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课件_第1页
水产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课件_第2页
水产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课件_第3页
水产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课件_第4页
水产病害学第七章病毒性疾病(讲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篇 水产动物病害各论,王高学 2014.10,第七章 鱼类的病害,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三节 真菌性疾病 第四节 寄生原生动物疾病 第五节 寄生蠕虫疾病 第六节 寄生甲壳动物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病毒的概念 病毒是一类体积很微小,只能在宿 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主要特点: 1.形态微小,一般在20-300 nm。 2.遗传物质为DNA或RNA,从无两者兼有。 3.复制在活细胞内,并借助宿主细胞的 某些成份进行。 病毒的构成 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壳微粒:组成衣壳的蛋白质结构单位 核心:核酸的内部构造 囊膜:有些病毒外面包有含病毒抗原 的脂蛋白包膜,也有宿主细胞 的膜成分。,水产动物病毒病主要特点 1.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2.发病快,不易控制; 3.防治困难,无特效药; 4.危害大,经济损失严重。 防治措施 1.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 2.免疫增强剂 3.水质调节,我国水生动物主要疫病(鱼类病毒性疾病) 一类水生动物疫病 鲤春病毒血症(SVC)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 草鱼出血病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锦鲤疱疹病毒病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一、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disease of grass carp),1.病原 1983年分离鉴定。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呼肠孤轮状病毒属(Reorotavirus) 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 , (草鱼呼肠孤病毒)。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 1).病毒形态结构 20面体球形颗粒,直径7080nm,双层衣壳;无囊膜;外周有20个壳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片段组成,总分子量为15.46106u. 2).病毒生化特性 病毒酶活性最适温度为28,病毒耐酸(pH值3),耐碱(pH值10),耐热(56),复制部位在细胞浆,最适复制温度为25-28。,2.症状和病理变化 (1)体表病理特征 体色发黑,有时在背部两侧出现两条灰白色带; 鳃盖、鳍条和腹部体表充血、出血,严重时,口腔、眼眶、头顶部也 可出血。 (2)肌肉出血病理特征 临床:大多数病鱼剥去鱼皮后,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严重时,全身肌肉呈 红色。 红细胞浸润:体壁骨骼肌纤维之间有大量红细胞浸润,肌原纤维断裂,呈变性和坏死变化。,(3)内脏器官病理特征 肠壁及肠道: 肠壁、周边脂肪组织器官点状或丝状出血、充血。 肠壁具韧性,肠内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液。 上皮细胞肿胀,上皮与固有层剥离,部分破裂并脱落。肠腔中有大量红细胞、成片的肠上皮、纤维素样物质。 肝、脾、肾、鳔壁等组织器官: 点状或丝状出血、充血。 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疾病严重时,局部肝细胞发生核溶解等细胞坏死变化。 胰腺:细胞坏死,(4)循环系统障碍 贫血:血量减少;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减少12(14)左右;白细胞数是健康鱼40-60%,淋巴细胞低,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健康鱼。 血管病变: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血管扩张充血和破损出血。 形成血栓。小血管管壁广泛受损激活凝血因子,凝血形成微血栓。 代谢障碍:微血栓和血液淤滞,阻闭局部微循环,氧和营养物质不能正常供应,代谢废物也得不到及时运送,引起脏器组织梗死样病变。,(5)按照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分3种症状类型 “红肌肉”型 肌肉出血为主,外表无明显症状。7-10cm鱼种。