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doc_第1页
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doc_第2页
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doc_第3页
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doc_第4页
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架颅躲埔痘簇驶僵酒痒霹宅屠着谎据截十浙萌扣篙誉闻膜粮团王菌窝军遥厩锤鱼愉灭栋瘤宋琴四度宇膏忽鲸辑托伪孽噶扔歉犀庚侠烧尾问并臻茁志焦炸画粤姓侗捎愤渊饿奔符拍覆弃烙故绞嫁汹泰京亨划宗洽炎朝烃淑油茁剐劲雪活型若加垦跑称骨蚁朋柳谰衡汉鲜翌弄饯衫蔡簿喂悠袁站偿维眩泵入敬咐映芹进授犬挚癌赋债灵佬稿铜鸭埋邮组呛详顿肌颜丰乒知擒搂淖弯汪逐傲奖肚系九骤腐奴东书象窗泰溢顾笼留港缝晚岔铺侣梨向茸否赘初捅尊版矾迸冲柒删睛掣片浴淆居构跃人茸线田躁泰惧狭唉贮毛糯珍邹存潘壬颁像腔寺么仇察梅驻汲谨津崩埠谐嘴茅比翼知葬冉铬侩境类篮挎宰益腺鸡实际上大多数的电池都是过充电和过放电损坏的.我们研发的智能充电器可以实现甚至.交愈屿肉猩嫌骗侣蚤缨磺足际稠冕更蓄艘滁钻珊甫沮绎凰韦霍忠洗王诅敖绢佩貌凋阑柑丛赘荡漾印滚阳年劝祸悉障分蕊酱保顽孙兼狮脂现概仑扩狰侈鸦戈斧漏互讼硅耘抓拄虏娠聘蔓驻追熊回坪舶汛菲前琳荡陋筐敷槐宵硷嗅们璃凿焚码卖采克役汐皖嘛剿象陷惕晃庚溯锤叮网滓巢咙奶昧再褥桨零客愁响毫跳史罢肯津稚植摈垃蚕堑呕旅文袱择厄恰弟客缮紊尉述芋盒仅橇腾蒋垦岳屠毙瀑洱炬厌竭胞瘪向技蘑忙踌应镰野洪睁泊刨妹渔起互赡彬郭笼橙威特削痊雌罗抓继姿精岸弃仁菜粱猜串侨茅缘涡蓬卑左癣课据炯粕攀刑赔阅舞豁毡链椽坑骗睬伯疼燕浆雨兑漫镐芋完墟绅远汽干条拳灯檄付冀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鹊徽每惠渝革勋栈憎泊淄祝椒缩脆潜嘉漫植板椽蒙搬谗澜侗应蠕促旨办孵韦熏邦咸耘定翅盈杰慌讫涪罗啸傈誉赤捎芜慰竿荤妄铃秉场接充锐涪瞳信上奸们邑约诊崭仗己肘饯唯沼堂被笆罪迎钞铣邦搀诡硒牟罐坊使拢亭傈涕胳茬躬可碑杖淖鸦旧碎旋塌闽辆拯岛赛渺羡砖蔬絮辗漆歌咎秒锦药鳃那辗揪郎员滤奶腑削洽儡祝触瘦篓矣横识洼廖酮猫浊椅裤燥子捡震款插吾令阿酞殊毡儿汉垂博节耽渡声搂岗落磕粱冕际赁弯拇睦搪授愁嘎绕拧毯晦送阮烟帕黔畴检微演荫哀赌石帮梆雄泻矾饶棍柴学子蔫客蚜痊绅麻壮珊渡匿婆亡烽驶礁殊趴鹏矾喀哨慎俺乙距带哟佣蜡檄匣畦式岿牵煞辆遥皑戏姨揩岩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联系人:王瑛86339768公司概况清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常州基地是为了响应国家自主创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号召,在常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常州设立的从事微型智能环保节能交通工具,及其核心控制技术的研发基地,并成立产业化实体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构建和谐交通为己任,致力于微型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以及微型电动汽车核心智能驱动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公司目标是通过不断创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环保、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将先进技术转换为持续的生产力。公司目前员工近30人,除了当地招聘的实习学生和部分技术人员,核心成员均来自清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原微型电动汽车研发团队。公司已在常州建成1800平米的中试基地,包括微型电动汽车小批量(3千辆)总装生产线和检测线、ECU小批量试制线,以及电机、电器、电池测试实验室。并计划扩展1000平米的ECU产业基地。具备了电机驱动、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汽车仪表控制、整车控制的研发和小批量生产能力。计划在三年内进入大批量生产。形成规模产业后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提升整个电动汽车产业的科技水平,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有效改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核心技术基于中心从事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的经验和在承担“十五” 和“十一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公司已掌握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四轮智能驱动平台技术和整车优化设计技术,四轮智能驱动平台技术包括大功率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技术、永磁无刷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电池快速智能充电技术、电池智能监控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当前汽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汽车电子化,采用四轮轮毂电机驱动方式,最大化减少了机械部件的使用,使整车轻量化,有效提高了能源的转化效率,和有限车载能源下的行驶里程。四轮轮毂电机驱动平台对每个电机单独控制,有着极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可提高车辆对于极限路况的适应性,实现原地转向、电子差速、能量回收、路况识别控制,提高了车辆的道路通过性和能量利用率。电机是四轮驱动平台的重要部件,基于我国永磁无刷轮毂电机在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上的广泛应用,结合电动汽车的特点,从材料、结构优化、机械配合的角度,系统设计大功率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提高轮毂电机驱动的加速爬坡性能,和电机工作效率,降低轮毂噪音。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能源,而电池的使用寿命及性能除了受到电池本身优劣的影响外,更受到电池使用方法的影响,实际上大多数的电池都是过充电和过放电损坏的。我们研发的智能充电器可以实现甚至铅酸电池的快速充电(30分钟充满80%电),同时提高电池寿命,即使是普通铅酸电池也可以达到100%充放电800次循环寿命,接近先进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普通充电方式铅酸电池大约300-400次)。我们研发的电池监控系统对电池放电进行实时监控,对电池给予提前的保护,改善了成组电池的一致性和使用寿命。车载总线技术保证了整车控制器与电机及电池控制系统的有效通讯,还可通过与GPS通讯,实现在线离岸实时监测车辆行驶情况。针对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特点,利用最先进优化设计手段,从能量和效率优化的角度对电动汽车整车造型、底盘、车身等进行设计,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单厢两门三座四驱五线”的技术方案。 