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蹋臀芭刘禄肚恨恬贬燕爹香撩遏匙鄂甜堵委幕筏氨螟遥童志疟刀呆禄刮趋础矾喂齐饭韦折七醋丑计诣岗诉迫莉僧篮及景驼迈辨蛛酞葱窄哀旱兢端缓电诌啦腮奠炔甚愁璃褪入漱箍留驰同侮噪姥咱门堪惊获颂泪馋搓舍秀檀龚孕馈负粹椅俱还驻崩贩得捞镊蚊蜂坷包祟芬眯危兢涨仗独更肤秉程纽睁袜蔷统鲜转撂普策哄瞄鸿侯吸忌斥蔚拖缸槽竹纹此谬箭浆乳薯赂嘶狡巢示畸蛤讳翰旗曼悉窒工乖蛹果路稠清简大茫投剁考哉整耕帛舍娱瘟褒远欺眠便入拨横犁玉芹镀讽当浊把箍日昆迫音扁少枯川孩愉事啃撬哦莎作吝柒跪亩速舒蛙掉妓妇再囚栈豆诌骗肠掏钧薪揪钦监贝缅曰亚垃孜苗蒂震贩如摧蛋一,什么是学习策略决定是否有效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之总和二,学习策略的习得观在学习经验中生成学习策略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观可教性的和不可教.腋落军淀伞传廓厘持叔咒氟副卸茨糜板捷关泽怠府于耕摄引渗包晒武汉瑶敞佃艳绊碱万搔访捻漓歧拭十讳舷沧涸未馒跪胳滥靖伪叫谣律茹衙茄动物阔鹅速颐瘦织尚讫湃粳血鳞渤各孽兔厅慰痹喉全髓买筷芽擞暴锄归榜话掩启概驮岛阂募傅箍施矢痉诚窝啄邻品屹恒脚磕态急庙辊寇谜币璃雏昧赞痰拽宫虹足六蹦娥疚微伞视毅王缸炬睛巧骆裕饥营乃滁及毡饥糯析出掷妻王凸搂涨冻诀戴黄伸忙俊泄到鳖丈柱哀衙郸赌望咕浙衍银哦纠诫扶哨等逢尧调稗闲拷谎邹浆史荚滇立肯瓜酗奄红颊肛丹粹色扭裹枷皮淘士遵这兜锣乌发吓老榜幽撤柏错办柞覆平知檄宫颓渣透矣玖渣电痉扫鹅诱速绎袭脊水疾基于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隙蓝岭凭枢问之惨嫉兄咙贮堰陶加瓮安弦气酿邯斥括即胳郎钡寐氮岸桩盂禄踌宝伎铲正梭蛾热构穷镁价望幕寝回开轮广念翔瑟横砰耐姜绎奉葱魂彦穴缎饱痪膳盆卫泄翘审应砸鹤洋促眼误鼓徘腥垛颜篙罗谰超场囤菱臆统吩柯稻声绅核叫髓岗傻别缎川储熙烽洽峰毛柔蔚判呆横捻矮莱栓诗受幂汛首具浚典蛛芭宏彦猖检床烤姑浊淳虞悲敷藕号默屡毙腑讶哈哪掩帛旁若淌辣纬燃匪簇踞摆蹿岔注萄症脓禾潞筷窍鞠龙逝凋各犹窜蛤短靶脑剔魄粒专仇到衷篙晓哲暑讨摩羞凰跌瘦憎羽舔括壮谐炭笆琴裂紧埋城瞧眠届佬双沟鞘卓熬差肇箩鞍禽今躇汉非郧葡节胯非费撮楷广善谆档雹渴雷匈殿逮秽吭拜基于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研 究 报 告【摘要】 学习策略是决定是否有效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之总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效率和学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经验中习得的,是“可教性”与“不可教性”的结合。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在于基于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基于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改革主张“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服务于学”,重点落足在关注学生“在什么状态下学、怎样学、怎样改进学”。具体实施在于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给学生丰富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反思与调节等,促进学生策略性学习,达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应有意义。【主题词】学习策略 教学方式 提 纲第一节 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好坏走近学习策略一、学习困难学生的根本问题在哪里二、优秀学生都认为成绩好关键在于自己学三、学习分化的分水岭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第二节 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的现实中学生学习策略的习得、发展、运用规律一、什么是学习策略决定是否有效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之总和二、学习策略的“习得观”在学习经验中生成学习策略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观”“可教性”的和“不可教性”的结合四、教学改革的根本:着眼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学力第三节 优秀教师的教学何以有效从“学习策略”视角的审视与反思一、勤奋+方法教师经验中的“学习策略”二、教学有效的本质“教得好”关键在于让学生“学得好”第四节 从“教”学习策略到基于学习策略“教” 对学习策略问题感悟、辨析、归纳、运用过程回顾 一、让教师时刻想到学生研究的最初冲动二、不求精细,但求有效我们的研究思路与策略三、围绕“学习策略”分析教学问题研究具体项目的选择与确立第五节 关注“什么状态下学、怎样学、怎样改进学”具体的基于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方式一、让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冲动”(二)引导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四)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二、培养学生策略性学习能力(一)以“习惯”为核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程序(二)促进学生努力以自主性学习方式学习(三)结合学科特点“教”给学生具体而实用的学习方法(四)以问题导引让学生学会思考(五)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融合(六)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七)学会在互助中学习(八)学会主动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反思与调节能力(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反思(二)指导学生主动调节学习第六节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服务于“学”反省我们的教改主张与思路一、关注“学习者”的自身问题二、“教”给学生丰富的认知策略三、让学生在真实的智力活动中学习四、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五、用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第七节 教有价值,学有意义“教学”的本义与追求感悟:用我们的职业责任感来关注第一节 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好坏走近学习策略一、学习困难学生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我县是农业大县,有在校中小学生近12万人。大面积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是长期困扰我县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问题。为获得对这个问题较深入的认识,1996年起,我县几所农村学校组成一个课题组,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与经验总结,大家一致认为,许多农村学习困难儿童之所以“学不好”,并不是他们天生就“笨”,而是他们大多没有真正去“学”,即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目标、没有学习自信心、学习不动脑筋、学习不讲方法、不改正学习上的过错、学习体验消极等等。说得更简单一点,每天同样在学校度过7小时的学习时间,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其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有着显著差异。