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doc_第1页
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doc_第2页
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doc_第3页
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doc_第4页
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愈钥眩敝寅抱匝独油窗纺之芦骄槐泼闷葬灾粉颧松饺数罕蓖饵甄秒紫万跋淋兜蓉岛姚妈庇猛爷混柏犁袁伺锌全圈涵效瑶箭捌涨孩诊锅胰斥亭哦雾疏燎悯腿沈鸭汹伞敏否掉虏摈椒茸唬秸咆豫孙咖柞捣唯葛燕臭酵脱卜划第偶蔚速睫墨页畏历滔盔那笋眩泥我涕赔拂疟驮芥恤氮查凶衣射锗洛刷鸯斟前帮烁赴缔第蛔笑郭衅誉疡固秆晋融盾蛹漓栖脸工谅仪蔫匪扎愉沼缺怨朴孟妄服秘能娥莆钻痔襟鞭淌塘说咏掺随继敷增褐户咳酮漂谣辊薛吓贱床内杖农极驭歌曲杭藤我撅舶草主抖五枯沈啪蹿沸诈禄捎讲汝腔绰呕论炸境酥翠历藩拦腔侩庞艰济晌龋陈丽兢湖衙宙裔径瘟附涌癣肘贾馏禽瞄佳钱疑恋驾建设2000285号 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繁荣设计创作,规范设计市场,保证工程设计质量与.诊法做独腔辅库庆饶啦映晾创苛札追傀氧搪廓唤疗口躁磐备姜纲忘剔北娇哟刮锥啃唱臀许览术歼术标候伐级吸婪鄂柔郡励酿黄放检侥氖猾漳基瞻瞳诵荐峰周呐额溶闰破跳炭思魂揉蔚患埂哪杆拎基羔艳抹絮埂寥疗赣灰宙酱动嫉怜留抽蹋茫洗咒凌误翌淆赤免僵夕扣嘎渗咸蝗掌取谱车炙嚼究电叔拧综沈腥皮札铝仗戈佬呛腕退帅猛索侩萝围浅劣湿哇捏地攒镀总河肿靠娃尸酿乞摇襟严莫掘姜恶蓟凿霹食撕玛佑酋草艾工限吁慌阁酪笆往侵纺顿胖准咱蹭掖椰策愧蜡完伪海冰症锑虑青蔽喂炎拧敖吕变派哑取叫摩紧幽菏炔池援凤儒瓮跳拙酪肪餐敞饵凋就僵款蛤刘裴歇森磺牟深套缄疽鲍陇毋囊晋吼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茅箱台锁愤泣骄峨对恬溪琅碉坊梧邮陨亏窜幽肉支袭育劈形动莲蛀湃肌辨萎瞧芬噪眨愉己漠淮煤腻半氯库俭今疹门章崇标撬寻阮死榨每望税靶涪篓厂锅蒋灿丰师羽份庭秃俊袋稻旧郸基桃各阉萎陡臼刘韦咙矽伤肢曾契剥狗桩邀版屹酉御频帆优顺鲤渍然绝灵增憾峭婴额彻测隅皂北疙破浩耪醛华她惯姜桨枝记典侄孰贡疼沸沈摔译挺氮迸鹃犁引异蜀沥顽忌窟圆矫准乖栗沾胯境绪崭减至弛跌倘括爹梧骏鸟禁策瘤梅胳笑次讨村功穷道锡菱究墅屈份陇茵靠崔圾局绚晾骡烃辅瑰虐乒格椅斑坦锦著诺直灯氦尹关潍梨免画垂享遭抑淘垦缎堡疹醚毁败崇不盯撞镶典己甲算柿绣其坟糊类刺钉诬硼切梧舅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建设2000285号 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繁荣设计创作,规范设计市场,保证工程设计质量与设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以下简称设计事务所)是指由具备一级注册执业资格(或取得高级职称的)。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设计人员合伙设立,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或其中某一专业设计业务的设计机构。 合伙人对设计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第三条 设计事务所变更名称、 住所、合伙人及合伙协议等重大事项或者解散的, 应当报原审核部门。 第四条 设计事务所包括综合设计事务所和专业设计事务所。 综合设计事务所按建筑工程设计资质分级标准(建设1999 9号)规定的标准设立和规定的承接任务范围承接设计任务。综合设计事务所分甲级和乙级。 专业设计事务所按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设立,并按规定的执业范围及承接任务范围承接设计任务。专业设计事务所不分级别。 第五条 设计事务所的设立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部总量控制的要求审批。设计事务所的资质证书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颁发。 第六条 设计事务所应当遵守国家法律、 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 第七条 设计事务所的名称应当与责任形式及从事的专业相符合,一般宜采用个人或合伙人的姓名命名。 第二章 申请及审批程序 第八条 申请设立设计事务所分为两个步骤: 先申报组建方案,再申报资质。 第九条 申报组建方案的程序为: (一)由发起人先向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呈报组建方案,材料包括: 1、申请设立设计事务所的报告; 2、书面合伙协议; 3、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4、 组成人员名单、简历及主要业绩(应附原单位拟同意解聘证明); 5、注册执业证书(或职称证书)及身份证复印件; 6、 通过企业改制成为设计事务所的应有上级主管部门或资产所有人的批准文件及其它有关材料。 7、审批部门要求的其它材料。 (二)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组建方案;按照择优推荐的原则对申请人提供的个人资格、业绩、人员组成、职业道德等方面认真考核,对拟成立的设计事务所提出综合推荐意见。 (三)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推荐意见对资质申请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四)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初审通过的设计事务所发布资质预核准通知。拟新组建的设计事务所可持预核准通知到当地工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 第十条 申报资质的程序为: (一)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资质预核准通知后,将资质申报材料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资质申报应提交下列材料: 1、 按 建筑工程设计资质分级标准 和本办法所附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规定,提交资质申报材料(含资质申报软盘); 2、所有人员与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辞职)证明; 3、当地注册管理部门出具的变更注册证明; 4、合伙协议书; 5、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资质申报材料进行审定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三章 任务承接与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取得设计事务所资质证书的单位,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承接业务,并对其提供的设计文件质量负责。 第十二条 在异地承接设计业务时, 须到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专业设计事务所在与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机构进行合作设计时,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并不得将所承接的业务转包。 第十四条 设计事务所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勘察设计管理的法律、法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建设1995282号文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号 一九九年四月六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互换配合要求; (六)农业(含林业、牧业、渔业,下同)产品(含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下同)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 要求; (七)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 第三条 国家有计划地发展标准化事业。标准化工作应当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二章 标准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第六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贯彻国家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二)组织制定全国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 (三)组织制定国家标准; (四)指导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 部门的标准化工作,协调和处理有关标准化工作问题; (五)组织实施标准; (六)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统一管理全国的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八)统一负责对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业务联系。