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病与微染色体病_图文_第1页
染色体病与微染色体病_图文_第2页
染色体病与微染色体病_图文_第3页
染色体病与微染色体病_图文_第4页
染色体病与微染色体病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染色体病与微染色体病,海淀区妇幼保健 杨锴,内容,人类正常染色体命名体制 染色体异常改变及染色体病 微染色体病,第一章 人类正常染色体命名体制,人类染色体是以几届国际人类遗传学会议的结果予以命名的(始于1960的丹佛会议)。ISCN是命名规范的简称,最新版本为ISCN-2016,已经加入了有关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及第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命名规范。,名称的演进,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omic Nomenclature,ISCN,人类染色体形态划分,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1/2处。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5/8处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7/8处,正常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在核型图的组成中,常染色体依照长度递减的一般顺序用数字1到22表示(特例:21号最小),性染色体用X和Y表示。 当用不显带的技术染色时,依照染色体大小递减的顺序和着丝粒的位置,可将其分为七组(AG)很易区别的染色体组。,A组:包括13号染色体,为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根据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彼此易于区别。 B组: 包括4号、5号染色体,为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C组:包括612号和X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代表了这组染色体中较长的染色体。 D组:包括1315号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带有随体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E组: 包括1618号染色体,为较短的着丝粒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F组: 包括19、20号染色体,为短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G组:包括21、22和Y染色体,21和22为短的带随体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无随体。,组别 染色体编号 大小 着丝粒位置 A 13 最大 中、 B 4、5 大 亚中 C 612+X 中 亚中 D 1315 中 近端 E 1618 较小 中、亚中 F 19、20 小 中 G 21、22 +Y 最小 近端,46, XY,46, XX,G显带染色体与其模式图的对比,光谱核型分析(SKY),端粒 结构异染色质,染色体区带命名,带型模式最初是在1971年巴黎会议上提出的,它是以Q,G,R显带技术所染色的不同细胞带型模式为基础的。 带的命名是根据它们的中点位置,而不是边缘位置。,一般沿着染色体的臂从着丝粒开始向远端连续的标记区和带。p和q分别用于表示染色体的短臂和长臂,着丝粒区定义为10,向着短臂部分称为p10,面向长臂的部分称为q10。每条臂上与着丝粒相连的部分定义为1,稍远的区定义为2,依次类推。作为界标的带一般认为属于该界标远端的区,并且该带常被标定为该区的1号带。 在定义一个特定的带时,需要下列四个条件:(1)染色体号,(2)臂的符号,(3)区号,(4)该带在所属区的带号。这些条件需要连续列出,中间不要有空格和间断。例如1p31表示1号染色体短臂3区1带。,例:1p31再分为三条相等或者不相等的亚带,亚带被命名为1p31.1,1p32.2和1p31.3,1p31.1靠近着丝粒,1p31.3远离着丝粒,如果亚带再予以分割,则只附加数字,中间不插入标记,如1p31.1可进一步分割为1p31.11, 1p31.12等,尽管在理论上,一条带任何时候可分割任意数目的新带,但通常一条带只分割为三条亚带。,第二章 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病,染色体畸变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 分类:数目异常;结构异常 注:ISCN有几种已经明确的“正常变异”(如某ps+、某pstk+、某cenh+、某qh+、9号倒位,等),需要明确掌握(包括其相关鉴定方式,即C、N、Q带等),染色体数目异常,定义:染色体的数目多于或少于46条 类别:整倍体异常、非整倍体、数目嵌合体,整倍体异常,定义: 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呈倍数增加或减少 如三倍体指69条染色体 形成机制: 双雄受精 双雌受精(第二极体未被排出) 注:部分性葡萄胎常为多倍体,完全性葡萄胎是空卵受精、纯单亲二倍体(UPD),非整倍体,定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一条或数条的个体,类型: 单体型:2n-1;性染色体丢失常见。 