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oc_第1页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oc_第2页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oc_第3页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oc_第4页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C 91.040.30 P30 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1823-2010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trofitt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2010-08-10 发布 2010-09-10 实施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辽宁省地方标准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trofitt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DB21/TDB21/T 1823-20101823-2010 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施行日期: 2010 年 9 月 10 日 2010 沈沈 阳阳 1 前 言 为实施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推进我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深入开 展,降低既有居住建筑的能耗,按照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编制计划,沈阳建筑大学会 同有关单位,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既有居住建筑的状况,结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开展了 辽宁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的编写工作。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征求意 见、总结工程经验,并吸收了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有建筑评定标准与改造 规范” (2006BAJ03A01-05)部分研究成果,经专家深入论证,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包括 8 章 9 个附录,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建筑节能改 造的查勘及判定;5. 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改造;6. 采暖供热系统的改造;7. 太阳能热水系统 的应用;8. 节能改造工程验收。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具体解释。各单位在 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沈阳建筑大学土 木工程学院(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 9 号,邮编:110168,E- mail:)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沈阳建大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安艳华 严云波 尚少文 马传政 吉 军 姜成斌 贾连光 刘永健 王庆辉 王春波 张晓明 周静海 朱盈豹 高连玉 杨欣刚 黄振利 孙立晔 陆 靖 刘 明 王岳人 张凤众 贺小项 孙 侠 郭海丰 梁燕枫 主要审查人:白云徽 刘泽生 郭晓岩 贺荣江 华玉斌 高汉民 曹 辉 常 春 曹 阅 2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节能改造的查勘及判定 .4 4.1 节能改造项目查勘4 4.2 判定原则4 4.3 判定内容5 5 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改造 .6 5.1 一般规定6 5.2 墙体.6 5.3 门窗.7 5.4 屋面及楼板、地面8 5.5 楼梯间.8 5.6 其它部位9 6 采暖供热系统的改造 10 6.1 一般规定.10 6.2 采暖锅炉房(热力站).10 6.3 供热管网.10 6.4 室内采暖系统.11 7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 12 7.1 一般规定.12 7.2 技术要求.12 8 节能改造工程验收 14 附录 A 主要城市采暖期热工计算参数、气象参数、耗热量指标 .16 附录 B 辽宁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传热系数判定表 .19 附录 C 关于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0 附录 D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常见组合热工性能表 .22 附录 E 门窗传热系数、气密性分级指标 .25 附录 F 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计算 .26 附录 G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28 附录 H 辽宁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修正系数值 .29 i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31 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 .32 附:条文说明 .33 3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Survey and Benchmark on Retrofitting of Energy Efficiency4 4.1 Survey on Retrofitting of Energy Efficiency.4 4.2 Benchmark Principles.4 4.3 Benchmark Contents5 5 Retrofitting of Energy Efficiency