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 宋,学习要点,了解屈宋在楚辞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九章的基本内容、风格特色及屈原创作中 的地位。 把握哀郢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并体 其风格特色。 体会宋玉对楚王问所采用的辨论方法。,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在长江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楚国最大车马坑露面,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见史记楚世家),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楚文化,首先应该注意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于谋生较为容易, 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 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 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 财力物力,已经明显超过北方国家。,战国时期的楚国金币,楚文化,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楚文化,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楚文化,“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还有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见汉书郊祀志)。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屈原哀郢,一、屈原 (一)生平及主张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贵族。 屈原(约前约前)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第一次流放,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第二次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 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东君:神话中的春神。,自沉汨罗江,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悲剧原因之政治主张,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悲剧原因之性格特点,(二)主要作品 凡二十三篇: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另有远游、卜居、渔父三篇,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鄂君启节 图,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发现了四件铜铸的“鄂君启节”,启节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四件启节中有一节是舟节,即水路通行证。,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在诗中,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 离骚和九章,离骚和九章,都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离骚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 在前半篇中,由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即楚王)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离骚后半篇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展示了他的内心深处的活动,和对未来前途的探索。,结构,“党人”即结党营私的小人,是同诗人敌对的、代表邪恶的一方。“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们只顾苟且偷安,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而且,他们不但“竞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还“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认为诗人受到重用阻挡了他们的道路。于是谣诼纷起,“谓余以善淫”,诬蔑诗人是淫邪小人。 掌握最高权力、因而能够决定上述双方的成败并由此决定楚国命运的楚王,却是昏庸糊涂的。由于楚王是楚国的象征,诗人对他抱有绝对的忠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他也一度信任和重用诗人,最终却受了“党人”的蒙骗:“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斎怒。”进而背弃了与诗人的“成言”,“悔遁而有他”,由此导致了诗人的失败和楚国的衰危。,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辉煌奇幻的场面,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写作特点,对屈原所说的“美政”,如果冷静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诗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尧舜”之治,实际是儒家虚构的产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般原则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际统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行。而屈原却始终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国,并以此照出楚国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国君臣的昏庸和贪鄙。当认识到“美政”不可能实现时,他宁可怀抱这理想而死,我们决没有理由指责屈原“偏激”,指责他的理想“不切实际”。 因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平庸苟生的伟大精神。,一组汇辑性的诗作。汇辑者肯定不是屈原本人。