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在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因子分析在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因子分析在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因子分析在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因子分析在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因子分析在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学生姓名: 马小伟 学 号: 1405060207 专 业: 统计学 班 级: 1402班 指导教师: 马丽娜 完成日期:2017 年 5 月 23 日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诚信责任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特此声明。论文作者签名: 路晓敏 日 期: 2016年3月20日 因子分析在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 内 容 摘 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偏重与经济总量有关的数据。本文对陕西省的10个地级市2014年12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4年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反映陕西省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现状,为今后各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运用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等相关知识,结合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环境和陕西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因子分析对陕西省各市的部分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陕西省各市在经济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因子分析 地级市 经济发展 Factor analysis from city to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AbstractCitys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is the cities with all strength, potential and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us and influenc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should be emphasis on and economy related to the total amount of data. This paper described by studying the Shaanxi province level city economy, the economic factors, factor analysis to obtain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speculate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belongs to city, provide guidance for development of each prefecture jurisdiction. Statistics, this paper USE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lated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atus quo, analysis of the citys economic indicators in the provi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y to us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of the province belongs to European city encountered problems, and the schematics of the targeted for countermeasure research.Key words:Urb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factor analysis prefecture level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I目 录绪 论1(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二)研究现状1(三)研究内容1一、陕西省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现状2(一)综合经济实力的含义2(二)陕西省综合经济发展现状3二、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3(一)因子分析的思想3(二)因子载荷的求解4三、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因子分析5(一)数据的引入5(二)数据的分析6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6 2.因子分析7 3.因子得分10 4.结果分析12四、结论及建议13(一) 结论13(二) 建议13参 考 文 献14致 谢151绪 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一举成为GDP第二强国,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得到质的飞跃。自2000年以后,我国市场经济水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增长,特别是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增长,非常可观。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成熟,其资源配置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那些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二)研究现状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研究方法已逐渐成熟,也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文1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2000年各区县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通过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以综合因子和第一主因子的得分大小作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的度量,给出了重庆市2000年的各区县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次序,并对各主因子的得分情况给出了相应评价;文2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反映河北省11城市的经济实力的13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三个因子,并根据因子得分和权重,算出综合得分,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各市经济实力排名,并给出了经济发展对策;文3根据20002003年江苏省13个主要城市数据,通过建立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江苏省13个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通过在第一全局主平面图绘出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时序历程,可以直观看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城市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但发展速度逐年减慢;文4指出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西部与东、中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差距,选取反映西部经济发展状况的10个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6年西部12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客观反映西部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5为山西省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0.0,对山西省主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山西省能源优势,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山西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文6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区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问题,并提出了反映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9项指标。