on Envelope.6 5.1 General Requirements6 5.2 Wall 6 5.3 Door and Window7 5.4 Roof, Floor and Ground8 5.5 Staircase.8 5.6 Other Components.9 6 Retrofitting on Heating Systems.1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10 6.2 Heating Boiler Room (Thermal Station)10 6.3 Heating Pipe Network10 6.4 Indoor Heating Systems11 7 Application on Hot Water Systems of Solar Energy12 7.1 General Requirements12 7.2 Technical Requirements.12 8 Acceptance on Retrofitting of Energy Efficiency14 Appendix A:Thermal Calculation Parameter,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 and Index of Heat Loss of Major Cities16 Appendix B:Decision Table fo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19 Appendix C:Calculation of Area and Volume20 Appendix D:Thermal Performance Table of Retrofitting of Energy Efficiency on Envelope.22 Appendix E: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Air Tightness Index of Doors and Windows.25 Appendix F:Calculation of Heat Loss Index of Residential Building26 Appendix G:Calculation of 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terior Wall.28 Appendix H:Limit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and Correction Factor.29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31 Normative Standards32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3 1 1 总 则 .1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他有关建筑节能政策,改变我省既有 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大、热环境质量差的状况,结合辽宁地区的具体条件,通过采取有效的节 能改造技术措施,加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管理,确保节能改造工程质量,以达到 节约能源、改善居住热环境的目的,特制定本规程。 .2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已达到50节能标 准的既有居住建筑,可暂不按照65节能标准的要求进行节能改造。 .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相关 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1 既有居住建筑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指已建成使用的居住建筑。 .2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e 围护结构指建筑物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如墙体、屋面、门窗、楼板和地面等,本规程 专指既有建筑与室外空气和非采暖空间直接接触部分。 .3 基层 substrate 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中,直接与保温系统连接的墙体、楼板、地面和屋面等。 .4 建筑物体型系数 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 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 .5 窗墙面积比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 某一朝向的外窗(包括外门)洞口的总面积与该朝向墙面的总面积(包括该墙面上的窗 及门洞口面积)的比值。 3 3 基本规定 .1 节能改造工程应根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6 编制相应设计文件。改 造前,应对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供热系统及建筑结构、热工性能、外装饰情况等进行勘 查及判定(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检测) ,可行后方可进行节能改造的设计和施工。 .2 既有居住建筑在改建、扩建时,应同步进行节能改造。 .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前,应对建筑的结构进行鉴定,当改造增加的荷载影响结构安 全时,应对原结构进行加固后再进行节能改造。 .4 节能改造工程应优先选用对居民干扰小、工期短、对环境污染小、施工安装工艺便捷 的围护结构改造方案;应优先选用外保温工艺、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干法施工。 .5 节能改造工程应使用成熟技术和施工工艺,并使用质量合格、环保的材料,严禁使用 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材料和设备。未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的技术、材料、设备不得在 节能改造工程中使用。 .6 节能改造工程的设计图纸、文件应经设计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 .7 节能改造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并对施工人员应进行技术交底 和专业技术培训。并应按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对施工过程及结果实行质量控制。 .8 采暖供热系统改造(包括加装热计量装置)与调试应在建筑物冬季采暖期前完成。 .9 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所用材料、部品及设备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规范GB 50411 的相关要求进行复验。 .10 既有居住建筑经节能改造后,除符合本标准外,尚应保证在抗震、结构、防火等方 面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4 节能改造的查勘及判定 4.1 节能改造项目查勘 .1 节能改造前应进行查勘,查勘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1 房屋地形图及设计图纸; 2 历年修缮资料; 3 城市建设规划和市容要求; 4 其它必要的资料。 .2 围护结构改造重点查勘下列内容: 1 荷载及使用条件的变化; 2 结构类型、地基基础及重要结构构件的安全性评价; 3 墙体材料和基本构造做法,墙面受冻害、裂缝、析盐、侵蚀损坏及结露状况; 4 屋顶基本做法及渗漏状况; 5 地面基本做法及热工性能等状况; 6 门窗用材及翘曲、变形、气密性和热工性能等状况。 .3 采暖供热系统改造前应进行查勘,查勘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1 设计图纸; 2 历年维修改造资料; 3 其它必要的资料。 .4 采暖供热系统改造前应重点查勘下列内容: 1 单位锅炉容量的供暖面积; 2 采暖期间单位建筑面积的耗煤量(折合成标准煤)、耗电量和耗水量; 3 根据建筑耗热量、耗煤量指标和实际供暖天数推算系统的运行效率; 4 采暖室内温度、运行时间; 5 管网系统的完好状况; 6 供暖质量。 4.2 判定原则 .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判定原则及步骤: 1 各气候区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率达不到 50%时,应进行节能改造, 并使之达到节能率 65%的要求,相应各项限值应达到表 4.2.1 的要求; 2 对既有建筑物的外窗、阳台门应进行气密性能检查或抽样检测。16 层建筑,其气密 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规定的 3 级水平;730 层建筑,其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 4 级水平。当 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原窗进行更新和改造,使其达到上述标准规定的 4 级水平。 .2 既有采暖锅炉运行效率低于 0.68 或室外管网的输送效率低于 0.90,应对供热系统的 相应部分进行节能改造。 .3 当既有采暖居住建筑的室内系统不能实现建筑分栋或分单元计量用热量时,宜予以改 造。 5 4.3 判定内容 .1 对需要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应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室内热环境状况, 并经设计验算或检测后,作出综合判定。 .2 在对加层、增加其他使用功能或超出设计使用年限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时,应对 其改造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投入收益比进行论证,并对其可行性作出判定。 表 4.2.1 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工程围护结构不同节能率指标传热系数限值表 传热系数K W/(m2K) 传热系数限值 W/(m2K) 严寒 B 区严寒 C 区寒冷 A 区 围护结构部位 判定标准 DB21/1007 改造标准 DB21/T1476 判定标准 DB21/1007 改造标准 DB21/T1476 判定标准 DB21/1007 改造标准 DB21/T1476 10 层建筑 -0.35-0.40-0.45 79 层建筑 0.60 0.350.60 0.400.80 0.45 46 层建筑 0.40*0.350.40*0.400.50*0.45 屋 面 3 层建筑 -0.30-0.35-0.40 10 层建筑 -0.45-0.50-0.50 79 层建筑 0.60 0.450.680.500.90 0.50 46 层建筑 0.50*0.450.56*0.500.65*0.50 外 墙 3 层建筑 -0.40-0.40-0.45 接触室外的 架空楼板 0.400.450.400.500.500.50 采暖与非采暖间的 隔墙与楼板 0.940.800.941.001.211.20 户门 2.001.502.001.502.001.50 阳台门下门芯板 1.351.001.351.001.351.70 周边地面 0.300.350.300.350.520.50地 面 非周边地面 0.300.350.300.350.300.50 窗墙面积 比0.2 2.80-2.802.80 0.23.5 3.5q1 3.0 3.0q1 2.5 2.5q1 2.0 2.0q1 1.5 1.5q1 1.0 1.0q1 0.5 q10.5 单位面积 分级指标值 q2/m3/(m2h) 12q2 10.5 10.5q2 9.0 9.0q2 7.5 7.5q2 6.0 6.0q2 4.5 4.5q2 3.0 3.0q2 1.5 q21.5 26 附录 F 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计算 F.0.1F.0.1 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按照 F.0.1 式计算: qH= qHT+ qINFqIH (F.0.1) 式中 qH建筑物耗热量指标(W/m2 ); qHT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 (W/m2); qINF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W/m2); qIH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物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住宅建筑, 取 3.80(W/m2 )。 F.0.2F.0.2 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H,T = = qHq + qHw + qHd + qHmc (F.0.2) 式中 qHq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墙的传热量(W/m2 ); qHw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屋顶(包括顶层采暖封闭阳台的顶板)的传热量 (W/m2 ); qHd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地面(包括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底层凸窗的底板、 不采暖的地下室的顶板)的传热量(W/m2 ); qHmc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门、窗的传热量(W/m2 )。 