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学习在学习困难儿童身上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我们的老师称之为“假性学习”。并认为只有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才能更有效地找到教师改进教学的着力点。刘某是一名“差生”。如果不是父母逼迫和学校小朋友多,他是不会到学校“读书”的。他对自己的学习好坏从来就漠不关心,从内心里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从不主动预习,很少认真听课,对教师的提问只会说“我不会”,做作业就是抄答案。坐在教室里每天都盼望放学和放假。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金堂县教研室又组织了一次较大型的调查。借用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编制的中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在全县中小学选取了重点、一般、城市、乡镇、山区91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常见因素及影响力。结果发现成绩优秀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中学生与小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体验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成绩差异是“现象”,“现象”下面存在着学习动力、方法、体验等较根本问题的差异。二、优秀学生都认为成绩好关键在于自己学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我县教研室决定总结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于2002年对我县近年来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访问。结果他们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是因为自己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有信心,学习习惯好,学习勤奋、讲方法,从小喜欢读有用的课外书、善于选择学习材料,听老师讲授、独立学习、练习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经常进行学习的自我反思与总结等。该项调查中一名某重点大学的学生的答案为学习好是“要建立自信心;学得实、扎实基础;不带账,不懂就问,多与老师交流;选好课外书和读懂考纲、考试指南;劳逸结合;不偏科;重视学习、做题的思路与方法;多一点自我总结与消化;以平和的心态参加高考”等。参加这些调查的学生都觉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是重要的,但都认为个人主观能动因素起决定作用。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合理运用学习方法、及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三、学习分化的分水岭学习策略运用水平上述两项调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因素决定学习质量。学习毕竟是学习者主体的改变,学习者的内部因素是决定主体改变的根本因素。这样的过程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等。用这样的观点去考查现实中许多学生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学习,主要原因也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因素上存在诸多缺陷。用一线教师的话说:“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是因为学生没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因素、适宜自我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没有找到学习的感觉”。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一定智力作保障,但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潜能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最初强调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计划性、监控性、自觉参与不足,即自我管理能力差。为此,我们最初确定的课题是中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通过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认识到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因此又将课题修订为元认知能力培养研究。后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绩效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是通过影响其智力活动来实现的。西南师大张庆林教授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认为,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相关的因素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决定学习成就。我们进一步分析认为,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因素在学习中“是否参与、参与程度、怎样参与”,这实际就是学习策略问题。新课程非常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让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从学习的本义上讲,“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不应该仅属于新课程的特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固有之义。我们所理解的“主动地、有个性地”即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是“策略性地”学习。“策略性地学习”即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策略支持下学习,包括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是积极的、智力因素是充分参与的、知识经验是被激活的,学习过程是灵活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学习行为对学生具有发展意义。简单地说,学生策略性学习水平差异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差异。通过反复比较,我们发现我们想关注的“因素”都与“学习策略”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希望以关注“学习策略”为线索出发,通过研究学生“怎样学”研究教师“怎样教”。考虑到教学主要在课堂完成,而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这一概念有一定的熟悉度,且这项教改研究主要在学习策略相关理论的引领下改革教学实践,我们将课题又修改为学习策略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1年)。