它集中 地体现了屈原文学才华独特的一面,是骚体短章创作走向成 熟的重要标志。,九章概说 名称: 性质: 创作时间及内容:,最早出于西汉末年刘向九叹:“叹离骚以扬意 兮,犹未殚于九章。” 包括九篇作品:惜诵涉 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 颂悲回风(依王逸楚辞章句之序)。,作于不同时期,是屈原人生遭际的片断展现, 在时间跨度上几乎涵盖了他的一生。每篇有独立的题目,比较 集中地反映了其内容,对于了解作者不同阶段的生活背景与思 想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除橘颂确为早期作品外, 其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忠悃和烦惑、悲怆和坚定、决心和 绝望,一句话,灵魂里的冲突和矛盾、品格上的高贵和孤洁的 艺术反映,思想基调和艺术风格与离骚十分贴近。,名家评说 骚经之词缓,九章之词切:浅深之序也。 (汉王逸楚辞章句九章章句第四叙) 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九歌哀而艳,九章哀而切。九歌托事神以喻君,犹望君之感悟也;九章感悟无由,沈渊已决,不觉其激烈而悲怆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第四则),九歌、九章不同:九歌纯是性灵语,九章兼多学问语。 (清刘熙载艺概卷三赋概) 九歌:轻歌微吟 离骚:黄钟大吕 九章:促管繁弦 (梁宗岱屈原(为第一届诗人节作),三、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一)文 本,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二)串析,开首四句 1.联系上下文,讨论“百姓”与“民”的所指:泛指? 特指屈原自己? 王逸和蒋骥的说法: 怀王不明,信用谗言,而放逐己;正以仲春阴阳会时,徙我东行,遂与室家相失也。(汉王逸楚辞章句) 百姓与民,皆呼天自指之辞。泛言百姓者,逊辞也。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东迁”的所指:迁都?迁贬?,“过夏首而西浮兮”句,汉代王逸以来对此句的几种代表性解释:从西浮而东行/人向东而心恋西/混“夏首”为“夏口”,赵逵夫哀郢地图(录自赵逵夫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凌阳侯之泛滥兮”句 “阳侯”的几种解释: 凌,乘也。阳侯,大波之神。(汉王逸楚辞章句) 古之诸侯:洪兴祖注引战国策注说:“阳侯,陵阳 国侯也。其国近水,溺死于水,其神龙为大波,有所伤害, 因谓之阳侯之波也。应劭曰:阳侯,古之诸侯。有罪自 投江,其神为大波。”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亦秉持此说) 阳侯,伏羲臣。淮南注:陵阳国侯也。国近江,溺死, 其神能为大波。(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讨论:此句中的“阳侯”与下文的“陵阳”有无关系? 如有关系,又有何种关系?如无关系,又有何道理?,“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句 心肝悬结,思念诘屈而不可解也。 (汉王逸楚辞章句) 诗经小雅正月:“心之忧兮,如或结兮。” 曹风鳲鳩:“心如结矣。” 桧风素冠:“我心蕴结。”诗经正义均释曰: “如物之裹结。” 荀子成相篇:“君子执之心如结。”杨倞注:“坚 固不解也。”,“上洞庭而下江”句,自汉代以来对此句的解释:站在夏口向西望,湖在上、 江在下/南洞庭而北长江/顺着洞庭入湘江/船头向洞庭、船尾 向长江,/或上洞庭、或下长江/古时洞庭湖在长江北,故先 入洞庭再下长江。,赵逵夫先生旁征博引,对以上诸说一一驳议,解此句为: 出洞庭湖而顺江东行。,请参看赵氏哀郢地图。,“羌灵魂之欲归兮”句 楚辞现存作品“灵魂”用例凡三,屈原两例: 本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抽思) 这两例可能也是现存文献最早的“灵魂”用例。 屈原作品单用“灵”字凡二十五例,大略地可分为这几类: 灵均屈原自己的字;灵修君主的代称;灵氛替 他占卜的人;灵琐玄圃上天帝之居;其他自由组合的。,讨论: 屈原何以如此重视“灵”字?何以如此频繁运用 “灵”字?“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这两句诗与 下文的 “至今九年而不复”及“鸟飞返故乡,狐死首丘” 中的“复”、“返”有何内在的关系?“复”、“返”的主语可不可以理解为“灵魂”? 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就是哀郢及屈原其他作品阅 读、解释及欣赏的关键。,“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句 坟的本义:大的土堆或河堤。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汝坟”指汝水的大堤。 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史记文帝纪:“不治坟,欲为省。”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坟,墓也。从土,贲声。 这里的“大坟”指高大的土堆或高高的大堤,登之可望远。,登高望远的抒情范式: 诗经卫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魏风陟岵曰:“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沈约临高台:“高台不可望,远望令人愁。” 对中国士人而言,登高望远,既是一种抒情范式,更是一 种行为范式。,“当陵阳之焉至兮”句 “陵阳”的多种解释: 波浪(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明代汪瑗楚辞集解)/“巴陵之阳”的省称(清胡文英屈骚指掌)/丹阳郡陵阳县 (今安徽陵阳)(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清朝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未详”(宋代朱熹楚辞集注)/今江西西部靠 近湖南庐水上游的“陵阳”(当代赵逵夫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句 汉王逸楚辞章句:“夏,大殿也。”汉杨雄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刘永济屈赋通笺哀郢非哀楚迁陈曰:“盖预忧之辞,语最沉痛。曾可训乃,乃不知夏之为丘者,怪之之辞也。” 这两句还可理解为互文,意即乃不知夏之可为丘、两东门之可为芜。既是“怪之之词”,也是悬想之词。,“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句 闻一多古典新义楚辞校补九章:“武延绪云:当作忽若去而不信兮。案武说近是。忽犹怳忽也。此盖言身虽去国,犹疑未去,心志瞀乱,若在梦中也。” “九”与“复”解释的多元性: “九”可实指,亦可虚指。 “复”可指返回,亦可指恢复。而返回既可指身体,也可指灵魂,更可指灵肉一体的“我”。