研究结果反映了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为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文7讲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后面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三)研究内容11本论文的主要基本思路是:本文主要是对2014年陕西省的各个城市的指标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并且对研究数据中的10个城市做出详细的了解,并且还要做好及时的总结工作,最后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主要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详细的介绍了本文发展的研究背景,并对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最后对论文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意义做出阐明。第二部分:发展现状。主要介绍了陕西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含义,并且对本文的参考文献进行了部分借鉴说明。第三部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具体是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 就因子载荷的求解以及因子分析的思想加以阐述。第四部分:数据的引入和分析。本文主要是引用2014年陕西省的各城市指标,并对其中的12个指标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底常住人口、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出口总额、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12个指标。第五部分:结论。主要是从研究结论,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两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梳理,并提出了合理建议。1、 陕西省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现状(一)综合经济实力的含义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目前普遍采用的定义是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提出的关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它反映的是一个国际中心城市参与竞争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这个定义上看,评价城市综合综合经济实力应偏重与经济总量的数据。黎永林和林燕华曾经提出要“科学地反映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仅用几个指标体系是不够的,必须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准确地反映现代化城市的整体功能”。基于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包括35个指标的体系。具体计算时,先给所有指标以权系数,再根据该城市目前已完成的战略目标进行评分,最后加权得出总分。这种多指标衡量的方法,虽然考虑问题更加细致与全面,但也有其自身的缺点:一是选用指标过多,计算繁杂,并且随着学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相应地提出了含有更多指标且更庞大的评价体系;二是在评分之前对个指标进行的赋权的方法偏于武断,客观性较差,指标之间往往相关密切,信息多有重叠;三是一些指标难以量化,只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实际评分操作中部分数据只能通过其他方面的考量来获取或者无法获取。(二)陕西省综合经济发展现状陕西位于我国中北部地区,该地区矿产丰富,民风淳朴,拥有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该省面积高达20万平方千米,人口接近4千万,其行政区划包括十个地级市,此外还拥有国家级农林产业开发局,是该地区农林经济的先锋。该省份教育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有近80所高等学府,在校生逾一百万人,为该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基础。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两院院士49人。工业基础较好,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八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规模和产值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1家,省级的各类开发区17家。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8种,其中己探明储量的矿产93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64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42.5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旅游资源富集,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为了响应十八大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激活“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力,推动我省经济走向新的高峰,陕西省省政府出台了“一带一路”行动规划,并且将此计划传达到各市政府,该计划要求所有市、区努力发掘自身潜力,激活经济动力,争取所属地区经济推向新的高度。陕西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对象之一。陕西省一共有10个地级市,传统上将这10个地级市划分为三个区域:陕南地区包括中,安康,商洛,渭南,铜川;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延安;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经济发展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课题,它是关系着老百姓民生是否落实,养老体制是否完善,企业未来发展开拓方向的重要基石。2、 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一)因子分析的思想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因子分析模型主要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将一些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将其归结为少数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依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因子是本次分析的基本思想,本次研究使不同组之间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而同组内的变量之间则相关性较高。通常来说,每组变量就是代表着一个基本结构,同时,采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对其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成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某一具体问题,原始变量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与公共因子无关的特殊因子,另一部分是少数几个不可测得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一般因子分析模型: (1-1) 称为因子模型。其矩阵形式为: (1-2)其中 为因子载荷矩阵, (1-3)是一个维向量,是一个维向量。 为了本次研究能够更加方便,并消除由于数量级不同以及观测纲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将本次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标准化处理之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为方便,把原始变量及标准化后的变量均用表示,用表示标准化的公共因子。因子模型的假设:(1)是可观测随机向量,且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且协方差矩阵与相关阵相等;(2)是不可观测的变量,其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即向量的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3)与相互独立,且,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 (1-4) 即的各分量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二)因子载荷的求解因子分析可分为确定因子载荷、计算因子得分、因子旋转三个步骤。