F.0.3F.0.3 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墙的传热量的计算 Hq q qHT =(tite) (qiKmqiFqi)A0 (F.0.3) m 1i 式中 ti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 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附录 A 表 A.0.2 采用; qi外墙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 H 表 H.0.3 采用; Kmqi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根据附录 G 计算确定; )/( 2 KmW Fqi外墙的传热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A0建筑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F.0.4F.0.4 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门、窗的传热量的计算 Hmc q qHmc=(tite) (mciKmciFmci)A0 (F.0.4) m 1i 式中 ti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 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附录 A 表 A.0.2 采用; mci外门、窗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 H 表 H.0.4 采用; Kmci外门、窗的传热系数,按照附录 G 表 G.0.1 取用,或采用检验值; )Km/(W 2 Fmci外门、窗的传热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A0建筑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F.0.5F.0.5 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屋顶的传热量qHw的计算 qHw=(tite) (wiKwiFwi)A0 (F.0.5) m 1i 27 式中 ti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 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附录 A 表 A.0.2 采用; wi屋顶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 H 表 H.0.3 采用; Kwi屋顶传热系数,根据附录 G 计算确定; )/( 2 KmW Fwi屋顶的传热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A0建筑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F.0.6F.0.6 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地面的传热量的计算 Hd q qHd=(tite) (diKdiFdi)A0 (F.0.6) m 1i 式中 ti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 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附录 A 表 A.0.2 采用; di地面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取 1.0; Kdi(与对应的)地面传热系数; di F)Km/(W 2 Fdi地面的传热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A0建筑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F.0.7F.0.7 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的计算: INF q 1楼梯间及外廊不采暖: qINF=0.6bV0A0 (F.0.7-1) 2楼梯间及外廊采暖: qINF=0.65bV0A0 (F.0.7-2) 式中 b空气渗透耗热量系数() ,根据附录 A 表 A.0.2 确定; 3 m/W V0建筑物体积(),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3 m A0建筑面积(m2 ),根据附录 C 的规定计算确定。 F.0.8F.0.8 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采暖耗煤量指标应按下式计算: qc=24ZqH(Hc12) (F.0.8) 式中 qc 采暖耗煤量指标()标准煤; 2 m/kg qH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2 m/W Z 采暖期天数(d),应按本标准附录 A 表 A.0.2 采用; Hc标准煤热值,取 8.14103 ; kg/hW 1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取 0.90; 2锅炉运行效率,取 0.68。 28 附录 G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G.0.1G.0.1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按照下式计算: Km= Ki /i (G.0.1) 式中 Km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W 2 Ki外墙墙体主体部位传热系数,;)Km/(W 2 i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外保温取 0.91;外保温夹心墙取 0.80;内保温取 0.71。 