,“红鳍红鳃盖”型 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鳍基部明显充血、出血。13cm以上鱼种。,“肠炎”型 肠道充血、出血为主,各个规格均有。 肠壁有韧性。,3.流行情况 草鱼鱼种(2.5-15cm)培育阶段: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 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传染病。 流行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 流行发病率:达30-50,最高达70-80。 流行季节:6-9月,8月为高峰期。 流行水温: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 1)发病诱因 A.水中溶氧低; B.水质恶化,透明度低,水中总氮、 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 C.水温变化大. 这些因素均造成鱼体抵抗力低下, 病毒发生大量繁殖.,2)传播与病程 卵 :进行垂直传播 病鱼的排泄物: 水中进行水平传播 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其病程有三个阶段: (1)潜伏期:约3-10d,外表未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正常。 (2)前趋期:时间短,仅1-2d左右,开始出现症状。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 (3)发展期:一般为1-2d,病鱼表现充血、出血典型症状而死。 3)传染源 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以及麦穗鱼等。 从健康鱼感染病毒到疾病发生需7-10d。一旦发生,常导致急性大批死亡。,4.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鉴别诊断 草鱼出血病 细菌性肠炎病 肠壁 弹性较好 弹性较差 肠腔 粘液较少 粘液较多 大量红细胞 红细胞较少 少量成片脱落 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 的上皮细胞,草鱼患细菌性败血症:鱼的各器官组织也都会发生充血、出血,需进一步进行病理及免疫学诊断区别。 中毒可引起鱼体全身出血:一般发生较突然,肠内往往有食物,必要时需进行水质、饲料及鱼体分析测定, 进一步通过水产养殖动物因环境不良、中毒和营养不良而引起的疾病诊断方法。 水温在25-28出现大批症状性死 亡(疑似病例),同塘鱼无此现象。 【初诊】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及内 脏各器官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充血、 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 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2)样品采集与实验室确诊 A.根据病理变化诊断 肠上皮细胞肿胀,肠上皮与固有层剥离,严重时,肠腔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成片脱落的肠上皮。 小血管管壁广泛受损,形成微 血栓,同时引起脏器组织梗死 样病变。 在肝细胞类胞浆中有嗜酸性 包涵体。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 健康鱼。,白细胞数低于健康鱼。 淋巴细胞低于健康鱼,单核细胞高于健康鱼。 血清谷丙转氨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 B.进行培养分离或免疫学诊断 【确诊】 CIK细胞系或CO细胞系对疑似病样进行病毒分离,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或PCR鉴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目前有试剂盒可用于早期诊断。 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PACOA)。 葡萄球菌A蛋白的酶联染色技术。,7.防控方法 本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最有效地控制措施疫苗。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淤泥。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清塘。 氯制剂全池泼洒消毒。漂白粉精(0.2-0.3mg/L)、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 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 (0.3-0.5mg/L)、二氧化氯(0.1-0.2mg/L) 、二溴海因、二氯海因(0.2-0.3mg/L) ;鱼种下塘前药浴。用聚维酮碘(PVPI)60mg/L药浴25min左右。 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以保持水质优良、水温稳定;投喂优质、适量饲料,食场周围定期泼洒漂白粉或漂粉精进行消毒。