三体型:2n+1;常染色体13、18、21三体常见,其它多见于嵌合体;性染色体三体型有XXX、XXY、 XYY。 多体型:仅见于性染色体;如48,XXXX;49,XXXYY。,非整倍体发生的机制,染色体不分离,分裂后期迟滞,嵌合体,定义: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核型的细胞系所组成的个体 46,XX / 47,XX,+21 45,X / 47,XXX / 46,XX 产生机理: 受精卵卵裂染色体不分离 受精卵卵裂染色体丢失,几种重要的非整倍体异常,常染色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 性染色体: 克氏征(47,XXY) 特纳征(45,X) 超雌综合征(47,XXX;或更多X) 超雄综合征(47,XYY;或更多Y),染色体结构异常,定义: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发生结构上的异常改变 种类:缺失、重复、倒位、插入、 易位、环状染色体、等臂染 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等,缺失(del): 染色体臂的丢失,q 21,末端缺失:,46, XX,del(1)(q21),中间缺失:,1号,q 21 q 23,46, XX,del(1) (q21 q23),形成机制: a.一条染色体发生二次断裂,丢失了中间断片而形成,b.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不等交换产生。,缺失杂合体 deletion heterozygote :体细胞中杂合有正常和缺失的一对染色体 缺失纯合体 deletion homozygote :缺失了相同区域的一对染色体,缺失的遗传效应,(1)由于缺失区段内基因的性质和物种的倍数水平不同,可能表现为致死,半致死,或生活力降低(结构异常、发育受限,等)。 a. 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缺失纯合体一般很难存活,杂合体一般能活; b. 大片段的缺失杂合体也有起显性致死效应; c. 玉米、果蝇中,发现有微小的缺失纯合体并不致死; d. 带有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淘汰机会大,而雌配子传递机会多,(2)假显性现象(pseudodominance)又称拟显性现象。由于缺失的原因,而造成隐性基因表现出显性的现象,即由于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出来。,重复(dup),同一染色体某一区段含两份或两份以上 (发生在两条同源染色体或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类型: (1) 串联重复(tandem duplication,顺接重复):重复片段紧接在固有的区段之后,而且两者的基因顺序一致。 (2) 倒位串联重复(reverse duplication,反向串联重复,反接重复):重复片段接在固有区段之后,但基因顺序正好相反。,重复的遗传效应,(1)重复部分过大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和发育,扰乱了遗传物质的平衡关系,但不象缺失的影响严重。 (2)剂量效应(累加效应) (3)位置效应:由于基因位置改变而引起个体表型改变的效应叫做位置效应。,倒 位 Invert,inv,是指某一染色体在两个不同位点处断裂,断裂的染色体片转向180度后重新结合。 如果着丝粒位于断裂片段内,则为臂间倒位,断裂片段没有包含着丝粒则为臂内倒位。,倒位(inv),号,p 21,q 31,46,XY,inv(2)(p21q31),某一染色体中间片段发生两个 断裂,断片倒转180后重接。,细胞学特征,倒位纯合体的减数分裂完全正常。而倒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因倒位区段的大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配对情况。 倒位区段很小,则倒位区段可能不配对。 倒位区段很长(包括染色体的大部分),那么倒位的染色体可能倒过来和正常的染色体配对,而未倒位的末端部分不配对。 如果倒位部分适当大小,就可能形成一个含倒位部分的倒位圈。,倒位圈内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一次交换,就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重组染色体。分两种情况。 (1)臂内倒位杂合体的倒位圈内发生一次交换,在形成的四个配子中,一个含正常,一个含倒位,二个含缺失重复的染色体(不育),这是由于交换的染色单体形成双着丝粒桥和无着丝粒断片之缘故。