本文用主要是采用主成分法确定因子载荷,设,因子载荷矩阵的一个解为 (1-5)其中,为样本相关阵的特征根,为对应的标准正交化特征向量。3、 陕西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因子分析(一) 数据的引入本文所采用2015年陕西统计年鉴上公布的所有城市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选取了12个指标。这12个指标分别为:是年底常住人口(万人),它反映了在家居住六个月或全年经常在家的人口数,和经济生活连成一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越好年底的常住人口数量越大;是生产总值GDP(亿元),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财富与国力,也表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前景;是财政支出(亿元),是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向有关部门进行支付的活动;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亿元),反映了单位在报告期直接支付给单位人员的劳动报酬,侧面反映了城市的综合经济情况;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表示城镇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的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收入;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表示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总量;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表示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了企业的效率,关系着经济的发展;是进出口总额(亿元),它可以观察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反映各行业通过商品流通向居民和社会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本文通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的10个城市进行分析,由此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我省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具体数据如表2-1:表2-1 2014年陕西各城市部分经济指标数据表(万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西安862.755492.645903.98583.78819.531106.57铜川84.51325.35327.6222.068353.67宝鸡375.321642.92105.5978.05235.6174.59咸阳495.682085.152492.4385.46272.43228.66渭南534.31423.751765.6267.46293.41198.62延安221.431386.091541.07168.1310.41187.95汉中343.151002.83845.0440.89234136.8榆林338.392920.581647.03267.85423.31241.67安康264.2689.44605.5628.08204.7374.48商洛235.08574.99625.1529.03163.1471.05续表2-1 2014年陕西各城市部分经济指标数据表2014年(元)(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西安3610014462367.214420.061532.153093.89铜川27237916941.88565.911.3696.64宝鸡315609421280.92274.9752.43539.66咸阳315309612559.993002.0535.38528.84渭南267258534384.461959.3214.16441.97延安305889779203.21708.567.13218.24汉中246057933325.5873.566.37281.64榆林296659730250.033449.192.93374.73安康250117468163.74787.962.17193.18商洛247277035165.91634.122.46136.92 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5)和(二) 数据的分析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数据导入并在因子分析的描述统计窗口中,选择相关矩阵系数,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2:表2-2 相关矩阵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1.000.861.919.750.858.868.660.736.719.802.802.873X2.8611.000.949.963.975.944.837.915.475.935.867.913X3.919.9491.000.896.929.961.875.925.548.875.907.955X4.750.963.8961.000.976.948.795.926.259.841.896.907X5.858.975.929.9761.000.959.760.888.409.861.893.923X6.868.944.961.948.9591.000.778.929.374.788.978.991X7.660.837.875.795.760.7781.000.915.430.871.697.755X8.736.915.925.926.888.929.9151.000.317.832.881.905X9.719.475.548.259.409.374.430.3171.000.610.242.363X10.802.935.875.841.861.788.871.832.6101.000.660.746续表2-2 相关矩阵X11.802.867.907.896.893.978.697.881.242.6601.000.988X12.873.913.955.907.923.991.755.905.363.746.9881.000从表2-2中可以看出,原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基本都大于0.3,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由此可见数据可以用因子分析方法做数据处理,更有力证明了分类结果的有效性。2.因子分析为了得到可以反映包含大量信息的公共因子,本文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的抽取窗口的主成分分析法中选择分析相关性矩阵,并输出未旋转的因子解和碎石图。表2-3 解释的总方差成份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 %累积 %合计方差的 %累积 %19.97883.15383.1539.97883.15383.15321.1119.26292.4151.1119.26292.4153.5494.57996.9944.2572.13999.1335.051.42399.5556.027.22899.7837.023.18899.9728.003.02399.9949.001.006100.000107.254E-166.045E-15100.000111.455E-161.212E-15100.00012-1.508E-16-1.257E-15100.000从输出结果中的因子分析解释总方差表(表2-3)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第二主成分初始特征根大于1,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153%和9.262%,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2.415%,因此取出的两个主因子基本上包含了12项指标的大量信息。 观察各个特征值,一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另外还可以绘制特征值个数与特征值的碎石图,如图2-1所示,并通过观察碎石图确定因子数。图2-1 碎石图从图2-1中可以看出,第一个点到第二个点明显下降,由第二个点之后开始变得平缓,可以粗略判断提取两个主成分是合理的。表2-4 成份矩阵成份12X1.897.306X2.982.004X3.988.064X4.948-.235X5.967-.079X6.977-.151X7.863.040X8.945-.174X9.495.855X10.898.247X11.916-.285X12.958-.157表2-4显示了12个原始变量未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此时,我们得到的初始因子解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是很突出,容易使因子的意义含糊不清,不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对初始公共因子进行线性组合,即进行因子旋转。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得到旋转后特征根及累计贡献率(表2-5)及方差最大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2-6)。表2-5 解释的总方差成份初始特征值旋转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 %累积 %合计方差的 %累积 %19.97883.15383.1538.43370.27270.27221.1119.26292.4152.65722.14392.4153.5494.57996.9944.2572.13999.1335.051.42399.5556.027.22899.7837.023.18899.9728.003.02399.9949.001.006100.000107.254E-166.045E-15100.000111.455E-161.212E-15100.00012-1.508E-16-1.257E-15100.000从输出结果中的因子分析解释总方差表2-5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第二主成分初始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9.978,解释原有12个变量总方差的83.15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153%,远大于第二主成分,说明第一主成分包含了大量信息且极具代表性,第二主成分特征值为1.111,解释原有12个变量总方差的9.26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415%。