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级制度.doc_第1页
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级制度.doc_第2页
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级制度.doc_第3页
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级制度.doc_第4页
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级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中华法系的特点之一:等级特权制度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级特权制度20072008学年学期测验论文姓名:薛 豪学号:2007102834专业:法律硕士 研究生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级特权制度前言我国古代东周时期,由于铁器等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经済型态进入转变阶段,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教育逐渐普及,形成诸子百家争呜的现象,国家、人民思想开始解放。此时,做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在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奴隶制法律转变为封建制法律。法律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长达四、五千年攸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以及逐步形成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创新与反思,开拓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智慧结晶与光辉成就。本文将就中华法系的特点之一:等级特权制度,延续学生在课堂报告时所做之课题,进一步展开,做相关文献汇整及个人阅后心得整理的短篇论述。在中华法系中有许多的特点,它与世界上其法系既有相似、累同之处,但又有本质上与内容上的区别,以下是其特点的实质内容及相关案例论证。等级特权的法律起源曹魏新律正式将“八议”定入法典,与此同时还有“官当”制度出现,确立了维护贵族官员的特权制度。“八议”是指对八种权贵人物若触犯法律、做出犯罪行为以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所谓“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随意专断,必须上奏朝廷论处的一种特殊对待。而晋律在沿用“八议”的同时,规定“除名比三岁刑”、“免比三岁刑” 晋杜预:注律序。虽不能确定晋代以“除名”、“免”抵罪,但这种相比的做法,实为以后“官当”之制的滥觞。八种权贵人物分别是“亲”(皇帝宗室亲戚)、“故”(皇帝故旧)、“贤”(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政治、军事等方面有大才能者)、“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宾”(前朝皇帝及后裔)。“八议”之说源于周礼“八辟”。周有“刑不上大夫”,汉有“先请”之制 汉代曾有人(应劭)提议援用“八辟”,但未被确认,但未形成完整体系。曹魏总结前代经验,制定魏律时,使“八议”成为封建法典的主要内容之一。“八议”入律,使贵族官僚地主阶级享有特权,驾于一般法律制裁之上,为统治阶级中的不法份子大开方便之门,以及统治阶级利益的保障起到重要作用。举例来说,东晋成帝时,庐陵太守羊聃为非作歹,滥施刑杀,一次错杀无辜190人,“有司奏聃当死”,但因景献皇后是他的祖姑,属“议亲”之列,免于处死 参见隋书刑法志。后来其甥琊太妃请命,免其死刑。南梁武帝时,“王侯皆长而骄蹇不法”,“或白日杀人于都街;劫贼亡命,咸于王家首匿” 隋书刑法志。晋时傅玄就曾指出:“八议”是“纵封豕于境内,放长干左右” 太平御览傅子,卷五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行“九品中正制”,朝廷用人以家世门第为标准,为保证世族地主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官僚在法律上的特权,“官当”制度应运而生,继晋之后的梁,在官身犯,只处罚金 参见隋书刑法志。