,(2)臂间倒位杂合体的倒位圈内发生一次交换,在形成的配子中,一个含正常的染色体,一个含倒位染色体,二个含有重复缺失的染色体(不育)。但不出现染色单体桥。,(3)倒位环内若发生双交换,可产生正常配子。,倒位的遗传学效应 (1)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变异,造成在表型上产生变异。 (2)倒位杂合体将产生部分不育的配子 (3)抑制或明显减少重组的发生 a.倒位圈内单交换,形成重复缺失配子,无育性;倒位区段较长,可能产生双交换,出现极少数重组型配子。 b.降低倒位圈附近一些正常顺序基因之间的重组率(由于联会不紧密的缘故)。,染色体断裂后,断片离开原来位置转移到另一部位。 分为平衡易位, 非平衡易位。,Translocation, t,易 位,易位 (t),单方易位(转位),一条染色体的断片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转位?非平衡易位?,A,C,B,D,平衡易位,正常,联会期间的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中,为了保证同源染色体充分配对,将形成特殊的四射体结构,O,联会期间,由于可能发生的交换次数不同、位置也不同,再加上分散到两个配子内的染色体数目不同,造成可能形成的配子形式很多。,有关染色体平衡易位的错误认识,“1/18正常,1/18携带,剩下均为不平衡,受孕几率非常低” 解释: 理论上配子不止18种(36种?) 几种分离方式的发生概率不一样,一般以对位为主。 每种配子占比例不一样,实际上平衡性配子占比高于理论值(最高可超过50%)。 受孕几率低于正常人群,但并非不能自然怀孕。,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rob 断裂发生在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处,断裂后两长臂染色体的着丝粒互相融合形成一个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两短臂消失。,罗伯逊易位,罗氏易位携带者的配子,不形成四射体, 有四种分离方式 (2:1 / 3:0),The mean frequency of 3:0 segregation products was 2.5 1.4 %.,易位的遗传学效应 1).相互易位本身对个体的表形一般没有太大的影响。会产生位置效应。易位的断点多发生在没有基因的异染色质区。无害。,2).假连锁现象(pseudolinkage):易位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受到严重限制,出现假连锁现象。,3).可能引起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这是由于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位产生一大一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小染色体主要由于异染色质组成,很少或不含基因,逐渐(偶然)在细胞中丢失。 4).可以降低有关基因的交换值。这是因为易位杂合体的+字形配对常常不完全的缘故,在易位点附近的配对总是比较松散。,插入(ins),一条染色体的某一中间片段 插入到另一条染色体中,结构异常的临床举例,慢粒(CML):90%以上有费城染色体,t(9;22),造成bcr/abl基因融合; 猫叫综合征:5p-,结构异常小结,明确各种异常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如“ins”与“add”的差异; 要明确“平衡”与“非平衡”的区别,在遗传咨询中作为一个依据; 要明确各种异常的遗传学效应,对患者进行切实合理的遗传咨询,第三章 微染色体病,微染色体病是由染色体发生了微小的、经传统细胞遗传学分析难以发现的染色体畸变而导致的,最常见的畸变类型为小于5Mb的缺失、重复、倒位,因而又称为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遗传特点: 90-95%的患者为新发病例,仅5-10%的患者由父母遗传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在患病的父母其子女有50%可能患病,而且子女的临床表现通常较其父母重。,微染色体病-产生机制,low copy repeats,LCR 低拷贝重复序列 5%:分散地位于染色体内,其序列总长占人类基因组的近5% 10-400:单个LCR的大小介于10-400kb之间 95%:不同位点的LCR95%以上的序列具有相似性 减数分裂期间可以导致相邻DNA片段发生 nonallel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NAHR) 不等位同源重组,LCR,NAHR,deletions duplications inversions,Clinical syndrome,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等位同源重组,68,引自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2006,22q11.2 