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复习总结(提纲加参考答案).doc_第1页
质量管理复习总结(提纲加参考答案).doc_第2页
质量管理复习总结(提纲加参考答案).doc_第3页
质量管理复习总结(提纲加参考答案).doc_第4页
质量管理复习总结(提纲加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复习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P1质量的定义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P6现代质量观1) 朱兰的质量观:质量是一种适用性,而所谓适用性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2) 戴明的质量观:目标不变,持续改善和知识渊博3) 克劳士比的质量观:“零缺陷”观点4) 田口玄一的质量观: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P9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哪四个发展阶段?1) 质量检验阶段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4) 标准化质量管理阶段 P1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由哪几位质量管理专家先后提出?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由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费根堡姆等人先后提出来的。 P12对比质量管理的四个发展阶段有什么不同? 比较项目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管理管理对象产品和零件质量过程质量寿命循环全过程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范围产品及零部件工艺过程全过程和全体人员各种过程管理重点制造结果制造过程一切过程要素过程运行质量评价标准产品技术标准设计标准用户满意市场满意程度涉及技术检验技术数理统计技术及控制图PDCA循环、QC小组过程控制技术管理方式事后把关事中控制寿命循环全过程控制事前预防管理职能剔除不合格品消除产生不良品的工艺原因全面控制缺陷的产生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涉及人员检验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全体员工全体员工 P18质量文化的三个层次1) 表层(物资层):厂容、厂标、厂貌、厂服2) 幔层(规范层):组织机构、质量标准、质量法规、质量管理体系3) 深层(精神层):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精神第二章 全面质量管理 P26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途径,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2) 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3) 管理对象的全面性;4) 管理方法的全面性;5) 经济效益的全面性 P30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观点1) 用户至上的观点;2) 一切凭数据说话的观点;3) 预防为主的观点;4) 以质量求效益的观点;5) 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观点。 P36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的联系现场文明生产管理是制造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产秩序、整洁的工作场所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消除质量隐患的重要手段。 P40戴明环(PDCA循环)含义及特点 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总结、处理(Action)。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四个阶段的顺序来进行管理工作的。特点:1)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相互促进;2) 不断转动,逐步提高;3) 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A(总结、处理)阶段。第三章 质量管理体系 P64 ISO9000:2000系列标准的结构2000版ISO 9000系列的标准由4个核心标准、1个其他标准、7个技术报告、3个小册子四大部分组成。