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示例.doc_第1页
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示例.doc_第2页
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示例.doc_第3页
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示例.doc_第4页
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学号研究生姓名学科、专业论文题目年 月 日 37文献综述1柴油中有机硫化物的分布国外有关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1)技术创新成败因素与创新风险防范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一直是国外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早期有关英国苏塞克(Sussex)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承担的萨福(SAPPHO)研究项目调查就是最好的证明。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中,通过引入产权概念,科斯得出了生产的制度结构十分重要的结论,并且具体分析了企业内部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982年费里曼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中对创新成功企业的特征分析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的成败影响很大,好的创新环境是成功创新的一半;雷蒙德对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影响创新失败的原因分析得出,市场环境可以增加创新风险,但同时也可以减少不确定性;【Karakaya在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战略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减少创新风险,合作是最有效途径之一,它能提供有效的创新资源和分担经济风险,提高成功率”;【幻chandier认为“要防范战略风险,必须要进行战略评价和社会防范”;3等等。在他们的讨论当中都强调了这么一个问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与创新风险的防范关系密切,而且指出社会防范具有战略上的意义。从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学术界对技术创新成败因素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尤其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比如说:合作创新行为、社会防范战略与评价、创新的环境条件等。(2)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风险社会分摊的研究。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实践较长,加之具备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在风险投资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技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内容包括:第一,技术创新中风险投资的作用和特征的介绍;第二,技术创新中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的研究;第三,风lRedmondwH.AnEeologiealPerspeetiveonNewProduetfailur。:TheEffectofeompetitiveovercrowding.J.Prodlnno.Manag,1995.12二200一213tZIKar砍a;aF.Newproductdevelopmentproeess:劫investigationonsueeessandfailureinhightechnolo即andnon一high一teehnologyfirm.J.Bus.Venture,1994,9(l):49一663ehardleoN,Marketattractiveness,resoure一basedeaPabilities.VenturestrategusandventureperformaneeJ为us,Venturl994,9:331一34911EdwinMansfield.Socia一 andPrivateRatesofReturnfromIndustrialInnovations.QuarterlyJournalofEeonomies,1977,221险投资对技术创新风险分摊的功能及模式的分析等。(3)创新的社会效益与技术创新风险社会防范的研究。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产品创新的实例统计分析,认为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远高于创新者本身获得的收益。例如,曼斯尔德选取了17个工业技术创新实例,其中社会所得率的中位数为56%,而私人所得率中位数约为25%,尤其化学产品创新社会利益是私人的8倍左右;l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阿罗,英国学者库姆斯等都对此做了类似的研究工作。事实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收益,这种社会收益的受益主体的广泛性却让技术创新主体独自承担风险是不合理的,应当加强社会防范。总的来看,国外对该主题的研究多而分散,尽管在很多著作和学术论文中都围绕上述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而且理论构架也还不够完善。2.2国内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情况国内对于技术创新及其风险防范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李柏洲1998年在技术创新风险要素分析中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入手提出了每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谢科范1999年在技术创新风险因素及其实证分析中提出了技术创新的58种因素体系,并找出了技术创新的重点风险因素;徐丽芬2000年深入研究了我国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常见的七种障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风险高达20%;叶巧玲在2000年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一文中通过对技术创新风险来源分析,认为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因素、项目本身因素、创新企业能力因素和项目管理因素;高阳2001年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还有其它人的一些研究,在此不再赘述。-10-2.2.1国外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是通过对风险量化来评估风险的高低,风险的评估主要靠一系列的模型来进行的。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G.Sharp、Pearson、Sherif Mohamed、Davis等。在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中,主要方法有:(1)概率法,即把投资收益率小于某一基准收益率的概率作为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值。基于概率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有以下几种:模型一:R P(r r)2-1式中R表示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r表示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收益率(随机变量),r表示基准投资收益率。这一模型来源于概率法,在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模型二:P 1 a a2-2式中a为技术成功率,a为商业成功率,这里R的含义仍然是“技术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模型三:R P f P A P A2-3式中A为互不相容的随机事件,P表示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这一模型实际上把风险定义为技术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其实质也是来源于概率法。