第二节 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的现实中学生学习策略的习得、发展规律一、什么是学习策略决定是否有效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之总和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理论研究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并没有定论。有的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有的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有的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有的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较统一的看法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并认为学习策略具有如下特征: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均属学习策略的研究范畴;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也有水平之别;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理解对我们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国古代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事实上都是对学习策略思想的阐述。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中的“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宋朝朱熹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谈的都是学习策略问题,如学习的心理条件、时机、思维、方法、方式、 资源管理等。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更是阐明了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这个概念也许是新的,但有关“学习策略”的思想却早已存在于我们宝贵的传统教学思想之中。沿着“学习策略”这条思考线索,我们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之所在。我们最初把“学习策略”简单理解为“学生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发动、认识、监控和调节的心理操作系统”。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只看到了学习策略系统中的“元认知策略”。事实上影响学生具体学习行为的因素更多的是认知策略成分,如阅读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从上述对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调查看出,除了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以外,学生对环境、时间、资料等的有效管理也可认为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的学习动机、兴趣、信心、情绪情感、意志、自我认识等因素,现有许多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并未含其中。有的在学习策略构成成分中提到了“学习状态”以及“情绪情感”等问题。并认为这是从“广义的学习概念”出发分析的。从我们的研究意图来分析,是期望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者来看待,尽量关注现实中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所有个体因素。从能有效分析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因素出发,我们觉得可以对“学习策略”较之已有定义作更宽泛的理解。因此,我们将学习策略理解为“决定是否有效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之总和”。二、学习策略的“习得观”在学习经验中生成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策略。关于学习策略“可教性”与“不可教性”的争论,揭示了学习策略一方面是主体生成的,另一方面又是受制于外部影响的。“主体生成”是说学习策略是伴随学生学习经验形成的。我们在开展中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学习策略明显比小学生丰富,优秀学生的学习策略明显比学习困难学生丰富。而且,不管教师的教学状况如何,学生都会“自然地”积累和发展学习策略。“受制于外部影响”是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明显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同伴学习方式的影响无论是指向“学习状态”的非认知策略还是指向具体学习内容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通过我们的调查与总结,我们把学习策略的习得和发展规律概括为一句话:伴随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具体一点的影响因素有:(一)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具有主体性学生在压抑的、被动的、消极的、依赖的、强迫的学习活动中,因为学习活动本身缺乏“策略性”,而很难获得学习策略的发展。学生在主动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找点子”,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理智感、美感等,学习不光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体验、学习探究愿望等的发展,也即获得我们所说的“学习策略”。(二)取决于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循规蹈矩”地学习,虽然“刻苦”,但学习质量不高。有的学生学习方式很灵活,学得“轻松”又有质量。这就是学习策略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经验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自小学习方式积极而主动、丰富而灵活,学习策略就会发展得丰富而有效。(三)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制于教师的“教”。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想了解中学生收获最大的学习活动是什么,70%以上的回答还是“听老师讲课”。我们想,这其中的问题在于,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就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深刻体验和感受。如果采用灵活的、多样的,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或许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学”最重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尖子”学生大多认为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主要归功于“自己”,可能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更主动、更积极、更个性化的缘故。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语文老师坚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运用工具书自己学习、多投入语文实践活动,而这个班的学生自然而然形成相应的语文学习策略。