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系列宣传资料之三.docx_第1页
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系列宣传资料之三.docx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系列宣传资料之三特征码wfzujjndoovoxtcygror 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系列宣传资料之三 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知识病媒传播疾病是一类由病媒生物传递病原体(病毒、原虫、蠕虫等)的传染病,具有必须由病媒生物参与病原体传播的特点,常见的传播媒介包括:蚊、老鼠、蜱等。在我国的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有10种属于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其中甲类中有鼠疫,乙类中有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中有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非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病媒传播疾病有森林脑炎、莱姆病、无形体病、恙虫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20余种。我省传统的病媒传播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等,新发媒介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也在我省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受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域外(境外)传染病的输入风险也逐年加大,个别病种甚至出现了在输入后引起本地病例发生。 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由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该病流行季节为夏秋季(每年510月份),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容易出现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暂无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对登革病毒敏感,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国内为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国外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旅游的游客是感染登革热的高危人群。广大群众,特别是有疫区旅行史的高危人群一旦有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为此,居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 2、室内种养的水生植物应每隔57天洗瓶换水、清洗根须。 3、保持室内外花盆托盘无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理干净。 4、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疏通下水道,铲除杂草,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等。 5、日常生活或外出活动应注意采取防蚊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产品,防止蚊虫叮咬。 二、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亦可通过螨类和蚤类叮咬传播。我省的传染源主要是野栖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背纹仓鼠,家栖的褐家鼠、小家鼠等。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青壮年男性发病居多。本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发热病人高烧可至40,持续37天,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应采取以灭鼠防鼠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一是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二是防鼠灭鼠,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活动。三是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四是接种出血热疫苗。对高发病区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及时清理伤口并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的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症状。大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可达40以上。除高热外,患者还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得病后6个月以上症状不消失,会留有后遗症,严重乙脑患者病死率较高。我省的乙脑病例多发生在蚊子较多的夏季和初秋,每年的7、8、9三个月是高发时间。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免疫力低的老人、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以及从乙脑非疫区到疫区的人较易得乙脑。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措施:一是灭蚊、防蚊,注意杀灭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二是做好爱国卫生工作,消灭蚊虫孳生地,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带病毒率。三是预防接种,及时接种乙脑疫苗保护,保护易感人群。四是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及时发现患者。 四、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蚊媒传染病,正在患病的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按蚊是本病的自然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为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或和血液传播。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疟疾的流行季节与疟蚊的孳生繁殖高峰一致。我省报告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已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生。 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寒战、高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因引起疟疾的疟原虫种类不同,以及感染程度、机体状况等存在差异,疟疾的发病表现和发作规律不一。恶性疟患者,如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成重症乃至死亡。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并根据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药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合理选择药物。 预防疟疾,关键是防止蚊子叮咬和输入性继发本地病例发生。 1、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史;在疟疾流行区,要防止蚊虫叮咬,出现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 2、从疟疾流行区入境的发热病人,应尽快到当地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行史;诊断疟疾后,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是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可高达40)、全身不适、乏力、头疼、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重症患者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目前一般认为蜱可能是该病的传播媒介。直接接触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部分患者曾被蜱叮咬。本病多发于春、夏季,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避免蜱虫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主要预防措施有:1、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清除房前屋后杂草和垃圾。2、加强个人防护,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栖息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等驱避剂进行防护,也尽量减少与带蜱的家畜或宠物接触。3、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4、及早就医。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六、其他输入性媒介生物传染病 (一)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也称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给人类。在非流行区,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该病潜伏期为312天。临床症状包括轻微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一般持续47天,为自限性疾病,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很少见。目前尚无疫苗。 目前,避免被伊蚊类蚊媒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建议去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旅行的人员采取防蚊叮咬措施,孕妇尽量不要到寨卡病毒病疫区旅行。 (二)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