deletion syndrome is characterized by cleft palate, heart abnorma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over 180 other clinical findings,22q11微缺失综合征,概述 22q11 微缺失综合征(22q11 deletion syndrome ,22q11DS)是指由人类染色体22q11.21-22q11.23 区域杂合性缺失引起的一类临床症候群,包括DiGeorge 综合征、腭心面综合征、椎干异常面容综合征,Cayler心面综合征和 Opitz 综合征等数个具有相同遗传学基础的临床综合征,是人类最常见的微缺失综合征,其发生率为1:4000(活产婴儿),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病人(90-95%)可检测到22 号染色体长臂近端染色体的微缺失。,22q11微缺失综合征,22q11微缺失综合征,Del 22q11 syndrome,conotruncal anomaly face syndrome CAFS,OMIM:#210795,Opitz g/bbb syndrome OMIM :%145410,Cayler cardiofacial syndrome OMIM: %125520,DiGeorge syndrome, DGS,OMIM:#188400,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 VCFS,OMIM:#192430,22q11DS是多个 具有相似临床表现、 相同遗传学发病机制 的综合征的总称,22q11区间总长约6Mb 85-90%的患者缺失区域靠近着丝粒端,大小约3Mb,此区又被称为DiGeorge综合征染色体区( DiGeorge syndrome chromosome region, DGCR),含有30余个基因 8-10%左右的患者仅缺失DGCR 内靠近着丝粒端约1.5Mb的片段; 2-3%的患者为非典型缺失、基因 突变或者由染色体易位引起。,22q11微缺失综合征,DiGeorge综合征和VCFS比较,22q11微缺失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ATCH22” :,心脏畸形(Cardiac Abnormality,C) 异常面容(abnormal facies,A) 胸腺发育不良(thymic hypoplasia,T) 腭裂(cleft palate,C) 低钙血症(hypocalcemia,H) “22”表示22号染色体,22q11DS可能累及全身各大系统,具有 复杂的临床表现,此外该综合征患者还可以出现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学习和认知困难、精神异常等表现。,22q11微缺失综合征-检测方法-FISH,标记:RP11-479G10 ,188kb,位于22q11.2(缺失关键区内)。 对照:RP11-232E17 ,179kb,位于22q13.3。,RP11-479G10,RP11-232E17,B12775,Williams 综合征,该征患者的面容特异,类似传说中的精灵,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该征被称作“Williams精灵面容综合征(Williams elfin facies syndrome),Williams 综合征,Williams 综合征是由于7q11.23杂合性缺失而导致的一种多系统发育障碍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畸形、特征性面容、内分泌异常、精神发育迟缓、认知困难等。 本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且多变,有累及心脏、头面部、结缔组织的各种畸形、内分泌异常、生长发育、智力发育迟缓、伴有有认知问题和特有人格。相同的Williams综合征病人其临床表现可以有较大差异,而且很少有集上述所有表现于一身的病人,也没有发现在所有病人中都存在的畸形或异常。,Williams 综合征,Williams 综合征,现在认为WBS的发病与染色体微缺失有关,其缺失区称为WBS关键区(Williams-Beuren syndrome critical region,WBSCR),定位于7q11.23,连锁分析显示其长度大约在2cM,物理大小为1.5-2Mb左右,至少含有21个基因。,Williams 综合征,图: 7q11.23WBSCR的基因结构,该区两端的低拷贝重复(LCR)介导染色体非等位同源重组(NAHR),导致7q11.23发生微缺失; 由于近着丝粒端的LCR可与中间的两个不同LCR发生重组,结果导致不同的缺失大小:1.55Mb和1.84Mb,分别见于95%和5%的患者,Williams 综合征,图: 1.55Mb和1.84Mb的缺失机制,A、B、C表示不同的LCRs,c、m、t分别表示着 丝粒端(centromeric)、中间(medial)和端粒端(telomeric),Williams 综合征,WBSCR缺失片断的大小与WBS患者的认知和精神发育表型密切相关,Williams 关键区重复综合征,由于Williams 综合征关键区重复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特征性面容:长头、前额高而狭窄、睫毛过长、高鼻、阔鼻、短人中、高腭穹、颌后缩、不对称性啼哭面容; 重度语言表达障碍。