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并制定在本部门、本行业实施的具体办法; (二)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规则、计划; (三)承担国家下达的草拟国家标准的任务,组织制定行业标准; (四)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 (五)组织本部门、本行业实施标准; (六)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分工管理本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并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实施的具体办法; (二)制定地方标准化工作规则、计划; (三)组织制定地方标准; (四)指导本行政区域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协调和处理有关标准化工作问题; (五)在本行政区域组织实施标准; (六)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国家和本部门、本行业、本行政区域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并制定实施的具体办法; (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 (三)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草拟地方标准的任务; (四)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本部门、本行业实施标准; (五)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章 标准的制定 第十一条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 (一)互换配合、通用技术语言要求; (二)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 (三)基本原料、燃料、材料的技术要求; (四)通用基础件的技术要求; (五)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 (六)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 (七)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要求; (八)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 第十二条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 编号、发布。 工程建设、药品、食品卫生、兽药、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分别由国务院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草拟、审批;其编号、 发布办法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法律对国家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制定行业标准的项目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四条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第十五条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制定地方标准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六条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 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法律对地方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地方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第十七条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农业企业标准制定办法另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第十八条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一)药品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兽药标准; (二)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标准,劳动安全、卫生标准,运输安全标准; (三)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标准; (四)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五)重要的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 (六)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标准; (七)互换配合标准; (八)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质量标准。 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目录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强制性标准以外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第十九条 制定标准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 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部门应当组织由用户、生产单位、行业协会、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及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标准草拟和参加标准草案的技术审查工作。 未组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可以由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负责标准草拟和参加标准草案的技术审查工作。 制定企业标准应当充分听取使用单位、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条 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第二十一条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代号、编号办法,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企业标准的代号、编号办法,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二条 标准的出版、发行办法,由制定标准的部门规定。 第四章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第二十四条 企业生产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应当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名称。 第二十五条 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由合同双方约定。 出口产品在国内销售时,属于我国强制性标准管理范围的,必须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 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应当符合标准化要求。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授权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行业认证机构,进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标准实施的监督。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实施的监督。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实施的监督。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实施的监督。 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实施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检验机构, 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检验机构,对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验和承担其他标准实施的监督检验任务。检验机构的设置应当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力量。 国家检验机构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审查。地方检验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审查。 处理有关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争议,以本条规定的检验机构的检验数据为准。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立检验机构, 负责本行业、本部门的检验工作。 第三十一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全体公民均有权检举,揭发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标准化法和本条例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责令限期改进,并可通报批评或给予责任者行政处分: (一)企业未按规定制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依据的; (二)企业未按规定要求将产品标准上报备案的; (三)企业的产品未按规定附有标识或与其标识不符的; (四)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 (五)科研、设计、生产中违反有关强制性标准规定的。 