(2)方差法,即把投资项目投资收益率的均方差或标准差作为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值。基于方差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有:模型四:Rr r P?2-4第2章研究综述-11-式中为投资收益率的均方差,r,r,r为技术创新项目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状态,P,P,P为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r为投资收益率期望值。这一模型显然是基于方差法,从而把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作为风险的一种表征。(3)平均值均方差法,即以均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作为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值。基于平均值方差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为:模型五:Rr2-5式中投资收益率均值(即期望值):r r P2-6该模型显然是平均值方差法在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该模型的另一种扩展形式为:Rr xr2-7式中x为技术创新决策者对技术创新项目投资收益率的主观估计值,这一扩张模型实际上考虑到了决策者主观预期的影响。(4)均方差损失法,即以投资项目的均方差与预期损失之乘积作为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值。基于均方差损失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为:模型六:R PI2-8式中,I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所需总投资。由于P 1 a a2-9因此有:P 1 a a I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10模型七:R PLA2-11式中P为技术创新失败的概率,为投资收益率的均方差,L为一旦技术创新项目失败的损失,A为技术创新项目主体资本的实力11,12,13,14。国外也应用效用理论对风险进行评估。GC.Belev将高技术风险分为技术、资金、设计、支撑体系、成本与进度、外部环境等六类,并提出基于效用函数的风险评估模型15;Love Ekenberg,MagnusBoman,Joanne Linneroorh-bayer研究了效用最大化理论在项目高风险评价中的应用16。在模糊综合评价法方面包括A.Bergman,M.fuss,H.Regev在对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中从系统综合评价角度,提出高新技术产品定量认定与评价法多目标决策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17;Dorota Kuchta研究了模糊数学理论在项目风险测评中的应用18。Mustafa和Akomode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从项目选择和评价以及新产品开发的角度,提出了用于项目选择和新产品开发风险评价的AHP法19,20;Ma.W.Y从层次分析法的标度问题着手提出了完善AHP的建议21。Jimme.A.Keize和Gary blau都从风险识别-风险测度-风险控制等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角度介绍了在不同阶段具体采用哪些方法22,23。-12-2.2.2国内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我国关于创新风险测评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也主要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修改。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于1992年在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一书中提出用于风险分析的效用函数评价与决策方法24。程乾生在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属性综合风险评价系统,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单指标属性测度子系统、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分析子系统和识别子系统25。张炯等将影响技术创新风险的因素设计为一组评判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综合判断模型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的大小26。毛荐其,霍保世分析了技术创新风险与风险因素,提出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27。蔡建春等综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灰色多层次模型,用以评价风险投资中的投资风险28。朱青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创新风险因素的权重,利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项目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29。陈建新等引入神经网络,提出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论证了该模型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可行性30。第2章研究综述黄继鸿等考虑了专家对风险进行评价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值统计原理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方法,并对专家们判断的可靠度进行了研究31。马庆喜等运用决策树法、集值统计法和转换法,估计其最小估计损失额、预期损失额和最大估计损失额,利用0-1整数规划模型计算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损失额32。-63-11 G.ShRrp.Venture CRpitRl.2Edition.Euro-money Publicrtion PLC,1994:12812 PeRrson,R,Doctor,R.N,Newton,D.P.Managing Uncertainty in Research andDevelopment.Technovaion.2001,21(2):799013 Sherif.MohRmed,Rlison,K.MccowRn.Modelling Project Investment Decisions underUncertRinty Using Possibility Theory.InternRtionRl JournRl of Project MRnRgement.2001,(19):23124114 DRvis,C.R.CRlculRted Risk:R FrRmework For EvRluRting Product Development.MITSloRn MRnRgement Review.2002,43(4):717715 GC.Belev.Minimizing Risk in High-tech ProgrRms.Cost Engineering.1989,31(10):111416 Love Ekenberg,MRgnus BomRn,JoRnne Linneroorh-bRyer.CRtRstrophic RiskEvRluRtion.Interim Report of InternRtionRl Institute for Rpplied System RnRlysis.1997:2417 R.BergmRn,M.Fuss,H.Regev.Tech Firm in IsrRel Industry.1989,(3):22522618 DorotR KuchtR.Use of Fuzzy Number in Project Risk Rssessment.InternRtionRl JournRlEconomics.2001,(19):30531019 MustRfR,M.R.Project Risk Rssessment Using the RnRlytic HierRrchy Process.IEEETrRnsRction on Engineering MRnRgement.1991,38(1):465220 Rkomode,O.J.,Lees,B.,Irgens,C.EvRluRting Risk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RndRssessing the SRtisfRction of Customers through InformRtion Technology.ProductPlRnning&Control.1999,10(1):354721 MR.W.Y.R PrRctiRl RpproRch to Modify PRir Wise CompRrision MRtrices Rnd TwoCriteriR of ModificRtory Effectiveness.JournRl of Science&Systems Engineering.1994,(4):3740 5822 Jimme.R.Keizer,JohRnnes.I.M.HRnlmRn,MichRel.Song.From Experience:Rpplying the RiskDiRgnosing Methodology.Product InnovRtionMRnRgement.2001,(8):21323223 GRry blRu,BhRrRt mehtR,ShRntRnu Bose.Risking MRnRg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New Products in Highly RegulRted Indusries.Computers Rnd ChemicRl Engineering.2002,(24):65966424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363825程乾生.