,进行人工免疫预防。鱼种下塘前用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进行浸浴或注射,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6厘米以 下的鱼种,腹腔注射10-2浓度疫苗02毫升左右;8厘米以上鱼种为0305毫升;20厘米以上的,每尾注射1毫升左右。存在两种抗原性差异的病毒株。 A.浸泡法 灭火疫苗: 0.5%浓度+10mg/L莨菪碱 20-25 浸泡3h 78-92% 弱毒疫苗: 13-19 82% B.注射法 腹腔注射: 0.3-0.5mL/尾,【治疗方法】 流行季节,每月投喂药饵(验方)。 A.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5g/kg、氟苯尼考10-30mg/kg、病毒灵30-50mg/kg拌饲投喂连用7天; B.金银花500g、菊花75g、大黄375g煎液+食盐1500g/亩水面,全池泼洒。 C.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口服或浸泡。添加核苷酸类,中草多糖类,葡聚糖,微生物多糖等投喂。,1).病毒形态结构 正20面体,无囊膜,有92个壳粒,直径约5575nm,双链RNA基因。 2).病毒生化特性 病毒生长温度为4-25; 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 4水体感染力可保持5-6个月以上,在10自来水中,可保持7个月以上。,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 1.病原体 RNA病毒属(Birnavirus),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症状】 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 病理组织检查为胰腺广泛坏死。 该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体色无多大变化,肛门处常拖一条灰白色粘液便,常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歇片刻后又重复以上游动,直到死亡。从转动至死亡仅l-2小时,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 2)慢性型 病鱼的体色发黑,眼球突出; 腹部膨胀,有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 肝脏、脾脏肿大、苍白、贫血;胃肠内没有食物。 胰腺严重坏死。,【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特征: 1)胰腺坏死,多数细胞坏死,核固缩、核碎裂十分显著,胞浆内有包涵体。 2)脂肪组织:发生坏死。 3)骨骼肌:发生玻璃样变。 4)肾脏:肾小管也发生变性、坏死。 5)肝脏:局灶性坏死,消化道的粘膜发生变性、坏死、剥离。,平头鲽,宽体舌鳎,虹鳟稚鱼 腹部膨大 腹部与胸 鳍基部充血,3.流行情况 【危害】:虹鳟、河鳟、克氏鲑、银大麻哈鱼、大口玫瑰大麻哈鱼、湖红点鲑、 大鳞大麻哈鱼等鲑科鱼类; 真鲷、海鲈、大菱鲆、鲽等多种海水鱼类感染。 鱼类口岸检疫的第一类检疫对象。 【发病规律】主要危害鱼苗、鱼种(1470 d龄左右)。鱼越小死亡率越高,全 长超过1.5cm的鱼,发病的可能性就很小,多呈隐性感染; 在水温10 12的死亡率80-100。 【病程】急性型:可在几天内全部死光; 慢性型:每天死少量,持续死亡时间很长。 1)传染源 a.带有病毒的成鱼,水和空气都可能是传播的媒介,卵的垂直传播; b.病鱼的粪、尿、性腺分泌物排入水中的水平传播。 2)流行地区 IPNV最早发生在加拿大、美国,后来在丹麦、法国、希腊、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南斯拉夫、瑞典、日本等国发生流行,于本世纪80年代又传入朝鲜、中国台湾省及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4.诊断方法 【初诊】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结合病鱼游动行为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 病鱼内脏器官通常苍白; 肠道中没有食物,在5-10福尔马林中不凝固的粘液样物质。 同时还必须调查鱼卵、鱼种的来源和水源状况、发病史。 【确诊】 (2)进行病理学诊断 胰腺组织发生大量坏死,在受感染的细胞的胞浆内有包涵体等。 (3)用虹鳟性腺细胞株(RTG-2)分离病毒,观察细胞病变,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4)核酸探针、PCR,(5)免疫学诊断 中和试验:用多价抗血清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采用已知病毒可溶性抗原以测定病鱼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特异性较中和试验低,但由于补体结合抗原出现早,消失快,可用于早期诊断。 直接荧光抗体法:检出组织及培养细胞内的病毒,用虹鳟性腺细胞株,当温度为20培养3-4小时就可以检出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发病季节,可在24小时内确诊成鱼血中是否有抗IPNV的抗体。 