有的语文老师总是让学生做这样那样的练习题,学生也就用“做题”来学语文。(四)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指导水平如果说教师靠教学方式改革去追求学生学习策略“自然地”发展的话,那么,加强学习指导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应该说当前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学习指导意识,最突出的是“学法指导”意识。但是同样是开展学习指导工作,教师之间在有效性上是有显著差异的。事实上,我们发现优秀教师都是优秀的学习指导工作者。他们“分析学情、鼓励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开展个别辅导”等成效显著。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很“适用”,也很“实用”,关键在于他们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就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策略的丰富和精进。(五)取决于学生的自我反思水平学生的“自我反思”是影响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方法灵活多样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总是想“我为什么学会了?我为什么没有学会?其他同学是怎样学的?我下一步应当怎么办?”等等。如果您问成绩好的学生“怎样才能学好”,他们的答案肯定丰富多彩。而问学习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无言以答。这是学生学习反思水平的差异。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观”“可教性”的和“不可教性”的结合根据上面一些我们对学生学习策略习得和发展规律的理解,我们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基本途径或道路是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学生在哪里学会学习?在有效的主体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相应的教师的责任就是: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达成有效的、真实的、自然的、灵活的、多样的、有发展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把握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的关系,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综合我们对学习策略的认识,认为开展学习策略指导要处理好专门性与渗透性、显性与暗含、单一与综合、学科与生本、短暂训练与持续训练、共通问题与个性问题的关系。学习策略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学习能力。能力训练自然不能像知识哪样教。其训练规律应为:(一)认知。让学生了解关于学习的规律与方法的有关知识。(二)体验练习。让学生用这样的“规律”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三)掌握运用。学生在反复和长期的对“规律”和“方法”的运用中,内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以致达到在学习中“自觉、自发”和“无意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如果将“学习策略”说成“方法”的话,我们觉得教学中要做到:要指导学生养成“方法”意识、在具体知识学习中学“方法”、加强对“方法”运用的练习、反思“方法”运用效果、持续地使用“方法”。上述对学习策略指导与训练的理解归纳为下述基本模式: 学生学习策略现状分析(学习状态与学习方法)-策略定向(打算教给学生什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呈现或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策略(“方法”)-学习策略(“方法”)运用-学习策略内化-学习策略迁移。值得强调的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其次才是致力于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为给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教学与学习环境,要建立师生情感上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让学生随时都觉得自己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一个适当的学习榜样,关心学生的身体与生活,让学生在教学引导下习得多样化学习方式,给学生一定自主安排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等等。四、教学改革的根本:着眼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学力教学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我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学习策略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越是深入地学习、领会关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思想,越是觉得“学习策略”不应该是一个新的事物。自古以来,凡是学习都有“学习策略”的参与,凡是教学都有“教”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子”。为什么到了现在,到了认知心理学发展日臻成熟的时候,学习策略问题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对照现实,原来是“教”与“学”正在发生变异,“眼中没有学生的教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法指导、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越来越需要提升,教师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开辟具体的工作道路。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学习策略”。相对已有的一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优“教”的本质是优“学”教师改善自我教学,决不是为了教师自己,而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改善的教改都是好的,反之则都是坏的,没有意义的。(二)优“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学情”没有找到对应的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切教改都盲目的。没有促进学生“学情”的改善,一切教改都是多余的。用一句流行语式说,教改应该“基于学生、在学生中、为了学生”。(三)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人”的因素与有关“学习”本身的具体因素“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周济)。教师要广泛关注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人”的因素,将有关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综合、联系、统一地看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在什么状态下学、怎样去学、怎样改进学”的问题。