(一) 4个核心标准: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 19011:2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二) 1个其他标准:ISO 10012测量控制系统(三) 7个技术报告:ISO/TR10005质量计划编制指南ISO/TR10006项目管理指南ISO/TR10007技术状态管理指南ISO/TR1001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ISO/TR10014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ISO/TR10015教育与培训指南ISO/TR10017ISO 9001:1994中的统计技术指南(四) 3个小册子:质量管理原则、选择和使用指南、小型组织实施指南 P68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1) 以顾客为中心;2) 领导作用;3) 全员参与;4) 过程方法;5) 管理的系统方法;6) 持续改进;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 互利的供方关系。 P70 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质量的管理体系。 P7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的区别产品要求:针对具体产品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体现了一个组织管理产品实现及其支持过程的要求,是一种通用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能代替产品要求,只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第四章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P96 随机性变异与非随机性变异;计量值数据与计数值数据(定义)随机性变异:由偶然因素引起,会使产品的质量特征值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异是无法避免的。非随机性变异:由于生产过程中出现某种异常现象引起的,通常会使产品质量发生周期性或规律性的变化。计量值数据:连续且可测量的数据。计数值数据:离散、分类或属性数据。P96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与新七种工具(书上有误)老七种工具:调查表、分层法、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散布图、流程图。新七种工具:关联图、亲和图、系统图、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 P97什么是调查表?(定义)调查表是为了调查事物的客观情况而按照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分类预先设计的表格,可用来收集关于某些具体事件出现的频率数据。 P98什么是分层法?(定义)分层法就是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将相同性质或同一生产条件下的数据归纳为一个组,从而找出根本影响因素的方法。 P99什么是排列图?(定义,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述)排列图(巴雷特图)是为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所使用的图。是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的长方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所组成的图。 排列图有什么作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述)1) 寻找产品质量的改善重点;2) 验证改善产品质量的效果;3) 对产品质量进行分层研究; P101 排列图的画法。(例42) P101什么叫因果图?(定义) 因果图(也称为石川馨图或鱼骨图)是用来展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P101 5M1E的含义人(Man)、机(Machine)、材料(Material)、测量(Measurement)、方法(Method)、环境(Environment) P102 什么是直方图?(定义)以坐标横轴表示组距,坐标纵轴表示频数,所画出的矩形图称为频数直方图,简称直方图。 P102 直方图及其主要作用直方图以频率的形式提供数据的分布状况,找出其统计规律以便对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主要作用:1) 显示质量波动的状态;2) 较直观地传递有关过程质量状况的信息;3) 通过研究质量波动状况之后,就能掌握过程的状况,从而确定在什么地方集中力量进行质量改进工作。计算题 P103 掌握直方图的画法(计算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直方图。(理解,例43, 注意:组距尽可能取为10、5、1、0.5、0.1、0.05一类的数)P103-P107 P106 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理解)P106 的常见直方图的形状,并知道每种直方图的原因。(一个图对应一种原因)-期中考试正态型:生产正常;偏态型:由于控制了公差上限、遗弃部分样本数据或剔除废品后造成的分布形状;孤岛型:由于工艺条件如人、设备、材料、环境或测量方法等发生突变或者记录错误造成的;锯齿型:由于分组过多或测量数据不准确等原因造成的;平顶型:工序失控,控制参数与输出失调,不同规格产品混杂,抽样非随机;双峰型:混料,数据源于不同的生产条件或者是供应商在供货之前进行了分检。 P107 什么是散布图,散布图的类型及其观察。散布图是通过分析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相关阴虚的一种有效方法。