官品从一阶当刑二年;免官者,三年以后照原官阶降一级叙用 参见魏书刑罚志。陈律则正式使用“官当”一词,规定品官犯罪判五年、四年徒刑的,准用官职抵二年刑,余刑居作外,属公罪过误,可处罚金;判二年徒刑的,可用赎刑 参见隋书刑法志。随着法律典章、制度的逐渐完善,等级特权制度在唐代时期达到顶峰、日臻完备,形成中华法系的特点之一。及至明、清始为加强官吏控制而取消某些贵族官僚阶级的特权,例如“官当”,但如“罚俸”、“降级”仍可为特权使用。等级特权的实质内容 秦汉时期形成维护特权的制度,在法律上保护特权阶级的一定利益,主要是指对贵族、官员中的犯罪者减免处罚。例如具律规定,“公士、公士妻及年七十以上,若年不盈十七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又规定,“上造、上造妻以上,及内公孙、外公孙、内公正耳玄孙有罪,其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耐以为鬼薪白粲。”有的学者指出,“律文有罪当刑之刑乃为肉刑,与完相对,完指不施加致伤肌肤之肉刑。张家山汉简所见有爵者之减免刑罚仅涉及肉刑与徒刑,不包括死刑 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适用刑罚原则,载郑州大学学报,2004(4)。另外,贵族、官员的法律特权还表现在对侵犯者的加重处罚一。例如贼律规定,“其毋伤也,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死(列)以下,罚金二两。”受害者的爵位高于加害者,就从重处罚加害者。贼律又规定,“以县官事殴若詈吏,耐。所殴詈有秩以上,及吏以县官事殴詈五大夫以上,皆黥为城旦舂。”这是说因公事殴打谩骂低级官吏,被判处耐刑(剃鬓须),而殴打谩骂有秩以上官员和五大夫以上爵位者,则被判处黥为城旦舂(最重的徒刑附加黥刑)。受侵害官职与爵位的高低决定了加害者受刑的轻重,可见法律对贵族官员之特权的保护相当细致周到。 唐代时期 八议制度1) 议亲: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简言之,就是皇帝及后妃的近亲属。2) 议故:故旧。疏议曰,宿得侍见,特蒙接遇历久者。皇帝故人旧友,关系久而甚深者。3) 议贤:有大德行。疏议曰,谓贤人君子,言行可为法则者。4) 议能:有大才艺。能整军旅,莅政事,盐梅帝道,师范人伦者。曾显示才能出众的官员。5) 议功:有大功勋。疏议曰,能斩将搴旗,摧锋万里;或率众归化,宁済一时,匡救艰,铭功太常者。即为国家建立过显赫功勋而在太常寺有记录的人。6) 议贵: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即国家高官或有国公以上爵位者。7) 议勤:有大勤劳。疏议曰,大将攻恪居官次,夙夜在公;若远使绝域,经涉险难者。即勤于公务,久有“苦劳”之人。8) 议宾: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也就是前两个王朝皇帝的嫡系传爵后裔,所谓“天子不臣”而视为国家宾客者。八议之人获得什么样的特殊对待呢?唐律疏议说:“礼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其应议之人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曹司不敢与夺。此所谓重亲贤、敦故旧、尊宾贵、尚功能也。以此八议之人犯死罪,皆先奏请,议其所犯,故曰八议。”这些特殊待遇,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1) 八议之人犯罪,法司不得直审判;只能将其罪状、身份等奏报朝廷议处,这就叫做“条录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 唐律疏议名例二。2) 尚书令在办公大厅主持会议商定处理方案,奏请皇帝圣裁,叫做“都堂集议,议定奏裁”。唐律疏议说,“议者,原情议罪,称定刑之律而不正决之。”狱官令规定,诸狱囚应入议请者,皆申刑部,集诸司七品以上于都座议之“ 唐六典,卷六,“刑部郎中员外郎”条引狱官令。不知“都堂”和“都座”是否一回事。3) 皇帝一般会下旨减轻处罚,赦死刑为流刑。即使仍为死刑,一般赐死于家。流罪以下则例减一等。4) “犯十恶者不用此(八议)律之罪” 唐律疏议名例二。这是从北齐律“重罪十条”的“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隋书刑法志言北齐“重要十条”有“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的规定而来的。