属性集和属性综合评价系统.川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9):18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6张炯,叶元煦.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与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4):656827毛荐其,霍保世.技术创新风险与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283128蔡建春,王勇,李汉玲.风险投资中投资风险的灰色的层次评价.管理工程学报2003,(2):949729朱青.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研究.经济研究30陈建新,资明贵,刘志龙.BP神经网络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科技管理究.2007(10):889131柯孔林,黄继鸿.集值统计在高技术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838532马庆喜,贺武洲.技术创新风险损失程度估计方法.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1):1141173.1对技术创新风险研究的进展 技术创新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其1928年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但并没有涉及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相关问题。20世纪50年代,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索罗(1951)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6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次从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个角度提及到技术创新风险及其防范问题。伊诺思(1962)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中首次明确地从行为集合角度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也从行为风险的角度对技术创新风险及防范给予了一定的研究。随着对技术创新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具体,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是这种关注也是比较片面的,侧重于某一特定方面。比如林恩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品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这是第一次涉及到商品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也象征着技术创新风险理论逐步走向全面和成熟曼斯费尔德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其定义和风险研究也只限定在产品创新上,认为风险也只是围绕产品的整个研发过程而产生的。弗里曼在技术创新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特别在其名著工业创新经济学中以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创新成功和失败的因素和模式,提出创新风险主要是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在书中他把愿意冒高风险作为创新成功企业的特征之一vi并指出在技术进步快的行业,很少或没有实行研究开发的公司可能会停滞不前或被淘汰;实行大量研究开发的公司可能有时因进取型策略奏效而异常高速发展;而介于两者之间采取保守型策略的公司,从统计上看不出研究开发强度与公司发展的联系,变化不定者占优势。现代有关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认识、创新的成败因素的识别、创新成功率的高低、创新成功的判别标准以及创新风险评价等几个方面。除了这几个方面,其他学者也对技术创新风险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做出了贡献。如Justin Tanviii研究了中国目前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经理人与私有企业家处理技术创新风险的差异。通过分析得出,私有企业家更善于创新和做出冒险的决策。这让他们可以更快、更好对竞争做出反应,增加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机会。1.3.2国外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研究国外对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研究,可以概括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二类是引入成功率、净利润、技术优势等因素的综合评价。(1)基于投资风险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以此角度进行的研究,大致可以综合为以下四种思路:概率法,即把创新收益率小于某一基准收益率的概率作为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方差法,即把创新项目的创新收益率的均方差或标准差作为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平均值均方差法,即把均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作为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均方差损失法,即以创新项目的均方差与预期损失乘积作为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基于概率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基于概率法的思想,早期的研究学者提出了基于投资收益率的模型。即模型0R =P (r r)式中R表示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r表示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收益率(随机变量),0r表示基准投资收益率。这一模型来源于概率法,在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采用这种评价方法。类似地,有的学者将上述模型改进为:1 2R =1?a a式中1a为技术成功率,2a为商业成功率,这里R的含义是“技术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这一模型在国内外学术界以及实际应用中十分普遍。基于方差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2 1/21()ni iiR r r P=?式中为投资收益率的均方差,1r,2r,nr为技术创新项目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状态,1P,2P,nP为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r为投资收益率期望值。这一基于方差法的模型把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作为风险的一种表征。基于平均值方差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ixRr=式中为投资收益率平均值(即期望值):1ni iir r P=8基于均方差损失法的技术创新评价模型R =P ?L式中P为技术创新失败的概率,L为一旦技术创新项目失败的损失。这一模型最初是由美国学者Schon于1966年提出。后来,一些学者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改进,如采用下述模型x:R =P ?I式中,I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所需总投资。