其余数据含义类似。在初始解中由于提取了12个因子,因此原有变量的总方差均被解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100%。“旋转平方和载入”描述了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到:由于指定提取2个公共因子,2个公共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2.415%。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本文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解,并绘制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分析结果如表2-6所示,由表可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第1公共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第1公共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在第2个公共因子上有较高载荷,可解释为基础材料生产量。与旋转前相比,因子含义较清晰。表2-6 旋转成份矩阵成份12X1.687.653X2.891.414X3.871.471X4.959.182X5.911.332X6.950.271X7.767.397X8.931.237X9.093.983X10.712.600X11.952.124X12.936.258 由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2-6),得到陕西省各市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模型:3.因子得分最后,计算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国家的综合得分,即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中,用回归的方法计算因子得分并保存为变量,得到运行结果并计算综合得分,结果见表2-7:表2-7 因子得分及排名表城市排名西安2.715180.300872.1367021榆林0.243350.081230.2045052咸阳-0.596931.967270.0174623宝鸡-0.140880.28035-0.039954延安0.07696-0.53044-0.068585渭南-0.530230.90005-0.187536汉中-0.640540.14662-0.451937安康-0.44987-0.72857-0.516658铜川-0.16043-1.64943-0.51729商洛-0.51662-0.76794-0.5768410得到各个样本因子得分后,就可以对样本点进行分析,可以用因子得分值代替原始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或者回归分析等。同时,还可以在一张二维图上画出各数据点,描述各样本点之间的关系。以因子得分为X轴,因子得分为Y轴,画出各城市因子得分的散点图2-2:图2-2 因子得分散点图由此可直观的描述原始数据的分布情况。4.结果分析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主要由地方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九个指标决定,这九个在主因子上的载荷均在0.85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活动中的盈利能力。此外,年底常住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对的贡献率相对也较大,这也是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的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反映城市收支情况的指标,是反映人口流动情况,反映了城市发展规模,在我国现今的收入分配格局下,政府和居民是在分配收入的获得大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国民收入水平,因而为反映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共因子。第二个主因子由于仅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上的载荷较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反应的是一定时期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也是为所有其他产业提供最基本生产材料的第一产业,是反映城市根基水平的公共因子。城市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就不能忽视降低生产成本或加大基础材料生产。结合各个城市在两个公共因子上的综合得分,对各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城市经济规模因子上得分最高的前两个城市依次是西安、榆林,并且它们的因子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这就是说,就城市经济发展规模而言,西安、榆林是我省最大的城市,且其规模远大于其他城市。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城市有汉中和咸阳,而商洛由于城市规模小,在上的得分也较低。咸阳、渭南、宝鸡在上的得分较高,而安康、商洛、延安得分较低,说明咸阳、渭南、宝鸡在农林牧渔业发展发展较好,而安康、商洛、延安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较差。将各城市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行加权综合,就得到了综合得分。由表2-7可以看出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并进行排名,根据综合得分就可综合评价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前三名的是西安、榆林、咸阳;综合得分最低的四个城市是商洛、铜川、安康、汉中。再结合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西安在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位于前列,但是在第一产业上得分较低,这说明西安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但基础材料生产量较低,可以侧面得知西安的工厂较少,因此若想提高综合经济软实力可以考虑在这方面加大改善力度。咸阳在农林牧渔业得分较高,但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得分较低,可能因为农村居民较多,主要发展了农业而忽略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议让经济发展方向多元化,增加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产业链。而综合得分较低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得分都较低,在城市发展战略上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只有经济发展了,城市各个产业即居民收入等方面才能搞上去。四、结论及建议(一) 结论本文对我省10个城市的部分经济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展示了因子分析在评估和分析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中的应用。在数据分析部分,选择了主成分分析法,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未旋转的因子分析,再进行旋转的因子分析,通过碎石图等从侧面证实了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得到结论:通过因子分析从12个指标中提取了两个主成分,其中表示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表示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二) 建议由于本文选择数据的范围有限,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只能根据所取得的数据简单地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就此次研究结果来看,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及建议:1.通过研究证明城市要想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就要提高城市规模建设和促进国民消费水平,农业发展不是唯一能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方向。2.应加强我省一些小规模城市的经济建设,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3.城镇见识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4.要有科学的规划,在规划编制工作中,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5.要有产业支持,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6.要有地方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