共10篇62个章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诊断治疗思路和方法。在学习本课程前首先应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了基础医学才能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特点;在讲授本课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临床见习的时间接触病人,采集完整的病史,完成全面的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案。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因此学好内科学不仅对学习、掌握其它学科有所裨益,而且更是大多数病人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作好内科医生和进行临床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医疗作风,掌握必要的临床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内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服务于社会的临床医生。三、教学基本要求 在临床医学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授课条理分明,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结合国内外新动向、新成就,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篇 内科学绪 论目的要求:(一) 了解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二) 掌握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如何做好临床诊疗决策(三) 了解内科学的最新进展讲授内容:概述讲述内科学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联系基础学科知识重视临床技能的训练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如何做好临床诊疗决策重点讲述诊断内科疾病应掌握的原则医患关系内科学的进展与展望分述诊断方面的进展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讲授时数:2学时。讲授方法:讲述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决策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述临床工作中具体疾病的诊断思路来说明问题,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新进展应采用幻灯及图片更形象生动。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总 论目的要求:(一)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机理、诊断、防治概貌。 (二)熟悉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防御功能。 (三)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近代诊断方法。讲授内容:概述结构及功能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气管-支气管-肺段的分枝和分段,临床意义。2气管-支气管的解剖结构和防御机能:粘液纤毛运动,肺泡巨噬细胞,咳嗽反射,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免疫球蛋白及其他活性物质的作用。影响因素1.大气污染和吸烟;2.吸入变应原增加;3.肺部感染病原学的变异及耐药性增加。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共同性与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2.抗原皮肤试验。3.痰液检查。4.胸液检查和胸膜活检。5.影像学检查。6.支气管镜和胸腔镜。7.放射性核素检查。8.肺活检。9.超声检查。10.肺功能检查。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经综合分析,得出病因、病理、解剖部位和肺功能的诊断。 防治展望 1.预防:减少污染,戒烟,切断传染途径;强调早期诊断,以早期预防。 2.早期诊断技术:HRCT、CT肺动脉造影(CTPA)、PET、PCR及肺功能。 3.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指南的制订,推动诊断、治疗的规范化。 4.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5.呼吸生理和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呼吸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6.其他。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目的要求:(一)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二)掌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三)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讲授内容:概述 简述本病的发病情况。病因 微生物;物理、化学因素;过敏反应。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1血象。2痰液检查。3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须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等鉴别。治疗方法1一般对症治疗。2抗菌药物治疗。3对症治疗。预防1加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2改善环境,防止大气污染3. 清除病灶 讲授时数: 1学时。讲授方法:理论授课,结合病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诊断(包括分级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 概念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慢性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2.慢性支气管炎: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3.阻塞性肺气肿: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4.阐明 COPD 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及哮喘之间的关系。 COPD 的危害 1.COP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2.COPD的致残率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3.COPD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病因及发病机制1.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3.空气污染。4.感染。5.蛋白酶 - 抗蛋白酶失衡。6.其他因素。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理改变:.气道粘膜纤毛功能障碍;气道炎症;气道重塑;气道阻塞。病理生理早期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病变侵入大气道时,肺通气功能明显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肺组织弹性减退,残气容积增加,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出现呼吸功能衰竭。临床表现症状的不典型和普遍性,进行性加重的特点。1.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和其他症状。