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室病毒组已制备成试剂盒。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该方法简便、迅速、不需要特殊仪器、结果可长期保存,可检测0.1g/mL病毒抗原以下的样品,4小时就可以检出结果。,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严格检疫。 (2)疫情发生:彻底消毒,病鱼必须销毁。 (3)培育无病毒鱼种。 (4)发眼卵用含有效碘50mg/L的聚维酮碘(PVP-I)水溶液药浴15min。 (5)疾病早期用PVP-I拌饲投喂,可降低死亡率。每天用量有效碘1.64-1.91g/kg体重,连续15d。 (6)控制水温10以下。 (7)用中草药、核苷酸类、多糖类、葡聚糖、微生物多糖等投喂,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疗措施】 注射疫苗。,三、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 1.病原 罗达病毒科(Nodaviridae),罗达病毒(Nodavirus)。病毒粒子球形,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2534nm,单链RNA病毒。类晶格状或单个或成团状排列在细胞质内。与黄带鱼参神经坏死病毒(SJNNV)有相关性。 或属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乙型野田村病毒属(-nodavirus)。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2.症状和病理变化 主要病症为病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异常。 病鱼不摄食,腹部朝上,在水面作水平旋转或上下翻转,呈痉挛状。 中枢神经组织空泡变性,通常在视网膜中心层出现空泡。 在尖吻鲈和棕点石斑鱼的神经组织切片和庸鲽内皮中有细胞质包涵体,多数种类的鱼都会出现神经性坏死。小鱼苗损伤更严重;较大的鱼的损伤主要出现在视网膜上。,3.流行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新发现,流行分布(除美洲和非洲)世界所有地区的海水鱼。 感染11个科22种鱼。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齿舌鲈(Dicentrarchus labrax)、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atus)、玛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蜂巢石斑鱼(E. merra)、七带石斑鱼(E. septemfasciatus)、巨石斑鱼石鲽(E. tauvina)、黄带拟鱼参(Pseudocaranx dentex)、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庸鲽(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等。 引起仔、稚鱼的大量死亡。夏秋季水温2528时为发病高峰期。 垂直感染。,4.诊断方法 (1)初诊 光学显微镜:脑、脊索或视网膜出现空泡;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到神经组织坏死并有空泡。 (2)确诊 电镜:脑、视网膜观察到病毒粒子;约5m大小的胞浆内包涵体。细胞系培养:条纹蛇头鱼的细胞系(SSN-1)或石斑鱼细胞系GF-1培养分离罗达病毒,并进一步利用VNN抗血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及ELISA检测病毒。 分子生物学技术: 逆转录PCR(RT-PCR)方法增殖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检测病毒核酸。,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加强检疫工作; (2)放养无病毒侵染苗种; (3)用不携带病毒亲鱼; (4)受精卵用含0.2-0.4g/mL臭氧的过滤海水冲洗; (5)育苗用水经紫外线过滤消毒; (6)在温度20时用每立方米水50g的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氯化苯甲烃铵或PVP-I浸泡鱼卵10min。 治疗方法: 无有效的治疗药物。SJNNV的DNA疫苗。,四、鳗鲡狂游病(又叫狂奔病、昏头病) 1.病原体 病原为鳗冠状病毒或鳗冠状病毒样病毒(coronavirus-like virus)。DNA病毒。 2.症状和病理变化 (1)起初异常抢食,以后为不摄食、离群、上下乱窜、旋转式游动,或侧游,后沉入水中,张口,呼吸困难,最后无力堆聚集在排污口周围。 (2)背部肌肉痉挛,躯体扭曲,肝区肿大,鳍和胸部充血。,鳗狂游病 患病欧洲鳗在水中的姿态:头部扭曲、上翘、张口,腹部轻度充血,3.流行情况 该病1995-1997年在福建欧鳗养殖场流行爆发。 主要危害欧洲鳗及非洲鳗,当年鳗和2龄鳗均易受害,发病快,死亡率高,流行季节为4-10月,5-8月为发病高峰。 广东、福建两省均有发生。 另有报道认为,病毒可能在大脑内大量复制,引起脑细胞肿胀坏死,诱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鱼呈兴奋状的“狂游症”。