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轻齐克果画像存在主义之父忧郁的齐克果齐克果说:从小我就是一个被悲惨的忧郁侵袭的人。所有的存在,都令我感到害怕;对我而言,一切都是无法解释的,最无法解释的就是我自己。我的生命开始于一种令人惊骇的忧郁,这种忧郁早在我童年时就已惊惶失措于它最深的基底。我不敢相信我能消除我的本质中这个根本的悲惨困窘,在这种情况下,我攫取了永恒,并极度幸福地确定:上帝的确就是爱,即使我必须在整个生命中承担痛苦。(我的生命是一个其它人不晓得也不清楚的巨大痛苦,一切看来就好像是骄傲与虚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有我的苦恼,所以我不结婚,也不担任任何职务,取而代之的我是一个例外。白天我工作与努力,晚上我被搁置一旁,这就是我的例外之处。然而,最后他却又说:对我而言,我如此地忧郁实在是一种幸福。(齐克果从自身的经验获得人类这个概念。对他而言,这个自身的经验就是对世界和对自己的陌生经验,也就是内心的分割撕裂、极深的恐惧、绝望。齐克果不仅将这些视为他个人的命运,而且特别理解为人类的基本处境。人类无可避免地生活在恐惧中,生活在视为死亡之病的绝望中。在恐惧中,人类经验到自由的可能性,并且视之为人类的基本特质。齐克果说:人类的非凡之处就在于选择,也就是自由。(如果不再有人做决定,并且在这样的选择中不选择做自己,就更深一层的意义而言,每个人就都是相同、没有区别了,于是出现一种单调无趣的等同。人类在一起就成为群众,成为一种无法理解、匿名的大众。对人类而言,重要的并不是成为一个匿名整体的一部分,而是为了自身而成为他自己排解心中苦闷的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婚姻之路第二条道路:思想之路第三条道路:回到内心齊克果的哲學,可以說是利用最簡單的、感性的、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實際的、具體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內心中的苦悶與荒謬。這最具體的方法,也是人性中最簡單的一條道路,走上婚姻之途,希望自己找到另外的一半,以為內心分擔自己的苦痛。 在齊克果做新聞記者寫專欄稍有名氣的時候,認識了蕾萁娜(Regine Olsen),這位17歲的少女愛上了齊克果,他們慢慢地論及婚嫁,也訂了婚。在訂婚以後,齊克果以為自己應該把內心的感受告訴這位未來的太太,好使得以後可以互相分擔憂患、痛苦,可是當齊克果把自己內心的所有憂鬱,尤其自己有兩個原罪,將來會下地獄的感受告訴蕾萁娜的時候,蕾萁娜當時只有17歲,心中只有白馬王子,不可能接受如此古怪的、頹喪的思想,把齊克果所說的只有一笑置之,所以齊克果認為自己不應該把自己內心的痛苦分擔給這位純潔的少女,因此斷然地與她解除婚約(鄔昆如,2005)。最後他從報上得知蕾萁娜和另一個人訂婚了,此時他非常絕望,甚至在日記中譴責以前的未婚妻不忠實,但此刻他還是沒有放棄希望。一直到他過世,在他的日記和著作中,他和蕾萁娜的關係一直都是他自我折磨式思慮的主題之一可是在解除婚約之後,齊克果更感到痛苦。他認為此路不通,他無法以感性的方法解除內心的苦悶,亦即無法以感性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存在,他設法找尋第二條出路,齊克果認為第二條出路應該是屬於思想的層次,而當時丹麥人崇拜德國的思想與文化,於是齊克果步上了留學德國之途,到柏林大學唸書德國觀念論的課程都是屬於非常高的理想,把一切都往真善美的身上推去,把人性、具體人生的所有苦悶和痛苦都存而不論。齊克果在日記裡寫著:德國觀念論就好像一些建築工人,建築工人有個特性,就是常常蓋高樓大廈,不過都是蓋給別人住,自己永遠是住在大廈旁邊臨時搭起的一些工寮。(哲學的方法、理性的方法解決不了齊克果內心的問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內心苦悶的煎熬使得他受不了,最後他回到宗教的情操裡面去尋找上帝的慈悲。當齊克果回到自己的內心,以為要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不是要去找他人的幫忙,也不是要去找學說的幫忙,而是要回到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會慢慢地感覺出自己內心的平安,慢慢地感受到上帝的慈悲,慢慢地發現真正的哲學是在自己的內心中開始,他在自己的內心之中,發現哲學的原理,即自己本身的存在,完全是命定的,因為他不可能參與上帝的工程(鄔昆如,2005)。 生命道途的階段第一阶段:感性阶段如果人類只是擁有許多可能性,但並未真正使用它們,人類就是處於此一階段中;在此階段,人類僅僅是注視著、享受著,並沒有採取行動,因而不需擔負任何責任。人類不受拘束地致力於這些可能性的試驗,藉此獵取有趣和消遣解悶的事物;但我們若只是以這樣的美感方式生活,將會陷入存在的空虛之中,而且就本質的意義而言,我們將停留在不真實之中第二阶段:伦理阶段存在意謂著人類在所面臨的可能性中做了一個選擇,選取了其中一個,拋棄了其他;藉此,人類的自由在決定中獲得實現,因為唯有有勇氣做決定的人,才能達到實在,並且獲得存在的狀態。它們標示了第二階段,亦即倫理階段(第三阶段:宗教阶段 人類本質中的有限性,就是人類被拋向塵世存在的漩渦裡,並且固著於其中;相反地,人類本質中的另一部分,使得人類有可能在無限的渴望中和另一個世界緊密相連。在絕望的苦惱中,人類獲得了慰藉,同時也獲得對於他成為自己、他的行動與他的決定之有效指引,亦因而決定了人類在自身的存在中不會忘記無限性。任何人若是到了無限性,就進入了宗教階段(感性生活的目的與所在即為片刻(the moment)。