2.体征: 肺气肿体征 视、触、叩、听诊。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1.肺功能检查:强调肺功能检查在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疗效判断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 FEV1/FVC 、 FEV1% 预计值的临床意义。 2.胸部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确定有无并发症。 胸部 X 线:缺乏特异性,可出现肺气肿征象; 胸部 CT :不作为常规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科研。 3.血气分析:用于判断有无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类型和酸碱失衡。 4.其他:强调痰病原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1. 诊断:高危因素 + 症状 + 体征 + 肺功能检查(除外其他疾病)。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 COPD 诊断的必备条件。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 FEV1/FVC70%及FEV180% 预计值,可确定有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少数无明显咳嗽、咳痰症状,而肺功能提示有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除外其他疾病,亦可诊断 COPD。 2.COPD 严重程度分级:0V级。3.COPD 病程分期: 急性加重期:短期内出现咳、痰、喘或气短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可伴有发热; 稳定期: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 鉴别诊断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及其他原因所致呼吸气腔扩大鉴别。并发症 重点讲述严重并发症,如呼吸衰竭等见相关章节。1.慢性呼吸衰竭2.自发性气胸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一)稳定期治疗: 突出稳定期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支气管舒张剂的应用。治疗目标: 防治病因、缓解症状、减慢肺功能衰退、减少急性发作和医院就诊、改善生活质量。 1.健康教育 2.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包括短期按需使用和长期规则使用:2 受体激动剂:短效制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长效制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抗胆碱能药:异丙托溴铵、塞托嗅胺; 茶碱类:氨茶碱、舒弗美、二羟丙茶碱、多索茶碱。3.非药物治疗:长期家庭氧疗( LTOT ):指征、方法及目标; 康复治疗:理疗、呼吸肌锻炼、营养支持、气功等; 手术治疗:肺减容术、肺移植术.(二)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期的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2.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3.支气管舒张剂; 4.控制性吸氧: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5.控制感染:治疗的关键; 6.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可考虑短期使用。预防1.戒烟。2.避免暴露于危险因子。3.改善环境卫生。4.加强体育及耐寒锻炼,提高抗病能力。5.注意保暖,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讲授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缓解期及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的特点、诊断方法。 (二)掌握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要点,本病缓解期防治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三)了解慢性肺心病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的原理。 (四)了解本病是以肺功能不全作基本矛盾的全身病变,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讲授内容:概述定义、概况(发病率、年龄及病程);近年来国内防治研究进展及重大成就。 病因 1肺、支气管病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为最常见,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尘肺、肺部反复炎症。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柱和胸廓畸形。 3肺血管病,如过敏性肉芽肿症,血吸虫所致坏死性肺动脉内膜炎,原发性肺动脉高血压等。 4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发病原理和病理慢性肺心病是慢性肺部病变引起的肺功能不全作为基本矛盾的全身性病变,并具有复杂的(肺、心、脑、胃、肝、肾及血液等多系统损害)多变的(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特点。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1 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等。2 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慢支及支气管周围炎引起肺小动脉炎,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肺气肿肺泡内压增高、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受压造成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肺泡壁破裂造成毛细血管网毁损;肺血管收缩与肺血管的重构。 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的增加。 4.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病情进展肺动脉压持续增高、右心排血量下降、右室舒张末压增高,促使右心室扩大和右心室功能衰竭;肺心病时由于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相对血流量增多等因素,也可导致左心衰竭。 5. 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 临床表现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体检可有明显肺气肿征;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主要表现以呼吸衰竭为主,有或无心力衰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X线、心电图、心电向量、超声心电图、肺阻抗血流图及其微分图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验查,痰培养对急性加重期肺心病诊断、治疗有指导作用。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1977年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需与冠心病、风心病,原发性心肌病相鉴别。 治疗 1.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控制心衰;心律失常,加强护理。 2.缓解期:原则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 3.