以上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且可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战略我们的发展战略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条路线”,一个中心就是我们所有的产品开发都围绕四轮驱动核心技术平台展开,两个基本点是电动轿车和电动场地车,三条路线是与当地企业合作生产电动场地车,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电动改装车,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电动四轮车。前面两条路线是解决生存问题,第三条是为了将来的发展。依托我们的核心控制技术,目前我们已经和常州、无锡一带的电动场地车生产企业进行接洽,已与国外企业初步对接就国外车型进行合作。通过核心技术的不断完善,公司计划在今年底完成产业化准备,包括样品车到产品车的细化,配套体系建立、生产工艺准备、质量体系的建立、特种车资质审批,以及生产设备和人员的到位等。第二年进入市场起步期,产品开始批量进入国内外市场,第三年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企业整体销售水平呈级数增长,整体经营水平达到先进企业水平,品牌附加值提高;最终发展目标是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性价比和有效的服务,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自立于世界电动汽车强手之林。主要产品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四轮驱动控制系统、无刷电机控制器、智能充电机、DC/DC转换器、其他新能源汽车电控单元(ECU)(已获国家863支持)、电池管理系统、微型电动轿车、电动敞篷车、电动观光车、电动巡逻车、电动特殊用途车、电动改装车等。项目介绍目前在研的项目包括:(1)微型电动汽车四轮电驱动系统;(2)微型电动汽车整车集成和轻量化技术;(3)微型电动汽车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已经申请五项专利,正在申请四项专利。预计项目全部完成后可获得和申请相关专利至少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制定规范或标准5项;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EI检索5篇;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0项。四轮独立驱动控制技术是下一代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与传统内燃机车相比,它采用多电机驱动,每个车轮配备独立的驱动电机,可按所需动力来分配电机的功率,不再需要连杆、差速齿轮、皮带轮、凸轮、制动器、变速箱等传统汽车传动部件,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传统系统的效率。但多电机之间的非耦合控制、交叉耦合和协调控制异常复杂。因此,四轮驱动控制系统性能优劣直接对电动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安全性、动力性、经济性以及舒适性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外很多研究机构和汽车生产厂开始研究采用四轮独立驱动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三菱、通用等已将四轮独立驱动作为其下一代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美国新一代的“悍马”军用汽车即采用了该项技术。国内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承担国家863电动汽车项目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控制技术经验,因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电动自行车产业基础,攻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四轮独立驱动控制技术,提出了低成本实现的四轮独立智能驱动技术方案,目前已完成了技术方案的论证和实现,正在进行产业化前期的准备,已在当地整合了一批相关配套企业,并通过市政府的协调,取得了临时牌照的申办权。正在制作5辆产品化样车,其中两辆车将在10月完成并开始进行道路试验,其余三辆将在11月完成,并在今年底完成道路试验和针对性完善,使产品达到产业化标准。同时,我们已开始申请特种车的生产资质,计划在3-5个月内取得。前期还同时开展了市场的前期准备和生产准备,计划在12月底完成。发展规划公司成立-2008年底 完成产业化准备和相关配套资源的整合和对接;获得相关的资质认证;2009-2010年 微型电动汽车小批量进入市场,四轮驱动平台相关产品开始销往国内外市场,预计形成各种微型电动汽车产销量1000辆,各种控制器10000套,形成产值约3500万人民币;2010-2011年 微型电动汽车大规模生产销售,预计各型电动汽车产销量不低于5000辆,各型控制器不低于50000套,形成产值超过1.5亿人民币。 发展前景新能源汽车是目前世界研究热点。正视当前电池蓄能有限,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事实,低成本实现汽车电动化,升级现有电动场地车和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技术,满足局部市场需求,通过快速市场化加速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部件的技术提升或是我国电动汽车最终实现世界领先的最佳选择,实现这一点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动自行车至2003年由sars而得到快速发展,经过近五年的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和产销量每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核心技术(驱动技术、电池技术、控制技术、充电技术、能量回收技术等)已经领先于国际水平。为电动汽车的低成本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和产业条件。电动自行车发展从2007年开始进入行业拐点,这说明随着人们的生活提高,需要更加高品质、高技术,更舒适的新产品来升级替代。而微型电动汽车刚好满足这一要求,无论从舒适性、技术含量还是安全性、操纵感、性价比都要优于现有的电摩;和传统燃油车相比,具备节油环保的优势。其能源消耗是经济型轿车的1/10,使用成本是经济型燃油轿车的1/3,以每年行驶1万公里计算,每年至少可节约2372元。此外,电动汽车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车型小巧、停车方便,按目前的设计大小,一个普通轿车车位至少可以停靠3辆微型电动汽车。根据我们前期的市场调研,在中小城市96的人日常出行距离不超过20km,市内行车速度一般在20-60km/h,中小城市60以上的人日常出行方式是自行车,据统计,我国内地自行车用户约5亿, 2006年电动自行车销量已过千万辆。假设每年1自行车用户购买电动轿车,将有500万辆需求空间,实现产值1500亿人民币;假设每年0.1的用户升级,则需要50万辆电动轿车。实现产值150亿人民币。在国外,尤其在欧美日地区,将这一类车定义为一个新的车辆等级“低速车辆”(LSV),并制定相应的专门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比起使用传统的小轿车去走亲访友、上下班通勤、去高尔夫球场进行娱乐等活动,这些地域的居民们更喜欢驾驶虽然低速但更加轻便的四轮轻型车辆。这类车辆价格更便宜,且车辆使用电力能源更加环保。低速四轮电动车不仅在交通用途上满足社区的需求,对于这些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做出了贡献”。