,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简称AS,又名“快乐木偶综合征”,是由于母源染色体15q11-13区间微缺失或关键基因突变而导致的一种神经发育异常性遗传疾病。 父源染色体也可发生上述区间的微缺失和基因突变,导致的综合征称Prader-Willi 综合征 。 白人中发病率为1/10 000-1/40 000,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发病机制,一、母源性染色体15q11.2-q13部分缺失(65%-75%) 缺失区间大小为3Mb-4Mb,根据断裂位点的不同又可分为I和II两类,分别见于47%和53%的患者。 由于断裂位点两端均发现存在HERC2基因的低拷贝重复,所以该重复序列可能通过非等位同源重组(NAHR)介导了微缺失的产生。 此类患者小头畸型,癫痫发作,运动困难和 语言障碍的表型最为严重。,Angelman综合征-发病机制,二、UBE3A基因突变(5%-11%) UBE3A 基因定位在15q11-13 区域,大小约120kb,它至少含有16 个外显子,其中10个位于编码区,6个位于5非翻译区,转录方向是从端粒至着丝粒。 16号外显子含有高度保守的HECT区域,已发现的许多突变都位于该区域。 突变类型:移码突变,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变和错义突变等。 编码蛋白:泛素蛋白连接酶E3A,与细胞内蛋白质的泛素化和降解有关。,三、15号染色体的单亲二体(UPD)(3%-7%) 父源性的单亲二体。 大多数:卵细胞减数分裂II期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正常精子与缺失15号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后,父源性15号染色体复制所导致的。 少数:形成合子后,在早期卵裂过程中发生父源性15号染色体不分离,经三体性挽救(trisomic rescue)机制丢失母源性15号染色体导致。 另外某些患者中UPD的发生与15号染色体罗氏易位或平衡易位有关。 该类患者的父母年龄较一般较大,表型相对较轻,出现行动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发作的比例也较低。,Angelman综合征-发病机制,Angelman综合征-发病机制,四、印迹缺陷(Imprinting defects,ID)(约3%) 在15q11-13 中存在印迹中心(imprinting centre,IC),通过顺式作用元件调节染色体结构,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IC包含两部分结构,一部分负责在配子形成时将父源印迹转化为母源印迹,另一部分则负责将母源转化为父源。 当出现印记缺陷即母源性印迹转换失败时,50%的卵子携带父源印迹,受精后为父源印迹的纯合子,母源性基因不能表达,因而产生AS。,Angelman综合征-发病机制,图1:Angelman综合征缺失区域为15q11-13,约4Mb。常见的断裂点用灰线表示。父源性印迹基因用蓝色表示,母源性印迹基因用红色表示。白色表示未知的印迹。印迹中心(IC)是二连的。着丝粒部分与父源性向母源性印迹转化有很大关系,这部分缺失导致AS。,Angelman综合征-行为特征,刚出生几个月就可出现阵发性、易受激惹的大笑,经常处于愉悦状态 轻微的刺激即可引起大笑,但显得不合时宜 多动和睡眠障碍 很喜欢水,对有反射的表面,塑料制品和气球非常感兴趣 几乎见于所有患者,Angelman综合征-检测结果,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又称张力减退-智力减退-性腺功能减退与肥胖综合征,是导致人类肥胖的最常见综合征之一,发病率约1/10,0001/20,000,大部分为散发性,少数为家族性。 PWS的典型特征是胎儿期活动减少,肥胖症,肌肉张力减退,智低,身材矮小,低促性腺素功能减退症,手脚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由于父源的15号染色体长臂的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缺失、断裂。,Prader-Willi综合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包括父源性的15q11-q13的缺失、母源性15号染色体单亲二体(uniparental disomy,UPD)和基因组印迹突变。这三种的基因突变都有异常的甲基化。基因组印迹中心(imprinting center,IC)定位在15q11-q13。,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和Angelman综合征比较,*伴有异常甲基化;*UBE3A基因属母源性,仅在脑组织表达,PWS及AS综合征-遗传学诊断,临床怀疑AS(PWS) 甲基化分析 异常 正常 15q11-13的FISH 临床回顾临床表现典型 15q11-13缺失 无缺失 不是AS 筛查UBE3A基因 RFLP分析 UBE3A突变 无突变 UPD 不是UPD 检查父母 继续监测 排除父母结构重排 印迹缺陷 筛查印迹中心(IC)突变,Wolf-Hirschhorn综合征,Wolf-Hirschhorn综合征,Wolf-Hirschhorn综合征(Wolf-Hirschhorn syndrome,WHS)是由4p16.3微缺失导致的。 