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一次实习报告土壤的印象.doc_第1页
土壤地理学第一次实习报告土壤的印象.doc_第2页
土壤地理学第一次实习报告土壤的印象.doc_第3页
土壤地理学第一次实习报告土壤的印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袃芀芀螃蝿荿莂薆肈莈蒄螁羄莈薇薄羀莇莆袀袆莆蒈蚃膄莅薁袈肀莄蚃蚁羆莃莃袆袂肀蒅虿螈聿薇袅肇肈芇蚇肃肇葿羃罿肆薂螆袅肆蚄蕿膄肅莄螄肀肄蒆薇羅膃薈螂袁膂芈薅螇膁莀螁膆膀薃薃肂膀蚅衿羈腿莄蚂袄膈蒇袇螀膇蕿蚀聿芆艿袅羅芅莁蚈袁芄蒃袄袇芄蚆螇膅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芁薀薈袃芀芀螃蝿荿莂薆肈莈蒄螁羄莈薇薄羀莇莆袀袆莆蒈蚃膄莅薁袈肀莄蚃蚁羆莃莃袆袂肀蒅虿螈聿薇袅肇肈芇蚇肃肇葿羃罿肆薂螆袅肆蚄蕿膄肅莄螄肀肄蒆薇羅膃薈螂袁膂芈薅螇膁莀螁膆膀薃薃肂膀蚅衿羈腿莄蚂袄膈蒇袇螀膇蕿蚀聿芆艿袅羅芅莁蚈袁芄蒃袄袇芄蚆螇膅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芁薀薈袃芀芀螃蝿荿莂薆肈莈蒄螁羄莈薇薄羀莇莆袀袆莆蒈蚃膄莅薁袈肀莄蚃蚁羆莃莃袆袂肀蒅虿螈聿薇袅肇肈芇蚇肃肇葿羃罿肆薂螆袅肆蚄蕿膄肅莄螄肀肄蒆薇羅膃薈螂袁膂芈薅螇膁莀螁膆膀薃薃肂膀蚅衿羈腿莄蚂袄膈蒇袇螀膇蕿蚀聿芆艿袅羅芅莁蚈袁芄蒃袄袇芄蚆螇膅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芁薀薈袃芀芀螃蝿荿莂薆肈莈蒄螁羄莈薇 土壤地理学第一次实习报告土壤的印象00115110 颜亚宁3月21日星期日,我们与李老师一同骑车前往北京西北的京密引水渠,去观察、去感受沿途道路旁的土壤。当天阴天,气温虽有12,但一直刮着“阴风”,感觉比较冷。早晨8.30,我们与老师在京密引水渠与东马连洼北路交口会合,一同出发。这次实习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像一次春游踏青。骑车沿河,筐里是铲,背后是包,我却顿时觉得课程负担消失,老师学生之间隔阂消失,心中只是充满了尽情的放松,以及迫不及待去感受土壤的欲望。第一站我们沿京密引水渠向西北走,于10.00左右来到了实习第一站。我们从道旁沿土坡下去,眼前出现了一片田埂。阴天下,田埂呈现出一片稻草的枯黄色,显然表明没有开春。田间依稀可见农民在扛锄干活。这就是我们土壤实习的第一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么的平凡,无任何鲜明的感观刺激。在这片北京西郊再普遍不过的稻田埂里,怎么能发现典型的土壤呢?然而,接下来紧锣密鼓的挖土以及野外实习步骤训练,逐渐扭转了我的看法即使是这样看似普通的一块地,其里面蕴藏的土壤科学内涵也实在是丰富。不怕没有新的内容,只怕没有去努力发现。据老师的介绍以及通过询问附近的农民,我们得知1999年以前这里为稻田(附近有地名曰“大稻地”),2000年以后改为旱田,种植过玉米等。随后,我们立刻开始轮流挖土。我们的目标是一个1.2m1m1m的土坑以及笔直的土壤剖面。但是很少拿铲的我们,在挖土过程中显露出各种穷形尽相,有时还不得不请老师来帮忙。在挖土途中,我已经开始感受到了一些最初步的土壤特征颜色棕偏黄或偏红,表层土松软易挖,向下某一层十分紧实难挖,土壤里还夹杂着不少植物根系和异物质,等等。李老师还拣来土块让我们通过土壤的新鲜断面认识其质地、结构、斑纹、孔隙等。我们不但发现土块的片状、粒状等不同结构,还看到了一些根系、外来物甚至蚯蚓洞,也发现结构面一般比较亮,等等。