总之,“八议”之制,作为官僚贵族特权制度,重在“议”和“减”二字。前者是程序特权,后者是实体特权。 上请制度所谓上请制度,就是一定范围的官僚贵族犯死罪时,法司进行审理后,列举罪状,拟出判决,并开列其应该享受“奏请”特权的理由,不通过宰相,直接奏请皇帝裁决。唐律名例律规定,“诸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若官爵五品以上,犯死罪者,上请。”疏议说:所谓上请,就是“条其所犯及应请之状,正其罪名,别奏请。”所谓“别奏”就是“不缘门下,别录奏请,听敕”。简言之,对于皇太子妃、八议之人的近亲属及五品以上高官,在其犯死罪时,可以依法审判,初拟判决后,报皇帝圣裁;这种奏请,无须像平常奏请一样经过门下省(中枢行政机构),可以越过宰相机构直接上奏皇帝;最后“听敕”即以皇帝的敕令为真正判决。“上请”特权适用者的范围要大于“八议”,其身份也低于“八议”。因此,当“上请”者的实际特权比“八议”者小,只是“上请圣裁”,没有“都堂集议”的程序。可以说,广义上的“上请”包括“八议”之人,“八议”之人当然有“上请”特权;但狭义的“上请”之人只是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到五品以上这一部分人,他们没有被“议”之特权。除“上请”特权之外,应“请”之人犯流刑以下罪,当然减刑一等,这也是一个显着特权。但是,如果他们犯的是“反逆缘坐”(因亲属犯谋反、谋叛、谋大逆之罪而应连坐者)、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等罪者,不适用“上请”。 例减制度狭义上讲,就是对于一定范围的官僚贵族犯流刑以下之罪,照例减刑一等。这个范围,大约是两种人:一是七品以上官员,二是应“上请”之人的近亲属(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所谓例减一等,就是流刑减为徒刑,徒刑则可以从徒三年减为徒二年半。不过,广义的“例减”还应包括:(1)应“八议”之人流罪以下例减一等;(2)应“上请”之人流罪以下例减一等。法律规定有些情形不得减刑:应减之人若犯应处加役流之罪、反逆缘坐应处流刑之罪、过失采伤父母祖父母之罪应流、犯不孝罪应流,以及依法逢大赦仍应流放之人,“各不得减赎调除名配流如法”。对于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犯过失杀伤罪应处徒刑者,故意殴伤他人致残应流放者,男人犯盗罪应处徒刑以上者,妇女犯奸罪者,均不得减刑或收赎。法律还规定,一人兼有议、请、减三特权者,唯得以一高者减之,不得累减。但是若系从坐应减、自首应减、故失应减、公坐相承应减,同时又有议请减待遇者,可以累减。 赎刑制度唐律规定的赎刑制度,是指一定范围的官僚贵族犯流刑以下罪时,依法可以以缴纳资财代刑。这些官僚贵族主要指三种人:一是应该“八议”、“上请”、“官当”之人,二是九品以上官员,三是应“例减”之官员的近亲属。此外还包括“五品以上妾犯非十恶者,流罪以下听以赎论”。赎刑的金额标准,法律有明文规定,例如流刑是铜80斤到100斤,徒刑是铜20斤到60斤,杖刑是铜6斤到10斤;笞刑是铜1斤至5斤。死刑在皇帝特旨赦免时也可以赎,赎金是铜120斤。唐律也规定有些情形不得赎刑: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会赦犹流等五种情形不得赎刑;对于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犯过失杀伤之罪应处徒刑者不得赎刑;故意殴伤他人致残应流刑者不得赎刑;男人犯盗罪应处徒刑以上,妇女犯奸罪者,不得赎刑。除作为特权的赎刑外,还有“疑罪从赎”的赎刑。 官当制度所谓官当,是指一定范围的官员和有爵者犯罪,依法可以官或爵抵当徒刑。唐律规定,官员以官爵当徒刑时,若系私罪,五品以上官可以抵当二年徒刑,九品以上官可以抵当一年徒刑;若系公罪,可以各加当一年,即五品以上官当三年徒刑,九品以上官当二年徒刑。流刑也可以官当,三等流刑都视同徒刑四年,用官爵当之。如果官爵和刑罚之间有“差额”怎么办,唐律规定,“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 唐律疏议名例三。官当者并非永远丢官,而是“期年以后,降先品一等叙”。唐律还规定,有职事官(含散官、卫官)、勋官两种官职者,先以职事官职中的高品级职务来当,然后再以勋官来当。“若有余罪及更犯者,听以历任之官当”,就是用两种官职当完以后还有罪没有当尽,或官职当完以后力犯新罪,可以用过去“历任之官”抵当。 唐律疏议名例二,以官当徒“条注“历任之官”云:“历任,谓降所不至者”,疏议曰:“听以历任降所不至告身,以次当之”。