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1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2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3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4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与副伤寒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Thomas Willis who is credited with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typhoid fever in 1659,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并将其从typhus中分离出来。,William Wood Gerhard who was the first to differentiate clearly between typhus fever and typhoid in 1837,.,Carl Joseph Eberth who discovered the typhoid bacillus in 1880,Carl Joseph Ebert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进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Georges Widal who described the Widal agglutination reaction of the blood in 1896.,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病原学,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um,宽0.50.8um,有鞭毛,能运动。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本病发病过程起重要作用。,伤寒杆菌电镜照片,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This is a diagram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typhoid bacillus showing the 3 common antigens. These are O body or somatic antigen, the H antigen on the flagellae, and the Vi or virulence antigen.,(1)菌体“0”抗原诱生相应 “O”抗体 (2)鞭毛“H”抗原诱生相应 “H”抗体 (3)表面“Vi”抗原诱生相应 “Vi”抗体,三种抗原的意义:H、O、Vi,测定病人血清中的“O”及“H”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Vi”抗体的效价较低,临床诊断价值不大,但90%带菌者“Vi”抗体阳性,因此,有助于发现伤寒的慢性带菌者。伤寒的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重要传染源,因此测定“Vi”抗体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暴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的病人可再次得病。 4.流行特征 :温带、热带,夏秋季多见。,传播途径 reservoir spread route Susceptible hand population patients(faecal) water (orally)rifeness carrier food fl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细菌 全身脏器中细菌繁殖 小肠 排菌 口 (肝、脾、胆囊、骨髓) 胃、小肠 穿过肠粘膜 穿过肠粘膜 感染性胆汁 肠壁淋巴组织 随血流 经肝、胆 经胸导管 进入 肠道淋巴组织溃疡愈合 血 流 血 流 使原已致敏的淋巴 (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释放 组织产生严重反应 内毒素出现症状) 潜伏期 初期 极期 无症状 (髓样肿胀期) (坏死、溃疡形成) 第1周 第23周,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 巴结与孤立淋巴结的病变最为显著。 相对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临床表现,潜伏期 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 水源性暴发流行可长达30天,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极期:出现典型伤寒临床表现,1. 持续高热:10-14天,多呈稽留热;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3. 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下降,重者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不明显; 5.皮疹:玫瑰疹 6.肝脾肿大 相当于病程第2-3周,Superficially the typhoid patient has a dull expressionless, lethargic face, which is typical of very few other diseases except for typhus.,缓解期 体温出现波动并逐渐下降,病情开始好转,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但仍然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危险。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相当于病程第5周,恢复期,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肿大淋巴结 坏死组织脱 溃疡愈合 呈钮扣样突起 发生坏死 落形成溃疡 不留疤痕 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四期: 1.起病大多缓慢发 1.高热、多呈 除第2周典型 1.体温开始 1.体温恢复 热体温呈阶梯形 稽留热型。 临床表现外, 2.食欲好转 正常。 上升,5-7天内达 2.相对缓脉 出现并发症 腹胀逐渐消 2.食欲好转。 39-40,热前可有 3.NS中毒症状 1.肠出血: 失,肿大的 3.1个月左右 畏寒、但无寒战。 4.消化道症状 少量出血 脾脏开始回 完全康复。 伤寒不寒战、寒 5.皮疹 大量出血 缩。 战非伤寒。 6.肝脾肿大 2.肠穿孔 本期仍可出 2.消化道症状:食 7.中毒心肌炎 3.中毒心肌炎 现各种并发 欲减退、腹胀。 症。 3.全身不适、乏力 4.咽痛、咳嗽等。,临床类型,1.轻型: 发热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 3周可恢复。多系起病早期已接受有效抗菌药 物治疗者。病情可较轻,年幼儿童多呈轻型。 2.普通型: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过程者。 3.迁延型:起病初的表现与普通型相同,由于机体免疫 力低下,发热持续长,可达5周以上,甚至 数月之久。驰张或间歇热型,肝脾肿大较显 著。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者。,临床类型,4.逍遥型:毒血症状轻。病人照常生活、工 作而未察觉。部分病人以肠出血 或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5.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 、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 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儿童伤寒特点 起病急,发热以弛张型多见,胃肠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突出,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肠出血、肠穿孔少见。WBC正常或增高。,老年人伤寒特点 体温多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恢复慢,病死率高。,复发和再燃,复发:少数伤寒患者退热后1-2周临床症状 再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再度阳性。与病灶内细菌未完全清除有关。 再燃:部分伤寒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下降至正常时又重新升高,5-7天后方正常。与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有关。,并发症,1. 肠出血 :最常见的并发症; 2. 肠穿孔 :最严重的并发症; 3. 溶血尿毒综合症; 4. 中毒性肝炎; 5. 中毒性心肌炎 6. 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1.WBC、 1.WBC、 1.WBC.E.N 1. 血培(-) 肥达 E、N。 E、N 并发症时则 2.骨髓培(+) 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3.肥达反应 (+) (-) (+) (+) (+) 3.血培养 3.血培养 3.血培养 4.粪、尿培 80-90% (+) 80-90%(+) 50%(+) (+) 4.骨髓(+) 4.骨髓(+) 4.骨髓培(+) 5.粪、尿培( +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数减少,一般在3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这可能由于: 骨髓中粒细胞系受细菌毒素的抑制; 粒细胞分布异常; 粒细胞破坏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 消失。在退热和病情好转后逐渐回升至 正常范围。,2.伤寒杆菌培养: 血培养:第1周达90%,第4周阴性; 骨髓培养:第1周达90%,全程阳性率高; 粪便培养:潜伏期起可获阳性,3-4周达80%; 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胆汁和玫瑰疹刮取物也可培养阳性。