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往往达90%左右,呈急性死亡。本症为欧洲鳗鲡危害最为严重的鳗病。,4.鳗鲡狂游病的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 (2)电镜观察病鳗肝、肾、心脏超薄切片;进行分离培养,作出进一步诊断。 5.鳗鲡狂游病的防治方法 此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E,或中草药来进行预防。主要是进行综合预防,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五、疱疹病毒病(Herpesvirus disease) (一)鱼痘疮病(Fish pox),又叫鲤痘疮病(Carp pox) 1.病原体 鲤疱疹病毒(Herpesvirus cyprini)。 病毒颗粒近球形,20面体,有囊膜的 DNA病毒;对热不稳定,复制适温 为15-20。,2.症状和病理变化 1)初期 体表出现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斑状增生物,逐渐扩大、互联成片,形成不规则的玻璃样或蜡样增生物,似癣状痘疮。 2)严重感染 背部、尾柄、鳍条和头部是痘疮密集区,严重的病鱼全身布满痘疮,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现象。,3.流行情况 流行秋末冬初和早春季节,水温10-15。 水质肥沃的池塘和水库网箱养鲤中容易发生。 当水温升高或水质改善后,痘疮会自行脱落,条件恶化后又可复发。 主要危害一足龄以上鲤、鲫、雅罗鱼等。 分布在湖北、江苏、云南、四川、河北、东北和上海市以及陕西等地,大多呈局部散在性流行,大批死亡现象较少见,但影响鱼的生长和商品价值。,4.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石蜡状增生物”及流行情况初诊。 (2)组织病理学观察,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异常增生。 (3)电镜观察与分离培养。 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种苗检疫控制; 升高水温与控制养殖密度; 将发现的病鱼放入高溶氧流水中自愈。 遍洒氯制剂,聚维酮碘,并结合投喂中草药,免疫制剂以及抗生素如红霉素。 减少应激。秋末或初春时期应注意改善水质或减少养殖密度。发病池塘应及时灌注新水或转池饲养;水库网箱则可用转移网箱水区加以控制。 【治疗方法】 遍洒10%聚维酮碘溶液,0.45-0.75mL/m3; 中草药添加饵料治疗。银翘板蓝根,3.2-4.8g/kg。,(二)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 1.病原体 属疱疹病毒(Herpesvirus),叉尾鮰疱疹病毒I(Ictalurid herpesvirus I)。 1).形态结构 20面体,162个壳微粒,双股DNA,有囊膜。 2). 生化特性 病毒生长温度10-35,最适温度25-30。对热敏感,25时病毒在池水中能生存2天,4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近1个月。病毒只一种血清型。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2.症状和病理变化 多属急性型。在25以上会突然发生较高的死亡率。 病鱼行为:有20-50%鱼的尾向下,而头浮在水面,惊动后常出现痉挛旋转游动,临死前反应迟钝,侧卧。 外部症状:鳍基部(主要是腹鳍基部)、腹部、尾柄处出血,腹部膨大;眼球突出,有时肛门突出 ,鳃苍白或出血。 腹腔:黄色或淡红色液体 肠道:内无食物,有淡黄色粘液样物 组织器官:脾脏通常肿大变黑,出血;肾、肝、骨骼肌出血或有瘀斑;组织出现灶性坏死。,腹部膨大,腹部膨大,3.流行情况 该病在60年代在美国流行,先后传入世界各地,主要是鱼苗和鱼种暴发该病。 水温在25以上流行; 适温为28-30; 28时14 d内死亡率达94%,19时仅14%。水温低于15不发病。 传染源:带有病毒成鱼,代谢产物经口感染。 4.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通过组织病理检查,作出进一步诊断。 (3)病毒分离诊断。 (4)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确诊(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和DNA探针技术)。,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消毒与检疫控制; 选择无病毒亲鱼,杜绝垂直传播; 降低水温15以下; 防止继发性感染。该病流行季节,遍洒氯制剂或聚维酮碘,并结合投喂中草药,免疫制剂以及抗生素如红霉素。 减少应激。秋末或初春时期应注意改善水质或减少养殖密度。发病池塘应及时灌注新水或转池饲养;水库网箱则可用转移网箱水区加以控制。 【治疗方法】 疫苗控制; 中草药添加饵料治疗。黄芩、大黄、黄柏、板蓝根等。,(三)大菱鲆疱疹病毒病(Herpesvirus scophthalmi disease),1.病原体 大菱鲆疱疹病毒(Herpesvirus scophthalmi)。 细胞核:病毒粒子衣壳裸露,无囊膜,直径约100nm; 细胞质:病毒粒子具囊膜,呈梨形或具尾,直径为200-220nm。 在细胞核中复制,进入细胞质,获得囊膜。 病毒对酸(pH3)和热(50,30min)敏感。,2.