儘管它能有所開展,像是在美術裡,人學會在玩味中享受人生,其依然受制於直接性(immediacy)或是人直接欲望的滿足。感性的人所缺乏的是義務(commitment),而義務對倫理生活是要透過信奉一種恆久有效的理想來達成一個統一的自我。如果個體能認識到真正的理想所具有的超越特性,認識到在實現這些理想上個人是多麼的不足,則宗教的生活就可以由倫理的生活發展出來(其意義是指人的生存是命定的,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他如何利用自己本身的地位去做人,这就是人的本质某一事物对人类而言是否为真理,取决于人类是否能以充分的热爱视之为个人的真理;真理只有对坚决想要获得它、并且在自身具体的存在中实现它的人是存在的,齐克果将这个观点应用到自己身上: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齐克果单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为一种跨跃(leap)。必须有结束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而且这决心必须由激情来产生。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这种激情,被齐克果指为个体的内求性(inwardness)或主体性(subjectivity)。最要紧的激情如爱情和信仰,并不只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必须被培育和养成的(Audi, 1999)。非此即彼(Either/Or)序言中,讲故事的人名叫Victor Eremita叙说着他如何获得手稿,并以非此即彼书名出版。此者(Either)的作者A君的写作较具乐趣且灵活,而彼者(Or)的作者B君的写作比较单调,甚至于匠气。A君的生活取向为美学取向,即一种基于追求感官愉悦的生活方式,B君的生活取向为伦理取向,即一种为自己的抉择负责的生活。 此者呈现齐克果年少所追求的感官愉悦生活,一旦结婚,就得放弃这种生活;另一方面,彼者则呈现结婚后的情况,并且接受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非此即彼全书可以视为以文学笔法来表达出导致解除婚约的折磨苦恼;在他必须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最具意义的抉择时,几乎藏不住蠢动不安的苦闷心灵齐克果对哲学的贡献齐克果对西洋哲学的贡献,就是设法走出过于体系化的束缚,转而关心个人存在的问题。西洋哲学的这种转变,导引到20世纪存在主义的主流,哲学从说理转到重情(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万古常新、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一般地说,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客体的科学。人类很早就开始了道德思考。道德思考在中国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在出土的甲骨文字中,有许多内容有道德含义;在西方则可追溯到荷马史诗时代。显然,道德思考只有在人类有了自我反思能力的时候才能进行,也就是说,道德思维是哲学思维的一部分,而且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哲学思维的一种形式。原因在于,道德意识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对生活的目的,对人人相与之道、对自我的本质的一种智慧觉解,也就是说,只要人有了反思能力,首先就要考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处,而这正是道德问题。所以,道德问题并不神秘,而是平常可行的、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伦理学,就是要在这些方面讲出一些道理。历史地看,伦理学有着不同的形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在讲道理,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才是有道德价值的、我们的行为怎样才是好的道理。伦理学有三大类型,即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近代以来直到19世纪以前,规范伦理学几乎是伦理学的代名词。当然,古代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包含了美德伦理学,因为研究、制定道德规范,一方面是规范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期望以此来培养人们的道德美德,而且,在古代,美德问题更是伦理学所关注的中心。但到1903年,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发表之后,就出现了一门新的伦理学类型,即“元伦理学”,在以后的发展中,虽然规范伦理学仍然在发展,但是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并出现了独立的美德伦理学,这种美德伦理学主张伦理学可以不研究规范,即认为伦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生活”,能够获得这种“好生活”所需要的情感、欲望、气质就是美德,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培养了这种美德,我们就能过上好生活,所以,过“好生活”是我们人生的目的,也是我们研究伦理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分析一下伦理学的这三种类型,并从理性理解的角度来评述它们。