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电子教案).doc_第1页
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电子教案).doc_第2页
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电子教案).doc_第3页
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电子教案).doc_第4页
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电子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主体制度 课程设计图表:授课题目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课时安排50分钟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熟知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互动式教学。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活动设计学生个人或多人讨论回答:step1: 观看“车祸之后”的录像,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该案件。step2:学生听老师讲解并参与相关案例的讨论;step3:听教师讲解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step4:回顾本节内容并思考课后作业(以作业小组形式完成)课后作业小组:(采用澳大利亚教学方式),课后学生组成小组5-6人,集体完成作业,以作业小组成绩记入个人成绩,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设计step1:总结上节课的内容,从而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step2:案例导入:观看“车祸之后”的案例(播放教学录像);听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案件;step3:引出教学内容,穿插各种问题分析。案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step4:教师讲解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具体内容;step5: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留课后作业:收集相关本课的案例并做分析;分析课后的案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法学专业模拟法庭庭审程序,教师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参考书目及网站参考书目:民法、民商法、实用经济法。网站:中国普法网 /法律讲堂 时间分配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3分钟)2.教学录像 (2分钟)3.案例分析并对民事权利能力的讲解 (10分钟) 4.民事行为能力的讲解; (10分钟)5知识能力拓展训练; (20分钟)6总结本课内容及布置课后作业; (5分钟)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解,努力做到与学生互动的课堂,尽可能多找或编制一些符合教学的案例来充实课程。提高学生实际分析案例的能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第八章 民事主体制度教学目标:1. 熟知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引语:(教师在此环节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并引出本课的内容,上节所讲的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此节课讲民商法律制度)案例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车祸之后”案件,在播放录像前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同时思考所提的问题。)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对于能寻找到一个知心的人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很多人的心愿,两人在2013年结婚后,两人很珍惜彼此的感情,2013年小段又怀上了孩子,两个小夫妻就像掉到了蜜罐里,2014年3月,怀有9个月的妻子小段突然有生产迹象,腹中剧痛,丈夫小赵四处找车未果,最后好不容易借到一辆摩托车,带上妻子就迅速赶往医院,看着痛苦的妻子,小赵加大油门冲向医院,但在赶往医院的途中,小赵撞到了迎面而来的大车,由于车速过快,夫妻当场死亡,但小段腹中胎儿在撞击中从小段腹中“飞出”,请你分析此案例。问题:1.该案应该依据哪部法律分析案例?2.假设司机本想不用赔钱了,可又生出个孩子,司机说他刚多大没有权利要钱,如果他想要对我说要求,我才给,否则一分不给,现场的人都很气氛。此案中这个婴儿是否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该婴儿能获得什么样的权利?要求:学生先思考,尽量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进一步分析案例。民事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是指自母体出生的人。凡公民均为自然人,但自然人不一定是公民,如外国人。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法所赋予的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可见,在我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贯穿其一生的。(一)出生时间的认定我国立法系采用全部露出和独立呼吸说,即每一个婴儿完整地出生后,从第一次独立呼吸开始,即享有民事权利能力。(二)胎儿利益的保护那么,自然人尚未出生而处于胎儿状态时,其权利受到侵害应否及如何保护呢?鉴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而胎儿尚未出生,自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绝对地依照该原则难以保护胎儿出生后的利益。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当然无法享有实际的民事权利。但胎儿出生后是活体时,由于某些权利的时效性而使胎儿出生后即取得了民事权利能力。如,某人车祸身亡,其继承人有父母及怀孕之妻,因胎儿无民事权利能力,就不能获得继承权。待遗产分割完毕,胎儿出生后,其抚养费无从获得,即因遗产分配结束而无法获取实际财产利益。(三)死亡时间的认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消灭的唯一原因,自然人死亡后,当然不能成为民事权利义务的享有和承担者,其权利能力也随之消灭。民法所称的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1.生理死亡在我国,一般是以呼吸和心跳均告停止为生理死亡时间。如果自然人在医院死亡,应以死亡证上记载的死亡时间为准;如果案件当事人对死亡时间有争议的,应以人民法院调查后确定的死亡时间为准;互有继承权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又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应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2.宣告死亡民法通则 第二十三条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1) 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2)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按照不同年龄段和智力是否正常,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分述如下:(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法通则第11条第1款规定:“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我国确定自然人年满18周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主要是考虑其智力状况,而不是考虑其经济状况。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即使没有经济来源,只要智力正常,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民法通则第11条第2款也规定:“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劳动收入是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如果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已参加社会劳动,有固定的或比较稳定的收入,并以其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可以认为他们具备了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视为完全民事行能力人。其劳动收入的标准,根据民法通则意见第2条:“周岁以上不满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是衡量自至周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如果其劳动收入低于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仍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只具有部分民事行为能力,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受到一定限制。民法通则第12条第1款规定:“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已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因此,法律允许他们实施日常生活必须的民事行为,进行某些获取法律上利益而不必负担义务的民事行为,享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的荣誉权、发明权、著作权等民事权利。但这些未成年人的智力发育毕竟没有成熟,认识能力受到局限,因此,法律有必要对他们的行为能力给予适当限制,一些重要的或复杂的事情需要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此外,民法通则第13条第款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虽有精神障碍,但并未完全丧失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实施与其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还可以接受奖励、赠与。法律对此类纯获利益的行为自当允许。但对于重大或复杂事务不宜由其本人独立实施的情况,应由其代理人代理,或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方能为之。(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备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法通则第12条第2款规定:“不满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13条第1款又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由于此类自然人年龄小或精神上存在严重障碍,对事物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不能独立参加民事活动。为了,维护其合法权益,他们的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知识能力拓展训练:案例:(根据以上所学知识分析此案例,目的增强学生知识的扎实度。)原告张小玲,自幼深得其外祖母王氏的疼爱。1992年夏天,张小玲在外祖母王氏家居住。王氏对张说:你好好学习,我给你1万元,将来上大学用。其后王氏以张小玲的名义在银行为张小玲存上1万元,并告知张小玲,她给张小玲将钱存上。张听后十分高兴,回家后即将此事告知其母王荣。1996年10月王氏去世。王一明兄妹三人在分遗产时,王荣提出,其母为张小玲存入银行的1万元存款应归张小玲,不能作为遗产;而王一明与王一民主张,该存款也为遗产,应由他们继承。由于双方不能协商解决,王荣遂代理张小玲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该存款为张小玲所有,让王一明、王一民将存款返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