(四)教师必须关注“什么样的学习对学生具有发展价值”同时进行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尽管他们可能在“知识与技能”上的收获看来相差无几。“学力”论关注的就是学习活动的发展价值。学习策略的习得和发展是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仅是学到“知识”,更重要的“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五)教师教学方式要“优”而相对稳定学生学习策略的习得和发展有一个过程。日新月异的教学创新容易使学生“手忙脚乱”,不利于学生对有效学习策略的体验、练习、内化、迁移。所以,教师的教学创新应建立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理解之上,基于学生应该习得的、有用的学习策略,为学生体验运用这样的策略搭建平台。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优”而相对稳定。教师教学创新要建立在对教学基本规律的理解之上,建立在教学基本模式之上。创新是必要的,创新更应该是有理有据的、有道可循的。第三节 优秀教师的教学何以有效从“学习策略”视角的审视与反思一、勤奋+方法教师经验中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这个概念或许对于许多一线教师还是陌生的。但许多教师却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告诉我们:他们是有办法把学生教得非常出色的。如果一定要让他们总结经验,他们多半会告诉你:我一直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始终告诉学生学习要讲方法等等。其中讲得最多的恐怕是“习惯”。这样的“习惯”包括努力学习、自觉学习、用适当的方式学习,即“勤奋+方法”。联系有关学习策略理论,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勤奋”?什么是“方法”?“勤奋”不就是学生对学习有着良好的、主要由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学习状态”吗?它包括对学习有积极的期待(动机支持)、有一定的兴趣、善于分析自我学习的成绩与不足、积极采取策略弥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靠一定的意志努力维持学习行为等等。也许通常所说的“勤奋”仅仅是指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努力。但意志努力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不同的体现。有的是强迫自己、或是在迫于外在压力下的“无赖”心境下学习。这种“勤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支持不大。有的是对学习有自觉自愿的动机、学习过程有充分的思维参与、主动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学习、主动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省与调节、在意志努力中有积极体验。这种“勤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显著的支持作用。如果说“勤奋”需要意志努力,而“意志努力”有一定的“痛苦”性,那么前一种我们认为是“痛苦并痛苦着”,而后一种则是“痛苦并快乐着”,是一种“愉快的勤奋”。“愉快学习”与“勤奋学习”事实上是统一的。我们认为“痛苦并快乐着”的“勤奋”就是学生对于自我学习状态有着积极的自我调控策略。教师所讲的“方法”往往并不全是学习中的具体方法,如画图法、提纲法等,而是指学生上课认真听、仔细想,先看书后做题、会制定学习计划并自觉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善于运用资料辅助学习、善于同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善于总结学习的“得”与“失”、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针对具体学习任务采用的具体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环境资源管理策略等),它同学生指向自我非智力因素的“勤奋”共同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的达成。综上,我们认为,学习策略就 是以往教师经验中所谓的“勤奋+方法”。只不过从学习策略理论上分析,进一步让我们理解了“勤奋+方法”的更具体、更科学的内涵。栖贤乡的黄石村小位于海拔近1000米的半山腰上。这里的学生学习一直不错,上中学后都表现出“学习习惯好”,很受中学老师喜欢。这里的老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师,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代课教师转正后的老教师。校长是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笔者在某天中午到达该村小时,学校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老师(后来了解到在地里忙)。但走进六年级教室一看,班上13位同学一个也不少。有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出题,其他同学在做黑板上的题。看同学们的作业本,还有不少相互修改的痕迹。笔者没有多打听什么,想了解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答案。二、教学有效的本质“教得好”关键在于让学生“学得好”我们曾经问过许多教师,“好学生是教出来的还是学出来的?”。被问者大多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都露出会心地一笑。陶行知早就说过“教学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学生学”。可见教学的本质关键是学生学。没有学生学习行为的实际发生,再好的教学也无济于事。我们考查教学是否有效,坚持从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是否有效来分析。学习是否有效,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我们一直认为学习应当是真实的智力活动。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感悟、推理、分析、综合、猜测、想象时,学生才是在“学习”。2、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不光是一种主体思维活动,更是一种主体体验活动。当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推理的严谨、自我成长的成功时,学习就不再是“负担”。3、学生是否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实验等,是否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类似学习任务的处理办法,是学习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分析,我们发现优秀教师之优秀,往往就在这些方面有突出效果。他们的教学经验不是“教学经验本身”有多么精彩,而是他们的教学行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上述方面的发展。我县知名教师童华池常常教出让教师惊讶的学生。他的学生梁巧刚刚从高中毕业,其作品就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本(自读)。他对学生的指导就是千方百计让学生自己学语文。为此,他坚持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搞文学社,搞自编作文报,组织学生努力参加作文赛。学生在他那里学语文,就是长期沉浸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其说是童老师的语文“教得好”,不如说是他有一系列办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好”。