可以说,仅仅是通过挖土这一起步工作,就已让我们从多方面与眼前的这片土壤紧密接触,建立联系。正像老师所说的,没有一项工作会是白做的。半天努力后,总算挖出了比较像样的剖面,我们开始系统地描述土壤剖面。按老师所教的步骤,应抢先描述土壤颜色以防氧化变质,然后按顺序描述水分、结构、质地、根系、孔隙、pH反应、新生体等。老师用剖刀将刚挖好的剖面逐层从左到右地“雕刻”并“破坏掉”,以得到新鲜、自然状态的剖面,然后取各层土块,由我们一起记录其性状。经讨论,该土壤剖面分四层:第1层深度017cm,第2层1740cm,第3层4063cm,第4层63cm以下(限于剖面深度,实际测量为6393cm)。我们还亲手通过搓土条、滴加试剂、用pH试纸等各种手段测试土壤的性状。得出各层性质后,老师与我们大致确定了每层的名称:14层分别可看作腐殖质层(A)、犁底层(Ap)、淋溶淀积层(又因剖面呈棕红色,含铁氧化物,故为氧化特征的淋溶淀积层Bw)、母质层(Cw)。现将各层性状归纳如下表。土层颜色结构质地斑纹盖度松紧度孔隙石灰反应(HCl)pH基本颜色斑纹颜色A棕(10YR 4/4)-明显片状粘壤3%疏松多小孔隙强烈6.0Ap暗棕(10YR 3/4)亮棕(7.5YR 5/8)不规则片状粘重12%紧实多小孔隙强烈7.0Bw浊黄棕(10YR 5/4)亮棕(7.5YR 5/8)无明显结构,整块状粘重2%紧实少一定程度6.5Cw亮棕(7.5YR 5/6)灰棕(7.5YR 5/8)无明显结构较粘重5%较紧实较多,大小孔隙兼备不明显6.5另外,整个剖面还有如下次要性状:(1)土层弱发育,表明不平整。(2)通过手捏土块测试,湿度为“润”等级。(3)剖面中有少量中等发育的粒状结构。(4)孔隙与土壤疏松程度有一定关系,剖面中时常可见草本植物根系、外来物、虫洞等。通过第一站的观察,可以联想到以下问题:1. 对比四个剖面,导致其结构、质地、松紧度等差异的有哪些因素?2. 剖面中可见铁氧化物,说明这里具有怎样的成土环境?3. 棕色的土壤反映了其化学成分如何?4. 通过各剖面对比,可以看出矿质成分如何在剖面中分布?5. 各层HCl反应程度的差异说明了什么?第四层反应为何不明显?6. 铁锰结核以及铁氧化物斑纹反映了什么样的成土条件?7. 不规则的片状土壤结构是受什么作用形成的?8. 孔隙数量与该土壤疏松程度的关系如何?这是偶然的关系,还是内在的联系?9. 该处土壤所在的地形地貌因素以及京密引水渠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10. 挖出的深层土块不久变色,说明该层的成分和成土环境如何?以上的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土壤形成环境、发育过程相关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如地质、地貌、气候、水热条件、植被、外来堆积作用等;第二类是与眼前的土壤形态、性状有关的内容,涉及土壤颜色、结构、质地,以及由此推知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组成。在解决第一类问题时,还需特别注意该处成土母质多为山前冲积物和洪积物,此外还靠近京密水渠,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形成特异性的成土环境。解决第二类问题实际上是第一类问题的延伸和必然结果。当第一、第二类问题基本上都得到回答后,就应该能够根据土壤的发生学特征和性状来大致确定土壤的名称,也就是对第一站实习内容的圆满答复。第二站午饭后,我们一行继续沿水渠向西北前进,去观察附近的泥炭土。但是不幸的是,那里的泥炭土已被温泉度假村的工事所破坏,我们于是只得转向东走。