G.0.2G.0.2 外墙墙体主体部位传热系数 Ki按照下式计算 Ki= 1/(Ri+ R + Re) (G.0.2) 式中 Ri内表面换热阻,应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附录二表 2.2 的规定采用; R外墙热阻,应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附录二(一)的 规定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应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附录二表 2.3 的规定采用; 29 附录 H 辽宁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修正系数值 i H.0.1H.0.1 建筑物各部位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不应超过表 H.0.1 的限值。 表 H.0.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传热系数 KW/(m2K) 围护结构部位 严寒 B 区严寒 C 区寒冷 A 区 10 层的建筑 0.350.400.45 7-9 层的建筑 0.350.400.45 4-6 层的建筑 0.350.400.45 屋面 3 层的建筑 0.300.350.40 10 层的建筑 0.450.500.50 7-9 层的建筑 0.450.500.50 4-6 层的建筑 0.450.500.50 外墙 3 层的建筑 0.400.400.45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0.450.500.50 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楼板 0.801.001.20 户门 1.501.501.50 阳台门下部门芯板 1.001.001.70 周边地面 0.350.350.50 地面 非周边地面 0.350.350.50 窗墙面积比0.20 2.802.802.80 0.20窗墙面积比0.40 2.502.502.80 0.30窗墙面积比0.40 2.102.302.50 外窗 (含阳台门透明部分) 0.40窗墙面积比 1.802.102.20 注:表中外墙传热系数系指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 H.0.2H.0.2 用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来修正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对外墙、屋顶、外窗传热计算值 i 的影响。 H.0.3H.0.3 外墙、屋顶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值由表 H.0.3 确定。 i 30 表 H.0.3 外墙、屋顶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值 i 气候区属I(B)I(C)II(A) 城 市 清源 新宾 西丰 沈阳、建昌、盘锦、大洼、凌源、岫岩、凤 城、北镇、北票、喀左、台安、鞍山、海城、 黑山、辽中、辽阳、义县、新民、宽甸、本 溪、阜新县、阜新、彰武、铁岭、康平、法 库、桓仁、昌图、建平、本溪县、抚顺、开 原 大连、金州、长海、旅顺、 普兰店、瓦房店、庄河、 绥中、盖县、东港、丹东、 熊岳、锦州、朝阳、兴城、 营口、营口县、葫芦岛、 凌海 屋顶 0.980.970.97 南墙 0.850.810.74 东墙 0.920.940.91 北墙 0.960.970.97 外墙 西墙 0.930.920.90 H.0.4H.0.4 外窗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值由表 H.0.4 确定。 i 表 H.0.4 外窗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值 i 气候区属部位南东北西 阳台门不透明部分070086092085 有阳台050074086073 双玻璃 无阳台018057076054 寒冷 II 区(A) 外门070086092085 阳台门不透明部分078089094088 有阳台064081090080 双玻璃 无阳台039069083067 严寒 I 区(B、C) 外门078089094087 注:1 阳台不封闭时,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的值,按同朝向有阳台的外窗采用,阳台门下部不透明部分的值,按同朝向 i i 阳台门不透明部分采用;封闭采暖阳台上部透明部分的值,按同朝向无阳台的外窗采用,下部栏板部分按同朝向的 i 外墙采用;封闭不采暖阳台内的阳台门、窗、墙的值、都以温差修正系数值代替。值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 i 范GB 50176 取值,值取 0.6。 2 内天井的高度大于等于其最宽边长 2 倍时,其外墙和外窗及其它无阳光直射部位的值均按北向取值。 i 3 其他朝向的值,当朝向偏角等于 45时,取两个相关朝向值的平均值;小于或大于 45时,取相关主要朝向的 i i 值。 i 31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1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2 条文中指明了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32 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 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 3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 4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 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6 热水锅炉水质标准GB 1576 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8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9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10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 11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 12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 13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 14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 129 15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 132 16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 