,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即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应用伤寒杆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一般1周左右出现抗体,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加,第4周可高达90%。,菌体抗原凝集试验,鞭毛抗原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注意事项 抗原抗体的直接凝集反应 滴度:达到以下效价标准即为阳性。 “0”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 “H”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或以上 “A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 “B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 “C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O”、“H”抗体的区别,近期预防注射过伤寒、副伤寒菌苗后,抗 体普遍增高(6月内):“O”“H” “AH”“BH”。 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既往患过伤寒、副伤寒 或曾接受过菌苗预防接种者,因其他感染发热 时,可使已消失的“H”抗体再度出现。 动态观察:间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如凝集效 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特别是超过4倍的 升高,对诊断更有帮助。,肥达反应假阴性,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 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 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肥达反应假阳性,1.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 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2.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 *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帮助,但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其他检查,近年来建立了一些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检 测伤寒杆菌抗原、抗体,有如下几种: 1.ELISA法:检测伤寒杆菌抗原,亦可用本法 检测IgM或IgG型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2.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 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标本反应,观 察红细胞凝集的情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 存在。,3.对流免疫电泳(CIE) 4.协同凝集试验(CoA) 5.免疫荧光试验(IFT) 6.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DNA探针或PCR技术检测 伤寒杆菌的方法也有报道。这些技术敏感度高,临床常规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流行季节、 生活卫生习惯,有否伤寒病史、预防接种史与患者密切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确诊伤寒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鉴别诊断,1.病毒感染:病程短,无缓脉、脾大、玫瑰疹。 2.疟疾:血或骨髓涂片见疟原虫,抗疟疾有效。 3.钩端螺旋体病:疫水接触史及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WBC数增高。 4.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咬史,冬春季,头痛,出血性皮疹,外斐氏反应阳性。 5.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结核病史,痰涂片及培养见结核杆菌,胸片见粟粒性病变,抗结核有效。,鉴别诊断,6.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常先有胆道、泌尿道、肠道等原发感染灶。 起病多急骤、发热常伴有寒战、多汗。 约40%发生早期休克,且持续时间较长。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常伴有核左移。 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鉴别诊断,7.恶性组织细胞病 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不规则热型。 进行性贫血,出血。 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较明显,病情进展快,病 程约数月。淋巴结活检有助于确诊。 外周血象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抗感染治疗无效。 骨髓的细胞学检查可见恶性组织细胞。,治 疗 Treatment,一般治疗及护理,卧床休息 注意卫生 保持大便通畅 胃肠道隔离,注意要点,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便秘者禁用泻药 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者忌用新斯地明,病原治疗,1.喹诺酮类(首选):合成的抗菌药物,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体内分布广,使用方便。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DNA复制,因此对伤寒杆菌(包括耐氯霉素株)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1)氧氟沙星(ofloxacin):200mg,每日3次口服。 (2)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0.2g,每日2次口服 (3)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0.25g,每日3-4次口服。 (4)诺氟沙星(Norfloxacin):400 mg 每日3-4次口服, 体温正常后继服用10-14d。用药后一般在3-5d 左右内退 热。,2.头孢菌素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和耐氯霉素伤寒。,(1)头孢哌酮(Cefoperazone,Cefobid): 每日剂量2-4g, 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d. (2)头孢他啶(Ceftazidime): 每日剂量2-4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d。 (3)头孢曲松(Ceftriaxone): 每日剂量2-4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d. 由于需要静脉给药,而且价格昂贵,一般成年 人不作为首选药。,3.氯霉素(Chloromycetin):对氯霉素敏感的非多重耐药 伤寒杆菌株所致的伤寒散发病例,氯霉素仍为有效药物。 用法:成人每天1.5-2g,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用 10-14d,总疗程为2-3周,必要时可用静脉滴注给药。氯霉素 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血象的变化,尤其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中毒性精神病。 新生儿、孕妇和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慢性带菌者的治疗,1.氨苄西林与丙磺舒联合治疗: 氨苄西林 每日36g,分次口服; 丙磺舒 每日11.5g,连用46周。 .复方磺胺甲噁唑:每日2次,每次2片疗程13个月。 3.氧氟沙星:300mg,Bid,疗程6周。 4.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合并胆道炎症,胆石症者,可考虑手 术切除胆囊。,主要并发症的治疗,1.肠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禁食, 严密观察BP、P、神志及便血,止血,必要 时输血和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 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抗感 染,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手术。 3.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按急性溶血和急性肾衰处理。 4、中毒性心肌炎: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应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和改善心肌营养状态的药物。,预 防 prevention,控制 切断 保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者 病人 水 、 食物 普遍 带菌者 蝇、蟑螂 治疗病人 三管:水、粪、饮食 预防注射 普查饮食从业 一灭:蝇 可用三联疫苗 人员隔离及治 注意卫生:公共、个人、饮食 疗带菌者 预防的重点:切断传播途径 出院标准:体温正常后15天,或体温正常后,粪培 养 5日一次 连续2次阴性,粪,口,副伤寒 (Paratyphoid fever),伤寒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