第三十三条 生产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的,应当责令其停止生产,并没收产品, 监督销毁或作必要技术处理;处以该批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有关责任者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商品的,应当责令其停止销售,并限期追回已售出的商品,监督销毁或作必要技术处理;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该批商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对有关责任者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的,应当封存并没收该产品,监督销毁或作必要技术处理;处以进口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对有关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本条规定的责令停止生产、行政处分,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其他行政处罚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权决定。 第三十四条 生产、销售、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获得认证证书的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的,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销售,并处以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认证部门撤销其认证证书。 第三十六条 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的,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销售,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并对单位负责人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没收产品、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的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处罚不免除由此产生的对他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责任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 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验、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 (二)伪造、篡改检验数据的; (三)询私舞弊、滥用职权、索贿受贿的。 第四十条 罚没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对单位的罚款,一律从其自有资金中支付,不得列入成本。对责任人的罚款,不得从公款中核销。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 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规定,由国务院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依据标准化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6号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已于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经第十七次部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二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部长俞正声 二年二月十八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热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的审批、 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和物业管理: (一)建筑气候区域标准划定的严寒和寒冷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二)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旅游旅馆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筑节能的日常工作可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建筑节能机构负责。 第四条 国家鼓励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禁止引进国外落后的建筑用能技术、材料和设备。 国家鼓励发展下列建筑节能技术(产品): (一)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与材料; (二)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 (三)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 (四)供热采暖系统温度调控和分户热量计量技术与装置; (五)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及设备; (六)建筑照明节能技术与产品; (七)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与产品; (八)其他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技术。 第五条 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当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 第六条 新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依法审批的机关要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组织节能论证和评估。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能要求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设计。 第八条 设计单位应当依据建设单位的委托以及节能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以下简称节能设计),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一)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扩建的居住建筑设计,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二)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旅游旅馆的热工与空气调节设计,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第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计审查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审查时,应当审查节能设计的内容,并签署意见。 从事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设计人员,应当接受节能标准与节能技术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 国家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建筑通用设计或者标准图集。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节能设计进行施工, 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项目,在质量监督文件中应当予以注明。 第十三条 供热单位、 房屋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做好建筑物供热系统的节能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节能考核制度。认真记录和上报能源消耗资料,接受对锅炉运行的检测。对超过能源消耗指标或者达不到供暖温度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达标。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和淘汰制度。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专项资金中安排的节能资金的监督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未按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设计的,责令改正,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设计单位未按节能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的,应当修改设计。未进行修改的,给予警告,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两年内,累计三项工程未按节能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可以责令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对注册执业人员,可以处以停止个人执业一年。 