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活动反思_第1页
同题异构活动反思_第2页
同题异构活动反思_第3页
同题异构活动反思_第4页
同题异构活动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同题异构活动反思 同题异构活动反思 市级赛课的课题是高二下唐诗宋词晚唐诗九日岐山登高、长安晚秋两首古诗可以选讲其中一首,也可以两首都讲。选择古诗作为赛课内容,不同于一般选用散文、现代文,这本身就是一次大胆尝试,是一次 “ 超越 ” ,比以往任何一次市级赛课都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更加科学,竞争更加激烈。 “ 同题异构 ” 既是教学实力的较量,更是教技的精彩表演,真是风格独特,各有特色,精彩纷呈。一名选手以两首诗的比较为内容,一名选手只讲读了九日岐山登高,两位老师讲读长安晚秋。他们都高度 重视,精心准备,设计教学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互动探究,感悟生成,达成目标,教师主体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感情诵读,方法指导,比较阅读,体会情感,审美鉴赏。 欣赏敬佩之余,不觉有些忧虑和反思。古诗鉴赏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具体流程怎样设计?重点是什么?深度广度应该怎样把握?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古诗鉴赏要求能否一样? 有一位老师讲读长安晚秋时把这首古诗界定为“ 登高类 ” 古诗,具体指导登高类古诗一般表达不得见用之愁,忧国忧民之心,功成身退之志,思归思乡之情,知音难觅之憾,贬 谪异乡之苦,吊古伤今之叹。长安晚秋能不2 / 5 能算作登高类古诗?教者分析说, “ 长笛一声人倚楼 ” ,吹笛人是诗人,倚楼的人也是诗人,狭义的理解导致了 “ 长安晚秋是登高类古诗 ” 结论的不可靠。在高二时就 “ 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 类问题,规定答题模式 “ 本诗描写了 (特定环境、氛围) 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 (身份)的形象 ” ,这对高三同学来说,强化答题规范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但基础年级就大肆渲染,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古诗鉴赏的积极性,得不偿失,欲速则不达。而且在出示答案时 “ 失意归隐的 失意者形象 ” 这一句话有语病! 另一位老师在古筝凄苦的乐声中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讲述有关赵嘏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诵读原诗,尽管学生只能读出古诗,对作者的情感没有体验,把握不住凄苦的情感倾向,不能读出低缓、哀婉、凄清、伤感的情感。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品味意象特点,体悟情感。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原诗中的 “ 凄凉 ” 这个关键词,进而思考出思乡、失望、无奈、愁思等情感。任何一首诗表达的作者情感都不是单一的,都应是丰富复杂的。这首诗有作者的思乡而不得的惆怅失意之愤,也有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之叹,还有面对长 安晚秋的伤感之情。在诵读、理解、品味、鉴赏、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诵读,几个同学的朗诵赢得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最终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 5 一位老师试图加大课堂容量,比较两首诗,将比较阅读引入古诗鉴赏,实际上应该是灵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情感主旨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具体比较鉴赏,但是老师的愿望有时会违背学生的实际水平,动机和效果往往不一致。古诗鉴赏是学生的薄弱点, 10分的高考题省均分竟然不到 3分!关键是学生读不懂,有语言文字障碍!读懂古诗,理解古诗是鉴赏古诗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新授课,学生的知识积累,理解水平还没有达到,就比较阅读,而且重点是表现手法的比较,是不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如果课型是复习课,很值得借鉴。新授课、复习课混为一谈,原因是不了解学生,不能因人而教,说得严重些是教学不对路。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钻研教材,备课文,备教法,更要备学生,才能做到 “ 胸中有纲,手中有法,目中有人 ” 。 一位老师在讲授九日岐山登高时从大量的(事先准备好的起码有 20 首)古诗入手,占据了很多时间,在具体赏读时时间来不及 ,虽然也穿插一些技巧引导,只能强行塞给学生答案: “ 写景记事显真情 ” 、 “ 知人论世察心境 ” 、“ 了解典故明隐情 ”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何在?甚至竟然还要求学生揣摩老师的设题意图!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表达能力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相反很可能被老师有意无意扼杀。 4 / 5 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省均分下降,是命题难度加大,考生语文素养降低还是中学语文教学出了问题?不要总是埋怨外界对语文的不公正的评价,要看看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本想听听赛课老师对 “ 汉家宫阙 ” 和 “ 紫菊半开 ” 这两个意象的理解,很遗憾,都没有 涉及。有一老师和学生达成了共识: “ 凄凉 ” 是全诗的关键词,有统领全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的作用。这样理解是对的。但是, “ 汉家宫阙 ”怎么就令人凄凉伤感呢?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怎么办?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解释的:高耸的宫殿,突出骄傲和自豪。试问,骄傲和自豪是凄凉伤感的情感吗?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解答,老师不能避而不谈。 “ 汉家宫阙 ” 古人为了借古讽今或感慨自己的身世,不便于说出己意,常用前朝事来说当朝事; “ 汉家宫阙 ” 常和 “ 西风残照 ” 结合在一起,表达凄凉伤感之情;再说,高耸的宫阙,常给人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此 诗人看到此景才感到 “ 凄凉 ” 。至于 “ 紫菊半开 ” 教科书上注释说由 “ 紫菊 ” 想到陶渊明的归隐,弃官归隐。 “ 半开 ” 呢?与 “ 红衣落尽 ” 联系起来思考, “ 红衣落尽 ” 指美好事物的消逝,青春年华的虚度。 “ 半开 ” 当指没有完全开放,诗人的才华还没有得到充分施展,从而自然引出下句的 “ 红衣落尽 ” 之叹。 古诗鉴赏教学,首先应当强调诵读教学,俗话说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 ,诵读的作用不言而喻。5 / 5 体验情感,不是老师的解读所能奏效的,一定要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同时对古诗要有整体把握,切不可肢解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组合,意境往 往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为了讲解的方便,强行分解出几个意象,丢掉了整个意境,甚至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时代,那样的解读是不可取的。适当拓展延伸是必要的,强化答题技巧,会过早进入应试圈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基础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诵读、理解、审美鉴赏上。 教师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自己昏昏,怎能使学生昭昭?教师在备课时应大量占有材料,分析、筛选、组合,对长安晚秋的写作背景,两位老师的介绍竟然不一样,一个说写于任渭南尉期间,一个说写于落第时期,到底 写于什么时候,教参上回避,网络上又不一致,老师要先占有,再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