,“尧舜之抗行兮,披以不慈之伪名”四句 庄子杂篇盗趾第二十九:“尧不慈,舜不孝, 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 世之所高者。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性情,其 行乃甚可羞也。”,“乱曰”之乱 从音乐方面看,每“始”“乱”对举,乐章最末一端叫“乱”,故有学者将“乱”译作“尾声”。 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舞。”“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 论语第八篇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蒋骥楚辞余论:“余意乱者,盖乐之将终,众音毕会,而诗歌之节,亦与相赴,繁音促节,交错纷乱,故有是名耳。孔子曰洋洋盈耳,大旨可见。,从文辞方面看,辞赋撮要式或总结性的收尾叫“乱”。 蒋骥楚辞余论:“旧解乱为总理一赋之终。今按离骚二十五篇,乱词六见。惟怀沙总申前意,小具一篇结构,可以总理言。骚经招魂,则引归本旨;涉江哀郢,则长言咏叹;抽丝,则分段叙事。”,“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 朱熹楚辞集注曰:“鸟飞反故乡,思旧巢也。首丘,谓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 用“狐死首丘” 隐喻根深蒂固的恋乡情结,在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亦间有剖析。 淮南子卷十缪称训:“闻善易,以正身难。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故君子见善则痛其身焉,身苟正,怀远易矣。故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卷十一齐俗训:“夫飞鸟主巢,狐狸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栖焉,穴者穴成而得宿焉。趋舍行义,亦人之所栖宿也。各乐其所安,致其所踱,谓之成人。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卷十七说林训:“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爱)其所生。”,抱朴子内篇卷之二论仙:“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群之师,而犹恨恨于老妻弱子,眷眷于狐兔之丘,迟迟以臻殂落,日月不觉衰老,知长生之可得而不能修,患流俗之臭鼠而不能委。何者?爱习之情卒难遣,而绝俗之志未易果也。” 礼记檀弓上第三曰:“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东汉贾逵疏曰:“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 古典作品中常借动物恋家来表达自己的热土之恋、家园之思。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中国人的这种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原因颇多,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恐不无关系。本文就有“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的句子。,(三)结构层次 自开首至“甲之鼂吾以行”句,叙初“迁”时情景。 自“发郢都”句至“思蹇产而不释”句,记东迁时的实况。 自“将运舟”句至“悲江介之遗风”句,写初放时眷念故国 的心情。 自“当陵阳”句至“蹇侘傺而含慼”句,写长期被放后忧国思归的心情。 自“外承欢”句至“美超远而踰迈”句,斥小人之蔽贤误国,伤君子之失位远逝。 自“乱曰”至结尾,申明不能忘郢之意。,(四)作意研究,作意研究是二千多年哀郢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约有十种观点:,1.放逐思归说;,2.放逐与凶荒结合说;,3.秦楚析之战说;,4.怀王三十年陷秦说;,5.庄蹻暴郢说;,6.白起破郢说;,7.追叙说;,8.放于陵阳说;,9.战乱流亡说;,10.恋阙思乡说。,(周建忠哀郢作意研究史略),(五)艺术分析,写实 文字清丽 忧郁哀苦 恳挚缠绵 情景交融 诗味腴厚 允称上品 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六)名家评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仲宣“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文所出耶?“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则玄晖“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其接响也。 (明徐世溥榆溪诗话),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而屈子深远矣。 (清刘熙载艺概卷三赋概),楚辞涉江、哀郢,“江”、“郢”,迹也;“涉”、“哀”,心也。推诸题之但有迹者亦见心,但言心者亦具迹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三赋概),(七)课外阅读,阅读陆游哀郢二首,并试选择一到两个合适的视角比较其异同。,宋玉对楚王问,一、宋玉 (一)生平 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仕途颇不得志。 (二)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玉集三卷,均无篇名。王逸楚辞章句中有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共五篇。以上,招魂已基本断定为屈原作品;文选中五篇,都是文学史上的名作,但究竟是否宋玉所作,尚有争议。,(三)主要思想 继承并发扬儒家的仁学思想。 深受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的影响:赞美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考试题库300道带答案(基础题)
- 2026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300道加答案
- 关于房子的财产协议书
- 医师证转租免责协议书
- 合伙市场进货合同范本
- 司机雇主责任合同范本
- 北京创业就业合同范本
- 公司外债借款合同范本
- 代理合同否解除协议书
- 区域代理协议解除合同
- 生成式人工智能培训
- 202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全国)(解析版)
- 机器学习原理及应用课件:回归分析
- 水表知识培训
- 手绘植物花卉课件
- 土耳其移民合同范本
- 制冷复审课件
- 执法员压力与情绪管理课件
- 小升初道法复习课件
- 外科疼痛病人护理
- 学堂在线 现代生活美学-插花之道 章节测试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