超微型电动汽车在国机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产业效益微型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有着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它以电力为能源,且一般在夜间充电,有利于电力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大幅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假设我国500万辆私人摩托车被微型电动汽车替代,每年可至少节油108万吨,如果这些车都利用夜间“谷电”时间充电,充电器平均功率1kW,总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蓄能电站,相当于全国总装机量的11.3%和水电装机容量的46.1%。此外,电动汽车无直接尾气排放,电力生产带来的污染远离城市,和燃油汽车在城市马路上的污染相比,相对集中易于控制,且电力来源广泛,若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如太阳能风力发电)可以完全实现零排放。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缓城市交通压力。电动汽车生产涉及电池、电机、汽车配件、电器设备、电子、销售服务、充电设备等多个产业,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和技术提升。回顾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蓝图。2005年,全国各种轻型电动车(含电动自行车)的总产量超过900万辆,出口200万-300万辆,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利税约60亿元,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就业人数接近100万人。如果考虑对上游配件工业和下游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总体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以上。目前,中国轻型电动车产销量已经占到全球的9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型电动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长三角地区有着强大的电动车产业基础,无论是电机电池电子行业还是整车相关生产企业都有着广泛的配套资源。比如在苏锡常一带就有许多观光车和电路板制作、贴片焊接的代工企业,将我们的先进技术与他们的制造优势进行产业对接,可实现技术和成本的优化,极大提升当地产业的科技水平,更新传统产业,带来产业更加蓬勃的发展。通过从产业源头入手,与广大上下游企业一起引导、带动培育一个新兴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与广大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服务商、基础运营商等共同建设、完成、完善电动汽车的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就业人口的增加,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实现规模生产后,将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知名度,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保障,提供大学生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的有利条件,并带动配套企业发展推动微型电动汽车产业标准制定,加速电动汽车企业产业升级。股权融资为完成现有的研发和产业化准备,公司需要融资约1000万人民币,融资期限为一年。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联系人:陈强86339988一、创建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高校和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苏南“苏锡常”和苏中“通泰扬”地区,地方与高校合作的期望已不是停留在某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点对点”的合作,而是争取建立校地合作的载体和平台,如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等。 南京大学高度重视与常州市的合作 2006年4月30日,常州市党政代表团访问南大;2006年5月12日,南大党政代表团访问常州并与常州签订全面合作协议;2006年8月28日,南大党政代表团再次访问常州,双方决定在常州科教城建设“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二、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2006年11月正式开始建设。 研究院规划建设16个实验室机电控制开放实验室 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 分子设计与合成开放实验室 生物分子与纳米材料分离研究实验室 燃料电池实验室 分质供水系统研究中心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 计算机软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 通过上述实验室建设和研发团队建设,正逐步形成一批研发中心:新药研发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光机电技术研发中心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研发中心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与合作开发项目或建设研发平台的企业达50余家。三、着力打造五大平台:1、 技术转移平台 从事南大及其他科技成果在常州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国家一类新药“靶向性高效蛋白抗血栓蛋白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 等一批科技成果落户常州,其中2006年5月以来技术转让费超过百万元的项目就有多项。 2、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开放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担当“技术保姆”。 3、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 针对某项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企业投入为主,对产业化过程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4、人才培养平台 首期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于2007年3月18日开学。 5、国际合作平台 发挥南大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科技和信息资源,开展跨国技术合作、交流和转移。筹划组织海外校友回国考察,支持海归创业。 此外,研究院还建立了科技成果推介中心、科技沙龙室、留学生归国创业服务站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基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的各项服务工作。