唐律中的“降”有二义,一指与赦类似的普遍减刑,二指官员“降级”。“降所不至告身”,大约指官员们早已拥有的、谓尚未经过“降”的职务身份 关于免官、免所居官、除名从前人们一般把免官、免所居官、除名也视为唐律中独立的特权制度,其实不妥。这几个制度,实际上只是对享受议、请、减、赎、当特权者的“配套处罚”。就是说,在受到议、请、减、赎、当优待后的替代处罚的同时,还是要配套有一些行政处分,免掉官职或者除名。所谓“免官”,不概是以下三重含义:(1)对象。凡官员,犯奸盗略人及受财而不枉法之罪,犯流徒之罪狱成(已判决)逃走者,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作乐及婚娶者;(2)内容。二官并免,即既免除职事官(含散官、卫官),又免除勋官;(3)附加待遇。“三载之后,降先品二等叙。”简言之,这些犯罪不可能仅以“免官”来抵刑 例如唐律职制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及夫犯死罪被囚禁,而作乐者,徒一年半”,只能是在依法处其它刑罚之后再配套“免官”。这样规定,大概是为了显示对公务员犯上述几类罪行(在依法应予特权同时)加以行政处分以肃官纪之意。所谓“免所居官”,大概是三重含义:(1)对象。凡官员,其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居之者,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侍委亲之官者,在父母丧期生子及娶妾者,兄弟别籍异财者,冒哀求任者,奸淫监临(管辖)所属杂户、官户、部曲及婢者;(2)内容。“免所居之一官”,就是免除其实际任事的官职;若兼带勋官者,免其职事官。简言之,就是免除其最实际有权力的官职。这一处罚比“二官并免”的“免官”要轻。免所居官,也是种配套处分。例如唐律职制律规定,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讳、委亲之官等行为,徒一年半。那么这里的“免所居官”显然是与“徒一年半”配套的处分。(3)附加待遇。“期年以后,降先品一等叙”。一年以后可以降一级叙用。所谓“除名”,大概是三重含义:(1)对象。凡官员,一恶、故杀之罪,或因亲属犯谋反谋逆而应缘坐,已判决而逢大赦者;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者;杂犯死罪者;犯死罪在禁身死者;免死别配者;背死罪逃亡者。(2)内容。“除名者,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就是彻底免除官和爵,贬为庶民,依法承担赋税徭投义务。这也是在依法应受其它刑罚的同时作出的配套行政处分。(3)附加待遇。“六载之后哳叙,依出身法”。就是六年之后可以比照秀才、明经之类出身的标准重新做官。例如“三品以上,奏闻听敕;正四品,于从七品下叙;从四品,于正八品上叙” 唐律疏议名例三等。这三者作为对官员们的配套行政处分,是有轻重等级之分的。除名最重,免官次之,免所居官最轻。如果考虑到这三者是与其它特权制度配套适用,考虑到这三者有“重新叙用”等附加待遇,则将三者视为配套特权也未尝不可。至于“免所居官比徒一年,除名者比徒三年,免官者比徒二年”之规定,是为“诬告反坐”而设,并非以免官、除名抵当徒刑 参见唐律疏议名例三“除名比徒”条。 其它优惠待遇唐代律令规定的官僚贵族法律特权远远不止以上几条。例如其它法律优遇尚有:(1)不得擅自拘禁和审问。狱官令规定,“诸职事官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犯罪合禁,在京者皆先奏;若犯死罪及在外者,先禁后奏。其职事官及散官三品以上,敕令(收)禁推(问)者,所推之司皆覆奏,然后禁推” 日仁井日升:唐令拾遗718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即使是皇帝下旨特令收禁审讯的官员,承审官还须“覆奏”即再次向皇帝奏报后才可以拘审;(2)允许“责保参对”。狱官令规定,“诸应议请减者,犯公坐流、私坐徒,责保参对。其九品以上及无官应赎者,犯徒以上款定,皆听在外参对” 日仁井日升:唐律拾遗,716717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所谓“责保参对”,大约相当于今日取保候审;(3)不得拷讯。狱官令规定,“诸应议、请、减者并不合拷讯”; (4)散禁、锁禁而不必戴枷杻。狱官令规定,“诸应议、请减者,犯流罪以上,若除、免、官当者,并锁禁其九品以上即无官应赎者,犯徒以上,若除、免、官当者枷禁,公罪徒并散禁,不脱巾带”。案例分析-裴景仙乞赃案 案件史料武强令裴景仙犯乞取赃积五千匹,事发逃走。上大怒,令集众杀之。