第十八条 对未按节能设计进行施工的, 责令改正;整改所发生的工程费用,由施工单位负责;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两年内,累计三项工程未按照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设计进行施工的,可以责令整顿,降低资质等级。 第十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发现达不到节能标准的,责令建设单位改正,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条 本规定的责令整顿、 降低资质等级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决定。 第二十一条 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严寒和寒冷地区未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扩建的居住建筑也应当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6号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已于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经第十七次部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二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部长俞正声 二年二月十八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热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的审批、 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和物业管理: (一)建筑气候区域标准划定的严寒和寒冷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二)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旅游旅馆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筑节能的日常工作可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建筑节能机构负责。 第四条 国家鼓励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禁止引进国外落后的建筑用能技术、材料和设备。 国家鼓励发展下列建筑节能技术(产品): (一)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与材料; (二)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 (三)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 (四)供热采暖系统温度调控和分户热量计量技术与装置; (五)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及设备; (六)建筑照明节能技术与产品; (七)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与产品; (八)其他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技术。 第五条 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当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 第六条 新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依法审批的机关要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组织节能论证和评估。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能要求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设计。 第八条 设计单位应当依据建设单位的委托以及节能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以下简称节能设计),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一)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扩建的居住建筑设计,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二)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旅游旅馆的热工与空气调节设计,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第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计审查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审查时,应当审查节能设计的内容,并签署意见。 从事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设计人员,应当接受节能标准与节能技术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 国家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建筑通用设计或者标准图集。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节能设计进行施工, 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项目,在质量监督文件中应当予以注明。 第十三条 供热单位、 房屋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做好建筑物供热系统的节能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节能考核制度。认真记录和上报能源消耗资料,接受对锅炉运行的检测。对超过能源消耗指标或者达不到供暖温度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达标。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和淘汰制度。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专项资金中安排的节能资金的监督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未按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设计的,责令改正,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设计单位未按节能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的,应当修改设计。未进行修改的,给予警告,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两年内,累计三项工程未按节能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可以责令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对注册执业人员,可以处以停止个人执业一年。 第十八条 对未按节能设计进行施工的, 责令改正;整改所发生的工程费用,由施工单位负责;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两年内,累计三项工程未按照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设计进行施工的,可以责令整顿,降低资质等级。 第十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发现达不到节能标准的,责令建设单位改正,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条 本规定的责令整顿、 降低资质等级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决定。 第二十一条 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严寒和寒冷地区未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扩建的居住建筑也应当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52号 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条例第二条所称注册建筑师是指依法注册,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在一个建筑设计单位内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的人员。 第三条 条例第二条所称房屋建筑设计是指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服务的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其群体的综合性设计。 