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下午2.30左右,我们在度假村向东不到1公里处,发现杨家庄附近的一片岸边坡地,自坡地上去则可到达一片高1.5m左右,宽不到50m的“垄岗”,其上是比较茂密的杨树、椴树林。实际上这“垄岗”是由建国初期开挖京密水渠时的土堆积而成。我们拨开坡地上枝枝蔓蔓的灌丛,挖了两处小剖面。通过观察发现,土壤剖面呈灰色至灰黑色,也有暗棕色,剖面很不均匀,无论是土壤结构、质地粗细结构、还是斑纹分布,都显得杂乱而不规则,反映出纯粹的人为成土因素。剖面中有较多的根系分布,中下层可见黑色斑纹、斑块。我们试图取土块搓条,不料一搓则满手沾满黑泥,难以清除,感觉比较粘重。一开始我还怀疑这么“怪里怪气”的土体是否还能称为土壤。不过据老师解释,虽然土壤形成是源于纯粹的人为作用,但由于已堆积48年,该处土壤剖面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自然成土的痕迹。老师还指出了大致的层次:上面较薄的一层相对其他层发育得较均匀,黑色,质地粘重。下层不均匀,颜色稍浅。经测量和讨论,我们将该剖面大致分为以下2层:第1层:019cm,A层,腐殖质层。这层发育相对其他层较好、较均匀,据老师解释其原因是上面的杨、椴树林生长较好,生物作用较强,其脱落物较多地积累在土壤表层。此外,表层土长期暴露,受水热影响最大。第2层:19cm以下(限于剖面深度,实际测量为1969cm),C层,不均匀的母质层。这层发育程度比A层差,还含有许多发黑的底泥。可以说这层较完整地保持着成土初始的原貌。接下来,老师大致分析了成土的过程,以及今后剖面可能的发育过程(可能会出现BC层,乃至B层),还介绍了有关测定成土年份和土壤恢复的知识。我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是从这么平常、杂乱、甚至令人不屑一顾的土壤剖面中,也能发现如此绚丽多彩的知识和规律。此处提出的问题有:1. 为什么此处土壤可以算做“土壤”,而不是纯粹的人工堆积物?联系土壤定义的内容和土壤的本质属性。2. AC的剖面类型属于那种剖面构造类型?说明土壤发育程度如何?3. 只划分为A层和C层是否适宜?是否应该划分出一个过渡层?4. 土壤各层的发育顺序如何?(结合人工挖土堆积的过程,以及后来的植物作用的过程)5. 被挖出的土原来可能属于什么土壤?它与现在的土壤有没有联系?6. 搓条时粘在手上的“黑泥”(粘重、色暗)反映出母质矿物成分如何?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在高大的杨树底下发现了白色菌丝状物质,成片覆盖于土壤、树皮、石块上。李老师说这可能是碳酸钙表层聚集所致。我们信以为真,赶忙拿出盐酸纷纷往上滴加,然而却毫无气泡反应。于是老师怀疑这可能不是碳酸钙,而是真菌群落。正讨论时,我无意发现树下有一标志性事物一棵干枯的蘑菇!想来,如果没有HCl试剂,我们甚至老师都将轻易地被视觉所骗。看来野外实习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来考证。第三站不知是因为我们实习余兴未尽,还是因为没有看到泥炭土而不太甘心,老师带领我们继续向南走,并竭力寻找另一处新发现。果然,4.00左右我们在离第二站不远的“江泽民大道”(即南北向的稻香湖东路)道端停车驻足。在道路北端,只见人工挖出的土堆积如山,成了高高的一长列,活像堤坝。走到近处触摸、挖土时,发现土体呈暗棕、暗灰色。土块比较紧实,甚至坚硬如岩石,不易挖下。挖下的土块可见明显的大块状(核状)结构以及较平整的结构面,其间有白色斑纹、斑块,以及纵深的红棕色或棕黄色斑纹。经HCl测定,白色物质为CaCO3。