17 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 49 18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 158 19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 20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21/T 1007 21 EPS 板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DB21/T 1271 22 民用建筑节能保温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21/T 1462 23 硬泡聚氨酯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21/T 1463 24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6 25 辽宁省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技术规程DB21/T 1488 26 燕尾槽 XPS 板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21/T 1562 辽宁省地方标准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trofitt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DB21/TDB21/T 1823-20101823-2010 条 文 说 明 34 目 次 1 1 总总 则则 3535 3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3636 4 4 节能改造的查勘及判定节能改造的查勘及判定 3737 4.1 节能改造项目查勘37 4.2 判定原则37 4.3 判定内容.37 5 5 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改造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改造 3838 5.1 一般规定38 5.2 墙体.38 5.5 楼梯间.38 6 6 采暖供热系统的改造采暖供热系统的改造 4040 6.1 一般规定40 6.2 采暖锅炉房(热力站).40 6.3 供热管网41 6.4 室内采暖系统42 7 7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 4343 7.1 一般规定43 7.2 技术要求43 8 8 节能改造工程验收节能改造工程验收 4444 35 1 总 则 .1 辽宁地区的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水平低、热环境差、采暖能耗大的状况普遍存 在,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因此,改善居住热环境,节约能源,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已是当务之急。 本规程是按照建筑节能率为 65的设计标准编制的。即改造后的居住建筑采暖能耗量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建设的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量基础上节省 65。 .2 明确规定本规程适用于集中采暖的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暂无条件设置集中采暖 的既有居住建筑,其围护结构的保温节能改造可参照本规程执行,既有利于节能和改善室内 热环境,又为将来条件许可时设置集中采暖创造有利条件。对无集中采暖的既有居住建筑, 其围护结构及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可参照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涉及多方面技术标准,节能改造设计与施工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6 3 基本规定 .1 对既有居住建筑而言,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已经确定,不易改变,而且绝大 部分的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均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改造前,应对 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供热系统及建筑结构、热工性能、外装饰情况等进行勘查及判定 (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检测) ,可行后方可进行节能改造的设计和施工。 .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考虑系统安全性,因此要求应对建筑的结构进行鉴定,当由于改 造增加的荷载及施工过程的荷载增加影响结构安全时,应对原结构进行加固后再进行保温节 能改造。 .4 节能改造施工因环境差异,安全因素非常复杂,施工过程中房屋一般仍在使用,且经 过一定的使用年限,结构已有变化。应优先选用对居民干扰小、工期短、对环境污染小、施 工安装工艺便捷的围护结构改造方案;应优先选用外保温工艺,外墙外保温技术经过多年的 发展现在已经成熟。主要的做法是在外墙外表面粘贴或钉固聚苯乙烯板,或将聚苯板浇筑在 混凝土墙外表面,或抹上保温浆料,外贴加强网布并用聚合物浆料抹面,可以作出质量良好 的保温墙体。节能改造应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干法施工。 37 4 节能改造的查勘及判定 4.1 节能改造项目查勘 .3 既有居住建筑的采暖供热系统情况十分复杂,有的系统刚建成不久,有的系统则于很 早前建成,甚至经过多次维修改造。因此,查勘设计图纸、历年维修改造资料等是否齐全, 是搞好节能改造的必要条件。 .4 单位锅炉容量的供暖面积、单位建筑面积的耗煤量以及系统的运行效率都是衡量系统 是否节能的重要指标。这些内容在查勘时必须摸清,以便在节能改造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 对性地进行节能改造设计。 4.2 判定原则 .1 本条对窗户气密性等级要求的判定,依据节能率达 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 施细则DB21/T 1007 中的 4.2.5 条,否则,依据改造后节能率达 6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DB21/T 1476 中 4.2.3 条。 