散布图的类型:(图P108)1) 强正相关:X增加,Y也增加,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 弱正相关:这个时候X增加,一般Y也会曾加,但非相对性,也就是就X除了受Y的因素影响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X;3) 强负相关:当X增加,Y明显的随之减少;4) 弱负相关:当X增加,Y减少的幅度不是很明显,这时的X除了受Y的影响外,尚有其他因素影响X;5) 不相关:当X增加,Y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或者说没有规律性);6) 曲线相关:当X增加,Y以某种曲线的形式随之变化。第五章 过程能力分析P118什么是过程能力?(定义)过程能力是指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或稳定状态下在加工精度方面的实际能力。过程能力体现了过程稳定地实现加工质量的范围。P120 多变异分析的分类计算题 P123P124 Cp、Cpk、k的计算公式,(例5-2,例5-3)算完之后进行评价,P130表格P125 Cp、Cpk的值反应的质量问题 P128 过程能力指数与不合格品率之间的关系(式5-9,式5-10,例5-5) 书上 P129 DPU与DPMO的含义及其关系 (式5-12,例5-6)单位产品缺陷数,又称DPU或D/U,是对质量的通用度量。例1职能: 财务产品: 财务报表缺陷: 记录不准确 单位缺陷数(DPU)的公式为: 缺陷数: 56个 在任何检查点发现的缺陷数单位: 每个条目 通过该检查点的单位数 单位数: 50,000DPU=56/50,000=0.001百万缺陷机会缺陷数DPMO:例P129例2职能: 财务产品: 财务报表缺陷: 记录不准确 百万机会缺陷数(DPMO)的公式为缺陷数: 56个 单位缺陷数1,000,000单位: 每个条目 每单位中出错机会 单位数: 50,000出错机会:2DPMO=(0.0011,000,000)/2=500 P130 过程能力评价(表5-2)计算完Cp、Cpk、k之后运用评价表进行评价。第六章 测量系统分析 P134 测量系统的定义,测量系统的基本要素测量系统是指测量中的仪器及其操作方式和方法、其他设备、软件、人员等的总称。测量系统的组成包括了测量者、参照标准、测量方法以及测量仪器及其等基本要素。影响过程质量的六个基本因素 :人 员、设 备、方 法、材 料、环 境、测 量 系 统。 P136 测量系统的基本概念(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测量系统能力)测量系统的误差包括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测量系统能力。偏倚:是同一测量对象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或称测量值)与基准值的差值。重复性:是由一个测量者,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差异。再现性:是由不同的测量者,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测量对象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变差。稳定性:是指采用同一测量系统、由同一测量者、在同一环境下、在不同时间上、测量同一被测对象的同一质量特性值时所发生的测量值变异,变异愈小,则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愈好。线性:是指在测量系统预期的量程范围内,在不同量程段所得到的偏倚值的差异。测量系统能力:是反映测量系统在对其特定的测量对象测量时测量值的变异程度,表示测量能力的指标有P/T比率(精度/公差比率)和R&R%(重复性与再现性百分数)。 P142 测量系统能力的评价(充足、边界、不足)为了评价测量系统能力,一般采用P/T比率(精度/公差比率)和R&R%(重复性与再现性百分数)两个指标。1. P/T比率:测量系统的精度与公差范围的比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测量系统的变异范围 -代表测量误差的标准差;工序质量的上下公差2. R&R%:测量精度的估计值与过程范围的比率 一般要求,P/T比率和R&R%两者中的较大者应小于10%。在QS9000的测量系统分析手册中给出了R&R%:的评价要求:若R&R%小于10%,认为测量系统能力充分;若R&R%大于30%,则测量系统能力不足,应改进;当R&R%处于10%-30%时,测量系统能力处于边界水平,应根据测量过程的重要程度判定是否对测量系统进行改进。第七章 控制图原理及其应用 P151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功能0.135%质量特性值基本形式:上控制界限(UCL)36中线(CL)36下控制界限(LCL)0.135%样本号基本功能:1) 工序分析;2) 控制工序质量状态;3) 为质量评定积累数据。 P153 计量值控制图分为哪几种?计数值控制图分为哪几种?计量值控制图: 计数值控制图: P155 控制图类型的选择?(图7-2) P157 控制图控制界限计算公式(表7-2) P158 计量值控制图的应用(例7-1,例7-2)计算题 P163 计数值控制图的应用(例7-3,例7-4,例7-5,例7-6)计算作图: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均值、极差、移差、中值等数值 能够根据数值熟练掌握均值极差控制图的画法 能够根据数值熟练掌握单值移差控制图的画法 能够根据数值熟练掌握中值极差控制图的画法 能够画出P控制图、Pn控制图、C控制图和U控制图P170受控、失控状态的判断第八章 质量检验与抽样方法 P179 质量检验的分类,首件检验的条件1) 按生产过程次序划分:进货检验:首批检验、成批检验;过程检验:逐道工序检验、集中检验;零件完工检验;成品检验。