对于红棕色斑纹,老师分析说这是Fe3+化合物形成的“铁管”。可以看出这里的“土壤”富含铁结核,以至土体裂隙均被Fe3+化合物填充。我们还发现土体中可见明显的黑色斑块,可能是植物枯枝落叶有机体的积累,加上氧化作用和压紧作用。与第二站不同,这里的土体没有分出明显的层次,只呈现出纯粹人工作用导致的不均匀性。然而与第二站相同的是,这里的“土壤”也是在人工堆积作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作用而产生了一定的自然成土特征,形成了某些矿物的移动和富集。这些十分重要的特征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为我们的实习平添了科学性和趣味性。该处主要的问题是:1. 该土体是否算土壤?凭什么特点可将其定为土壤?2. 第二站的白色物质不是CaCO3,而为什么这里的土体中又有明显了的CaCO3层了?3. 与前几站的铁锰斑点、斑纹相比,这里出现明显的铁锰结合体(铁子甚至铁管),说明成土条件有何变化?总 结这次实习侧重与于认识土壤、观察土壤、描述土壤。说“土壤的印象”也好,说“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好,无非是通过实践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升华对土壤的理解,建立人土联系。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方法论。野外土壤调查的步骤当然不用说,我们甚至还体验了人们认识土壤的一般过程:从最先接触的颜色、质地等综合性质来第一次认识土壤,然后通过土壤分层来整体到局部地认识土壤,再通过对土壤性状逐层地“求证”,加深认识,而再次升华到整体认识土壤定名。实习的三站也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统一视之,可以得到以下问题:1. 三处土壤是否在土类上相近?成土条件是否有联系?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的联系?是间断突变的还是连续渐变的联系?2. 北京西北普遍的土壤类型是什么?(我记得好像是褐土)这三处的土壤是否属于“普遍”类型?还是“特殊”类型?导致特殊性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过了第三站,我们开始踏上归途,沿北清路回校。路途较长,但我们与老师谈笑风生,好不痛快。下午5点多,骑自行车几乎疲惫不堪的我们到达了北大东门,结束了这次实习之旅。到了东门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可能连老师也不知道。不过,为了使这次“土壤的印象”不至于太匆匆地从我脑海中被“淋溶”掉而只剩下一条条模糊的斑纹,我迅速地整理了实习笔记,并把我从第三站带来的一块布满铁管的土块标本“束之高阁”即使当作盆景摆设之类的,也完全可以胜任,因为它能勾起一连串的实习画面。可是,没过几天,我突然发现本以为可以长期保存的坚硬土块,已经由于室温作用而变了色! 薄羀莇莆袀袆莆蒈蚃膄莅薁袈肀莄蚃蚁羆莃莃袆袂肀蒅虿螈聿薇袅肇肈芇蚇肃肇葿羃罿肆薂螆袅肆蚄蕿膄肅莄螄肀肄蒆薇羅膃薈螂袁膂芈薅螇膁莀螁膆膀薃薃肂膀蚅衿羈腿莄蚂袄膈蒇袇螀膇蕿蚀聿芆艿袅羅芅莁蚈袁芄蒃袄袇芄蚆螇膅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芁薀薈袃芀芀螃蝿荿莂薆肈莈蒄螁羄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