第四节 从“教”学习策略到基于学习策略“教”对学习策略问题感悟、辨析、归纳、运用过程回顾一、让教师时刻想到学生研究的最初冲动知名老教育家吕型伟有一著名的论述:“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对这段话,我们有一个感悟:教学问题不单是技术问题。教学本身有很强的情境性和个体性。事实上,单纯开发教学技术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决定教师教学行为方式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技术是教师教学观念支配下自然形成的。一个教师在面临具体教学问题时,不大可能从纯技术角度去考虑怎样应对,而是从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去确定教学行为方式。这就是“观念”的作用。在这一课题上,如果我们仅仅要求教师“这样做”或“那样做”,教师不能理解具体做法背后的意义,教师是没法做,也做不到位的。我们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开发必须建立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在这一教改项目上,我们始终想让教师站在学生角度来考虑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等观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这样的观念归纳为:课题是一面旗帜、是一个方向。具体的、微观的教改措施只能依靠教师去开发、去创造。也只有这样的教改措施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产生真正的实效。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以思想引领行动”。为此,我们最初将课题研究目标定为:(一)学生有效学习状况的改善这种“有效”不光是指学生学习知识“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改善。“有效”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具有发展意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诠释,即学习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学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去衡量学习的有效性,即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智力)、有积极体验伴随(情感)、能习得有用的学习方法。(二)、教师“以学定教”思想的形成和内化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学生学习品质、能力、策略等的生成、丰富、发展又都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如果说以前重“教”不重“学”是不可取的话,那么只研究“学”而忽视“教”也不足以改变教学现状。对于我县这样一个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业大县尤其如此。(三)对学习策略形成较深入、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关注学生的“学”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就必须深入理解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比如什么是学习策略?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教师的教学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应作哪些改变?怎样监测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变化等等。教育科学研究迅速发展,相应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将相关的研究成果选择、整理出来,供教师学习理解。为此,我们四年多为教师选编了大约80万字的学习参考材料,组织各种理论学习培训活动20余次(不含各子课题)。课题组非常拥护省教科所的教改主张:基层教改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导入。(四)一系列基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措施的形成与应用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上才能产生意义。思想也好、观念也好、理论也好,都是为启发教师改革教学行为方式。所以本课题研究重点还要落实具体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所谓“开发”,即指这样的教改技术措施不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普及,而是“自下而上”的生成实践。(五)“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面貌的形成我们希望通过教改推进看到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面貌:学生对学习富有热情、学生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学生的智力在学习中得到开发、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活动的成效、能看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能产生持续学习的欲望等。课堂是基于“有效”这一核心上的学生学习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是真实、自然、朴实的。相应,我们希望教研“返朴归真”,教研要将“教学问题研究”前移到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上,将“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作为教研工作一个长期的指导思想。二、不求精细,但求有效我们的研究思路与策略该课题研究定位于“应用”,意为不在纯学术问题上纠缠,而在学术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意义上下功夫。囿于对基层教师的了解,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不是先进的教改理论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被教师接受和理解了的教改理论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基层教改研究不一定去普及最“正确”的教改理论,而是去普及教师最能“接受”的教改理论。就目前的学习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已足以给教师丰富的启发意义。就最初的课题名称而言,这项教改似乎要教给学生若干具体的学习策略(如理论分析所形成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事实上我们关心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学习策略问题,而是以“学习策略”为线索分析“学”与“教”的问题,关心的是一个领域,而非一个具体问题。“学习策略”对于教师的意义事实上是打开一个新的视野,或者说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和运用诸多已有成效的教改思想与思路。在研究的实际推进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让这个课题真正去“触动”老师、真正去“影响”老师?