研究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就是要推论有关道德的基本问题。有两大主要问题:元伦理学问题什么是道德判断的本性和方法论?规范伦理学问题我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去生活? 道德哲学相应地就有两大分支:元伦理学研究道德判断的本性和方法论。它追问这类问题:“好(善)”和“应该”的含义是什么?有没有道德真理?我们怎么能证明或合理地捍卫关于对与错的信念。元伦理学的观点通常包含两部分,即一部分是关于道德判断的本性,这通常是对“好(善)”的定义;另一部分是关于方法论,它告诉我们怎么选择道德原则。比如说,文化相对主义说:善意味着“社会性地赞同”,你可以通过遵循你的社会所赞同的东西来选取你的道德原则。文化相对主义把道德建基于习惯之上。而另外一些观点则把道德建基于个人感情,上帝意志,或自明真理之上。对这样的观点,都要进行元伦理学的思考。所谓元伦理学,就是关于伦理术语的意义和道德判断的确证的科学,因而也就是分析道德语言的科学。但是这个定义还有待进一步说明。是否一切对道德语词的分析的学说都属于元伦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比如说,我们对道德用语“节制”、“勇敢”、“正义”等所做的语义分析(例如:节制“就是对欲望的满足进行延迟和减少”等等),就并不属于“元伦理学”的内容。 那么,元伦理学分析哪些道德语词和道德判断呢?其实,其一,对善、正当、应该等等道德价值词语的含义进行分析。比如,我们问,善的含义是什么呀?情感主义分析伦理学理论这样认为:所谓善,或者应该,实际上是表示这样的态度:“我赞成这,你也赞成吧!”其二,元伦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对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进行确证,也就是道德推理或价值推理的逻辑。也就是说,元伦理学研究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的或不应该的,是善的或恶的,也就是追问道德价值的基础。比如说,从现存的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出发,来研究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健全;从我们的生理、心理的事实出发,来研究我们的心灵状态怎样变得更好。所以,元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是”、“事实”、“事实如何”与“应该”、“道德价值”、“应该如何”的关系问题,即能否和怎样从事实(“是然”)推出道德价值(“应然”)的问题。它不做道德判断,而是判断道德判断,即通过设定道德价值理念,来推论这些道德判断是否合理。所以,元伦理学要追问的是一切道德判断背后的价值基础。 比如,我们说,“你应该诚实守信”,这是在制定道德规范,但是,元伦理学继续追问:为什么诚实守信是好的?把这种伦理学命名为“元伦理学”(Metaethics)是合适的。一句话,元伦理学实际上是研究价值基础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型环保涂料施工工艺与性能分析
- 2025合同中的违约责任详细解析
- 2025学院健身教练的聘用合同模板
- 医院PPP项目合同管理实务详解
- Unit3课时4Developingideas(Readingforwriting)(教学设计)英语外研版2024七年级上册
-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评课稿模板
- 河南省2025-2026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联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新版汽车租赁合同协议
- 2025桂林旅游发展峰会餐饮服务合同
- 盐亭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公开招聘所属子公司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2025湖北宜昌市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高考真题-化学(湖南卷) 含答案
- 七年级数学学习·探究·诊断上册
- 实验室内质控记录表格完整
- 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PPT课件(PPT 30页)
- 10kV架空线路设计PPT课件(PPT 69页)
- Q∕GDW 12174-2021 智能量测开关技术规范
- 幼儿园绘本:《小宣传员》 红色故事
-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表高中档案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