由于1 2P =1?a a因此,有:1 2R =(1?a a )?I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日新月异,只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评价技术创新风险已经很难给企业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2)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由于从投资风险角度的分析方法可能会忽略或漏掉许多因素,许多学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典型的有哈特(Hart)体系xi。哈特体系是建立在计算项目指数值上,它考虑到了最高销售额的估计值、销售的净利润、研究开发在技术上的成功概率,与未来研究开发成本相关的时间折扣因子,计算公式如下:100S P p tIC=其中I为指数值,S为最大销售额,P为销售的净利润(百分数),p0,是研究开发的成功概率,t为时间折扣因子,C是未来的研究开发成本。各个变量的估计值,是对审核细则的回答得到的。审核细则采取不同的问题和记分可以适应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企业考虑到外部的竞争和顾客的态度等因素,同时还可以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项目排列出等级,而且假设销售额增长和高利润率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它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在它的应用中,会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所以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流动和整合。安索夫(Ansoff)模型则选择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其建立的公式为:()t h t mdM M B P PFR SC J+?=?+式中FR为风险收益指数;tM为技术优势指数,由对技术的评价确定;M为商业优势指数,由对市场竞争力的评价确定;B为技术寿命期内的净收益估计,tP为技术成功概率;mP为市场成功概率;dC为技术开发及技术投入使用的生产投资;J为利用原有设施分摊的费用;S为技术项目与企业总体战略的符合度。由上述两个典型的系统风险评价可以得出,计算技术创新的风险指数,所采用的有关指标都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关键指标,指标值的确定都采用专家估算或经验估计而得。这种风险评价方法只有在专家选择、定性信息定量化、关键风险因素取舍等方面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才能减少风险评价中的主观性增强客观公正性。1.3.3国内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定量研究,根据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或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投资风险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这类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研究主要从技术创新项目的角度,从财务风险上进行风险评估。典型应用如:吴运建和周良毅i利用传统上投资风险评估的均方差思想,通过求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净现值的均方差来对技术创新项目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其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计算项目净现值分布的均值0()()(1)ntn tntYE P k w k=k?=?=?+?其中,n为创新项目的寿命周期,t表示计算的第t个时期,k为风险调整贴现率,tY为t期的现金流,0()(1)ntn ttYP k=k?=?+?为项目寿命周期的净现值。计算项目净现值分布的方差项目的资金可能有不同的来源。按m个源的现金流按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两种情况:A各周期之间的现金流完全独立100()(1)ntar n ar ttYV P k V=k?=?+?其中,(1+k)t为常数;B不同周期的现金流相关120 0 1()2(1)(1)n n nar t tt ttar n t t tt t tV YV P kk k?+=?=+其中,tt,t,t分别为t期和t期现金流的相关系数、t期的标准差、期的标准差。(2)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具体步骤首先建立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某种数学方法对其中的指标赋权,并根据所得结果对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过程都比较类似。下面介绍一下黄继鸿和柯孔林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xii的综合评价过程:A设1 2(,)mU =u u u是由评级指标组成的指标集,iu表示评价的因素。B设1 2(,)mW =w w w是评价指标的权重集,且权重之和等于1。C设评语集为1 2 3 4 5V =(v ,v ,v ,v ,v),这里把风险分为5个等级,逐渐增大。D从U到V的模糊关系,用模糊评价矩阵R来描述:11 12 121 22 21 2nnm m mnr r rr r rRr r r?=?其中ijr(i =1,2,m;j =1,2,n)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E利用模糊矩阵合成运算,计算B,得出评价预警结果。1 2(,)nB =W R =b b b,其中1mj i ijib w r=,j =1,2,n。其他学者类似的研究主要有:路应金、徐谡、唐小我xiii围绕技术创新风险分析,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个风险因素对技术创新产生的风险大小,并确定技术创新综合风险值,作为企业回避风险的依据。叶巧玲等xiv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立的指标体系包含环境风险、项目风险、企业能力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向为民等xv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AHP法对各层次指标赋权,建立模糊评判指标体系。定量衡量企业关于某个项目的技术创新风险大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和采取风险控制的依据。(3)其他相关研究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充满反馈、控制和反复的过程,王筱茜xvi等人利用网络图描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分析同时考虑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时的风险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创新看作是马尔柯夫链,对过渡类状态进行分析,探讨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可以对创新活动经过反馈后走向成功的概率和创新活动的费用、时间做出估计。但是除了两种风险外,其他如组织风险、资金风险、企业文化风险、环境风险等风险因素没有纳入模型之中。其他学者的研究中用到的定量方法还有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理论,风险矩阵方法(MARA)等。1.3.4现有研究的不足综上所述,现有关于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研究文献中,基于投资风险的风险评价方法将创新项目的财务风险作为评估对象,评估标准比较单一,无法反应技术创新风险的全貌;而现有的综合评价研究中,指标体系的确定还缺少有效的方法。而且在中外学者的综合评价模型中,公式中参数的确定有很大争议评价模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也比较复杂,不利于实际应用。现代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研究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新的方向与趋势:系统性。将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管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框架并强调组织偏好,为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进行配套的组织协调或变革。多维性。