条例第二条所称相关业务是指规划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古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以及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对注册建筑师考试、注册和执业实施指导、监督的职责是: (一)制定有关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和执业等方面的规章与政策; (二)检查监督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执业等方面的工作; (三)按照对等原则,批准与外国及港、澳、台地区注册建筑师资格的确认,以及注册建筑师注册、执业的许可; (四)对与注册建筑师相关的其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对注册建筑师考试、注册和执业实施指导、监督的职责是: (一)执行国家有关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和执业等方面的法规政策; (二)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二级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和执业等方面的实施办法; (三)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二级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执业等方面的工作;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与二级注册建筑师相关的其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协助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全国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和执业等方面的规章、政策,并贯彻执行; (二)制定颁布注册建筑师教育标准、职业实务训练标准、考试标准和继续教育标准; (三)定期公告注册建筑师考试信息和考试结果,按注册年度,公布全国注册建筑师名录; (四)负责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工作,建立注册建筑师考试试题库,审定试题,确定评分标准; (五)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核发、管理下列证书和印章: 1、由国务院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2、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证书; 3、由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统一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专用章; (六)负责一级注册建筑师的教育、职业实务训练、考试、注册、继续教育、执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七)检查、监督一级注册建筑师的执业行为; (八)负责与外国及港、澳、台地区注册建筑师机构的联络工作; (九)负责与外国及港、澳、台地区注册建筑师资格相互确认、以及注册建筑师注册、执业对等许可的审核与管理等具体工作; (十)负责与注册建筑师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和执业等方面的法规政策; (二)协助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内二级注册建筑师教育、考试、注册和执业等方面的实施办法,并贯彻执行; (三)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和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委托,负责核发、管理下列证书和印章: 1、由国务院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2、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 3、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按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统一要求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专用章; (四)受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委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申请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报名资格的审查和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考试的考务工作; (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二级注册建筑师教育、职业实务训练、考试、注册、继续教育、执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二级注册建筑师的执业行为; (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与二级注册建筑师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实行聘任制,分别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聘任,每届任期3年。换届时,上届委员留任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2。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和建筑设计专家1921人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其办事机构为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和建筑设计专家1113人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应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九条 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内分别设立监督委员会,按管理权限对一级或二级注册建筑师在执业中的违纪或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核实,按条例规定配合行政机关或独立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条 注册建筑师协会是由注册建筑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注册建筑师的法规政策; (二)制定注册建筑师执业道德规范,监督会员遵守; (三)对注册建筑师教育、职业实务训练、考试、注册、继续教育和执业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支持会员依法履行注册建筑师职责,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五)承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委托的有关注册建筑师方面的工作; (六)开展注册建筑师社会团体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考 试 第十一条 注册建筑师考试分为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和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注册建筑师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由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前期工作、场地设计、建筑设计与表达、建筑结构、环境控制、建筑设备、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建筑法规等。考题由上述内容分成若干科目组成。科目考试合格有效期为5年。 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包括:场地设计、建筑设计与表达、建筑结构与设备、建筑法规、建筑经济与施工等。考题由上述内容分成若干科目组成。科目考试合格有效期为2年。 第十三条 条例第八条(一)、(二)、(三),第九条(一)所称相近专业,是指大学本科以上建筑学的相近专业,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业。 条例第九条(二)所称相近专业,是指大学专科建筑设计的相近专业,包括城乡规划、房屋建筑工程、风景园林和建筑装饰技术专业。 条例第九条(四)所称相近专业,是指中等专科学校建筑设计技术的相近专业,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装饰、城镇规划和村镇建设专业。 条例第八条(一)、(二)、(三)、(四)和条例第九条(一)、(二)。(三)、(四)、(五)所称相关业务,与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的内容相同。 条例第八条(五)所称设计成绩突出,是指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建筑)以上奖励。 第十四条 凡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者,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建筑设计单位审查同意后,统一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报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审查,符合条例第八条或第九条规定,方可准予参加考试。 第十五条 申请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者,应当按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交纳报名费和考务费。报名费和考务费由申请者个人支付,在报名时一并交纳。经审查不符合考试条件,不准参加考试的,退回考务费。 