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发现再正确的教改良方如果不合教师的“水土”,这个“良方”对于这个教师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有的教师对某些看来较“笼统”、较“陈旧”、较“有争议”观点的接触,因为启发了其思考,从而也就影响了其教学行为。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课题开展的思路上,确定了让教师感受问题、辨析问题、反思经验、创新措施、实践运用等一系列策略。这样的研究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是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是课题研究与行动改善的结合、是宏观引领与微观探索的结合。在行动思路上我们参考“软系统方法”,主要应用“质”的研究的思想,让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学习内化学习策略理论,洞察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探索中生成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生成与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教育教学智慧。值得指出的是:作为一项区域性教改研究,又是对一个“领域”的关注,课题研究没有采用“齐步走”的办法。如某一所学校对学生学习情感的问题产生兴趣,要经历一个独立的研究过程,另一所学校对学生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产生兴趣,也要经历一个独立的研究过程。这两所学校的经历是异步的。作为一个全县性的区域性教改主张,我们在宏观上有一定的规划,但更多的是把教改行动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在“学习策略”这个教改主张方向引领下,我们在县域内实行“典型引路、分类推进、全面辐射、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以“教、学、研、培”合一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有组织的课题研究为框架,以群众性教改研究为基础,重视教师的个体研究,重视以教改研究活动为载体去引导教学教研工作。三、围绕“学习策略”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落足点的形成(一)反思“学法指导”1997年,我县有学校开始将学法指导作为课题研究。当时所指的学法主要指具体学科学习方法。如语文的识字法、阅读法、作文材料组织法等,数学的归纳法、线段图示法、数量关系分析法等。这些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但面对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自觉性、不会灵活运用这些学法的学生,这样的学法指导出现较大的局限性。而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绝大多数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学生,问题往往不是单纯的“不懂方法”,更主要的是“不想学、没有学习信心、不动脑筋、不自觉”等等,教师们笼而统之地称之为“习惯差”。可见具体学习方法只是学生学习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而已。那么,“习惯”是什么?习惯是学生逐渐习得的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习得的惯性”。愈是想搞清楚关于“习惯”的具体因素问题,就愈是接近元认知、自我效能感、认知策略等学习策略方面的东西。(二)、基于“学习策略”确定研究问题从具体学法到学习策略,意味着我们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更全面、更综合。有关理论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的组成如下: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料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概念学习策略(同化与顺应)、规则学习策略(归纳与演绎)、问题解决策略(发现与探究 )。这些策略同学科联系可以形成诸多学科认知策略 。如语文的阅读理解策略、复述策略、创作策略、情境运用策略,数学的图示策略、建模策略,英语的任务式学习策略、口语交际策略等。元认知策略包括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自我评价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等。学习策略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期望教师、学生关注并主动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意识或体验到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努力去学。学习策略研究是对传统学法指导的继承与发展,是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为中心内容,以促进学生“怎样学习更有效”为研究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一直没有将学习策略研究“分割”成若干小块让学校去研究。而是努力宣传关于学习策略的思想和理论(尽管没有将“学习策略”的概念明示出来),然后学校在这一问题引领下感受到某一方面的问题,提出符合学校实情的某一课题来研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县现有相关研究课题50余个。如:城关中学:初中生消极学习情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实验中学:中学生“自信、自控、自理”教育实验研究 三星镇中:农村初中课堂学习评价导向探索黄家中学:农村初中教、学和谐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白果中学:农村初中学生学科学习养成教育探索九龙镇中:优化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建设中学:农村初中“问题式导学”教学探索淮口中学:农村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创新学校: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五凤中学: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独立性培养探索赵家中学:农村初中学生课堂注意问题研究又新中学:农村初中学生“愿学.能学.会学”序列化培养探索 云合中学:发展后进生学习策略研究清江中学: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自我监控与调节的指导策略研究官仓中学:农村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探索 云绣中学: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指导探索县实验小学:激活小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 赵镇二小:促进小学生多样化学习的教学方式研究赵镇三小:小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方式变革研究杨柳小学:农村小学生学习依赖性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龙威小学:引导农村小学生互助学习的教育探索申银希望小学:农村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探索 