强调对各个纬度的风险进行辩识、分类,并按照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有险管理排序,建立风险管理的全维图景。动态性。强调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建立风险生命周期模型,按照风险潜伏、触发、发生、发展和控制的生命逻辑,对风险进行动态的分析与控制。定性与定量分析工具的集成。强调定性分析工具与定量分析工具在一体化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合理集成与应用。61vi吴涛.考虑决策维和风险维德技术创新风险二维分析模型及案例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2.4(2):13vii张清辉.合作创新风险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1):5759viiiJustin Tan.2001.Innovation and Risk-Taking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A ComparativeStudy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6,359376ixG.Dosi.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Research Policy.1982,11:5376xHorwich M.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Corporation.Pargaman Press,1996:102140xiHart,A.A chart for evaluating product R and D projects,Operations ResearchQuarterly,17(4):347358xii黄继鸿,柯孔林.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与预警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1719xiii路应金,徐谡,唐小我.技术创新风险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2):101104xiv叶巧玲,郑君君,陆菊春.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模型J.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2000,33(3):118120xv向为民,冯梅,石琴.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12):142144xvi王筱茜,白洞明,栾晓锐。从马尔克夫链分析技术创新过程的风险J。科技进步与对促,2001,(7):113114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人们早期对保险的认识。在国外,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国,很早就有互助共济、损失补偿的风险处理方法。公元前18世纪,在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中首次显示了海上保险意识的萌芽。以后,在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损制度(GeneralAverage)以及公元前400年的船舶抵押贷款制度也均在古希腊人和胖尼基人的罗德法(uxRhodia)中有明确的记载。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风险研究专著大量出版。18世纪产业革命期间,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法国管理学家亨瑞法约尔(HenryFayol)在其代表作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一书中正式把风险管理思想引进企业经营领域。1921年,马歇尔(Marshall)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风险负担管理(AdministrationofRisk一Bearing)的观点,提出了风险排除(Elimination)和风险转移的风险处理方法。1950年,美国的莫布雷(Mowbray)等人合著了保险学一书,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1963年美国的梅尔(Mehr)和赫奇斯(Hedgs)合著工商企业管理(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该书成为风险学领域中的重要的历史文献。1975年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RxMs,即Risk&InsuraneeManagementsoeiety)成立。在19邓年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这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晚,伴随对国外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成就。开展风险研究较早的以吴鸣(1989),3,为代表,他从社会主义经济风险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经济的现实问题,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中不同层次与经济活动相联系的经济风险问题。张勋彪等(1990),首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顾镜清(1993)5着重介绍了科学活动、风险事业、企业活动、人类活动以及股票投资活动等领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域的风险管理。谢科范教授(1999)【6首次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预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共同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17,。随后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著作较多,关于风管管理在保险业、金融业、证券投资、银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达到数百多本。以上的风险管理研究趋势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正向新的阶段发展,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工艺创新风险的评价与预警预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3)关于“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现状及评述工艺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技术创新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在工艺创新风险方面的研究。技术创新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ls,但并没有涉及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相关问题。索罗(1957)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次从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个角度提及到技术创新风险及其防范问题【19。伊诺思(1962)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中首次明确地从行为集合角度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也从行为风险的角度对技术创新风险及防范给予了一定的研究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迈尔斯和马圭斯(1965)在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在这里首次将技术创新风险放到了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使它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对今天的应用与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厄特巴克(1980)在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应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论述风险极其防范州。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关于技术创新及其风险的多种主要观点和表述,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分析,也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也很多。