症状和病理变化 (1)通常肉眼观察不到明显的外部症状。病鱼反应迟钝,活力减弱; (2)群体厌食,静卧在水底,头、尾跷起; (3)严重感染的鱼,体表上皮细胞增生,鳍不透明,皮肤和鳃上皮细胞因病毒侵染而肥大形成巨大细胞; (4)病鱼呼吸困难,对温度、盐度波动敏感,并可引起快速死亡。 3.流行情况 该病毒具宿主专一性,目前仅在养殖和野生大菱鲆幼鱼发现。 我国从英国引进的大菱鲆幼鱼发病并引起死亡。 大菱鲆疱疹病毒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水平传播。,4.诊断方法 (1)组织病理学诊断。 病鱼鱼体表皮肤或鳃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到上皮细胞肥大成巨大细胞,大小为(9-15) (70-130),细胞核巨大,占细胞的90,有的细胞因细胞融合而含有多个大小形状不同的核;在鳃上的巨细胞可引起周围组织增生和鳃小片融合,则基本可诊断。 (2)确诊必须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严格检疫。 (2)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防止高密度养殖。 (3)优化水环境,加大换水。 (4)避免经常性地倒池、更换网箱,养殖操作谨慎,防止鱼体表受损。 (5)提高养殖鱼体抗病力。 (6)养殖池塘(或网箱)发现病鱼,及时拣除并进行隔离养殖;排出的水用浓度为10mgL的漂白粉消毒。 【治疗方法】 保持温度、盐度恒定,避免捉拿和人为惊扰,保证养殖水体溶解氧在5mg/L以上,投喂优质饲料等可减轻病情。,(一)淋巴囊肿病毒病(Lymphocystic disease) 1.病原体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淋巴囊肿 病毒(Lymphocystic virus,LCV)。 病毒粒子二十面体,六角形, 有囊膜,囊膜厚约5070nm。 双股DNA病毒; 生长温度1030,适宜温度为1020; 病毒对寄主有专一性,可能有许多血清型。,六、虹彩病毒病(Iridovirus disease),2.症状和病理变化 (1)鱼发病时行为摄食正常,但生长缓慢;病症严重的基本不摄食,部分死亡。 (2)一种慢性皮肤瘤。体表、鳍上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较大的囊肿物上有肉眼可见的红色小血管;囊肿大小不一,小的近12mm,大者10mm以上,并常紧密相联成桑椹状。 (3)鳃丝、咽喉、肌肉、肠壁、肠系膜、围心膜、腹膜、肝、脾等组织器官上感染,严重患者可遍及全身。,真鲷 淋巴囊肿病,牙 鲆,患病症状:,牙 鲆,许氏平鲉,患病症状:,鲈鱼,许氏平鮋,【病理变化】 光镜观察:真皮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肥大为淋巴囊肿细胞,直径可达500m,体积是正常细胞的数百倍。 细胞核:呈空泡状,核膜明显;胞质:包涵体、病毒颗粒; 细胞膜:透明增厚。 电镜观察:细胞最外缘为透明增厚的细胞膜;内层为电子透明均质层,其中很少甚至没有病毒颗粒。,200-500m巨大细胞组成细胞团块,3.流行情况 1874年Lowe首先发现于欧洲的河鲽(Pleuronectes flesus)。 海、淡水鱼类鲈形目、鲽形目、鲀形目中的125种以上的野生和养殖的鱼类发生此病。 该病流行很广,遍及世界五大洲;主要发生在海水鱼类。 近年来,日本以及我国广东、山东、浙江、福建等养殖的鲈鱼、鰤鱼、紫红笛鲷、石斑鱼、真鲷、牙鲆、大菱鲆和美国红鱼等均发生过此病。 全年可见,在水温1020时为发病高峰期。 网箱和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的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池塘养殖的感染率为20%30%。 在苗种阶段和1龄鱼种,发病后2个月死亡率达30%以上。2龄以上的鱼很少出现死亡。,4.诊断与检测 (1)从外观症状肉眼可基本作出初诊。 (2)确诊可用BF-2、LBF-1等细胞株分离培养病毒,通过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 (3)ELISA检测方法。 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引进亲本、苗种应严格检疫,发现携带病原者,应彻底销毁。 (2)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防止高密度养殖。 (3)优化水环境,加大换水。 (4)避免经常性地倒池、更换网箱,养殖操作谨慎,防止鱼体表受损。 (5)提高养殖鱼体抗病力。 (6)养殖池塘(或网箱)发现病鱼,及时拣除并进行隔离养殖;排出的水用浓度 为1010-6的漂白粉消毒。,【治疗方法】 (1)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千克饵料拌氟哌酸50-100mg或土霉素1-2g,连续投喂5-10d,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2)使用H2O2(30%浓度)稀释至3%,以此为母液,配成50mg/L浓度,浸洗20min,然后将鱼放入25水温饲养一段时间后,淋巴囊肿会自行脱落。,(二)真鲷虹彩病毒病(Red sea bream iridovirus disease, RSIVD) 1.病原 真鲷虹彩病毒 (Red sea bream iridovirus, RSIV)。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 大小200260nm。