营养疗法 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预后反复急性加重,肺功能损害加重,预后不良,经积极治疗可延长寿命。 预防1.戒烟、防治诱发因素。2.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卫生宣教。讲授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支气管哮喘教学目的: (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并发症等。(二)掌握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和重度哮喘的治疗。(三)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讲授内容:概述本病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病因和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神经机制等因素相关。症状常见表现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等。体征支气管哮喘的体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症状、体征、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进行病情分度。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作诊断,必要时做支气管扩张试验和气道反映性测定。应与下列疾病鉴别:心源性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变态反应性肺浸润。分期和严重度分级1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2严重度分级:轻度、中度、重度、危重并发症1急性: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2慢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防治1消除病因。2控制发作:止喘药应用:拟肾上腺素类药物、茶碱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胆碱类药物。根据病情分度处理。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缓解期处理:锻炼身体;祛除诱因;吸入皮质激素;免疫治疗;色甘酸二钠和酮替芬等。3哮喘的教育与管理预后规范治疗,可减轻发作或痊愈。诱发哮喘因素持续存在,可使哮喘反复发作加重;有合并症预后较差。讲授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呼 吸 衰 竭教学目的:(一)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改变。(二)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三)熟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讲授内容:概述 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病因和分类1病因:支气管-肺疾患;神经肌肉疾患;胸廓疾患;其他病因。2分类;中枢性和周围性呼吸衰竭;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发病原理1.肺泡通气不足;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3.弥散功能障碍;4.氧耗量增加。病理生理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血液系统、细胞代谢和电解质平衡等的影响;二氧化碳潴留对这些生命器官以及酸碱平衡等的影响。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紫绀;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改变。诊断血气分析项目(主要是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和剩余碱)的临床意义和正常值。治疗1.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2.改善通气;祛痰平喘;呼吸兴奋剂;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3.控制感染;正确使用抗生素;4.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原理;5.脱水剂、利尿剂和强心剂的使用;6.肾上腺皮质激素;7.全身支持治疗;8.休克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处理。讲授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支气管扩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支气管扩张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方案。(二)熟悉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讲授内容: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1 气管肺组织感染;2 支气管阻塞;3 支气管先天发育障碍和遗传因素;4 全身性疾病。病理分为柱状与囊状,左下叶及舌叶常见。病理生理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率降低,肺内动静脉分流;肺循环阻力增高及肺心病。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肺部感染,慢性中毒症状。辅助检查X线影像学:轨道征、卷发样阴影;HRCT可以确诊。治疗1.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祛痰药物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应用;体位引流。 2.控制感染。3.手术治疗 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大咯血。预防 疫苗接种。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肺 炎目的要求:(一)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 (二)熟悉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讲授内容:概述肺炎的临床分类,指出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细菌性肺炎多见以肺炎球菌肺炎为代表;介绍葡萄球菌肺炎和克雷白杆菌肺炎;非典性肺炎以支原体肺炎为代表。一、肺炎球菌肺炎 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1.说明肺炎球菌的生物特性,分型和致病性;2.机体的抵抗力和诱发因素;3.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灰肝变期和消散期。临床表现1.典型的临床表现。2.严重的中毒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及末梢循环衰竭的症状。3.典型实变体征不多见。并发症近年来已少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症状、体征、血白细胞增多,痰和血细菌培养和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应与其他肺炎相鉴别。治疗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少见,治疗以青霉素G为首选,伴末梢循环衰竭者按感染性休克治疗。二、葡萄球菌肺炎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发病原理、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克雷白杆菌肺炎 说明克雷白杆菌的生物特性、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四、肺炎支原体肺炎 简介支原体的生物特性及致病性、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讲授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肺 脓 肿目的要求:(一)掌握肺脓肿的定义;(二)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掌握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治疗。