朝隐执奏曰:“裴景仙缘是乞赃,犯不至死。又景仙曾祖故司空寂,往属缔构,首预元勋。载初年中,家陷非罪,凡有兄弟皆被诛死。又景仙独存,今见承嫡。据赃未当死坐,准犯犹入请条。十代宥贤,功实宜录;一门绝祀,情或可哀。愿宽暴市之刑,俾就投荒之役,则旧勋斯允。”手诏不许,朝隐又奏曰:有断自天,处之极法。生杀之柄,人主合专;轻重有条,臣下当守。枉法者,枉理而取,十五匹便抵死刑;乞取者,因乞为赃,数千匹止当流坐。今若乞取得罪,便处斩刑,后有枉法当科,欲如何辟?所以为国惜法,期守律文,非敢以法随人,曲矜仙命又景仙曾祖寂,草昧忠节,定为元勋,位至台司,恩倍常数。载初之际,被枉破家,诸子各犯非辜,唯仙今见承嫡。若寂勋都弃,仙罪特加,则叔向之贤何足称者,若敖之鬼不其餧而?舍罪念功,乞垂天听伏乞采臣之议,致仙于法。古乃下制曰:“罪不在大,本乎情;罚在必行,不在重。朕垂范作训,庶动植咸若,岂严刑逞戮,使手足无措者哉?裴景仙幸藉绪余,超升令宰,轻我宪法,蠹我风猷,不慎畏知之金,讵识无贪之宝,家盈黩货,身乃逃亡。殊不知天孽可违,自愆逭,所以不从本法,加以殊刑,冀惩贪暴之流,以塞侵渔之路。然以其祖父昔预经纶,佐命有功,缔构斯重,缅怀赏延之义,俾协政宽之坎,宜舍其极法,以窜遐荒。仍决杖一百,流岭南恶处。 旧唐书李朝隐传 案情今译武强令裴景仙索政钱财,累计达五千匹,事发后是罪逃走。皇帝大怒,召集百官,欲将其当众处斩。李朝隐进奏道:“裴景仙仂因索取贿赂,罪不至死。而且裴景仙曾祖父司空裴寂(唐朝开国功臣、唐高祖旧臣)为开国元勋。武则天初年,裴氏家中被陷害,兄弟都被株连,剩下裴景仙独存。根据法律,其索取钱财不应当判处列刑,而且其可以适用有关请的规定。鉴于裴景仙祖辈忠贤;而且一门绝祀,于情可怜。希望能够免除死刑,将其投之荒远,方为公平。”皇帝下诏不允许。李朝隐又进奏道:生杀之柄,为人主所专;然而定罪轻重,法律有条文,臣下应当恪守。贪赃枉法的行为,属于违背天理而得财,赃物满十五匹处以列刑;索取钱财的,因为是索取所得,赃物数量达数千匹也只是应当处以流刑。现在如果因为索取钱财犯罪就要处斩,以后如果有贪赃枉法的,应当怎么处理呢?所以治理国家要尊重法律,恪守律文,不能因人用法。而且裴景仙曾祖父裴寂,为忠良之臣,国家元勋,官至台司,备受皇恩。武则天初年,被陷害而家破人亡,子孙死于非命,只剩裴景仙传承血脉。如果不顾裴寂功勋,加重裴景仙的刑罚,岂不是有违贤明?请求采纳我的建议,依法处理裴景仙之案。”皇帝于是称:“定罪不是根本,在乎本于人情;刑罚贵在必行,而不在重。朕垂范作训,岂是为了严刑峻法,屠戮生灵,使人手足无措?裴景仙轻伤法律,败坏风俗,取财无道,犯罪逃亡。殊不知天孽可违,自身难保,所以没有严格依据法律而处以重刑,本是希望惩治贪暴之流,以绝贪赃之路。然而祖父曾经辅佐有功,鉴于功赏,如能适用政宽之典,则可以不用处以极刑,而将他发配边荒。于是处以杖一百,流放岭南荒蛮之地。” 法律评析 案例涉及贪赃的处罚,也涉及了唐律中官吏的特权制度唐律中规定有“六赃”,即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其中坐赃指官吏或一般人不是由于收受贿赂或盗窃的原因,而是为公或为私收取不应收取的财物 唐律对坐赃之罪规定处罚较轻,律条规定: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同时规定,如果官员或强豪倚势向他人乞索得赃者,其处罚比“坐赃”罪减一等,就是说,满一以笞十,满一匹笞二十,二十匹徒一年,三十匹徒一年半,六十匹徒三年。而且罪亦止于徒三年 本案中,裴景仙为武强县县令,虽累计获赃数量巨大,但是属于“挟势乞索”,应当按照“坐赃”罪减一等论处,依律最高只能判处三年徒刑,而不应当判处死刑。皇帝出于法律的威慑性考虑,加重裴景仙的处罚,欲判处其死刑,属于以“情”破“法” 裴景仙未被判处死刑,主要是出于三点原因:1. 裴景仙为裴寂唯一的后代,就我国传统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言,处死裴景仙有违伦常。因为在此情况下,统治者一般者会考虑从轻,正因为如此,唐朝才有“权养留亲”之规定2. 唐律中有关于“请”的规定。在唐朝,“请”实现了制度化、法制化。“请”亦称为“上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保护贵族、官僚特权的一种司法制度。在国家律令中,明确规定某些贵族和官僚犯罪审判官无权判决,只能提出适用法律的意见,奏请皇帝裁决,而皇帝往往不依法而减免刑罚。唐律疏议名例律第9条“请章”规定:“诸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若官爵五品以上,犯死罪者,上请,流罪以下,减一等。”同样,唐律疏议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