2) 按检验地点划分:固定地点检验;流动检验:巡回检验、派出检验。3) 按检验的目的划分:生产检验;验收检验;复查检验。4) 按检验数量划分:全数检验;抽样检验。5) 按检验的后果性质划分:非破坏性检验;破坏性检验。6) 按检验人员划分:自检;互检;专检。7) 按检验方法划分:感官检验;器具检验;试用性检验。首批检验的条件:a) 首次交货;b) 产品结构和原材料成分有较大的改变;c) 制造方法有较大的变化;d) 该物品在停产较长时间后恢复生产等。 P188 一次抽样,二次抽样的概念及程序(注:图8-3有误,参考课件),一次抽样: 从批量为N的产品中,随机抽取n(N)个产品为样本,同时规定一个接收数c,经检验样本中有d个不合格品,按以下规则决定是否接受改批产品: 如果dc,则接受该批产品 如果dc,则拒收该批产品 二次抽样:二次抽样是从待检批N中抽取两个样本n1和n2,并据此作出批质量合格与否的判断。 P187什么是抽样方案,掌握抽样合格与否的评判。抽样方案:在抽样检验时,确定的样本容量n和一组有关接受准则称为抽样方案。通常用(n,)或(,n,)表示。抽样合格与否的判断:先确定一个合格品率的标准pt,然后将待检批产品的不合格品率p与之比较,若ppt时,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并予以接收;反之,若ppt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并予以拒收。P的取值大小与产品的性质、价值、检验的难易程度等有关。 P190 接受概率的概念接受概率:根据规定的抽样方案(n,c),把待检批产品判定为合格而接收的概率。 P192 N、p、n、c对L(p)的影响N,p,n不变,c对L(p)的影响:N,p,c不变,n对L(p)的影响:c,p,n不变,N对L(p)的影响:N,c,n不变,p对L(p)的影响:P195抽样的两类风险(理解)第类错误(生产者风险 PRProducer,s Risk)将合格批作为不合格批而拒收,对生产者不利。第类错误(使用者风险 CRConsumer,s Risk)将不合格批作为合格批接收,这对使用者不利。P201正常、加严、放宽检验的转换规则(理解) P199 掌握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的确定与检验程序(例8-5,课件,查表gbt2828.1-2003) 作业第九章 实验设计与质量改进 P210 响应变量与因子的概念响应变量:衡量实验结果好坏的指标被称为响应变量。因子:影响响应变量的因素称为实验问题中的因子。P21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实验设计时应考虑三个基本原则:重复性原则、随机化原则、区组化原则,通常称为费歇尔原则。 P214 全因子实验的概念,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定义全因子实验:又称为析因实验,它研究两个或多个因子的效应,在这类实验的每一个完全实验或每一次重复中,这些因子的所有可能的水平组合都被研究到。主效应:一个因子的效应定义为当这一因子的水平改变时所产生响应的变化,这种效应常称为主效应。交互作用:在一些实验中,一个因子的水平间的响应差会随着其他因子的水平不同而不同,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因子之间就存在交互作用。 P215 全因子实验的模型两因子(线性模型): 三因子(线性模型): P218,224 中心点的作用在全因子实验中通过增加中心点来检验线性假设是否成立,同时可以获得纯误差项,而且不会破坏实验的平衡性和正交性。增加中心点可以使纯误差项不为0,检验模型的线性假设是否成立,即模型曲性检验。 P219 全因子实验设计的应用条件n 影响因子的个数少于5个n 因子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n 响应输出和影响因子之间是线性关系计算题 掌握2k析因设计的上机操作与应用(能写出模型关系式并进行分析判定)P241所写的例题,上课讲的 P239 全因子实验举例(能根据优化结果进行工艺参数转换)P244的最后结果确定工艺参数。 P245 部分因子实验的原理,部分因子实验的应用条件部分因子实验的基本原理:在假定高阶交互作用不显著的情况下,将全因子实验压缩,获得关于主效应和低阶交互作用的信息。部分因子实验的应用条件: 影响因子的个数在5个以上 高阶交互作用项一般不显著 响应输出和影响因子间是线性关系 为了检查模型是否存在曲性,也尽量在模型中增加中心点 部分因子实验主要用来筛选显著因子。第11章 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P301 质量成本的概念 质量成本: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得到满意质量而造成的损失。 P303 质量成本的组成i. 运行质量成本a) 预防成本:质量控制管理费;质量培训费;质量评审费;工序质量控制费;质量情报信息费;质量改进费;质量审核费;专业质管人员的工资、各种奖励及附加费b) 鉴定成本:进货检验费;工序检验费;成品检验费;检测设备维护、校准费;存货检验费;实验材料及劳务费;检测设备折旧费;办公费c) 内部损失成本:废品损失;返修费用;交检费用;停工损失;减产损失;故障处理费用;质量降等、降级损失d) 外部损失成本:用户索赔受理费;退货损失;保修费用;折价损失;诉讼费ii.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质量保证措施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