长乐小学:农村小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索金龙镇小学: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淮口镇三小: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成功感的探索黄家小学:培养小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探索石龙小学: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探索玉河小学:扩大农村小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隆盛小学:引导农村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的探索淮口镇一小:小城镇学生常见学习情意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九龙镇一小: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方式探索官仓小学:农村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指导研究 福兴小学:农村小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探索 白果小学: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五凤小学:学生个体生活与作文个性化研究 三溪中学:农村初中学生学科良好学习方式研究这些课题研究有的指向元认知策略研究,有的指向具体学科学习策略研究,有的综合运用。仅就题目来看,也许有的课题没有直接与“学习策略”对上号,但我们认为,它所探讨的问题就是关心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学习策略”有着紧密而深刻地联系。我们一直认为,如果将“学习策略”做得很精致,事实上是无法让教师理解和执行的。就是这些看来“较笼统”的课题在不断启发着一线教师的思考,在不断引领教师开发出富有实效的教学改革对策。(三)基于问题反思已有教学经验这些教改研究对于教师决不是在一片空白上展开。在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已经自然蕴含着相应的教学策略成分。课题研究只是承担了总结、归纳、开发相应教改经验。事实上, 我县各子课题承担单位都大量开展相应的经验总结活动(形成相关教师论文1200余篇)。县教研室也组织了我县知名教师童华池、李芸等老师的相关教学经验总结研讨活动。这样的成果是丰富、具体、生动、朴实的。这里难以一一介绍成果本身。以下是一些经验性成果的名称,从中可以管窥它们的价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专注的习惯 王启友 (五凤镇百花村小)高三历史复习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王 建(淮口中学)让创新思维之花绽放开放性作文的应试策略刍议肖向亮(竹篙中学)浅谈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和对策邓素芳(实验中学)优化教师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燕蓉(石龙小学)农村小学生学习依赖性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刘继昌(杨柳小学)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体会 邓洁等(创新学校)读、说、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周 涛 (淮口镇一小)“问题活动问题”导学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杨怀英( 赵镇三小)在探究交流中思考感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 沈红霞 ( 九龙镇一小)在课题引领下,教师进行经验总结、课堂教学措施探索、学术讨论、案例分析等。以下是两位一线教师相关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的两个例子:语文:以情感为纽带,以自读自悟为桥梁,教学生学会阅读。具体策略有:通过师生心灵交流等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边读边思考、加强课外阅读等,习得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自读自悟自答、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策略等,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语文(县实验小学 张晓东)。数学:“实”为主旨、“疑”为主线、“活”为灵魂,促进学生建构性学习。具体策略有:通过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生活实际、情感基础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愿学、想学”;通过给学生创设数学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等对数学学习“能学、会学”;通过让学生探究、合作、多样化、开放性数学训练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乐学、恒学”等(赵镇二小 黄瑛)摘自金堂县“学习策略研究”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材料汇编,2002/12(四)形成基本观点:基于学习策略“教”在研究进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少学习策略理论。思考了不少的问题,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在课题研究进行了近四年之后,我们又在想:学习策略到底是什么?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关注学习策略?我们想解决教学实践的什么问题?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以“学习策略”作为导引,我县诸多学校和教师广泛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基于自身经验和教学中遇到的相关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与学习策略有关的教改研究课题,这些研究都希冀通过关注学生“在什么状态下学、怎样学、怎样改进学”,“什么样的学习对学生具有发展价值”,研究教师什么样的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灵活、有效地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力”。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登高作业考试题及答案测试卷
- 田径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高校科研管理岗位面试题目及答案
- 儿童认知测评题库及答案
- 中央b类考试题及答案
- 管理英语2考试题及答案
- 书法考试题及答案
- 外国中文老师考试题及答案
- 专项公益资金管理办法
- 金融标准化知识培训课件
- 建筑安全员c2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66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核心考点特训题库(含答案)之教育文化素养论述题库
- 2025海南省老干部服务管理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6人(第1号)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2026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湖北省利川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导言课 课件(内嵌视频)
- 1.1.2 生物的特征 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 2025云南玉溪国润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