4.3 判定内容 .3 辽宁地处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大,采暖期长,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对降低采暖能耗作用明显,因此,本标准要求对围护结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 既有居住建筑实际工程质量,掌握围护结构保温层的完好程度,尽量较少墙体上热桥的传热 损失。辽宁地区夏季空调降温的需求较小,因此建筑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判定以建筑耗 热量指标为主。当耗热量指标不满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21/T 1007 节能 50%相应指标(附录表 C.0.21)时,应按照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6 节能 65%相 应指标(附录表 C.0.22、表 C.0.3)改造。 4.3.6 锅炉运行效率是长期、监测和记录数据为基础,复核单位锅炉容量的供热面积,测算 其采暖耗煤量指标,当耗煤量指标及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不满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 施细则DB21/T 1007 节能 50%相应指标(附录表 C.0.21)时,应按照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DB21/T 1476 节能 65%相应指标(附录表 C.0.22、表 C.0.3)改造。 38 5 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改造 5.1 一般规定 .2 本规程在节能 65%的要求下,依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6 编制相应 设计文件建立一套适用于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来指导设计。当既有居住建筑 的各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窗的气密性有其中之一不满足本规程规定的限值要求,就必须 进行耗热量指标的计算,并通过调整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外窗的气密性,使该建筑的耗热 量指标达到本规程规定的耗热量指标限值要求。在规定性指标不满足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热 工性能综合评定进行综合评价。 在节能 65%的要求下,建立一套适用于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来指导设计。 当既有居住建筑的各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窗的气密性有其中之一不满足本规程规定的限 值要求,就必须进行耗热量指标的计算,并通过调整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外窗的气密性, 使该建筑的耗热量指标达到本规程规定的耗热量指标限值要求。 节能改造设计方案是否可行,不但要从技术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经济方面进行评价, 只有那些技术成熟、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方案才能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才能达到建筑节能 改造的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 .3 门、窗在围护结构中是耗能较高的部分,传统的钢窗热桥严重、气密性差,应是改造的 重点。当外墙采用外保温时,门、窗安装位置应尽量接近外墙外表面,并安装牢固;或在原门、 窗不动的基础上增设节能门窗,最后再拆除旧的门、窗(或采用双层窗),以保证建筑物在改造 过程中的使用功能。 .6 用于节能改造的主要材料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按 照相关要求对进场材料进行见证抽样复检。不合格的材料,不应使用。检验应参照辽宁省地 方标准民用建筑节能保温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21/T 1462 的相关规定进行。 5.2 墙体 .1 墙体节能改造所选用的外墙保温系统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墙外保温工程技 术规程JGJ 144 及相应的行业及地方标准要求。辽宁地区墙体节能改造所选用的外墙保温系 统的设计、施工应符合相应的工程技术标准要求(燕尾槽 XPS 板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DB21/T 1562;硬泡聚氨酯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21/T 1463;EPS 板外墙外保温技术规 程DB21/T 1271;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 158;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 温系统JG 149 等)。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节能改造常见组合热工性能见附录 A。 .3 墙体节能改造对原墙面的处理是重点,不仅要修复墙面,而且墙面上松动的面层也应 清除。既有建筑原抹灰砂浆或面砖如与基层结合牢固,可以考虑不予剔除,以减少剔除带来 的环境危害。 5.5 楼梯间 .1 目前,辽宁省的大部分住宅建筑的楼梯间一般都不采暖,并且,在辽宁南部地区,住 宅建筑的楼梯间的单元门大部分为开敞式,有些居住建筑的外廊也不设门窗,这样耗能量明 显增加。因此,从有利于节能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了本条规定。 39 .4 建筑物入口的热量散失通常是影响建筑物采暖耗热量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条款规 定了为减少住宅建筑入口的热量散失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40 6 采暖供热系统的改造 6.1 一般规定 .1 采暖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设计内容包括经节能改造判定为应改造的采暖锅炉房(热力站) 、输配系统、室内采暖系统及热计量系统等。 .3 既有居住建筑采暖供热系统情况复杂,在改造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相 应的改造设计。改造设计应符合本标准以及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6、 采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 34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6.2 采暖锅炉房(热力站) .1 热水采暖同蒸汽采暖相比,不仅采暖质量较高,而且对锅炉设备保养、运行节省燃料 都是有利的。居住建筑中应积极推广热水采暖。连续采暖是指当室外温度达到采暖设计温度 时,为使室内温度达到要求,采暖系统要按设计参数连续 24h 运行。当室外温度高于采暖设 计温度时,可采用质调节、质量-流量调节或间歇调节,减少供热量,以适应热负荷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节能,夜间允许室内温度适当下降。 强调按连续采暖设计,主要针对如何选用采暖设备。在设计条件下,连续采暖的热负荷 每小时是均匀的,室内采暖系统的散热器面积不考虑间歇因素的影响,管道流量亦相应减少, 因而可以节约初投资和运行费。连续采暖的锅炉,可避免或减少频繁的压火和挑火,以及由 此引起的锅炉运行效率的降低和燃煤的浪费。采用连续采暖运行制度,可以避免远端建筑(和 远端房间)的暖气“迟到现象” ,保持远近建筑(和房间)供热时间的均衡。 应注意连续采暖的间歇调节与间歇采暖的区别。间歇调节只是在采暖过程中室外温度较 高时,通过改变采暖小时数来减少系统供热量的一种调节方法。而间歇采暖是指在设计采暖 室外温度下,也采用缩短采暖时间(小于 24h)的采暖方法。对于办公楼、教学楼、礼堂、影 剧院等类建筑物,要求在使用时间内保持室内设计温度,在非使用时间内允许室内温度自然 下降,采用间歇采暖不仅是经济的,而且也是适当的。 为实现保暖节煤,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合理地确定供热量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采暖系 统要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节,目前在热源处进行集中的供热调节方法主要有质 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质量流量调节和间歇调节。由于改变流量可大大节约输 送耗能,所以有条件时应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或质量-流量调节的供热调节方法。 .2 建筑物采暖是耗能大户,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供热效率,而提高热源效率是重 要内容之一,应充分利用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供热效率较高的优势,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省 内众多大型厂矿每年产生大量的工业余热和废热,若能加以利用,其节能意义极其显著。近 年来,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取得许多成果。水源 热泵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在省内部分城市得到推广应用。利用热泵、地热水或太阳能采暖 时,应充分论证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并考虑对环境和生态的长远影响。 .4 锅炉所配用的鼓风机和引风机,应与锅炉容量以及除尘器类型等相匹配。当风机的风 量或风压过大时,会在增加电耗的同时造成炉膛温度降低、排烟热损失上升和炉渣含碳量超 标等不利后果。 41 .5 锅炉的排污、排烟等产生大量热损失,这些余热的利用是提高锅炉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排烟设备的引风机,除尘器以及鼓风机设在同一房间内以便将余热用于鼓风机风量的加热; 对未设置省煤器的老式锅炉在改造时需增设省煤器,宜采用热管省煤器。 .6 系统水质关系到锅炉安全高效运行,还影响管路系统及换热设备的效率,必须保证系 统水质的合格。热水锅炉的补给水、循环水以及二级网的补给水水质应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目前对于设计供水温度等于或小于 90的热力网,为减少投资,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是采用 炉内加药处理。 .7 热水采暖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动力消耗十分可观。由于设计过程中水泵选取型号偏大 以及不合理运行方式,造成这些系统动力消耗过大。循环水泵的型号应与锅炉房的总容量和 建筑热负荷相匹配,同时必须避免“大流量、小温差”的不合理运行方式。为了便于调节和 节省动力,设置循环水泵时要考虑分阶段或连续调节流量的可能性。如采用两阶段选配循环 水泵时,考虑到初寒期及末寒期的采暖热负荷远低于寒冬期间的采暖热负荷,所需循环流量 相应减少,为便于进行量调节,采用大小循环水泵相结合的配套方案是适宜的。 .8 本条针对热水采暖系统合理选用水泵,控制动力消耗,提出用耗电输热比(即在设计 条件下输送单位热量的耗电量)作为控制指标,使控制指标的物理概念更加清晰明确。 .9 由于设备及管网有各种失水现象,系统需经常补水定压。膨胀水箱定压简单可靠,系 统较小时应优先考虑此方式。以往老的补水方式由于水泵型号过大,不能与经常变化的失水 量相匹配,且每启动一次水泵,消耗的电量也过大,产生浪费。若采用变频调速的补水定压 方式,可根据失水量的多少,调节水泵流量,从而达到节能效果。 .10 由于系统改造后的热负荷的降低以及输送效率的提高,换热器的容量和二次水的流 量应有所降低,对换热器和二次水泵的校验十分必要。对取消原有分散供热锅炉房并入城市 热网的系统,应根据周围供热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热力站位置和规模。采用间接换热时,换热 器传热系数不宜小于 3000W/(m2.K)。推荐选用结构紧凑、传热系数高的板式换热器。热力站 应设置必要的自动或手动调节装置以及热量计量装置。 .11 为了使采暖锅炉房(热力站)的运行管理走向科学化,推动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 锅炉房(热力站)应装设必要的计量与监测仪表,这是采暖系统量化管理和运行调节的需要。 现有锅炉房(热力站)只有加强量化管理并配置必要监控测量仪表,才会使运行效率和能量 利用率明显提高。 .12 可靠的运行调节装置是节能的有力保障,采暖供热系统改造后,必须保证系统的调 节装置灵活可靠。对于大型锅炉房,采用计算机监测管理,实现实时监测与自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