靶器官 为脾脏,其次是肾脏。,2.症状和病理变化 (1)病鱼体色变黑,昏睡、严重贫血; (2)体表和鳍出血,鳃上有瘀斑;脾脏肥大,肾脏和头肾也往往肥大,脾脏肥大,肾脏和头肾肥大,【病理变化】 光镜镜检:病鱼的脾、心、肾、肝和鳃组织的切片中有能被Giemsa染色的异常肥大的细胞。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中有许多病毒粒子。,3.流行情况 该病1990年最先发现于日本养殖的真鲷(Pagrus major)(Inouye,1992),主要危害幼鱼,发病后死亡率高达37.9%。 发病期:7-10月份; 发病最高峰期:水温22.6-25.5。水温降至18以下可自愈。 主要感染鱼类:条石鲷、五条鰤和花鲈。 主要传播方式:水平传播。,4.诊断方法 (1)根据病鱼体表、鳃的外观症状和脾脏肥大可作出初步诊断。 (2)组织学诊断。取病鱼脾脏、肝脏、心脏、肾脏或鳃组织,切片,Giemsa染色,光镜观察到被Giemsa浓染的异常肥大的细胞; (3)电镜作脾脏组织超薄切片,观察到病毒粒子; (4)用BF-2、FHM、KRE-3、EK-1细胞株,25恒温培养,分离、提纯RSIV,制备RSIV的单克隆抗体,运用RSIV单抗,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鱼组织中的RSIV抗原,对RSI进行早期快速检测; (5)PCR技术。 5.防治方法 对该病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日本正在研制真鲷虹彩病毒的商用疫苗,这将是有效的防治途径。,(三)鳜虹彩病毒病(Iridovirus disease of Siniperca chuatsi) 1.病原 暂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n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病毒粒子二十面体,大小13510nm。双链DNA病毒。,2.症状和病理变化 (1)头、鳃盖、下颌、眼眶、胸鳍和腹鳍基部、腹部肝区、尾鳍等有出血点; 濒死鱼嘴张大; (2)鳃粘液增多, 糜烂, 暗灰色, 贫血状,鳃苍白;,肝肿大, 灰白色, 或土灰色,(3)解剖内脏局部充血、腹水、肠内充满黄色粘稠物等典型症状; 肝肿大, 灰白色, 或土灰色, 或白灰相间呈花斑状, 有小出血点; 肾脏肿大, 充血, 糜烂, 暗红色; 脾组织发生变性、坏死。,3.流行情况 该病1996-1998年在广东流行(鳜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脾脏、肾脏,建议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1)危害对象 鳜、大口黑鲈。 (2)流行季节 发病期在5-10月份,高峰期在7-9月份。 (3)环境条件 适合流行水温25-34,最适流行水温28-30;气温突变、水质恶化、寄生虫与细菌感染等诱因。 (4)传播途径 垂直、水平传播。 (5)病程 水温25-34,感染7-12d死亡率100%。,4.诊断方法 (1)根据鳃的外观症状和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 (2)组织学诊断。取病鱼脾脏、肾脏电镜观察病毒粒子; (3) PCR技术。 5.防治方法 对该病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 组织浆疫苗。 尚未有效的防治途径。,(四)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EHN) 1.病原 由虹彩病毒感染河鲈、欧鲶、鮰鱼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该病由三种相似的病毒引起: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EHNV),仅在澳大利亚; 欧洲鲇鱼病毒(European sheatfish virus,ESV)和欧洲鮰鱼病毒(European catfish virus,ECV)。仅在欧洲。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申报的疫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2.症状与病理变化 (1)鱼大量死亡。垂死鱼运动失衡、 鳃盖张开、 头部四周充血; ( 2)体色发黑, 皮肤、鳍条和鳃损伤坏死, 解剖后有时可见肝表面有直1mm 3mm的小白点; (3)病鱼肝、脾、 肾造血组织和其他组织坏死, 导致鱼体死亡。 3.流行情况 E H N V:赤鲈、虹鳟、 澳大利亚河鲈、 食蚊鱼 、 金尾贝氏石首鱼和南乳鱼。 赤鲈对EHNV极为敏感, 幼鱼更易感。 水温1218潜伏期为10天 28天, 19 21时为10天11天, 水温低于12时一般不会发病。 EHNV对虹鳟少量群体易感,刚孵化虹鳟均对病毒敏感。 ECV、ESV:欧洲鮰、欧洲鮎, 在欧洲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诊断 (1)初步诊断 该病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无法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作出初步诊断, 通常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来作出诊断。 (2)实验室确诊 E H N V 对 蓝 太 阳 鱼 鳃 细 胞 系( Blugill fry cell line, BF-2) 、 大鳞大马哈鱼胚胎细胞系(Chinook salmonembr y yo cell line, CHSE-214)或鲤上皮乳头瘤细胞系( 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cell line, EPC)较为敏感, 其中以 BF-2最为敏感。 5.防治方法 同前。,七、弹状病毒(Rhabdovirus disease) (一)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 1.病原体 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V)。 1)病毒形态结构 弹丸形,大小为120-30060-100nm,单链RNA, 有囊膜。 2)病毒生化特性 生长温度4-20,最适温度15;pH值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2.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鱼症状:游动缓慢,顺流漂起,摇晃游动,时而出现痉挛, 继而浮起横转,狂游不久而死。肛门处常拖着一条长而粗的 白色粘液粪便。,外部特征: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腔积水膨大,鳍条基部充血。 内部特征: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变淡,造血组织坏死。 口腔、肌肉、脂肪组织、心脏包膜、肠等出血、充血; 前肾与脾出血、坏死,严重时肝、脾、肾色泽减退显苍白; 通常头部后侧线上方有皮下出血,后肠和脂肪组织瘀斑状出血、骨骼肌上也可见病灶性出血。,鱼苗症状:卵黄囊出血、肿胀。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弯曲。,3.流行情况 该病最早在加拿大、美国、日本等流行,是鱼类口岸第一类检疫对象。此病1985年由日本传入我国。 【危害鱼类种类】鲑科鱼类的鱼苗、当年鱼种(刚孵出的鱼苗摄食4周龄鱼 种),如虹鳟、大鳞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河鳟等。 【传染源】垂直传播:性腺;水平传播:粪、尿。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鳃及消化道而侵人鱼体。 【发病规律】刚孵化鱼苗摄食4周龄的鱼种。二龄以上不发生。 水温10一般4-6 d开始死亡,8-14 d死亡率最高; 水温10以下症状发展缓慢; 水温15以上时自然发病现象消失。,4.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 注意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鱼肛 比较细短 比较粗长 门后面 结构粘密 结构粗糙 粘液便 (2)病理学诊断 病鱼肾脏、胃肠道组织切片,镜检: 造血组织严重坏死; 胃、肠固有膜的颗粒细胞发生变性、坏死。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不发生以上病理变化。,(3)生理检查 【血液学检查】血液中出现许多不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多形、胞浆中有空泡,巨噬细胞的 胞浆中有细胞碎片及空泡。 【前肾组织压片】出现细胞碎片。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有时也有,但数量 较少。,(4)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观察 镜检虹鳟性腺细胞株上的细胞病变及空斑: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细胞 变长,相互分离, 变圆,互相牵连堆积成 并脱离瓶壁 葡萄状 细胞核 核固缩 核染色质趋向边缘、 颗粒状,核膜肥厚, 核变大,有时出现双 核现象 组织 空斑大多呈网状 空斑的中央中空,(5)进行免疫学检测或聚合酶链式反应 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免疫学检测技术或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可以作出确诊和早期诊断。 7.防治方法 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1.病原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virus,VHSV), 又称埃格维德病毒( Egtved virus)。 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粒外弹状病毒属( Novirhabdovirus)。 形态呈子弹状, 长180nm,直径约 70 nm, 有囊膜; 单链RNA病毒, 全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引起鲑、 鳟、 狗鱼和大菱鲆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 致死率极高。 本病主要流行于欧洲及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