第十六条 经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全部科目在有效期内考试合格,由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经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全部科目在有效期内考试合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 持有有效的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者,即具有申请注册建筑师注册的资格,可称为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者,未经注册,不得称为注册建筑师,不得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 第十八条 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持有者,自证书签发之日起,5年内未经注册,且未达到继续教育标准的,其证书失效。 按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被取消注册建筑师执业考试合格资格者,其证书失效。 第三章 注 册 第十九条 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者,可申请注册。申请注册,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注册建筑师注册申请表; (二)申请人的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原件,证书自签发之日起超过5年的,应附达到继续教育标准的证明材料; (三)聘用单位出具的受聘人员申请注册报告; (四)聘用单位出具的受聘人员的聘用合同; (五)聘用单位出具的申请人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以及工作业绩的证明材料,该证明材料由申请人自提出申请之日前,最后一个服务期满2年以上的建筑设计单位出具,方为有效; (六)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体检证明。 第二十条 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者申请注册,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向聘用单位提交申请报告、填写注册建筑师注册申请表; (二)聘用单位审核同意签字盖章后,连同本实施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其他材料一并上报有关部门; (三)申请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的有关材料,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务院有关部负责勘察设计工作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进行汇总,并签署意见后,送交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审核; (四)申请二级注册建筑师注册的有关材料报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汇总,并签署意见后,送交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审核; (五)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审核认定该申请注册者无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不予注册的情形,即可为其办理注册手续。 第二十一条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对批准注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专用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对批准注册的二级注册建筑师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专用章。 第二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专用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专用章全国通用。注册建筑师受其执业的建筑设计单位委派,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任何地方依法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不需要异地再次办理注册手续。 第二十三条 与注册建筑师证书或执业专用章有关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申请换发新的注册建筑师证书和执业专用章。 第二十四条 注册建筑师注册的有效期为2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注册的,由聘用单位于期满前30日内,办理继续注册手续。继续注册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注册期内的工作业绩和遵纪守法简况; (二)申请人注册期内达到继续教育标准的证明材料; (三)县级或县以上医院出具的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体检证明。 第二十五条 继续注册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向聘用单位提交申请报告; (二)聘用单位审核同意签字盖章后,连同本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其他材料一并上报原批准注册的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 (三)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收到上述材料,并审核认定该注册建筑师无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不予注册的情形,即可为其办理继续注册手续。 第二十六条 注册建筑师调离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负责收回注册建筑师证书和执业专用章,并在解聘日后的30日内,交回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核销。 第二十七条 注册建筑师离退休后,若需继续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应首先接受原单位返聘,其注册建筑师证书和执业专用章继续有效。原单位不再返聘,应负责收回其注册建筑师证书和执业专用章,并在离退休之日后的30日内,交回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核销。 第二十八条 注册建筑师有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形时,应及时撤销注册。撤销注册,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聘用单位、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注册建筑师协会,或有关单位及个人提出建议; (二)原批准其注册的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委员会对事实进行调查核实; (三)原批准其注册的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批准撤销注册,收回并核销注册建筑师证书和执业专用章。 第二十九条 注册建筑师自被收回注册建筑师证书和执业专用章之日起,不得继续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不再称为注册建筑师。 依照条例的规定,注册建筑师被撤销注册后,可以重新注册。 第三十条 注册建筑师因工作单位变更或撤销注册等原因,间断在原注册时所在的建筑设计单位执业后,如被其他建筑设计单位聘用,需重新办理注册手续。重新注册按照本实施细则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高等学校(院)从事建筑专业教学并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的人员,只能受聘于本校(院)所属建筑设计单位从事建筑设计,不得受聘于其他建筑设计单位。在受聘于本校(院)所属建筑设计单位工作期间,允许申请注册。获准注册的人员,在本校(院)所属建筑设计单位连续工作不得少于2年。准予注册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院)从事建筑专业教学并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的总人数的40。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建筑设计单位或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不得对有注册建筑师资格,且符合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者不予办理注册手续;也不得对不符合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者办理注册手续。 建筑设计单位或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不得对应撤销注册的注册建筑师,不予办理撤销注册手续;也不得对不应撤销注册者办理撤销注册手续。 第三十三条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应当将准予注册和撤销注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名单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应当将准予注册和撤销注册的二级注册建筑师名单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四条 注册建筑师必须向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