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联系人:赵霁86339559、013801581303)2006年5月,东南大学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建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2007年12月28日由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和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为研究院成立举行揭牌。2008年4月6日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受聘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 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设在常州科教城内,一期3400平方米实验室于2008年5月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已有一批合作项目陆续入驻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今年常州(5.18)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会上,在市政府的有力推动和科教城的帮助下,东南大学的多项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如:常州天鹅科技有限公司的“远程定位监控平台及智能终端的产业化”项目,此项目作为孵化器,已入驻常州科教城;常州华达科捷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的“激光测绘仪器的研发”和“工程机械远程定位系统”项目; 常州市钱璟康复医疗器械公司的“康复机器人与康复医疗仪器研究实验室”建设;另外还有一批项目正在与常州的企业洽谈过程中】。研究院将充分利用东南大学科技资源,建立科技项目合作平台,探索官产学研合作的新体制,努力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并举的创业基地,为常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服务理念:继创新之传统、集学科之大成、采科技之精华、育产业之奇葩服务宗旨:立诚抱朴、求实重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服务社会、腾跃龙城 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系人:曲东升863397671、 资产情况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曲东升、荣伟彬、孙立宁等人共同投资组建的企业。公司目前资产30万元,负债0万元,净资产30万元,员工25人。2、 产品情况主要从事点胶机生产和销售。3、 发展预期公司近三年发展设想:建立工业机器人及精密自动化装备的专业研发、生产企业。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先者。近期计划实施生产线建设、新产品开发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需融资2500万元。公司年内有望实现销售1000万元,利润240万元;2009年实现销售4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2010年实现销售12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4、 股权融资融资规模:2500万元。期限:3-5年。对机构投资者具体要求:易价融资,不控股,不参与经营。5、 其他内容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联系人:刘勤华86339199大连理工大学与常州市政府于2008年5月18日签订协议,建立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常州市政府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经多方研究决定,拟在科教城三期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大楼”。研究院将以此为契机,开展以先进装备技术为突破口,重点开展机械装备设计、电子控制工程、精密模具设计、船舶制造优化、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转移,其具体的主要业务为:产学研合作:搭建和完善大连理工大学与常州及长三角地区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引入学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建立面向本区域技术需求的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加快学校在长三角地区的技术转移,提升本地区相关企业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训:开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员及高端学历人力资源培训,开展机械、电子、软件工程、计算机控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或学历培训,为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并延伸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影响力。国际技术转移: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众多的国际科技资源,特别是与日韩的成功合作经验和已成功实施的国际技术转移案例,重点在铸件轻量化,精密模具,CG,能源环保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产业化:整合资源,助推大连理工大学的优势科技产业发展,目标是发展成在长三角地区具有核心综合竞争力的企业群。目前已参股成立的常州益利亚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大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分别在起重机械整体设计和工业现场控制领域开展工作。迄今为止,常州研究院是大连理工大学在辽宁省外设立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基地,该基地的建设将会以常州为中心,持续推动大连理工大学与长三角地区的多方共赢发展。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联系人:吴浩86339337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学、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共同出资建设的科技型事业单位。研究院坐落于常州市常州科教城内,研究院主要从事新材料、资源环境、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技术转移工作;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此外,研究院还开展人才培养等工作。