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doc_第1页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doc_第2页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doc_第3页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doc_第4页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途径摘要: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的学生面临着思想上的冲击,从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导致因价值目标失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和失衡,阻碍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现状看来,很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及家庭在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不到位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回归生活本位,从各个生活细节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关键词:多元文化 农村初中 德育 对策思考多元文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及世界人口流动等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由各民族间文化流动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冲撞和交融,由此而产生的特殊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当下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效的信息传递,农村初中的孩子也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但是因为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相对薄弱,农村初中所面临的德育问题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者积极寻求良好有效的方式去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以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事实”,德育教育的生活回归是我们应该切实做好的工作。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生的思想特征分析(1) 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景观。这些丰富繁杂的信息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会导致中学生价值观的冲突及紊乱,而价值多元和价值冲突又使主导价值观进一步淡化和终极价值进一步迷失,进而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导致因价值目标失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和失衡,阻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2)“非主流”浪潮冲击下的遗失目前的初中生大都是90后,而90后通常都被人们贴上“自我”、“叛逆”、“非主流”的标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的普及,原本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初中生接收外界讯息的渠道不断增加,他们通过发达的通信可以方便地与他人交流沟通,因此以往认为农村孩子见识少,信息不灵,生活环境封闭的状况已不尽然。其实,在如今的农村初中校园里我们可以随处捕捉“非主流”的痕迹,他们一样地对主流文化认同感淡化,主张个性、自我和另类。例如很多才初一的孩子喜欢将头发剪得特立独行,有时还指导理发师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吹剪,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腾讯账号,且网名无一不是是所谓的“火星文”,大都和情感和伤害有关,并且喜欢将一些较为隐私的内容大方地显示在QQ空间以及个性签名中,充分显示出张扬的个性。这不禁让人感觉到原本农村初中孩子身上特有的质朴、纯真已不复存在,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很多美好的东西正在逐步遗失。(3)理想信念的缺失,崇高情感的淡漠目前很多农村初中生没有崇高的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淡漠,思想觉悟不高。我曾询问几位初二的学生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很多表示从来没有想那么远,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家里条件不错,而家长又没有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所以个别学生根本没有树立远大理想的动力。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钱三强,不知道巴金,却对日韩歌星了若指掌,他们甚至对于汶川地震中的惨烈画面无动于衷,却为争执哪个明星更有影响力而大动干戈。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因为生活是道德的沃土,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因此我们不能将道德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汇集成册,否则脱离了生活滋养的道德将变得没有生命力。而且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现状中可看出,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社会、学校及家庭在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回归生活本位,从各个生活细节中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二、 针对农村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对策思考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规范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抓住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去渗透这些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生活细节中让学生们自觉地追求崇高价值思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农村初中尤其需要我们的关注,如何在农村初中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基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学校制度生活中灌注德育教育虽然学校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常性,但学校生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制度生活。因为学校日常运行是一种制度化的机制运行,每日学校生活的展开不是随意的或按个人意志率性而为的,而是按一套事先规定好的制度来运行。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是道德的“合法后裔”,每一种制度都是建基于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之上的,正是因为制度与道德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制度对生活于其中的人有了道德上的影响,或者说具有道德教育作用。而农村初中生可以说绝大部分的道德规范感均来自于学校制度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在制度生活中充分灌注德育教育,从细处来说我觉得可以这样做:(1) 营造正向的“道德价值”。如果一项制度,其自身在“德性”上是恶的,那么这个制度本身的教育就是不道德的,因此我们在学校乃至班级制度的制定时必须要考虑道德性,例如按成绩排名分班制度,按成绩排座位制度等都是不道德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质量而舍弃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现在有很多学校的德育机构及其人员,主要任务并不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而是接管那些所谓的不利于升学考试的学生,学校的德育处、政教处甚至成为了“问题学生”的“收治所”,很多学生都谈德育处色变。因此,我们必须在学校制度生活中改善此类情况,作为学校的德育机构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从思想上情感上感化学生,而不该凭借制度的威慑力让学生服从,否则学生脑海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缺乏根基的。此外,作为担负学生德育教育重任的班主任尤其要营造正向的“道德价值”。在制定一些班级规则时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在“爱”和“善”的基础上去认同学生。在多元化的今天,尊重不再是单向的,学生从内心也要求教师把他们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来看待,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唤起他们成功的联想,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制度只是一种外化形式,而我们需要的是将道德内化,所以在制度生活中我们首先必须确保制度的公正、向善,在制度生活中让学生实现从“他律”到“自律”。