发病率约为1/50,000,活产婴儿,但是由于本病早期死亡率较高(约21%的患儿在出生两年内死亡,死因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等),有许多患病婴儿死亡时未获得正确诊断或被误诊,因此实际的发病率应高一些。本病有男女差异,男女发病比例为1:2,无明显种族差异。,眼距宽、眉弓高,唇裂,延伸至前额的宽 鼻梁(被描述为 “希腊头盔战士 外观”) ,Agatino Battaglia et al. Pediatrics103:830-836,1999,Wolf-Hirschhorn综合征-临床表现,特征性面容:典型的颅面部畸形包括延伸至前额的宽鼻梁(被描述为“希腊头盔战士外观”) 、小头畸形、高前额、眉间突起增宽、眼距过宽、内眦赘皮、高眉弓、短人中、唇裂、腭裂、牙齿衰退、小颌、耳前皮赘或小凹等。,Wolf-Hirschhorn综合征-临床表现,Wolf-Hirschhorn综合征-遗传病理,WHS患者的染色体缺失现已定位于4p16.3,统计显示大多数患者为新发(87%),发生新发缺失的染色体85%来自父亲,另外约12%的患者出现4号环状染色体等较少见的染色体异常。约13%的患者为家族性遗传,其父亲(约33%)或母亲(约67%)为4号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Wolf-Hirschhorn综合征-分子遗传,WHS关键区(WHSCR ),这两个缺失关键区相距很短(LETM1的5端距WHSCR的远端仅80kb),其两端距4p端粒分别为1.27Mb和2.2Mb的,其总长度大约为0.9Mb。,图.WHS患者的重要缺失区。2.2Mb和1.27Mb分别表示距端粒的距离。蓝色方框表示相应的基因,上排基因转录方向朝向着丝粒,下排基因转录方向朝向端粒。带箭头线段分别表示不同病人的缺失区域。WHSCR和WHSCR2分别用红色和黄色表示。GHF:希腊头盔战士外观;GR:生长发育迟缓;MR:精神发育迟缓;MC:小头畸形;+:阳性表现;:阴性表现;+/:两种表现均有;NR:未报告,Wolf-Hirschhorn综合征-分子遗传,约20%患者的缺失区间限于4p16.3以内 约80%患者的缺失区间超出4p16.3,最远可达4p14。,缺失区间越大,表型越严重、早期死亡率越高。,Wolf-Hirschhorn综合征-检测方法,1、高分辨显带:可以发现一部分4p微缺失和发生染色体易位的患者,但是无法检测较小的缺失;,Wolf-Hirschhorn综合征-检测方法,2、FISH:利用可和上述区间内基因特异性结合的探针可以方便的检测是否有微缺失,其准确性高。,猫叫综合征(cri du chat syndrome, cat cry syndrome ,CDCS),猫叫综合征,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短臂微缺失引起的一种先天性遗传综合征。缺失片段的大小各异,从5p15.2到整个5号染色短臂均可能发生缺失。大部分为散发,但约12%是由于父源或母源染色体易位或重组(包括臂间倒位)引起的不平衡分离导致的。 CDCS是一种较常见的缺失型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1/50,000 1/20,000,在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中(IQ20),发病率为1%。,猫叫综合征-临床特征,小头,圆脸,眼距宽(器官距离过远),小颌,内眦赘皮,低位耳,面部不对称,肌张力过低,严重的精神运动障碍和智力低下。约1/3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先天心脏畸形。临床上最具显著特征和诊断意义的是出生后声音尖锐的、猫叫样哭声。,猫叫综合征-分子遗传,Zhang等总结的猫叫综合征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猫叫综合征-分子遗传,通过研究这些5p患者,将缺失区域与智力障碍的关系分为三类:缺失区域包括MR I,一个1.2Mb片段,与先前定义的CDCS决定区域重叠,但不包括MR II和MR III,表现为严重的智力障碍;缺失MR II,定位在MR I的临近区域,表现为轻度智力障碍 缺失MR III,无明显表型。智力障碍随MR I、MR II、MR III区域的缺失增大而加重,三个区域都缺失,表现出的智力障碍最严重。,猫叫综合征-检测方法,Smith-Magenis综合征,Smith-Magenis综合征,Smith-Magenis Syndrome (SMS)是一种复杂的小儿神经性基因疾病,通常患者几乎不知痛为何物,由染色体17p11.2微缺失引起,会影响身体多个部位,导致智力缺陷、面部表情异常、睡眠障碍以及行为问题。病人常见的特征为方脸、眼睛深陷、下颚偏大、鼻梁塌陷。 发病率1/25000,具有典型的行为、神经及神经相关性异常。,面部畸形:头、面、嘴、眼、牙、耳鼻喉等异常,肢体异常:手掌、肌肉、身材、脊柱等,语言、声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