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慎刑思想”之渊源.docx_第1页
浅析清代“慎刑思想”之渊源.docx_第2页
浅析清代“慎刑思想”之渊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清代“慎刑思想”之渊源 摘 要:如果要是对人们提到古代的法律,大多数的人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酷刑和刑罚,不同种类的对犯人进行讯问或者处以刑罚的方式。差不多都会和一些例如残酷、保守、落后的字眼联系到一起,但是大家却忘记了我国古代还有着宽大的一面,那就是慎刑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清代慎刑思想的渊源,为今后研究慎刑思想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清代;慎刑思想;渊源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120-02 作者简介:李梦洁(1989-),女,汉族,河北宁晋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刑法学。 一、引言 在世界的法律文化之中,我国传统的法律思想绝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国法律思想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在我国的法律思想之中,慎刑思想一直是有着特色的重要内容,慎刑思想不但在思想的层次上有所表现,而且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治国制度或者法律之中也有所表现,同样在我国古代的司法体系中具有着崇高的地位,让每个统治者都会将该思想用到治国方略之中,慎刑思想是我国古代对当代和谐理念的美好诠释。 二、明德慎罚的优秀思想 优秀的思想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国古代慎刑法律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明德慎罚的优秀思想,由于周公对殷商灭亡的教训进行了分析,之后他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该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逐步确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夏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对天命和神权极力的推崇,来达到对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正如在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这说明了夏朝是很信封天命的,夏商的统治者除了对天命和神权有着信仰,在维护自身统治的时候也是善于使用暴力的,专门使用刑杀,几乎不讲究道德的教育,所以是以灭国而结束的。对灭国原因进行分析,周公当时已经认识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有天命,而商纣一直是残暴不仁的,周公借鉴前朝灭国的教育,赋予了天命神权新的理念,那就是以德配天优秀法律思想,认为天命不是在某个人身上就永远不会改变,会在德这个条件上发生转移,文王是有德的,而商纣王残暴不堪,所以天命就转给了文王。之后周公还提出了保民思想,该思想正是我国几千年法律文化明本思想的根源之处,而且慎刑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 以德配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其中明德的意识是对国家要使用道德来治理,在社会中提倡道德教化;慎刑的意识是对罪犯在适用刑罚的使用要采取谨慎和宽容的态度,主要内容是首先要对国民进行教化,采用怀柔的政策;其次要慎用刑罚,明德作为法律适用的根本,对犯罪进行惩罚仅仅一个表现;再次对罪犯的惩罚要同具体的犯罪相适应,不能乱杀无辜,还要对罪犯所适用的刑罚要轻重适中,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最后周公还指出一个人犯罪就是个人的事,不能对其扩大化伤害到家人,在对罪犯进行管理的时候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并不能对其进行胡乱指挥。 清代的慎刑思想其实就是把封建中君权神授转化为君权民授。明德慎刑思想的提出是对前朝一些思想的否定,同样是一个道理清代慎刑思想所处了特殊环境,需要该思想为统治阶级来服务。 三、仁爱的思想 自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展之后,在我国封建传统社会中占据主流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我国法律不断吸收的儒家学说中一些经典的精神原则和道德规范来丰富着自身的体系。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一个仁字,孔子所讲的仁从广泛上来说就是爱人,要把人当成是人,对人进行尊敬和爱护。儒家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施行仁政,提高对人的生命的重视程度,不适用对人身造成严重伤害的严刑峻法,在后来的一些年代也都受到了这种学说的影响,判断一个朝代是否兴盛直接看统治者是否施行仁政。儒家在对礼德和刑罚上来选择的话,当然是选择礼德,后来的孟子也是极力推崇德治,对人们进行教育,让每个人都达到心向善的目的,这样才有利与维护社会秩序。 仁爱思想之所以是慎刑思想的渊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仁的含义上来讲,仁要求统治者必须要实行仁政,在对罪犯的惩治时一定要减轻刑罚,要把那些酷刑进行废止;第二,孟子还主张在对罪犯进行惩罚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刑罚适中反对让人陪葬或者株连的制度,认为那是违背仁爱思想的;第三,从对犯罪产生的原因和预防上来讲,认为犯罪不是个人的行为,这个个人只是施行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但是从该行为产生的原来来看应该是社会的责任,是由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导致,所以仁爱的社会教育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清代统治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法制建设中坚持着以刑弼教,慎刑慎杀的理念,在清代的皇帝之中在这个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康熙皇帝,对于秋审案件,他曾下诏说:各犯或盗窃银两,至于满贯,或拐卖人口,得财未伤人;或斗殴份人,而非立毙,或手执凶器,而未伤人,虽情属确实,法当处死。而人命关系甚重,朕于一切应死之犯,有一线可生之路,即令缓决,饬所司再行研审,此各犯,姑缓勾。体现了清代司法制度中对仁爱思想的继承。 四、因果报应的思想 因果报应的思想来自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该学说就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影响,轮回轮生说、因果报应的思想让人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做更多的善事,目的是在死后不走向恶道,着两种思想就让古代的一些官员不敢轻易对案件作出判决,生怕会发生冤假错案,进行滥杀无辜,会对自身死后有着不利后果,根据因果报应的思想,如果要是造成了冤狱,那么死者是魂魄就会缠着与案件有关的人,向该审理官员进行报仇,那么这些官员有可能的后果就是断子绝孙或者折寿等报应。所以在该思想的影响之下古代的官员对案件的审理简直是小心又小心,尤其是对死刑的适用,所有在一些情况下,审判官员还会为罪犯进行开脱,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受到鬼魂的纠缠。这些宗教文化对于官员在对死刑的使用上有着很大的约束力,所以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也为官员的慎刑思想提供了动力支持。 五、天道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之中,天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天在古代中不同的派别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在夏商和西周时期,上帝就是天,能对世界万物有着主宰的作用;在秦朝的道家中则认为天是同人相对立的;儒家认为天使一个综合的整体,具有着自然、社会、道德等属性,西汉的董仲舒在其天人感应中对天又有着异样的理解,认为天使具有意志的,是一个人格方面的神,是一切万物的最高统治者。 其实在我国的古代,对天道的使用往往是处于对民众的统治,古代的法律更是把天的运转规律和一些原则当成是制定的主要依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国民信服,去遵守法律,在古代法律制度也有着一些表现:则天立法、刑狱时令、因灾恤刑等等,所谓的则天立法主要是指在制定法律或者刑罚的时候,要依据天地的表象;刑狱时令指的是对案件进行审判或者执行刑罚的时候,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清代秋审制度中在秋天进行执行刑罚就有着时间上的限制。 在我国古代的天道观中指出,天道和人道是相同的道理,人和天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在古代若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的天气,那么审理者就会暂停审理,来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是不是出现了冤狱或者别的情况。在清代异灾天谴说是统治者事项慎刑整理的思想基础,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的政策都通该学说进行结合,这是因为慎刑的需要程度适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相一致的。 本文由提供,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com 总之,慎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