(2) 德育课程回归生活。农村初中的学生家长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因此,他们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是匮乏的,学生的德育教育绝大部分由学校承担,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主要形式是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作为德育活动的中介,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载体,也是学校制度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借助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说理、讲授、讨论与阅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正确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认识乃至道德信念,是专门培育德性的课程。现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基本局限于理论,很少有结合生活的实践课程,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这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认为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德育的实践课,要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小事入手,从身边事做起,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道德生活。如学习“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消费水平和习惯,并请同学互相分析、点评,只有当学生在看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生活相关时,学生才能更好地记忆、运用知识。另外,在学科德育中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并找到生活中的契合点,作为德育课程的补充辅助,形成全面的道德教育体系。(3) 重视校园文化的道德熏陶在学校的制度生活中,应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全部空间中去,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致的。例如学校应该注意利用校园环境的空间对学生进行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在教室走廊、橱窗中可以挂上名言名句、谚语等警示学生;在校园内栽种各种花木,也可以利用农村学生的优势,倡导他们亲手参与学校的绿化工程,使学校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确保学校环境整齐有序,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举行一些社团活动,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二)学校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日常生活先天地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由此可见,日常生活的德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学校生活虽以制度生活为主,却也不可能颠覆学校生活的全部,学校生活也包含日常性,主要体现在个人交往、自由支配时间、日常生活的范式、日常的游戏与语言方式。学校必须清楚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并适度予以干预。例如学生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作为学校、教师最好不要横加干涉,“传帮带”、“结对子”的活动是有益的,但需要合理引导,切忌强行“搭配”,但是如果出现了“小团体”、“小帮派”等现象又应加以疏导、矫治。一些农村初中的孩子,容易滋生以村子为单位的小团体意识,还有的孩子喜欢结交同村的学长、学姐等,一旦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这些学长、学姐便会成为靠山,一些打架斗殴事件往往是从这些方面衍生而来的,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结交朋友时不要过于狭隘,但是应该注意选择,对于和一些同村的校外青年交往时尤其要注意,切忌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性带进校园,造成不好的影响。再如目前的初中生学业繁忙,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而那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便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保证。因此,我们应尽量保证学生拥有自己的时间,不得将其剥夺,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日常生活时间的“空壳”,妨碍他们的正常成长。总之,学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不应以自己的标准、模式去对学生进行改造、取舍,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均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另一方面,学校在“有所不为”的情况下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班主任就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融入学生,经常和学生拉拉家常,一起游戏,这都是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好方法。在这种融入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往积极向善的方面发展,遇见问题时及时处理,做到于无声处不断渗透道德教育。(三) 家庭日常生活中重视德育教育作为农村初中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为农村家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关心不够或者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无法满足学生心理交流的需要。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如有些父母沉溺于搓麻将、打牌,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使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都远在外地打工,学生在周末和假期里完全放任自流,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作为学校,必须要认清家庭德育教育的缺位现象,德育教育不仅仅在于学校,更在于家庭。因此,必须要做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教师和家长相结合的工作。例如学校应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并且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校联合活动。此外,作为农村初中,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提高家长综合素质,比如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家长培训班,系统地告诉家长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只有让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师”充满知识和力量,才能更好地促使德育教育的开展。从细节上来说,学校和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日常生活,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的学生在家不尊重父母,什么家务都不肯做,但是在学校却十分听老师的话,而且很勤快。那么作为这样的孩子,老师首先应该实地家访,然后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让孩子明白父母和老师都是一样需要尊重的,勤劳是美德,到哪里都应该坚持。学校还应该多布置一些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德育作业,比如在母亲节时为妈妈洗一次脚,在感恩节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在家长的生日时给他们一个惊喜,并开展班会组织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班主任还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家庭生活日记,记录生活的点滴,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自我检查,是一个促使道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总之,孩子的心不是真理的仓库,苍白的道德说教换不来实际意义的“真善美”。因此,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教育者应该从实实在在的生活着手,在细水长流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冷漠的心灵激起情感的浪花,让学生迷惘的灵魂找到正确的方向,让学生立足于生活土壤去体悟人生的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