讲授内容:定义病理 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坏死,形成脓肿。经气管排出,形成有液平的脓腔。治疗后完全吸收或形成瘢痕。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常为上呼吸道,口腔的定植菌,包括厌氧菌(90%)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其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分型1.吸入型:多为单发,与体位有关; 2.继发性: 3.血源性:肺外野多发性脓肿,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临床表现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细菌学;X线;纤维支气管镜。诊断与鉴别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血白细胞增多,痰和血细菌培养和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与细菌性肺炎、空洞型肺结核等鉴别。治疗原则:抗生素治疗和脓液引流。 1.抗生素治疗:吸入型肺脓肿首选青霉素或和林可霉素或甲硝唑;血源性肺脓肿选用耐-内酰胺酶药物。疗程812周,直到吸收消失或纤维化。 2 .脓液引流:雾化吸入;体位排痰 3.手术治疗。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气 胸目的要求:(一)掌握气胸的定义,分类和诊断方法。(二)熟悉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掌握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治疗。讲授内容:定义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类型自发性气胸:闭合性气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临床表现1.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健侧卧位及全身缺氧和循环障碍。2.体征:少量时呼吸音减弱; 量大时气管健侧移位,患侧隆起,叩诊为鼓音。影像学检查X线:可见气胸线,呈外凸弧形,CT对气胸、肺大疱鉴别有意义。附:气胸量计算方法:(单侧胸腔直径3-单侧肺边缘直径3)单侧胸腔直径3诊断与鉴别诊断X线示气胸线可确诊,危急时抽气亦可确诊。应与哮喘、肺气肿、急性心梗、肺栓塞及肺大疱等鉴别。治疗1.保守治疗。2.排气疗法:胸腔穿刺排气法; 胸腔闭式引流法。3.化学性胸膜固定术。4.手术治疗:胸腔镜;开胸手术。并发症及处理1.脓气胸;2.血气胸;3.纵隔气肿与皮下气肿及处理。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肺 结 核目的要求:(一)掌握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 (二)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讲授内容: 概述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结核病总的疫情虽有下降,但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区控制疫情不均衡,它仍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国十大死亡病因之一,应引起我们严重关注。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类型、生物学特性,兼及未分类分支杆菌。 感染途径:呼吸道为主。 人体反应性:免疫力及变态反应。 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生、变质)及转归,肺结核播散途径。 演变过程及常见类型结合我国肺结核分型、分期标准进行讲解。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全身、呼吸道)和体征,以及容易造成误诊的临床情况。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和解释。 2.痰结核菌检查。 3.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和正确运用。 诊断和鉴别诊断结合我国肺结核诊断的分型和分期标准诊断。应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癌相鉴别。并发症脓气胸、肺气肿、自发性气胸、肺心病、支气管扩张。治疗强调合理化疗是控制肺结核的重要手段。1. 常用抗结核药物名、剂量、作用机理,主要副作用。2. 化疗原则:从结核菌生物学特性讨论肺结核的化疗原则,短程化疗和间歇治疗的理论根3. 常用的肺结核的初治和复治化疗方案,手术治疗的现状。4.大咯血的治疗。 预防1. 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2.防痨措施:防治系统和登记管理; 早期发现,定期胸部X线检查的意义,重视病因就诊发现;卡介苗接种的目前地位;化学预防。讲授时数:3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 间质性肺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间质性肺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二)熟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三)了解何谓肺实质、肺间质;从肺泡炎至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过程。讲授内容:概述弥散性肺间质性疾病是一组侵犯肺泡,肺间质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有两百多种,大多数原因不清,发病机制不详,感染,肿瘤,理化因素,药物,胶原血管疾病,肉芽肿性疾病(包括血管炎),特发性等均是导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的原因。发病机制 肺实质是指各级支气管和肺泡结构。肺间质主要由肺泡、肺毛细血管和间质腔三部分组成。肺间质是指肺泡间,终末气道上皮以外的支持组织。弥散性肺间质疾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不同病种的肺间质纤维化改变都从肺泡炎开始,在发展和修复过程中导致肺纤维化的倾向有共同之处。分类 按已知病因或病因未名分为两类。也可以按肺泡炎症和免疫细胞比例不同分为两型,即中性粒细胞型肺泡炎、淋巴细胞型肺泡炎。诊断方法1.详细的职业接触史、用药史、既往病史。2. 胸部X线或CT摄片。3. 肺功能呈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4.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效应细胞总数和比例,生化和免疫成分测定等。5. 经纤支镜肺活检和开胸活检。6 .对可以引起肺部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的检查。一、特发性肺纤维化概述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弥散性间质纤维化,有急性型和慢性型,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1.隐匿性进行性呼吸困难为首要症状。2.两肺底吸气期velcro 罗音、杵状指和紫绀。3. 胸片示两中下肺野弥散性网状或结节状隐。4.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治疗1.急性病例糖皮质激素治疗。2.肺纤维化患者吸氧,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讲授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二)熟悉本病的病理特点。讲授内容:概述简述近十余年各国肺癌发病率概况和趋势,强调其重要性。病因尚未明确。吸烟,职业性或理化性致癌因子、工业废气、大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和营养均与肺癌的发生有关。