谢科范教授(1992)周首次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评价及防范。吴运建等(19%)24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讨论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李柏洲(1998)汇251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入手提出了每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吴涛26t71对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钟英姿等(2003)28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赵海信(2006)29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扩散机理构建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管理模式。陈红力l(2008):l()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还有一些其它人的研究,在此不再赘述。【13】吴鸣.经济风险论一从风险角度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Ml.人民出版社,1989【14张勋彪,赵继准,张世奇.企业风险管理【Ml.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巧顾镜清.风险管理【Ml.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16】谢科范.技术创新风险管理Ml.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周强等译.风险管理手册M】.国计划出版社,2001【181SehumPeter,J,A.TheTheoryofEconomieDeveloPment【Ml.HarvardUniversityPre1934191Solow,R.TeehniealChangandtheAggregateProduetionFunetionJ.ReviewEeonomiesandStatisties,1957,193(9):34一36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Gerstenfeld,A.Innovation:AstudyofteehnofogiealPolieyMI.Wash.D.C.UniversPressofAmerica,1987【21Scienceindieator,1973:rePortofthenationalseieneeBoardR.Wash.D.C.U.GovemmentPrintoff,1974221Utterbaek,M.Masteringthedynamiesofinnovation:howeomPaniesandSeOPPortunitiesinthefaeeofteehnologiealehangeM.HarvardBusinessSehoolPre1980231谢科范.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与风险防范JI.管理科学研究,1992(5):51一5524吴运建,周良毅,吴健中,董斌.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Jl.科研管理,19%(3):34一38【25】李柏洲.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1998径):9一n【26】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策略I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加0(5:45一7【2刀吴涛.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z.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l):38一39281钟英姿,车斌.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综合评价J1.技术经济,2003(5):27-28【291赵海信.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芬%301陈红川.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8):68一项目风险分析方法的新进展项目的风险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集,需要考虑风险的多个方面,单一依靠某种分析方法难以做到科学的综合分析。近年来,学者们在多个层面对风险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以期建立一个能够综合多方面因素,可操作性强,实现科学量化、计算、处理的风险分析方法。近期的研究在风险辨识方法、风险因素排序方法,风险评估方法上面都有所进展。常用于风险辨识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以专家知识为主的方法。在近期研究中,学者们试图将专家知识与历史数据相结合:层次全息模型(HHM)11和支持向量机(SVM)12。HHM认为在进行风险辨识时,各种专业的人员的认识随他们的知识不同而不同,每类人员辨识出的风险都划分为一个层次,这样就可以将系统所有的风险运用层次结构表现出来。由于德尔菲法、问卷法等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长,学者们自然想到用计算机来解决。冯利军等学者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项目风险识别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识别效果,它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能有效解决过学习问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和分类精确性。在风险因素排序的方法研究上,除了利用风险矩阵外,周平13等人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进行排序,对所有的风险进行两两对比,得出判断矩阵,求出各风险的权重;高峰、陈英武14提出一种基于集对分析的风险排序方法,通过计算各种风险的联系度并建立两部循环算法,对项目风险按大小进行排序,并用实例证实了方法的科学性;Lamber11等人提出了层次全息模型(HHM),用同一类型的风险在项目风险分析各层次中出现的次数多少决定风险的重要程度,这种方法从相关度的角度分析了风险的重要程度,非常适合大型复杂项目。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有:贝叶斯方法,AHP法,故障树法,模糊评价法等,针对单纯采用一种评价法不能客观、准确的评价项目风险大小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法:聂晓伟等学者在文献15中将AHP方法和模糊理论相结合,设计了一套新的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评估中不易量化和主观性的一些问题,从而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郭鹏、施品贵学者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指标灰色统计量,构造项目风险模糊隶属度矩阵,建立了一种灰色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风险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充分利用专家评判信息的模糊性与灰性,使项目风险评价更为客观、准确16;祝爱民、于丽娟学者在文献17中利用熵值法的客观性和模糊评价法的模糊性,把熵值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起来,建立了熵值-模糊组合评价模型,使得风险因素的权重的确定结合主客观进行评判。模糊理论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也只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并没有在定量计算的过程中运用模糊运算,其本质还是传统的方法。除了对模糊评价法的改进,段金利、张岐山学者在文献18中将BP神经网络的定量计算和专家系统理论的定性分析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所用的BP神经网络引入了遗传算法理论进行优化,处理结果作为专家系统知识库的一部分输入;徐慧、肖楠等学者提出了一种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式识别理论相结合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评价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