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含解析).docx_第4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沈洙字弘道,吴兴武康人也。洙少方雅好学,不妄交游。治三礼春秋左氏传。精识强记,五经章句,诸子史书,问无不答。解巾梁湘东王国左常侍,转中军宣城王限内参军。大同中,学者多涉猎文史,不为章句,而洙独积思经术,吴郡朱异、会稽贺琛甚嘉之。及高祖入辅,除国子博士,与沈文阿同掌仪礼。高祖受禅,加员外散骑常侍。有司奏前宁远将军、建康令沈孝轨门生陈三儿牒称主人翁灵柩在周,主人弟息见在此者,为至月末除灵,内外即吉,为待主人还情礼申竟?以事咨洙,洙议曰:“礼有变正,又有从宜。礼小记云:久而不葬者,唯主丧者不除,其余以麻终月数者除丧则已。”世祖即位,迁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读。梁代旧律,测囚之法,日一上,起自晡鼓,尽于二更。及比部郎范泉删定律令,以旧法测立时久,非人所堪,分其刻数,日再上。都官尚书周弘正曰:“未知狱所测人,有几人款?几人不款?须前责取人名及数并其罪目,然后更集。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准五听验其虚实岂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且测人时节本非古制近代已来方有此法起自晡鼓,迄于二更,岂是常人所能堪忍?”洙议曰:“夜中测立,缓急易欺,兼用昼漏,于事为允。但漏刻赊促,今古不同,伏承命旨,刻同勒令,检一日之刻乃同,去夜测之昧,从昼漏之明,斟酌今古之间,参会二漏之义。庶罪人不以漏短而为捍,狱囚无以在夜而致诬,窃谓允合。”高宗曰:“沈长史议得中,宜更博议。”洙以太建元年卒,时年五十二。 (选自陈书列传二十七,有删改)注正言: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上书言事。五听:指辞、色、气、耳、目五种审查案情的方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准五听/验其虚实/岂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且测人时节/本非古制/近代已来/方有此法/B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准五听/验其虚实/岂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且测人时节/本非古制/近代已来/方有此法/C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准五听/验其虚实/岂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且测人时节/本非古制/近代已来/方有此法/D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准五听验其虚实/岂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且测人时节/本非古制/近代已来/方有此法/解析根据注释,“正言”是官职名,属于一个完整词语,不可断开,因此A项错误;“全恣”的宾语是“考掠”,不能断开,因此C项错误;“且”是况且之意,后面“测人时节”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且”不能与前面“刑罪”相连,因此D项错误。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巾,指古代读书人解去头巾,意思是出仕做官。因为古代读书人未出仕时头上一般戴方巾。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C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代指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D晡鼓,晡时击鼓,指晡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对应十二地支计时的酉时。解析相当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酉时”指下午5点7点。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洙年轻时性格大方文雅,喜好学习,不随意与人交往。研究三礼春秋左氏传,精通知识,记忆力强。B沈洙认为礼可以根据形势进行变通,对久不下葬的情况,除了主持丧葬的人丧服不脱除,其余的人都可以脱除丧服,不应该无限期穿下去。C关于旧时法律规定对囚犯每次使用刑罚的时间,都官尚书周弘正认为应该根据罪犯的人名及数目并加上其所犯罪行的名目,然后再集中审议。