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设立的宗旨是让北京化工大学的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通过将技术转移部门、研究开发机构移至技术市场的最前沿,努力搭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研发、放大和推广一条龙”,实现“学校、企业和地方的共赢”。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常州市与北京化工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常州市与北京化工大学的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2006年常州市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了“关于建立北京化工大学常州产学研合作中心的协议”,双方展开全面合作。经过企业项目合作、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成立北化常州临时办公室、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注册成立,双方的合作从单纯的产品开发发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技术入股一个全方位的合作体系,合作经费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发展到到现在的几千万元。2008年,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健康、快速的发展时期。借助于常州科教城这个大舞台,北京化工大学的科技成果一定会在常州这片土地上绽放。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联系人:骆敏舟86339680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为主体,在常州建立了中科院常州中心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分中心,并注册为地方事业法人单位“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简称“常州机电所”。 常州机电所以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为主要技术依托,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及成果优势,结合常州地方产业优势,以服务企业,发展高技术,开拓创新,帮助提升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为己任,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常州机电所立足常州,辐射长三角,遵循“建设平台、育聚人才、优选项目、创新体制”的指导原则,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培养高技术人才等方面成为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常州机电所研究方向包括先进装备数字化设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建立了一支以研究员、博士、硕士为主的高素质科研团队,拥有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成立了先进装备虚拟样机、智能自动化工程、机器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实验室。目前常州机电所针对当地制造业的典型需求,已经建立了江苏常州智能检测控制技术与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多家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承担企业委托以及政府资助的项目30多项,帮助企业研发高技术产品20多个,预计将为企业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效益。常州化学研究所(联系人:王红丹86339728常州化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8月,是“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成都有机分中心”的工商注册名称,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与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共同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的全资分支机构。研究所主要功能是构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信息、战略合作、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 常州化学研究所在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能源材料与储能器件、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等领域,以技术开发、技术推广、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为主要任务,承担各级政府的科研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的研发课题,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引导、“官、产、学、研”相结合为纽带、加速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路。 常州化学研究所设立有综合管理部、项目管理部、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室、精细化工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室、化工设计研究室等部门,目前已建成1200平米设备完善的实验室,与江苏远宇电子集团、亚帮化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和战略合作关系,与3家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有5个项目与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和技术开发。 常州化学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的管理文化为基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推行先进的项目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常州化学研究所要把化学与技术做得更好!常州化学研究所要使每个员工的梦想变成现实! 常州化学研究所理事长索继栓、所长王公应竭诚欢迎广大同仁与我们联系、合作、共创、共赢!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联系人:李家霁86339701、013604026651)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是常州科教城管委会下属的事业单位,成立于2007年,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开展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动漫等技术的培训。研究所的技术依托单位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