病理及分类中心型和周围型:依据和意义。细胞分型。临床表现 强调早期无明显症状。阐述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肿瘤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的症状以及肺癌的肺外表现,如肢端肥大、关节疼痛、内分泌失调等。辅助检查1X线检查(包括CT和磁共振):肿瘤本身的征象;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征象;肺泡细胞癌(单个结节性、弥漫性)。骨质破坏、癌性胸腔积液和癌性淋巴管炎等。2.痰液脱落细胞检查(包括胸水脱落细胞检查)。 3.管镜检指征和适应症,重点介绍纤维支气管镜。4.浅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5.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检查和胸膜活组织检查。6纵隔镜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开胸探查术。诊断 强调早发现,发现高危群,TNM分期。鉴别诊断主要与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相鉴别。其他与慢性机化性肺炎、纵隔淋巴瘤、肺部良性肿瘤相鉴别。治疗强调综合性治疗的重要性。1.手术切除的指征(根治性、姑息性手术治疗)2.放射治疗指征、禁忌症、疗程、剂量和并发症的处理。3.肺癌化疗的原则。4.免疫疗法。5.中医治疗。6.综合性治疗的作用。预后 讲授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胸 腔 积 液目的要求:(一)掌握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鉴别诊断。(二)掌握结核胸膜炎的防治方法。(三)熟悉脓胸的治疗原则。讲授内容:概述 正常人胸膜腔的微量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平衡。病因和发病机理 胸水的发生机制。胸腔积液的病因,以结核胸膜炎最常见。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与原发病以及积液量的多少有关。辅助检查 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胸腔积液检查胸膜检查结核菌素实验等。诊断和鉴别诊断 从病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胸腔穿刺检查等作出诊断。漏出液, 渗出液, 恶性胸腔积液, 脓胸的鉴别诊断;肺炎旁积液、 癌性胸腔积液(血性、老年患者)、支原体、病毒和结缔组织病等所引起的胸腔积液及心 、肝、 肾病所致胸腔漏出液、胸膜增厚的鉴别诊断。治疗1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一般治疗;抗结核治疗;胸腔穿刺抽液;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对症治疗。2脓胸的治疗:控制感染;.胸腔穿刺排脓,胸腔冲洗给药,必要时肋间闭式引流;.慢性脓胸的外科治疗的适应症。3癌性胸水的治疗:局部化疗、免疫治疗和胸膜粘连等。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肺栓塞目的要求:(一)熟悉肺栓塞的病因、病理及病理生理。 (二)了解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三)掌握本病的治疗原则及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讲授内容:概述 简述本病的发病情况,了解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病因 肺栓子的性质、来源、可能产生的原因。常见静脉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液的瘀滞、静脉血管壁的损伤及高凝状态,并了解产生上述条件的原因。病理 注意肺栓塞与肺梗死的区别病理生理1. 呼吸生理的改变:肺泡死腔增大、通气受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低氧及低碳酸血症。2. 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体液因素与肺血管的阻塞。临床表现 1.急性大块血栓栓塞表现。 2.中等大小血栓栓塞表现。3.肺梗死表现实验室检查1. 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2.典型EKG表现。3.主要X线表现,包括CT肺动脉造影(CTPA)。4.肺V/Q显像的评定。5.肺动脉造影、DSA造影。6.肢体静脉超声检查和造影。7.超声心动图。8.血清学指标检查,如D-dimer等。诊断步骤与鉴别诊断 询问病史、发现可疑病人、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心肺疾病、CT肺动脉造影(CTPA)、选择V/Q显像及血管造影。治疗1.内科治疗 一般对症治疗;抗凝治疗: 掌握肝素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剂量、禁忌症及并发症的治疗;溶栓治疗: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掌握溶栓治疗的药物种类、作用机制、方法及剂量。2.外科手术治疗适应症。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1结合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临床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X线胸片等幻灯片)。 第三篇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目的要求: (一)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类型。 (二)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着重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应用。 (四)掌握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讲授内容: 病因基本病因(原发性心肌损害,心室负荷过重);诱因(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治疗不当、原有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病理生理代偿机制;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舒张功能不全;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 临床类型 1.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3.收缩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分级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分级方案(I级、级、级、级)。1994美国心脏病学会两级分级方案(I级、级、级、级+A级、B级、C级、D级)一、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头昏无力,少尿、肾功能损害。体征:肺湿罗音,原有心脏病体征,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2.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淤血。症状:消化道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征:水肿,颈静脉征,肝肿大,原有心脏体征。 3.全心衰竭: 左、右心力衰竭同时存在,常以一侧为主。 左心衰竭并右心衰竭时,肺淤血减轻。 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心电图检查、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病史、临床表现。 诊断内容: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改变、心衰分级。 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肝硬化、肾性水肿。治疗1.治疗原则和目的2.