D沈洙认为夜间昏暗,测立上刑时间不准确,应该改用白天时滴入计时的漏壶,而且漏壶刻制长短不一,建议统一刻度,这样比较公允。解析“其余的人都可以脱除丧服”错误,原文说“其余以麻终月数者除丧则已”,意思是“其余的人只要穿麻衣满一个月再脱除丧服就可以了”。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同中,学者多涉猎文史,不为章句,而洙独积思经术,吴郡朱异、会稽贺琛甚嘉之。译文:_(2)及比部郎范泉删定律令,以旧法测立时久,非人所堪,分其刻数,日再上。答:_解析关键词:(1)“涉猎”“积思”“嘉”。(2)“及”“堪”“数”“再”。答案(1)大同年间,学者大多粗略浏览文史,不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而沈洙独自深入思考经学,吴郡的朱异和会稽的贺琛十分赞赏他。(2)等到比部郎范泉删除修订法令,认为旧法测立时间太长,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建议将刻度分开计算,每日两次上刑。参考译文沈洙字弘道,吴兴郡武康人。沈洙年轻时为人大方文雅而喜好学习,不随意与人交往。研究三礼春秋左氏传。精通知识,记忆力强,五经里的章节句子,诸子史书,问无不答。后来出仕做梁朝湘东王国的左常侍,随后转任中军宣城王限内参军。大同年间,学者大多粗略浏览文史,不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而沈洙独自深入思考经学,吴郡的朱异和会稽的贺琛十分赞赏他。等到高祖入朝辅政,沈洙被任命为国子博士,与沈文阿一同掌管仪礼。高祖即位后,沈洙被加封为员外散骑常侍。有官吏上奏,前宁远将军、建康令沈孝轨的门生陈三儿用书简札称主人的灵柩在周,主人弟子都在此的,是到月末除去灵位,内外亲戚都穿上吉祥的服装,还是等主人灵柩回归将礼仪补全?他们向沈洙咨询这件事,沈洙与人商量后说:“礼可以根据形势进行变通,还可以听从时俗要求。礼小记说:对死后长久无法下葬的情况,除了主持丧葬的人丧服不脱除,其余的人只要穿麻衣满一个月再脱除丧服就可以了。”世祖即位,沈洙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教太子读书。按照梁代旧的法律,使用测囚的办法是,每天上一次刑,开始于下午三时到五时,结束于夜里九时到十一时。等到比部郎范泉删除修订法令,认为旧法测立时间太长,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建议将刻度分开计算,每日两次上刑。都官尚书周弘正说:“不知狱中所测的人,有几人招供?几人不招供?必须事前根据罪犯的人名及数目并加上其所犯罪行的名目,然后再集中审议。凡是大小案件,一定要按照情理判定,正言官依照辞、色、气、耳、目五听之法来审案,验证其虚实,怎么能全靠拷问鞭打,来判定罪刑。况且测立囚犯的忍受时间,本来不是古制,近代以来,才有此种方法。起始于下午三时到五时,结束于夜里九时到十一时,难道是常人所能忍受的?”沈洙商议说:“夜间测立上刑时间,快和慢容易有误差,应兼用白天时滴水计时的漏壶,对事情比较公允。但是漏壶刻制有长短之分,古时候和现在不同,我恳请接受圣上旨意,统一刻度强制命令,这样一天的检测时间就会相同,去除夜间检测的昏昧,遵从白天漏壶计时的明了,斟酌今古之间漏壶刻制的差异,参考两种刻漏的特点。这样罪犯不会因为时间短而坚持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囚犯不会因为在夜间审问就遭受诬陷,我私下里希望圣上同意。”高宗说:“沈长史的意见正中我的心意,应该更加广泛讨论。”沈洙在太建元年去世,时年五十二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杨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少刻志于学,卧不设榻几十岁。庆元元年类试,调泸川尉,易什邡,再调绵州学教授、罗江丞。吴猎谕蜀,泰之贻书曰:“使吴曦为乱,而士大夫不从,必有不敢为;既乱,而士大夫能抗,曦犹有所惮。夫乱,曦之为也;乱所以成,士大夫之为也。”改知严道县,摄通判嘉定。白厓寨将王壎引蛮寇利店,刑狱使者置壎于法,又罥纟圭余人当坐死。泰之访知夷都实迩利店,夷都蛮称乱,不需引导,固请释之,不听,乃去官。宣抚使安丙荐之曰:“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召泰之赴都堂审察,以亲老辞。差知广安军,未上,丁父忧。免丧,知富顺监。去官,以禄禀数千缗予邻里,以千缗为义庄。知普州,以安居、安岳二县受祸尤惨,泰之力白丙尽蠲其赋。丙复荐于朝,召赴行在,固辞。知果州。踦零钱病民,泰之以一年经费储其赢为诸邑对减,上尚书省,按为定式。民歌之曰:“前张后杨,惠我无疆。”张谓张义,实自发其端,而泰之踵行之。理宗即位,趣入对,言:“陛下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使天下以言为戒。