治疗方法:病因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二、急性心力衰竭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急性广泛心肌梗塞,急性瓣膜返流,血压急剧升高,严重心律失常,过量输血、输液等。发病机制:病因致心排出量急剧减少,LVEDP、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水肿。 临床表现症状: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烦燥、紫绀、咳嗽、泡沫血痰。体征:两肺湿罗音,脉细速,血压下降,奔马律,心源性休克。治疗1.体位、吸氧、镇静剂、吗啡、快速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快速洋地黄类药物,茶碱类。2.诱因、基本病因治疗。讲授时数 4学时讲授方法 1.授课时可用挂图、图表、帮助学生了解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临床类型。 2.授课时,可用X片、录相、幻灯片等帮助学生了解心力衰竭诊断,急性心力衰竭抢救原则。见习内容 1分配病例给学生,病种要求具有右心衰竭或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病因为瓣膜病(包括瓣膜狭窄、关闭不全)。 2要求采集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得出初步结论,诊断(包括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心衰分级)3讨论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4课后完成一份完整病历。 心律失常目的要求: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基本发病原理。 (二)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 (三)掌握典型的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讲授内容: 概述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生机制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心电图特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慢快综合征。心电生理检查固有心率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与窦房传导时间测定。治疗 心脏起搏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早搏心电图特征p波提前出现,QRS形态正常,不完全代偿间歇。治疗一般不需治疗。2房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治疗3心房颤动病因心电图特征f波;心室律不规则;QRS形态正常。治疗病因治疗;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4心房扑动病因心电图特征F波;心室律规则或不规则;QRS形态正常。治疗病因治疗;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三、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1房室交界区过早搏动;心电图特征QRS提前出现,逆行p波,QRS形态正常。治疗一般不需治疗。 2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心电图特征。治疗一般不需治疗。3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治疗病因治疗4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病因常无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表现起止突然,心跳快而规则。心电图特征治疗终止发作,预防复发5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PR间期短,QRS增宽,Delta波。预激综合征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治疗:药物、导管消蚀术、外科手术。四、室性心律失常1室性早搏病因心电图特征QRS提前发生,宽大畸形,继发性ST-T改变,完全代偿间歇。治疗2室性心动过速病因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肌缺血。心电图特征3个或3个以上室性早搏连续出现;QRS宽大畸形,继发性ST-T改变;室律规则;室房分离;常突然发生;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治疗:终止发作,预防复发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因临床表现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特征心室扑动呈正弦波,心室颤动时无法辨认QRS波群,ST段与T波。治疗:电复律。五、心脏传导阻滞1房室传导阻滞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超过0.20秒。(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型、型。(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病因治疗;第一度、第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慢者不需治疗;第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慢者:药物增加心室率,安装起搏器。2室内传导阻滞分类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与三分支阻滞。病因心电图特征治疗讲授时数: 8课时讲授方法: 1.授课时可用挂图、幻灯片或录相帮助学生理解心律失常发生机理及各种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诊断。 2.典型病例示教,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心律失常诊断及治疗原则。见习内容: 1分配病例给学生, 病种要求: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为冠心病、瓣膜病或严重心律失常(A-VB,SSS)安装埋藏式起搏器病例,或快速心律失常拟作射频消融或电转复病例。 2要求采集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及重点心电图检查,得出初步诊断,了解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起搏、射频消融、电复律。 3要求阅读常见心律失常并写心电图报告。4课后完成一份完整病历。心脏瓣膜病目的要求:(一) 了解风湿性心瓣膜病与风湿热关系。(二) 熟悉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三) 掌握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断要点。 (四)掌握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指征和禁忌证。讲授内容: 一、二尖瓣狭窄 病因和病理病理改变、病理生理分期 临床表现 症状:呼吸困难、咯血、咳嗽。 体征:二尖瓣狭窄的心脏体征及肺动脉高压、右室扩大的心脏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体征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重点:左房粘液瘤。 并发症 房颤、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右心衰竭、IE、肺部感染。 治疗 1.一般治疗 2.并发症治疗:大咯血、急性肺水肿、心房颤动、右室衰竭的治疗。 3.手术治疗: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闭式分离术,直视分离术,人工瓣膜置换术,讲授手术指征和禁忌证。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因和病理急性和慢性病理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