臣恐言路既梗,士气益消,循循默默,浸成衰世之风,为国者何便于此?”上奇其对,以为工部郎中。其后言事者相继,无所避忌,自泰之发之。诏直宝谟阁、知重庆府。为书以别丞相曰:“宰相职事,无大于用人有道,去自私之心,恢容人之度,审取舍之择而已。”至官,俗用大变。主管千秋鸿禧观,卒。(选自宋史杨泰之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B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C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D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当逆/臣之变/勉有位者毋动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见危致命/解析结合语境,首句“蜀中名儒杨虞仲之子”为主语,若在“当逆”后断开,则理解为杨泰之谋逆,不符合文意,因而排除B、D。结合前文“不听,乃去官”的语境,可知“拂衣而去”的原因为“言不用”,即意见不被采纳,故排除A,选C。答案C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古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现指在高校任教职称较高的老师。B免丧是指皇帝格外开恩,特别允许官员在守孝期未满时,脱掉为父母守丧的丧服。C义庄指置买田地设立村庄,收租以赡养族中贫困的百姓,义庄是族人共有的财产。D工部是古代负责营造工作的官署,其职责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解析B项,“免丧”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泰之能吃苦,有个性。他年少时立志苦学,近十年来睡觉不设床榻;安丙向朝廷推举他,皇帝召他赴朝,他都加以推辞。B杨泰之处事认真,有原则。他察访发现蛮人入侵不需接引,便据理力争建议不应判处王壎等人死罪,王壎等人因而被释放。C杨泰之疏财减税,受人爱戴。他把自己积攒的禄钱发给邻里并建立义庄来救济百姓;任职果州时,为各县邑减税,受百姓爱戴。D杨泰之不怕得罪人,直言进谏。理宗召他论对时,他劝谏要广开言路;他还写信给丞相,劝告丞相要履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解析B项,由原文“泰之访知乃去官”可知,杨泰之的“建议”并未被采纳,“王壎等人”也未被释放。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吴曦为乱,而士大夫不从,必有不敢为;既乱,而士大夫能抗,曦犹有所惮。译文:_(2)陛下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使天下以言为戒。译文:_解析关键词:(1)“使”“从”“既”;(2)“求”“以”“罪”。答案(1)假如吴曦叛乱,士大夫不听从,那么他一定不敢;既已叛乱,而士大夫能够与他抗争,他还有所畏惧。(2)陛下以直言敢谏为标准求取人才,却因为直言而加罪于他们,使得天下人以进言为戒。参考译文杨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年少时立志苦学,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他睡觉不设床榻。庆元元年参加类试,调任泸川尉,后改为什邡尉,又调任绵州学教授、罗江丞。吴猎宣谕蜀地时,杨泰之致信给他说:“假如吴曦叛乱,士大夫不听从,那么他一定不敢;既已叛乱,而士大夫能够与他抗争,他还有所畏惧。叛乱,是吴曦所为;而叛乱之所以得逞,是士大夫(不与他抗争)造成的。”改任严道县知县,代理嘉定通判。白厓寨守将王壎招引蛮人侵掠利店,刑狱使臣将王壎诉诸法庭,又牵连其他的人罪当论死。杨泰之察访得知夷都实际上靠近利店,夷都蛮人作乱,不需要接引,(因而)坚决请求释放王壎等人,他的建议不被采纳,于是弃官而去。宣抚使安丙举荐他说:“蜀中名儒杨虞仲的儿子,在逆臣发动叛乱时,劝说执政的人不要妄动;他的建议得不到采纳,于是拂衣弃官。假如他获得些许权柄,一定会临危受命。”皇帝召杨泰之到朝廷参加审议,他以双亲老迈推辞。(后)派遣他知广安军,还未赴任,遭父丧。服丧完毕,知富顺监。之后辞官而去,把几千缗禄钱发给邻里,又用几千缗禄钱建立了义庄。知普州时,因为安居、安岳二县受祸尤其惨烈,杨泰之极力请求安丙免除他们全部的赋税。安丙又向朝廷举荐他,皇帝召他赴朝,他坚决推辞。后来知果州。踦零钱侵害百姓,杨泰之用一年经费的盈余为各县邑减税,此法上报尚书省,于是成为规定。百姓歌颂他说:“前张后杨,对我们恩惠无疆。”张指张义,实际上是由他开始,而杨泰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